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文摘:zt 王樹增:解放戰爭:新中國從這裏的硝煙中誕生:解放戰爭(上)

(2009-10-05 17:12:35) 下一個
zt 王樹增: 解放戰爭:新中國從這裏的硝煙中誕生:解放戰爭(上)

第一章 青春作伴好回鄉(1)

年紀愈大愈不願意洗臉

一架帶有美軍標誌的飛機在中國黃土溝壑的上空盤旋。

這是一九四四年七月裏的一天。

在此之前,因為很少有飛機在延安降落,這個共產黨中央所駐紮的偏僻小城內還沒有稱得上機場的設施。現在,那個被稱為“機場”的地方隻是一片較為平坦的空地。

由於手中有共產黨領袖毛澤東事先親自起草的一封關於這塊空地的規模、走向以及各種可以利用的地麵標記的電報,駕駛飛機的美軍飛行員很快就發現了那個“機場”,並且迅速地俯衝下去。美軍飛行員此刻的行動如同一次氛圍奇特的飛行表演。——但是,還是出事了。飛機的輪子剛剛接觸地麵,左輪猛地撞上一個看似鬆軟實際上異常堅硬的黃土堆,機身立即向左傾斜,瞬間變成一團帶著尖厲呼嘯的巨大的黃色煙塵,煙塵在接近那片空地盡頭的時候戛然而止,機頭戳在地上使整個飛機幾乎豎立起來,機艙的左側裂開一個大窟窿。駕駛和乘坐這架飛機的數名美國軍人驚魂未定地從機艙裏爬了出來。他們顯然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他們立即感受到延安炙熱耀眼的陽光和濃烈醇厚的黃土氣味。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發生在中國的規模巨大的戰爭——戰爭的一方稱之為“解放戰爭”,另一方稱之為“戡亂戰爭”——毫無疑問是一場典型的內戰。——敘述二十世紀中葉發生在中國的那場規模巨大的戰爭,必須從戰爭爆發前一年一架倒黴的美國飛機開始。因為,當那架飛機在跑道盡頭變成一團跌跌撞撞的煙塵的時候,站在空地邊的延安軍民驚駭的叫聲以及爬出飛機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迷茫的神色,無疑是中國即將進入的那段動蕩歲月和即將爆發的那場戰爭的極具意味的開端。

那個夏天,美國人急於飛往延安的原因是:首先,中國國民黨軍隊在對日作戰中一再失利,而蔣介石需求的對華援助越來越多,引起美國朝野的一片不滿;其二,美軍已經開始轟炸敵後日軍目標,迫切需要共產黨抗日武裝提供有關情報和營救降落在敵後的美軍飛行員;其三,或許這一點是最重要的,即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和軍事力量,已經發展到令人無法忽視的程度,與中國共產黨人接觸並了解他們,是戰後美國政府製定符合美國利益的對華政策所必需的。

延安,已從一個普通的地名,變成了一個含義複雜的政治詞匯。延安指揮的武裝力量遍布整個中國,人數已達六十三萬之眾。——在某種程度上講,這裏就是一個“國家”,盡管蔣介石從來沒有承認過其合法性。

中外記者們發現,共產黨人在這片黃土地上所創造的一切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意外和新奇紛至遝來。共產黨軍隊總司令朱德宴請了他們,並和他們一起欣賞了藝術家們演唱的《同盟國進行曲》和《黃河大合唱》。被國民黨報刊描繪成“匪首”的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性情溫和,除了不斷地吸煙之外,這個高個子長頭發的南方人,舉止從容不迫、神態安然自得。在回答記者們提出的“國共兩黨是選擇戰爭還是和解”這個問題的時候,毛澤東說,共產黨人和人民的選擇不是內戰,而是一個真正的民主製度。中外記者們從日常生活的層麵上認識了毛澤東。——“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並且是很簡樸的。他會在遍地黃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談,他不帶警衛。當和我們在內的一群人拍照時,他不站在中間,也沒有人引他站在中間,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時在邊上,有時站在別人身後。”

(2)

美軍觀察組雖然被延安的一個黃土堆弄得心驚肉跳,但是《解放日報》刊發的題為《歡迎美軍觀察組的戰友們》的社論,還是讓美國人十分高興。社論不但說美軍觀察組到達延安,“是中國抗戰以來最令人興奮的一件大事”,而且據說社論標題中的“戰友們”三個字,是毛澤東親自加上的。毛澤東對隨行的美國駐華使館二等秘書謝偉思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因為國民黨政府依靠美國的大量援助,所以在中國防止內戰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美國的影響。由於擔心一旦抗戰結束,美軍撤離後,國民黨軍會立即發動內戰,毛澤東甚至向美軍觀察組提出:“美國是否有可能在延安建立一個領事館?”

受到友好接待的美軍觀察組吃上了延安生產的麵包,而毛澤東和延安軍民則興致勃勃地觀看了美軍觀察組帶來的電影。——汽油發電機轟轟作響,銀幕上是一個永遠走著鴨子步的落魄的美國流浪漢,在流浪漢的身後,是那個距離延安十分遙遠的國度閃閃爍爍的摩登時代。

接著,美國總統特使帕特裏克?J?赫爾利到達延安。

赫爾利曾經是胡佛總統時期的陸軍部長,出任羅斯福總統特使之後不久,他便成為美國駐華大使。由於深陷中國內戰開始時複雜的政治漩渦中,這個美國人很快就被共產黨人視為一個出爾反爾的政客。但是,他第一次來延安的時候,受到了真誠的歡迎。毛澤東特別交代,要專門為赫爾利“開個歡迎會”,“再搞點音樂晚會”。延安方麵期待的心境,源於重慶傳來的情報。不久前,在重慶的共產黨代表已與赫爾利見過麵。赫爾利對林伯渠和董必武說:蔣介石對共產黨的態度已經緩和,並且同意他必要時與共產黨人接觸。他代表羅斯福總統來到中國,就是要促成中國一切軍事力量的統一,以最終戰勝同盟國共同的敵人。

在此之前,包括毛澤東在內,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都沒有見過赫爾利。於是,與前些日子那架運載美軍觀察組的飛機出現意外一樣,這位美國特使也令延安的共產黨領導人感到了頗多的意外。赫爾利乘坐的飛機在延安降落時,周恩來正好在那片空地上,當他得知走下飛機的外國人是赫爾利時,立即招來一個步兵連作為臨時儀仗隊。六十一歲的赫爾利“伸直身子,挺起胸膛”接受步兵連的檢閱,“像一個得意洋洋的小夥子那樣高叫印第安人的戰爭口號”。這一情景令急忙趕來歡迎他的共產黨領導人不禁“瞠目結舌”。

第一次會談,麵對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基本上是赫爾利一個人在滔滔不絕。他再次強調自己到延安來是得到國民政府批準的,蔣委員長不但願意承認共產黨作為一個政黨的合法地位,並且願意承認中國其他一切政黨的合法地位,同時正在考慮以某種形式吸收共產黨人參加軍事委員會。赫爾利拿出一份名為《為著協定的基礎》的文件,親自為共產黨領導人朗讀起來:

一、 中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將共同工作,來統一在中國的一切軍事力量,以便迅速擊敗日本與重建中國。

二、 中國共產黨軍隊,將遵守與執行中央政府及其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三、 中國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將擁護為了在中國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孫中山的原則。雙方將遵行為了提倡進步與政府民主程序的發展的政策。

(3)
四、 在中國,將隻有一個國民政府和一個軍隊。共產黨軍隊的一切軍官與一切士兵,當被中央政府改組時,將依照他們在全國軍隊中的職位,得到一樣的薪俸與津貼,共產黨軍隊的一切組成部分,將在軍器與裝備的分配中得到平等待遇。

五、 中國政府承認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地位,並將承認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政黨的合法地位。中國一切政黨,將獲得合法地位。

毛澤東問赫爾利,這份文件究竟是什麽人的意見?赫爾利解釋說,這是兩黨談判的基礎,不帶有任何強迫性。參加會談的美軍觀察組組長包瑞德上校對赫爾利說,毛澤東想知道的是,您剛才說的是蔣介石的意見還是您自己的意見。赫爾利猶豫了一下說,原來是我自己的意見,後來蔣先生作了若幹修改。

午飯之後,接著會談。

毛澤東不再給赫爾利滔滔不絕的機會。在警告赫爾利“中國的事情很難辦”之後,毛澤東著重談了兩個問題,即聯合政府問題和改組軍隊問題。——這兩個問題,是解放戰爭爆發前,國共兩黨始終無法妥協的最主要的問題。毛澤東說,抗戰以來,“我們從不妨礙國民黨,而國民黨卻來妨礙我們”,一共一百九十五萬軍隊,“有七十七萬五千人來包圍我們”。雖然如此,我們仍然擁護國民黨,以打擊日本侵略者。我們戰鬥在敵後的六十三萬軍隊和九千萬人民,拖住了日寇的尾巴,如果沒有這個力量拖住日寇的尾巴,國民黨軍隊早就被打垮了。軍隊是需要改組,中國人民的公意是:哪個軍隊腐敗,就改組哪個。“而不是英勇善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

赫爾利認為毛澤東的話不公平,他說蔣介石抗戰八年,是他周圍的腐敗分子利用了他。但是赫爾利依舊認為,關於他帶來的那份文件是有溝通的可能的,他請毛澤東親自修改文件上的條款。毛澤東表示,讚成第一條,把第三條放在第二條之前,建議加上聯合政府的條款:“現在的國民黨政府改組為包含所有抗日黨派及無黨無派政治人士的代表的聯合國民政府”;同時,軍事委員會“改組為包含所有抗日軍隊代表的聯合統帥部。”毛澤東強調增加的這一條款意味著: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國民黨隻是聯合政府與聯合統帥部中與其他黨派平等的一員。

赫爾利以他對中國極其有限的了解,顯然無法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

在第二天的會談中,赫爾利表示:“我將盡一切力量使蔣先生接受,我想這個方案是對的。”他甚至表示如果蔣介石願意,他可以陪同毛澤東去見蔣介石,並以“美國的國格”擔保毛澤東在與蔣介石見麵後能“安全地回到延安”。毛澤東的回答是:“我很願意和蔣先生見麵,過去有困難,沒有機會,今天有赫爾利將軍幫助,在適當時機我願意和蔣先生見麵。”可以肯定地說,毛澤東對經過修改的方案在蔣介石那裏獲得認可,持嚴重的懷疑態度。因此,他問赫爾利:“今天把文件準備好,明天簽字”,不知蔣先生是否會同意?包瑞德上校在一旁說,有赫爾利將軍見證,如果蔣先生拒不簽字,將軍就可以明確地告訴羅斯福總統,我們認為很公平的協議, “毛同意了,蔣不同意”。這時,赫爾利提出一個看似十分尖銳的問題:“我要再證實一下,您是否願意和蔣先生合作,由他當政府主席?”毛澤東的回答是:“他當政府主席。”赫爾利變得十分樂觀了。他問毛澤東,與蔣先生見麵的地點如果不在重慶,那麽應該選在別的什麽地方?毛澤東說:“當然在重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