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試述第一至zt.三次反“圍剿”戰爭與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軍事思想的形成

(2009-09-19 23:57:43) 下一個
zt 試述第一至三次反“圍剿”戰爭與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軍事思想的形成

作者:王檢生 日期:2009-9-9 10:48:48


  [摘 要] 中央蘇區第一至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為毛澤東關於紅軍反“圍剿”戰略思想和紅軍作戰原則的形成提供了舞台。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軍事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獨具中國革命戰爭特色的作戰原則,它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構築了框架雛形。

  [關鍵詞] 軍事思想 積極防禦戰略 反“圍剿”戰爭 形成 毛澤東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說: “從1928年5月開始,適應當時情況的帶著樸素性質的遊擊戰爭基本原則,已經產生出來了,那就是所謂‘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後來我們的作戰原則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江西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時,‘誘敵深入’的方針提出來了,而且應用成功了。等到戰勝敵人的第三次 ‘圍剿’,於是全部紅軍作戰的原則就形成了。”這就是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軍事思想形成的全過程。本文試就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與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軍事思想的形成作一論述。
  
  一、從“十六字訣”原則到“誘敵深入”方針的重大轉變
  
  1927年9月 19日,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3團和第1、2團餘部,陸續到達文家市。當晚,前委在此召開會議,根據毛澤東的主張,決定放棄進攻長沙的計劃,迅速脫離平江、瀏陽地區,沿羅霄山脈南移,尋求新的立足點。10月7日,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進駐茅坪,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我們黨領導革命鬥爭由城市向農村轉變的開始,此後逐步產生了適應嶄新的武裝鬥爭方式的戰略戰術。從井岡山創建時期敵人的四次“進剿”、三次“會剿”到中央蘇區時期敵人的五次“圍剿”,紅軍一直處於強大敵人的包圍之中。如何防禦敵人的進攻,有效保存和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是擺在處於弱勢的紅軍麵前的一個根本問題。毛澤東從井岡山革命鬥爭實踐經驗中較早地認識和把握了“圍剿”反複的鬥爭規律,並運用這一規律指導紅軍的行動,使紅軍始終保持主動並在不斷戰勝敵人“圍剿”中得到較快發展。1928年,毛澤東在領導堅持井岡山的鬥爭中,針對當時的敵我情況,總結了初期作戰經驗,製定了樸素的遊擊戰爭作戰“十六字訣”。從1930年夏季開始,紅軍在中央蘇區得到較大發展,約有3萬餘人的正規部隊,建立了軍團和方麵軍,基本上形成了主力紅軍、地方遊擊隊和群眾武裝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製。這一時期,主力紅軍的作戰原則也適應當時的形勢適時的由遊擊戰轉向運動戰,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盡管這一時期的運動戰某種程度而言隻是提高了的遊擊戰,但它卻是一個戰略思想的重大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紅軍的戰略戰術又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到紅一方麵軍第一次反“圍剿”時,“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提出來了。紅一方麵軍運用“誘敵深入”戰略,粉碎了敵人第一、二、三次“圍剿”,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使我軍作戰原則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是毛澤東對我軍戰略戰術創造發展的重要貢獻。毛澤東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說:“這時是軍事原則的新發展階段,內容大大豐富起來,形式也有了許多改變。”其主要內容有反“圍剿”的準備、戰略退卻、戰略反攻、反攻開始問題、集中兵力問題、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係列的戰略戰術原則,形成了毛澤東的以人民戰爭為基礎的、積極防禦的基本戰略軍事思想。
  
  二、“誘敵深入”是紅軍取得反“圍剿”勝利的正確戰略
  
  羅坊會議最終作出 “誘敵深入”的方針。根據這一方針,紅一方麵軍主力東渡贛江,誘敵深入。1930年11月1日,紅一方麵軍總部根據羅坊會議的戰略決策。由毛澤東、朱德簽署在羅坊園前村發出《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敵疲憊而殲滅的命令》。命令指出:“方麵軍以原任務擬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

  當敵人實施大規模的“圍剿”時,紅軍采取的基本戰略是“誘敵深入”。“誘敵深入”有利於主力紅軍保存軍力,待機破敵;有利於動員和組織蘇區內各種力量支援和參加戰爭;有利於使敵人分散兵力。削弱敵人優勢兵力;有利於發現敵人弱點和造成敵人的過失;有利於紅軍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直至打破敵人的“圍剿”。毛澤東在後來總結曆史的經驗時提出:“根本上危及軍力的保存時,應該勇敢地退卻,以便保存軍力,在新的時機中再行打擊敵人。拚命主義者不知此理,明明已處於確定了的不利情況,還要爭一城一地的得失,結果不但城和地俱失,軍力也不能保存。我們曆來主張‘誘敵深入’。就是因為這是戰略防禦中弱軍對強軍作戰的最有效的軍事政策”。

  毛澤東在實施“誘敵深入”戰略方針時,先是做好反“圍剿”的戰爭準備,主要是軍事上的準備退卻和為著準備退卻的政治上的宣傳、動員,征集兵源,籌措給養,尋找有利作戰的陣地、組織動員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準備參加和支援反“圍剿”作戰。在敵人“圍剿”開始前或同時,紅軍主力應向蘇區內退卻,以誘敵深入,待機破敵。退卻的終點,通常在根據地中部,有時在後部或前部的邊緣區。同時,以一部主力協同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采取運動防禦和廣泛靈活的遊擊戰襲擾、遲滯敵人的進攻,以保障紅軍主力集結、隱蔽、休整適時轉入反攻。反攻開始後,一般選擇的目標,通常選擇在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陣地,能有效地打擊敵人的要害及比較薄弱處,給敵以沉重打擊。反攻是打破敵人“圍剿”的決定性步驟,既要打,更要打好。毛澤東十分重視堅持慎重初戰的原則,打則必勝,從而轉被動為主動,打破敵人的“圍剿”。

  反“圍剿”取得勝利後,紅軍乘勝開展有計劃、有部署的進攻作戰,拔除蘇區內敵人的據點,消滅蘇區外的分散孤立之敵,鞏固和擴大蘇區,發動群眾。擴大紅軍,籌措給養,整訓部隊,為打破敵人的下次“圍剿”做好準備。

  實施“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必須擁有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有了革命根據地,“誘敵深入”就有了充分的回旋餘地和廣闊的戰場。這與毛澤東對預定戰場的選擇的六個條件十分吻合。因為“(1)積極援助紅軍的人民;(2)有利作戰的陣地;(3)紅軍主力的全部集中;(4)發現敵人的薄弱部分;(5)使敵人疲勞沮喪;(6)使敵人發生過失”這六個條件隻有在根據地內才能發現並創造;隻有在根據地內才能發現並利用“人民條件好”這一優勢,發揮紅軍之優長,組織動員群眾,打具有人民基礎的人民戰爭,最大限度地發揮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同時必須擁有和建立一支信念堅定、英勇頑強、敢於戰鬥、勇於犧牲的人民軍隊。這樣,在敵人大舉進攻蘇區時,我軍仍能充分利用各方麵的有利條件。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有效地打擊敵人的瘋狂“圍剿”。
  
  三、“慎重初戰,戰則必勝”是取得反“圍剿”勝利的重要謀略
  
  毛澤東對於反“圍剿”之“初戰”極為重視。他認為打好反“圍剿”第一仗至關重要。這一仗必須打勝,必須照顧主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這是反攻開始,即打第一仗時,不可忘記的三個原則。”必須打勝,則是在敵情、地形、人民等條件都利於我,不利於敵人,有勝算概率的情況下開戰。照顧主戰役計劃,就是在打第一仗吋,必須統籌兼顧第二、三、四乃至最後一仗大體上的打法。必須對戰爭的變化有清醒的估測,沒有成竹在胸,是打不好仗的。照顧下一階段戰略,就是當處在一個戰略階段時,應該計算謀略到往後幾個階段會出現的情況,至少應謀略預計到下一個階段可能會出現的情況與問題。沒有這種謀劃計算。束縛眼前的利害,就必然會陷於被動之中,而一著被動,則著著被動。
  
  四、結合遊擊戰的運動戰是取得反“圍剿”勝利的主要形式
  
  毛澤東指出:“轉換全局的戰略方針,仍然是運動戰。”紅軍在中央蘇區三次反“圍剿”的曆次成功的戰役、戰鬥,其作戰形式基本上都是以運動戰為主,同時輔之以遊擊戰法,紅軍馳騁幹廣闊的戰場上,大踏步地進退,迅速集中和分散兵力,充分調動敵人軍力,使其陷入我軍布設的陷阱。在運動戰中拖垮敵人,創造戰機,乘其虛弱,打其弱點,實行近戰、夜戰,包圍迂回,更有效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達到速決和全殲目的。

  運動戰的特點是沒有固定的作戰線。“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因此,實行運動戰:(一)必須正確地判斷情勢,處理好“打”和“走”的關係。一般情況下,紅軍在實施戰略退卻、轉移、佯動、奔襲、迂回、追擊等情況下,都要走;當麵對敵人兵力過大、火力過猛,或占領著鞏固陣地,或鄰近各部靠得緊、靠得近,不好打時或不能快速解決敵人時都要準備走;有時戰鬥打成僵持局麵,在相持中我軍不力的情況下,也要考慮主動撤走。但是,一切的走,都是為著更好的打,為消滅敵人創造戰機。(二)運動戰要把運動之中或立足未穩之敵作為主要作戰目標。通常我們所說的避其主力,打其虛弱就是這個意思。為此,加強偵察、掌握敵情變化,隱蔽自己的行動和企圖,等待時機,積極創造和及時捕捉有利戰機顯得十分重要。這關係到能不能在運動戰中準確打擊、消滅立足未穩之敵。(三)以打運動戰為主,還必須配合廣泛的遊擊戰,也不拒絕必要和可能的陣地戰。運動戰是主要形式,遊擊戰是紅軍的拿手戰法,可謂變化無形,收得攏,散得開。這些都必須從戰場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運用多種作戰形式,戰勝敵人。

  毛澤東關於遊擊戰和運動戰的戰略戰術思想的提出和總結,我們可以在更早年代找到論證。1930年12月24日,為進一步鼓舞紅軍反“圍剿”鬥誌,毛澤東、朱德和紅一方麵軍總部從黃陂移駐小布,翌日在小布赤坎村外麻糍石下的河灘上。召開了盛大的蘇區軍民殲敵誓師大會。毛澤東為大會親筆擬對聯一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券:

  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這幅對聯把打遊擊戰和運動戰的戰略戰術思想說得清楚透徹,便於理解,更利於操作。這種以運動戰為主結合遊擊戰的戰略戰術思想在經曆三次反“圍剿”的檢驗後,得到了進一步的提煉和豐富。
  
  五、實行殲滅戰是貫徹反“圍剿”戰爭積極防禦戰略指導思想的主要手段
  
  毛澤東指出:“對於幾乎一切都取給予敵方的紅軍,基本的方針是殲滅戰。隻有殲滅敵人有生力量才能打破‘圍剿’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在三次反“圍剿”戰爭中,紅軍以殲滅戰消滅了敵人共10個師5個旅計7.5萬人,其中俘虜國民黨軍4.6萬餘人,繳獲各種槍支3.6萬餘支,迫擊炮七八十門,子彈五六百萬發,不僅鼓舞了蘇區軍民的士氣,而且在敵人陣營中造成了恐慌,被紅軍殲滅或遭重創的國民黨軍隊,長時間難以恢複戰鬥力,嚴重動搖了國民黨軍軍心。同時,紅軍以繳獲的武器裝備和俘虜的敵軍士兵,壯大了自己,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也獲得了較快發展。

  實施殲滅戰,在作戰指導上,要力求把握以下要點:(一)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當敵人大規模進攻時,紅軍應以一部主力配合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牽製、遲滯其中的多路,集中紅軍主力打敵一路或一部,以形成數倍於敵的優勢兵力。(二)避其主力,打其虛弱。“弱軍對於強軍作戰的再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揀弱的打”。除尋殲戰鬥力較弱小之敵外,凡態勢孤立、運動之中、立足未穩、饑疲困乏、疏於戒備、孤軍深入以及由進攻轉為退卻之敵,都易於殲擊。這就需要戰場指揮員適時抓住戰機,果斷處置。(三)采取包圍迂回戰術。打殲滅戰,必須采取四麵、三麵但至少兩麵的部署。通常以一部兵力置於正麵,主力向敵人翼側迂回,斷其退路,從敵之側後發起攻擊;同時要控製強有力的預備隊,隨時準備追殲突圍之敵。(四)實行戰役戰鬥的速決戰。速決戰是達成殲滅戰的重要條件。實行速決戰,除了集中優勢兵力,采取迂回包圍戰術之外,還必須有充分的準備和周密的部署;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點和方向,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采取穿插分割,將敵化整為零予以吞食;廣泛運用襲擊、伏擊和遠距離奔襲等作戰手段;發揚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不怕疲勞,連續作戰。
  
  六、兵民是反“圍剿”戰爭的勝利之本
  
  毛澤東曾經說過“兵民乃勝利之本”。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時期,黨由於貫徹了依靠群眾,相信群眾,把群眾發動和組織起來的政策,使國民黨軍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蘇區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央蘇區反“圍剿”戰爭的第二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先後發布了係列通告和通令,動員根據地群眾擴大紅軍。堅壁清野,加強赤色戒嚴,設立軍事交通站,籌措經費,建立兵站,組織擔架隊、運輸隊支援前線,布置地方紅軍和赤衛隊襲擾和疲憊敵人,配合紅軍殲敵。根據地人民為保衛土地革命勝利果實,積極響應蘇維埃政府的號召,踴躍支援紅軍,配合紅軍襲敵擾敵,築起了一道打不爛的銅牆鐵壁,使進入根據地的敵人寸步難行。敵第十八師在遭到慘敗後供認:“東固暨其以東地區,盡屬山地,蜿蜒綿亙,道路崎嶇,所有民眾,多經匪化,且深受麻醉,蓋匪即是民,民即是匪,對於我軍進剿,不僅消極的認為惡意,且極端仇視,力圖抗拒。如是,對於我軍作戰上發生下列之困難:(一)我軍師行所至,農匪堅壁清野,悉數潛匿山中;(二)潛伏山中的匪徒,對於我軍狀態窺探無遺。如是,我軍企圖完全暴露;(三)我軍不能派遣一偵察,即欲尋一百姓探問道路,亦不可得,以故我方對於匪情全不明確,即對友軍之聯係亦不容易;(四)山地道路崎嶇,行軍已感困難,而匪徒對於前進之道路亦無不大加破壞,我之前進,幾使我無路可走,蓋一則可予我之極大疲勞,一則無形中可遲滯我軍。……其所以不放一槍自行放棄其極堅固之東固匪巢者,即欲誘我深入匪區,予我以上述種種痛苦,而發揮其特長,將我一舉包圍而殲滅之也。”

  蘇區廣大人民群眾的鬥爭給深入蘇區之敵以節節打擊,成為反“圍剿”戰爭無形的第二有力戰場,構成蘇區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創建和保衛蘇維埃勝利果實的重要力量。同樣,他們在擁軍參戰、擴紅支前的生命線上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沒有人民的支持,就沒有反“圍剿”戰爭的勝利。

  紅軍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為毛澤東關於紅軍反“圍剿”戰略思想和紅軍作戰原則的形成,提供了實踐的舞台。毛澤東曾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創建時期就和朱德同誌一起,總結和提出了帶有樸素性質的遊擊戰爭作戰“十六字訣”原則和“打圈子”戰法。麵對國民黨軍隊重軍瘋狂“圍剿”,毛澤東又從紅軍戰爭和根據地實際出發,提出並堅持實行戰略退卻、誘敵深入根據地內予以殲滅的戰略方針:堅持慎重初戰,打好第一仗;堅持打運動戰,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堅持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速決戰等一係列獨具中國革命戰爭特色的作戰原則,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寶庫,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構築了框架雛形。(編輯:鍾烈亮)

http://www.red-soil.com/redsolid/luntan/20090909104848814.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