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國慶閱兵猜想與美國退出東歐反導 :宋曉軍 (2009-09-18 )
(2009-09-18 23:50:51)
下一個
zt 國慶閱兵猜想與美國退出東歐反導
宋曉軍 2009-9-18
從昨天晚上10點30分美國國防部長宣布調整在東歐部署的地基中段攔截導彈的計劃
後,就接受了幾家電視媒體的采訪。其中有一些話肯定不能在電視上說,今天早晨上海
東方衛視主持人打電話約我中午采訪此事,我說俄羅斯用在加裏寧格勒部署導彈、向伊
朗和敘利亞出售防空導彈等強硬手段,迫使美國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暫時放棄了威脅俄
羅斯安全利益的波蘭和捷克反導部署,可中國軍方在8月26~27日與美國軍方進行海上
安全磋商機製時要求美國逐漸減少並最終取消在南中國海專屬經濟區的偵察活動時,卻
遭到了美方的堅定的拒絕。很顯然,美國認為中國在南海的安全利益與美國安全理發生
衝突時是不可商量的,那麽中國怎麽象俄羅斯那樣迫使美國放棄在我南海專屬經濟區的
偵察活動呢?拋售手中的美國債券?在朝鮮和伊朗核問題上不予美國配合?這顯然要評
估中國在南海的安全利益是否大於上述手段造成的損失?那麽中國在南中國海的安全利
益有多大呢?我覺得在電視中一時說不清楚,不過剛好在這周三出版的《三聯生活周
刊》上我的專欄裏我寫了一篇文章,下麵貼在這裏(另附上我在今年4月在《三聯生活
周刊》上的一篇文章):
國慶閱兵猜想與南中國海
“這次國慶大閱兵有沒有‘東風 -41’陸基洲際導彈和‘巨浪-2’潛射洲際導彈參
加呢?”這是最近10多天來我聽到的有關國慶閱兵話題最多的提問。每當我回問提問者
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的回答都是西方媒體很關心這兩型洲際導彈在國慶閱
兵上的亮相。這樣的回答讓我想到了半個月前中美兩國軍方在北京舉行海上安全磋商機
製專門會議期間,當中國軍方要求美方軍艦和軍機減少直至取消在中國南海的專屬經濟
區活動時,美國駐華大使館官員蘇珊8226;史蒂文森(Susan Stevenson)說的一句話:“我
們的政策沒有變。”而這恰恰與上述兩型備受關注的中國洲際導彈有關。
冷戰結束後,針對俄羅斯和中國的洲際導彈美國導彈防禦局於1998年與波音公司及
幾家分包商簽署的16億美元合同。對於這份搭建攔截射程在5000公裏以上洲際導彈的
“地基中段攔截係統”(GMD),國會在技術可行性上一直存有爭議,但是波音、洛克
希德8226;馬丁、雷聲和科學軌道公司等公司堅持遊說國會繼續投資進行試驗。從1999年到
2002年小布什政府撕毀了1972年與蘇聯簽署的“反導協議”期間,(GMD)共試驗了7
次,其中5次成功。為此2002年 12月17日小布什下令軍方開始在阿拉斯加州的格裏利堡
和加利福尼亞州的範登堡部署GMD,並要求在2004年底達到初步作戰能力。
簡單地說,GMD的作用是當俄羅斯和中國的陸基、海基洲際導彈發射後,由預警衛星通
報給部署在導彈彈道上的捕捉雷達,雷達鎖定目標後將射擊諸元傳輸給在格裏利堡和範
登堡發射井內的攔截導彈,攔截導彈被三級助推火箭升空後發射出一個動能彈頭
(EKV),用來撞擊在大氣層外已經脫離助推火箭沿著慣性彈道飛行的洲際導彈彈頭。
小布什政府之所以在技術尚未成熟的情況下急於在上述兩地部署GMD,是因為俄羅
斯與中國的陸基、核潛艇發射的洲際導彈都要走以北極至中國西北方向為起點向西發射
的彈道,這樣美國一旦在占地250平方公裏的格裏利堡和占地125平方公裏的範登堡分別
部署100枚和50枚攔截導彈,就可以大大抵消俄、中的戰略核力量的威力。這就等於向
俄、中發出了一種威懾信息:在美國將北約推至俄羅斯家門口時及美國支持台灣“獨
立”時,俄、中在與美國博弈時就需要重新評估雙方的實力,進而影響決策者的政治意
誌和決心。事實上,當時剛好也是北約東擴和“台獨”困擾著俄羅斯與中國大陸的時
候。那麽俄羅斯與中國怎麽辦呢?俄羅斯由於沒有辦法改變發射地點,所以隻好選擇了
發展陸基的白楊-M洲際導彈和整合潛艇發射的洲際導彈,以尋求突破美國在上述兩地部
署的彈道導彈攔截網。前者采用的是彈頭機動技術,即在洲際導彈彈頭脫離助推火箭後
並不按照慣性彈道飛行,而是通過彈頭上的一個小火箭發動機進行機動飛行,這樣就可
以規避GMD對其的攔截,比如為了應對美國在2004年底在格裏利堡和範登堡部署10枚GMD
的攔截導彈,俄羅斯在2004年底部署了10枚井射“白楊-M”洲際導彈;後者可以利用北
冰洋特殊的地理環境抵近美國本土縮短發射距離以突破GMD的攔截,比如2006年在美國
加大對GMD投資部署力度後,俄羅斯在當年9月利用核潛艇將射程10000公裏的“輕舟”
洲際導彈壓低彈道隻打了2600公裏(GMD的預警攔截時間大致為30分鍾,而“輕舟”壓
低彈道縮短1/4射程後的飛行時間僅有10~15分鍾)。
中國與俄羅斯不同的地方在於地緣上瀕臨南中國海的廣闊海域,可以作為發射潛射
洲際導彈繞過格裏利堡和範登堡GMD覆蓋範圍的發射區和待機區。因此美國軍方就一直
盯著中國大陸是否在發展據說有彈頭機動能力的“東風-41”陸基洲際導彈或者可以部
署在南中國海第二代核潛艇上的“巨浪-2”型潛射洲際導彈。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奧
巴馬政府上台後終止了2010財年部署GMD的撥款,但是在美國軍方的堅持下,用於尋殲
戰略核潛艇的攻擊型核潛艇——“弗吉尼亞” 級仍得到了足夠的撥款以每年2艘的速度
建造。也就是說,美國仍然要在南中國海抑製中國可能發展的、可繞過GMD發射的海基
戰略核力量。
由此可以推出一個有意思的假設:萬一這次中國國慶閱兵沒有亮出“巨浪-2”而是
陸基洲際導彈“東風-41”呢,那美國會不會因為在經濟上有求於中國而讓其軍艦軍機
離開我們在南中國海的專屬經濟區呢?(原載2009年第35期《三聯生活周刊》)
中、美建造核潛艇的“時間差”
倫敦G20峰會召開的前一天晚上,在美國密蘇裏州最大的城市——聖路易斯的特魯
裏街廣場酒店,美國海軍第7艘“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SSN-779被正式命名為“密
蘇裏號”。第二天,當中美首腦在倫敦進行舉世矚目的會晤時,同一天出版的《簡氏防
務周刊》報道稱,美國國防部認為:2009年或2010年中國在“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上
配備了“巨浪-2”潛射洲際導彈後,將獲得更加不尋常、更加靈活的戰略打擊力量。那
麽美國的“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與中國的“晉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有什麽關係
呢?
“針對所預測的2020年時中國的潛艇兵力規模,美國屆時保持48艘攻擊核潛艇是不
能滿足需要的。”這是2007年11月美國國防、外交事務、防禦及貿易專家羅納德8226;奧羅
克(O\'Rourke, Ronald)向國會提交的一份報告中的一段。這份題為《美國海軍攻擊型
核潛艇兵力水平與采購速度——背景及向國會提出的問題》的報告認為,為了應對威脅
美國海軍應該加快目前惟一還在生產的攻擊型核潛艇——“弗吉尼亞級”的采購數量。
報告通過論證認為:從2020~2033年這14年期間,美國攻擊型核潛艇的兵力規模要低於
48艘,最低的兩年——2028~2029年為40艘。為此報告呼籲國會增加預算,至少從2009
財年開始至2011財年將每年采購艘 1 “弗吉尼亞級”核潛艇改為每年采購2艘,這樣才
能剛剛滿足應付威脅的需要。2008年12月22日,美國海軍與通用動力公司電船公司簽訂
了未來5年采購8 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的合同,合同金額規定的140億美元與“報
告”中建議的從2009年開始追加撥款數額基本吻合。
在冷戰期間,美、蘇之間對抗強度最大、投入最多的就是核武器之間的抗衡。當時
美國認為,陸基井射洲際導彈在核戰爭中的生存概率僅為4~6%,陸基機動洲際導彈生
存概率為30~40%,空基核彈生存概率為50~60%,海基洲際導彈生存概率為90%,為此
美國開始大力發展戰略導彈核潛艇。但在蘇聯上世紀 60~70年代拚命發展海基核力量
的形勢下,美國開始大力發展攻擊型核潛艇,在全球的大洋深處跟蹤監視蘇聯的彈道導
彈核潛艇,以降低蘇聯海基核力量的生存概率。為此,美國從1972~1992年期間,建造
了62艘可在北冰洋下巡航的“洛杉磯級”攻擊型核潛艇,並設計了性能更好、價格更昂
貴的後續艇——“海狼級”攻擊型核潛艇(1990年美元單價30億,僅建造3艘)。
蘇聯解體後不到2個月,美國就終止了“海狼級”核潛艇在建造,而單價20億美元左右
的“弗吉尼亞級”就現身了。一開始,為了減少成本,“弗吉尼亞級”在設計上擺脫了
冷戰時美國對核潛艇“高航速、大深度、聲隱身”原則的前兩項,設計水下最高航速為
28節、最大下潛深度為240米(“洛杉磯級”為33節、450米,“海狼級”為35節、600
米),但最終考慮俄羅斯和中國尚存有海基核打擊能力,還是將“弗吉尼亞級”的最高
水下航速設計為34節,最大下潛深度為448米。但為了兼顧執行對陸打擊任務,艇上加
裝了射程為2500公裏的“戰斧”巡航導彈垂直發射筒,同時在設計注重了淺海作戰性能
(目前已有5艘服役)。
2001年後,美國認為中國經過20年停滯後重新啟動了第二代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建造計
劃,加之台海地區的緊張局勢,美國一方麵將60%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布在太平洋方向
(20年前為15%),一方麵遊說美國國會加快建造攻擊型核潛艇的撥款。 2008年,美國
將太平洋方向的攻擊型核潛艇部署的數量增加為30艘(占總數56.6%),同時加緊了對
中國可能部署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南中國海的情報收集。
按照英國的《簡氏戰艦年鑒》公布的數字,從2007~2013年,中國將有4艘“晉
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服役,這正是美國海軍建議在“洛杉磯級”核潛艇陸續退役後,加
快“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建造速度的真正原因。現在的問題是,2008年12月22日美國海
軍與潛艇製造商簽訂的加快采購“弗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140億美元的合同並未得
到國會的批準,同時在奧巴馬政府可能要裁減開支的67項武器采購項目中,亦有“弗吉
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
如果美國為了彌補中、美核潛艇建造的“時間差”,進而實現降低中國彈道導彈核
潛艇生存概率的目標,看來隻有印美元了。而這對於擁有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中國又
意味著什麽呢?
注: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中,第一次提到了要增強海軍的核反擊能力
。(原載2009年第13期《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