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開國上將方陣:璀璨的星空,無數顆星在閃耀

(2009-10-18 20:24:56) 下一個
zt 開國上將方陣:璀璨的星空,無數顆星在閃耀

肖華不到18歲任師政委 劉亞樓29小時攻下天津


1940年初,一二九師和晉察冀軍區主要領導在河北涉縣。左起:李達、聶榮臻、鄧小平、劉伯承、呂正操、蔡樹藩。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圖為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第115師某部的機槍陣地。新華社

  2009年10月13日,一個秋日的午後,開國上將呂正操走完他生命的長途。這位享年106歲的老人,是上世紀50年代授銜的上將中,唯一一位經曆了人民共和國第60個華誕的戰將。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製,55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1956年和1958年,又有兩位高級將領先後被授予上將軍銜。這57人通常被稱為“開國上將”。

  在呂正操之前,其他56人已先後謝世。

  他們的人生,濃縮著戰爭史上的血火傳奇;他們的故事,珍藏著人民軍隊的奮戰曆程。

  仰望星空,戰將當年多年輕——肖華:不到18歲擔任師政委;鄧華:擔任誌願軍代司令員、代政委正好過42歲生日

  硝煙遮不住他們年輕的麵孔。一位位馳騁疆場的戰將在佩戴上共和國上將軍銜時,年紀小得驚人。

  1955年授銜時,55位上將平均年齡為45.6歲,年齡最小的肖華上將隻有39歲。此外,上將劉震、陳錫聯,40歲;上將葉飛、李天佑、楊成武,41歲;上將韋國清、洪學智、賀炳炎、韓先楚,42歲……這堪稱是世界上最年輕的上將方陣。

  實際上,當時的十大元帥,平均年齡也不過57歲,10位大將平均年齡為51.7歲,中將平均年齡則在45歲左右。

  中國共產黨誕生7年後締造的這支新型人民軍隊,從成立那天起,就是一支青春洋溢的隊伍。土地革命時期,紅軍軍一級將領平均年齡約為二十八九歲,師團幹部平均年齡為25歲;抗戰時期,軍職幹部平均年齡約為34歲,最年輕的不到30歲。

  1915年出生於湖北孝感的開國上將劉震,16歲就參加紅軍;而1916出生於江西興國的肖華,不到18歲就擔任著名的“少共國際師”政委。

  抗戰烽火中,肖華被任命為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率軍來到冀魯邊區,為推動統一戰線,22歲的肖華前往山東惠民與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談判。沈鴻烈說:“一個娃娃,也來和我談判?”麵對麵交鋒之後,59歲的沈鴻烈對肖華敬佩不已。“娃娃司令”由此傳開。

  1927年,年僅19歲的肖克隨部隊參加了南昌起義。那一天,與肖克一起親曆這一曆史事件的,還有24歲的楊至成、22歲的趙爾陸和27歲的周士第,28年後,他們一同成為共和國開國上將。

  1934年8月,時任軍團長的肖克和政委王震,率紅六軍團最早從中央蘇區突圍,他們在長征前的西征,被稱為“小長征”。那一年,肖克27歲,王震26歲。抗戰爆發,肖克出任八路軍主力120師副師長時,還不到30歲。

  在長征大軍的每一支隊伍裏,都有像肖克、王震一樣年輕的紅軍將領。

  宋任窮、張宗遜、張愛萍、王平和楊成武這五位日後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戰將,當時平均年齡僅24歲。26歲的張宗遜1924年就加入了共青團,參加過北伐和秋收起義,長征開始時擔任中央縱隊參謀長;25歲的宋任窮擔任紅軍幹部團政委,此前當過紅五軍團十三師政委,已經是參加革命8年的老布爾什維克了;24歲的張愛萍擔任紅三軍團四師政治部主任;27歲的王平任紅三軍團四團政委;而年僅20歲的楊成武已是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的政委,這個團是中央紅軍最精銳的團隊之一,長征中一直擔任全軍的前衛。

  就是這樣一群年輕的將領,和他們那支同樣年輕的紅軍隊伍,走完了震驚世界的兩萬五千裏長征。中國革命的麵貌,從此煥然一新。

  黃土嶺之戰,擔任晉察冀軍區一分區司令員的楊成武率部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讓這位日軍的“名將之花”從此凋謝在太行山上。這一年,楊成武25歲,阿部規秀53歲。

  朝鮮戰爭爆發時,70歲的美國遠東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麵對的,仍然是這批身經百戰的年輕戰將。52歲的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麾下的3位副司令員,鄧華、洪學智和韓先楚——後來的開國上將,都不到40歲。

  鄧華22歲就當上了師政委,40歲以前就成了軍長、兵團司令。1952年5月彭老總歸國,鄧華擔任誌願軍代司令員、代政委時,恰好過42歲生日。

  抗美援朝那一年,洪學智37歲。還在長征中,22歲的他就擔任了紅四方麵軍軍政治部主任——按今天算也就是將軍職務。從大別山打到陝北,從冀中打到蘇北,從黑龍江打到海南島,一生征戰的他打遍了大半個中國。

  以青春之火點燃理想之光,年輕的將士和他們的戰友們在古老的東方大地上實現了建立一個民主共和國的民族夢想,並從此高擎起了這個國家不可侵犯的尊嚴。今天,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日子裏,他們離去的背影如同夜空中的明星,輝映著人民共和國從搖籃中一路走來的漫漫歲月。

  時光荏苒,而他們永遠年輕。

  戰將自有戰將的傳奇——楊成武:率部擊斃“名將之花”;劉亞樓:29小時拿下天津

  這些永遠年輕的名字裏,濃縮著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一段段傳奇。

  長征途中,為了跳出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堵,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和幹部團政委宋任窮率一個營偽裝成國民黨軍隊,冒雨急行軍160裏直撲金沙江皎平渡。此時,敵人一個旅的部隊也匆匆趕來,企圖搶占這一戰略要地。如果晚一步,讓敵人燒完了船,紅軍可能就全軍覆沒在金沙江畔了。

  “幹部團成員都是紅軍骨幹,是革命的種子。不是十萬火急,中央決不會動用這支部隊。”宋任窮生前接受我們采訪時曾回憶,團長陳賡帶兩個營為先導,他率一個營跟進,沿著懸崖峭壁上的小路疾行。在激烈的遭遇戰中,紅軍拚死力戰,一個團打跑了一個旅,使全軍轉危為安。在接下來的九天九夜中,紅軍晝夜搶渡,7隻木船在湍急翻滾的江水中穿梭往來,紅一方麵軍數萬大軍從皎平渡到達對岸。金沙江邊的7條小船,成了維係中國革命命運的方舟。

  對於中國軍史上的這一經典之戰,宋任窮曾說,這是他長征中經曆的最難忘的一仗。

  楊得誌和楊成武,兩位長征路上的領頭“楊”。紅軍強渡烏江時,他們倆一個在上遊,一個在下遊;楊得誌強渡大渡河,楊成武則率部飛奪瀘定橋,在紅軍生死存亡之際打出了一條生路。

  彼時正值洪水季節的大渡河,水高浪急,懸在十丈高空中的瀘定橋橋板全被敵人抽空,隻剩下13根碗口粗的鐵鏈子。22名紅軍勇士組成突擊隊,踩著搖搖晃晃的索鏈,冒著四處橫飛的子彈向對岸衝去。

  幾十年後,當過美國卡特總統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以曆史學家的口吻這樣寫道:“瀘定橋一戰,在長征史上的意義巨大。如果這次戰鬥失敗了,如果紅軍在炮火麵前畏縮不前,或者,如果國民黨炸斷了橋,那麽中國隨後的曆史就不同了。”

  全麵抗戰伊始,22歲的八路軍團長陳錫聯率部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一舉擊毀日軍飛機24架,取得129師抗日的首戰勝利,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美國著名記者哈裏遜·福爾曼,曾這樣描寫過抗戰時期的一個中國地區:“圍困日本人的一個常用方法,便是在據點附近安放成百上千個地雷……”“地道由許多人工洞口連通起來,形成一串豎直或倒置的U字形,在裏邊自衛是容易的,隻要有一根壘球棒就夠了。”

  福爾曼記述的,是1944年晉綏邊區的抗戰。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告訴福爾曼,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當地軍民已用這種戰術摧毀了128個日軍據點。

  “剛說完,我們的同誌來報告,又有兩個據點被摧毀。”呂正操生前曾回憶,“敵後軍民神奇的戰術和巨大的戰果,使最初還有些懷疑的福爾曼最終完全信服。”

  1937年10月,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秋。當整師整團的國民黨部隊潮水般潰退的時候,加入中國共產黨僅僅5個月的東北軍第53軍691團團長呂正操,在冀中大地依然舉起抗日的旗幟,深入敵後孤軍作戰。

  在冀中平原,呂正操率當地軍民,創造了地雷戰和地道戰等遊擊戰術。地道戰的威力,讓日軍發出“冀中出現奇幻戰爭”的驚呼。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戰鬥打響。此前,憑借著“天津大碉堡化”的堅固工事,國民黨守軍認為天津的防禦“固若金湯”。但,日後成為開國上將的劉亞樓,這位當時隻有39歲的年輕指揮員立下“軍令狀”:30個小時內保證拿下天津城!15日拂曉,解放軍攻克天津。此時,距戰役總攻開始僅過去 29個小時。

  1964年,阿爾及利亞總統本·貝拉訪華時,要求見一見當年抗美援朝戰爭中指揮金城戰役的將軍。貝拉總統迫切想見的中國將軍,是曾擔任過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的楊勇。因為與楊得誌、楊成武同姓,他們三人被稱作開國上將中的“三楊”。在那次戰役中,41歲的楊勇率麾下4個師,在25公裏的正麵,僅用一小時便全線突破,迫使對手在談判桌上簽下了停戰協議。

  抗美援朝時,洪學智負責後勤工作。從舉國“炒麵運動”到利用偏方治療士兵們的夜盲、奪回屬於“誌願軍的月亮”,從戰役供給到戰術供給,在美軍每天數百架飛機的密集轟炸下,在遍布定時炸彈的道路上,將軍以一線作戰式的勇敢精神,出生入死,為前線數十萬人提供源源不斷的供給,不可思議地建立起了一個 “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後勤補給網。1951年底,彭德懷在接受朝鮮最高級的一級國旗勳章後說:“如果真的要論功行賞的話,得勳章的,應該是洪學智。”

  1986年,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部。

  洪學智應邀率解放軍軍事後勤代表團赴美訪問。昔日在朝鮮戰場上的中國名將,如今已年逾古稀。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萊昂斯上將,不停地打量著這位中國將領,好奇地詢問他是從哪所軍事院校畢業的。

  洪學智答:是從你們的空軍學院畢業的……

  賓主大笑。美國軍人明白,洪學智雖是笑談卻也道出了實情。在朝鮮戰場上,中國軍人以極其落後的武器裝備與世界頭號軍事強國進行了較量,並取得勝利。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洪學智,就是參與創造這個奇跡的中國將領之一。

  1988年,解放軍恢複軍銜製,洪學智再度被授予上將軍銜,成為共和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兩次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

  在烽火中發展壯大的人民軍隊和日漸成熟的戰將,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傳奇。這些傳奇和創造傳奇的人們一起,組成了中國軍隊的不朽。

  戰傷是勇敢者的軍功章——賀炳炎:隻剩左臂依然衝鋒陷陣;彭紹輝:僅存右臂仍然策馬馳騁

  每一段傳奇背後,都標記著一個叫做“勇敢”的符號。

  開國上將賀炳炎和彭紹輝,兩人僅有兩條胳膊:前者隻有一條左臂,而後者僅剩右臂。

  賀炳炎將軍個子不高,性情剛烈,作戰極為勇猛,是賀龍麾下的名將。在1935年冬的一次戰鬥中,將軍右臂中彈。沒有手術鋸,醫生用一把破舊的木工鋸為他截肢,準備用嗎啡為他止疼。將軍擔心使用嗎啡會影響自己日後指揮作戰,令衛生員把自己綁在門板上,咬著毛巾,讓醫生動手。這一手術,鋸了兩個小時。而術後缺了一臂的賀炳炎,仍保持著他一貫的戰鬥作風,經常獨臂端槍,在槍林彈雨中衝鋒陷陣。

  紅軍時期,擔任紅3軍團1師師長的彭紹輝在反“圍剿”戰鬥中左臂連中兩彈,仍繼續指揮部隊向敵人最後防線衝擊。後來傷臂感染發炎,不得不截去左臂。在醫院裏,將軍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獨臂打綁腿、騎馬等軍事動作。

  出院後,將軍執意要回部隊打仗,周恩來同意了他的要求。就這樣,他帶著一隻右臂,又回到紅軍的戰鬥行列,擔任紅34師師長。

  毛澤東在談到我軍的獨臂及傷殘將軍時曾說,中國從古到今,有幾個獨臂將軍?舊時代是沒有的,隻有我們紅軍部隊,才能培養出這樣的獨特人才!

  勇敢,是勇敢者的通行證;戰傷,是戰傷者的軍功章。

  開國上將李天佑,25歲就當上了八路軍115師686團團長。在平型關戰役中,他負責正麵進攻,與日本陸軍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白刃拚殺,贏得了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這一戰,115師傷亡500多人,686團損失最重。後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贏得“萬歲軍”美譽的38軍,首任軍長就是李天佑。

  1938年冬,日寇進軍汾河。開國上將王震當年隻有30歲,奉命奪回陣地。戰前動員時,他讓戰士抬出一口棺材,揮拳大聲說:“我領頭向前衝,要死我先死,死後裝進這口棺材裏。”部隊激戰一晝夜,大破日軍,王震頭部負重傷。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裏,至今仍陳列著許世友曾經使用過的14把戰刀。這位曾學藝少林、打起仗來勇猛無敵的開國上將常說的一句話是:“人死如吹燈,殺頭不過碗大的疤。”他曾7次參加敢死隊,5次擔任敢死隊長。平時上陣,左手提一把大刀,右手拎著駁殼槍,情況緊急時,揮起大刀就往前衝。即使是後來當了軍長,還一樣親任敢死隊長,揮刀拚殺在鋒刃之端。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固守海南島的國民黨殘部挾10萬之眾,在50艘軍艦和30多架飛機的配合下,構成了陸海空立體防禦體係。麵對煙波浩渺的大海,12兵團副司令兼40軍軍長的韓先楚說:“既然沒有翻不過的山,就沒有過不去的海。”他率部一舉解放海南島,創造了用木船打軍艦的奇跡,把五星紅旗插到了天涯海角。

  長征,抗戰,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南征北戰幾十年,戰將們麵對的幾乎全部是優勢之敵。但生命裏有了勇敢的因子,傷痛甚至死亡也不能嚇倒他們,反而一次次地激發他們奮勇殺敵的豪邁情懷。

  有統計表明,僅抗日戰爭,八路軍、新四軍所打的仗就超過了美軍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打過的仗的總和。22年的連續征戰,使他們成為世界上連續作戰時間最長的軍隊之一。既使是一位普通士兵也無不身經百戰,何況這些身先士卒的將軍!

  勇敢的將軍帶出了勇敢的士兵。在朝鮮戰爭中,麵對強大的敵人,誌願軍戰士們展示了令對手心驚肉跳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堵槍口的黃繼光,直至燒死仍不暴露的邱少雲,衝到鐵絲網上讓戰友們踩過去的爆破手李雲峰……

  一位位英勇獻身的戰士,一個個戰至最後一人的陣地,以至於誌願軍的衝鋒號聲,都成了那些在朝鮮戰爭中幸存的敵軍士兵們最刻骨的聲音。

  傳奇續寫在硝煙散去的日子裏——張愛萍:大漠深處組織核試驗;王震:屯墾戍邊魂係天山南北

  勝利並不是戰爭的唯一戰果。從硝煙中走來的戰將,在新中國的藍天下續寫著新的傳奇。

  朝鮮戰爭結束後,人民海軍的組建者張愛萍,就在中國東南沿海指揮了解放軍曆史上第一次三軍聯合渡海登陸戰役:一江山島戰役。

  戰事結束後,45歲的張愛萍被授予上將軍銜,受命參與領導國防尖端武器研製試驗。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洲際導彈、潛射戰略導彈……將軍先後 4次擔任核試驗委員會主任和現場實驗總指揮,成功組織了我國第一代地地導彈、首次原子彈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彈爆炸實驗等重大任務。

  1966年6月6日,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第二炮兵。張愛萍赴各地勘察、選址,為第二炮兵和我國戰略核力量的建設與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此後,他又出任共和國第六任國防部長,是唯一擔任過國防部長的開國上將。

  上將王震,這位抗戰時期在南泥灣“一手拿槍、一手拿鎬”的著名戰將,率十萬大軍挺進新疆,為建設和鞏固西北邊疆傾注了全部精力。將軍逝世後,遵照他的遺願,人們將他的骨灰撒放在巍巍天山。

  1949年11月11日,新中國成立40天後,人民空軍宣告成立。劉亞樓和肖華分別出任第一任司令員和第一任政委,空軍從此正式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個軍種,擔負起保衛祖國藍天的重任。抗美援朝爆發,新生的人民空軍作戰飛機不足200架,飛行員不足200人,人均飛行時間不足100小時,但麵對擁有1200餘架飛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出風頭的對手,他們取得了擊落擊傷敵機425架的赫赫戰果。

  當年帶領冀中群眾炸橋梁、扒鐵道的呂正操,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鐵道部部長、鐵道兵政治委員,架橋鋪軌,一步步延伸著新中國的鐵路交通事業。

  戰爭雖已結束,戰將從未下鞍。新中國成立後,不管在哪個領域,哪個行業,這些昔日馳騁疆場的戰將們,始終以戰爭年代那種打仗的精神,投入到建設新中國的偉大事業之中。

  開國上將中,還有幾位海外歸僑和少數民族將領。其中,後來擔任過海軍司令員的葉飛上將為菲律賓歸僑,擔任過國家副主席的烏蘭夫上將是蒙古族,擔任過總政治部主任的韋國清是壯族。

  烏蘭夫,這位出生於大青山下的蒙古族將領,長期以來一直戰鬥、工作在內蒙古大草原上。抗日戰爭勝利後,他作為綏蒙政府主席,率領大批蒙漢幹部回到內蒙古地區開展民族自治運動,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民族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後,烏蘭夫又回到了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草原上,使內蒙古地區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逐步改善,人口和經濟空前發展,整體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開國授銜時隻有42歲的韋國清,少年時就投身革命,16歲參加百色起義,後又參加了長征,抗戰中率一班人馬突入淮北創建根據地,解放戰爭時已成為指揮千軍萬馬的縱隊和兵團司令員。新中國成立不久,應越南民主共和國的邀請,中國政府指派以韋國清為團長的軍事顧問團赴越,協助越南人民軍進行抗法戰爭,把傳奇帶到了異國他鄉。

  昔日戰場對手同耀共和國星空——陶峙嶽:90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董其武:毅然起義創造“綏遠方式”

  開國將領中,還有一批來自昔日戰場對手的國民黨將領。陶峙嶽、陳明仁和董其武,3名起義的原國民黨軍官,同樣被授予上將軍銜。

  上將陳明仁,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曾參加廣東革命政府兩次東征,官至國民黨中將兵團司令。1944年,陳明仁率部在中緬邊界展開對日反擊作戰,與駐印遠征軍一道,大舉殲滅日軍,重新打通了中國通向海外的重要樞紐——中印公路。陳明仁因此蜚聲海內外。

  1946年,陳明仁率兩萬國民黨軍死守四平,一度令占領了四平五分之三麵積的解放軍主動撤出戰鬥。蔣介石因此將他譽為所有高級將領學習的楷模,並將他升為兵團司令,親手為他頒發勳章。

  就是這位解放軍曾經的對手,於1949年同國民黨元老程潛一起率部起義,對和平解放長沙做出了曆史性貢獻。對此,毛澤東在電報中稱讚:“諸公率三湘健兒,脫離反動陣營,參加人民革命,義聲昭著,全國歡迎,南望湘雲,謹致祝賀。”

  授銜時已經63歲的陶峙嶽是開國將領中的一位長者。他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因戰功卓著升任國民革命軍少將師長。新中國成立前一星期,陶峙嶽宣布起義。數天後,彭德懷副總司令員在甘肅酒泉會見他說:“陶將軍,今後我們在一起共事了,不要有什麽顧慮,繼續大膽工作,把部隊帶好。”1982年9月,陶峙嶽在90歲高齡時加入中國共產黨,一年後當選全國政協副主席。

  另一位上將董其武,起義前任綏遠最高軍政長官。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毅然脫離國民黨反動軍隊,率領所部9萬餘人通電起義,實現了綏遠和平解放,創造了解放戰爭中的“綏遠方式”。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披堅執銳,戰鬥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

  璀璨的星空,無數顆明星在閃耀。

  一篇短文,無法盡述開國上將們的傳奇經曆和人生故事。就讓我們記住這些不朽的名字吧。

    他們是: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韋國清、烏蘭夫、鄧華、葉飛、甘泗淇、呂正操、朱良才、劉震、劉亞樓、許世友、蘇振華、李達、李濤、李天佑、李誌民、李克農、李聚奎、楊勇、楊至成、楊成武、楊得誌、肖華、肖克、宋任窮、宋時輪、張宗遜、張愛萍、陳士榘、陳再道、陳伯鈞、陳明仁、陳奇涵、陳錫聯、周桓、周士第、周純全、趙爾陸、洪學智、鍾期光、賀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嶽、閻紅彥、董其武、彭紹輝、韓先楚、傅鍾、傅秋濤、賴傳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