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太原戰役之 難忘的解放太原戰役

(2009-09-17 20:51:51) 下一個
zt 太原戰役之 難忘的解放太原戰役

太原新聞網 2009-05-21  

機場爭奪戰

劉斌(原名劉英生),山西省定襄縣河邊鎮二村人。離休前任北京軍區後勤部太原彈藥倉庫政委、黨委書記(副師職)。1948年秋,響應號召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補充到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獨立第四旅,並被分配到第四旅政治部敵工科任幹事,參加了解放太原的戰役。也就從那這一
刻起,劉斌開始了他大半輩子的軍人生涯。

  在一個晴空萬裏的上午,記者懷著崇敬的心情如約來到劉斌老人的家裏,坐定後還沒來得及向老人問候,身體不便的劉斌老人便迫不及待地向我們講起了1948年臘月廿三小年這一天發生的故事。

  1948年10月,太原圍城戰役打響。當時閻錫山準備死守太原,城外工事密布。然而這些畢竟是消極防禦,對於困守孤城的閻錫山來說,最重要的是能夠源源不斷地得到補給,而補給的來源隻有太原的兩個機場。戰役初期我軍打得非常順利,占領了城南武宿機場,以火力控製了城北新城飛機場,斷絕了守城敵軍獲得外援的空中交通。同時,閻錫山還在利用秘密修建的紅溝、萬柏林、三角村、王村等5個野戰機場不斷運兵,運作戰物資。為此,這5個機場成為我華北野戰軍和閻錫山83旅的必爭之地,打掉這5個機場,無疑對敵人的心理上是巨大的震撼,對瓦解敵軍會更有力量。

  為了控製敵人飛機的起降,掐斷敵人的空中走廊,解放軍華北野戰軍第十團和十一團輪番對紅溝機場展開猛烈攻擊,12月27日,也就是臘月廿三小年這一天,敵人先後8次對紅溝機場狼坡陣地發起了瘋狂的反撲。劉斌回憶說,紅溝機場地形複雜險要,兩麵是高岩,中間是個水溝,飛機降落後四麵都看不見,這給解放軍控製飛機的起降帶來了許多麻煩。加之敵人由碉堡野戰工事構成了堅固的防禦體係,易守難功。

當時,整個陣地上槍聲、炮聲、飛機的轟炸聲響成一片,硝煙遮天蔽日,戰鬥非常激烈。當天晚上,在交戰中,我軍手榴彈和炮彈消耗很大,一時間供應不上,為此,軍部安排所有旅部的人往前線送炮彈。也正在這時,我軍東北炮兵師解放東北時繳獲敵人的流彈炮也同時被送到狼坡陣地。“一炮打一個碉堡,多不下來,就是不讓它起飛”,就這樣,閻錫山的空中運輸線基本被切斷,就像垂危病人被拔掉輸血器一樣,發動了數十次的反撲,但都無濟於事。

就在敵軍83旅大肆反撲了8次以後,由於長時間被困守,加之長時間吃不上鹹鹽,閻錫山的部隊一到晚上就什麽也看不見,晚上行動時,常常不知是身在何處。這時一場針鋒相對的政治戰開始了。每到夜晚,整個陣地全麵向敵人展開攻心戰,講形勢、講政策、講前途,要他們棄暗投明,不要為閻錫山賣命。這種攻心戰效果很好,先後有十幾個敵人來投誠,對瓦解敵軍起到了重要作用,從那以後敵人再沒有過反撲。

  奪取汾河洋灰橋

張存太,81歲,山西五台人,解放太原時,任解放軍19兵團64軍191師572團1營3連衛生員。1945年參軍,曾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戰爭。1954年轉業至遼寧錦西化工廠,1956年回到太原,後在太原製藥廠工作,直至離休。

1945年,17歲的張存太在家鄉參加了八路軍,抗戰勝利以後,部隊經過多次整編,到1949年時,部隊的番號變成了19兵團64軍。19兵團是一支英雄的部隊,解放戰爭期間,他們參與了解放石家莊、陽泉和有名的清風店、新保安戰役,在石家莊成功地打掉了準備支援傅作義的機械化部隊。北京和平解放後,解放太原的戰役一觸即發,19兵團立刻開拔,增援包圍太原城的18兵團。 剛剛來到太原,張存太和他所在的19兵團就接到了新的任務。這次他們要消滅在汾河以西的閻軍。奪取汾河洋灰橋,以確保太原城下的各路解放軍可以同時從四麵逼近太原城。

  張存太老人至今還記得奪取汾河洋灰橋的那一幕幕場景,他跟隨大部隊赤腳踏進剛剛解凍的汾河。腳下是冰冷的河水,頭上敵人的火力攻擊依然猛烈。身經百戰的19兵團戰士就在槍林彈雨中,毅然前行。敵人的子彈射傷了張存太,可“輕傷不下火線”,臨行時那一句“解放華北”的號令鼓舞著他一直前進。

  如今,當張存太老人再次回憶起那段崢嶸歲月,雖然少了年輕時的豪情壯誌,卻多了烈士暮年的堅毅深沉。

  1949年4月24日,春風中還夾雜著絲絲寒氣。5時30分,隨著一顆顆紅色信號彈撕裂拂曉前的夜空,解放軍攻城部隊1300多門大炮齊聲怒吼,向太原城牆猛烈轟擊。總攻太原的戰鬥正式打響。隆隆的炮聲和滾滾的硝煙成為了張存太久久不能忘記的影像,再次講起來就像昨天剛剛發生過的。

  從清晨5點半到上午10點,經過4個半小時的激烈戰鬥,太原宣告解放,盤踞山西達38年之久的閻錫山政權從此滅亡。張存太和他的戰友終於實現了當初“解放華北”的諾言。

  戰友情深

挺拔的身材,寬厚的肩膀,堅毅的眼神,飽經風霜的臉上掛著慈祥的笑容。他就是參加過解放太原戰役的張守忠老人。

  張大爺出生於1927年,今年已經82歲高齡,也許是軍旅生涯數十年的緣故,老人很直爽,沒有過多的客套,便和我們攀談起來。開朗的笑聲和清晰的記憶,使我們已無法把眼前的采訪對象跟一位耄耋老人聯係在一起。

  1946年,19歲的張守忠從山西清徐參軍,參加過平津戰役、太原戰役、解放大西北等戰鬥。跨越東西轉戰南北的他,回憶起那些崢嶸歲月的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接到解放太原的總攻命令後,攻打牛駝寨的慘烈戰鬥。說到這裏,老人哽咽了,他低頭輕輕擦拭眼角淌出的淚水,平靜了一下心情,然後抬起頭,用堅毅的目光望著我們,繼續講述那段刻骨銘心的曆史。

  正如張大爺說的那樣,太原城的國民黨守敵,也像秋風掃落葉一般被擊潰了,結束了他們38年的黑暗統治。太原解放後,他又跟著部隊參加了解放大西北和入藏平叛的戰鬥,並且在西藏一呆就是20多年,1980年才轉業回地方,在太原製藥廠擔任人事科長,直到離休。

  現在的張大爺,早已遠離了那些蕩氣回腸的經曆,遠離了那些滿懷激烈的日子,享受著兒孫滿堂,安詳、舒適的晚年生活。太原解放至今,已經整整60 年了。歲月的更替可以使人忘懷很多往事,但張大爺卻永遠忘不了那些曾經與他共同浴血奮戰的戰友們。是的,60年前,為解放太原,為無數蒼生,多少英雄兒女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並州大地上。他們的豐功偉績,三晉父老會銘記,中華民族會銘記。

  艱辛的戰地歲月

  收集和整理有關太原戰役的資料,是如今77歲王明在老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王明在,山西懷仁縣人,解放太原戰役時為華北野戰軍第一兵團15縱隊44旅130團3營9連戰士,這個團後來改為553團。

  說起往事,身材高大的王明在老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輕時的歲月,畢竟那時他還是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太原東山外圍戰勝利後,為了策應整個華北戰局,解放軍兵臨城下,與駐守太原的閻錫山軍隊形成對峙。寒冬臘月,堅守前沿陣地的各連、營、團之間,全部以戰壕連通,戰壕上麵用門板、圓木、土覆蓋著,以掩蔽我軍陣地和部隊行動。戰壕兩邊挖有隱蔽洞,每個洞內能容納三五人,這是在前沿陣地擔負戰鬥任務的戰士們休息的場所。

  隱蔽洞陰濕、寒冷,嚴重地侵襲著戰士們的軀體。半夜凍得睡不著,大家就把炸藥包裏的黃色炸藥(TNT)少少地倒在地上一點,用火柴點著,借著一點黃色的火苗,烤火取暖(少量炸藥點著不會爆炸)。吃飯也很難保證,炊事班往前沿陣地送飯,要通過敵人的封鎖線,有時炊事班無法通過,戰士們隻好吃一點隨身攜帶的幹糧(炒麵);有時菜桶被打翻,炊事班隻能送來一點小米飯。為了能吃到一點菜味,我和幾個戰友冒著被敵人狙擊手射擊的危險,爬出戰壕,匍匐著在地裏爬來爬去,尋找農民遺棄的小蘿卜頭。找到一個即如獲至寶,趕緊用手指頭從凍硬的地裏將其摳出來,帶回隱蔽洞。

  某日,我團進行夜間演習,部隊悄無聲息地拉出陣地,9連連長蔡光耀帶領戰士們迅速越過主陣地,向上級指定地點前進。突然,他發現隊列裏少了一個排(未通知),遂命令我火速返回陣地,把這個排帶上來。我按照連長的命令,獨自順原路返回。當我通過主陣地時,腳上、腿旁不時碰到敵人的屍體,有躺著的,有趴著的,還有坐著的。深夜,在這死人遍地的荒野中行走,不覺頭皮發緊,毛骨悚然。我本能地抓緊小馬槍,加快速度,一陣狂奔,到了目的地,帶上這個排,火速追趕部隊。

  本版撰文/本報記者 趙毅 實習生 王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