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1936 :日本關東軍:一份全麵鼓吹侵略中國的秘密報告

(2009-09-09 13:15:23) 下一個
zt 1936:日本關東軍:一份全麵鼓吹侵略中國的秘密報告

作者:作者:紅岩春秋 更新時間:2009-9-9


《日本鬆室少將最近對關東軍的秘密情報》從走私問題、中國官民、浪人活動、共產黨與共產軍、找口實、對華工作六個方麵對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國內的各種情況及各方情形作了詳細的調查研究和分析說明,並由此提出了日本帝國主義全麵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可能性、迫切性、方式方法以及應該注意的問題,對日本帝國主義於1937年發動全麵侵華戰爭起到了鼓吹、催化和先導作用。這就是日本陸軍少將、日本侵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鬆室孝良於1936年秋,寫給日本關東軍的一份秘密情報。

尋找市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的根本原因

1929 至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給地少人多、資源貧乏的日本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為了擺脫國內經濟危機的困境,緩和並轉移國內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具有軍國主義特點的日本帝國主義,隻有一途,那就是發動戰爭。對此,鬆室孝良並不忌諱,在其報告中直言不諱地說:“帝國貨物之向華走私,為帝國對華之斷然手段,其用意在促進華北特殊政治體係之成立,而隸屬於帝國獨立之下,屆時政、經、軍諸般問題,均可依帝國之意誌而實踐的解決。”

為獲得傾銷商品、掠奪原料的地域並與已經控製的朝鮮半島連成一氣,日本帝國主義於1931年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並出重兵將中國的東三省迅速占領,使得日本國內原已十分窘境的市場與原料問題“得稍緩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日本經濟的進一步膨脹,僅僅占領中國的東三省是遠遠不夠的。由此一來,按照1927年“田中奏折”所規劃的侵略步驟,日本占領中國東三省之後的下一個侵略目標,就是中國的蒙古。
鬆室孝良在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與認真分析之後,將日本帝國對中國的下一個侵略目標,鎖定在“易於進攻的中國華北”。其主要理由有下列三點:首先,作為消費市場的主體--人口,華北所擁有的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陝西、河南七省的人口總數約一億,“為滿洲三倍,消費能力當然在三倍以上”。商品之進出,又有便利的天津、青島兩港可資利用。其次,作為日本國內生產所必須的原料,華北七省擁有豐富的煤、鐵、小麥、棉花、大豆、石油等,且儲量甚豐。鬆室孝良得出結論:煤的儲量僅次於美國,占全世界的第二位,其中僅山西省的儲量,就占全中國的一半以上,為中國東北最大煤炭基地--撫順煤礦的120倍;鐵的儲量,全華北約在2億噸以上;小麥的年產量,僅山西、山東、河北、察哈爾4省,即多達11000萬擔。此外,華北的棉花,年產約330萬擔;大豆年產約5000萬擔。因此,占領華北並使之長期置於日本帝國的統治之下,對日本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則原料產量當能增加3倍,民眾之消費能力,亦自能大為增強”。第三,對於華北的民眾和官吏,鬆室孝良認為:華北民眾大多屬於“奸猾而薄弱,易於利誘與威脅”之類;“民眾間缺乏團體組織與訓練,完全為散沙狀態。惟少部分反滿抗日實力,仍是再接再厲的與我持鬥,雖迭經宣撫、討伐、軍事政治工作,仍為帝國心腹之患”。對於活躍在華北的愛國學生和抗日誌士,他們“雖有相當組織與堅決的意誌,然大部分為客籍分子,殊難深入華北之當地民間,一旦華北變起,勢必大部瓦解,不足為患”。

妥協退讓:助長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全麵侵略

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視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為“心腹大患”,全力“圍剿”達10年之久;而對於日本帝國主義步步緊逼的侵略政策,卻視而不見,一味妥協退讓。國民黨政府及其各級官吏的對日政策和心態,大大刺激了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全麵侵略的野心。

國民黨政府及其各級官吏以及中國社會的這種情形,不僅給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便利,更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壯了膽,打了氣。鬆室孝良最後竟得意忘形地寫道:“彼等自私的心理,實予帝國以非常的便利,竟可不戰而勝,一言可獲。”

全麵侵華的最大障礙: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武裝的抗戰意誌是堅定的。早在紅軍長征途中的1935年8月1日,中共就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到達陝北後,紅軍積極整訓,組成抗日先鋒軍,並於1936年初東渡黃河,以實際行動準備直接對日作戰。中國共產黨的這種與國民黨政府截然不同的鮮明態度和政策,使得日本帝國主義一開始就感到:要侵略中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其最大的障礙和心病。

鬆室孝良在其情報的《共產黨與共產軍》一節中,開宗明義地寫道:“共產軍之主力,現雖返還陝北,然有襲入察綏向滿洲聯蘇抗日之危虞。此帝國不可忽視者也。” “此種紅軍,實力雄厚,戰鬥力偉大,其苦幹精神,為近代軍隊所難能;其思想極能浸澈民心,以中國無大的資本階級,僅有小的農工階級,即被煽動。竟由江西老巢繞華南、華中、華西趨華北,轉戰數萬裏,倍曆艱辛,物質上感受非常壓迫,精神反極度旺盛。此次侵入山西(係汙蔑紅軍東渡黃河之舉--作者注),獲得相當之物質,實力又行加強。彼等善能利用時勢,抓著華人心理,鼓吹抗日,故其將來實力,不容忽視。”中國的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鑒於國民黨統治的腐朽無能,“於徹底抗日之共同目標下,於抗日圖存、收複失地號召下,紛紛加入共黨,甘為共軍之前鋒,潛伏於華北,積極活動。並與在滿紅軍,取得聯絡。”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巨大力量。這支力量的形成、發展與充實,實“為帝國之大敵”。不僅如此,鬆室孝良還憂心忡忡地認為: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正確以及共產主義思想的廣泛傳播,還有可能引起日本本土及占領地朝鮮、滿洲等地的不安和恐慌。因為“帝國工商發達,早成勞資對立狀態,一旦原料不足或市場狹小,發生縮減生活或生產過剩,定有失業之恐慌,極易受共黨之煽惑。此外,小農階級、兵工分子之向上,滿鮮民族之窮困,均為共黨可乘之機會。”

日本侵華的具體方法:以浪人活動為先鋒,以威脅利誘為手段

在分析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應該注意的問題之後,鬆室孝良在秘密報告中向關東軍建議,侵略中國的具體方法,應以浪人活動為先鋒,以威脅利誘為手段。

一、日本浪人有日本帝國及其軍隊作後盾,他們既“敢作敢為”,又對日本帝國效忠。“帝國之威望,皇軍之威力,已深印入中國官民之腦海,故我帝國軍民之在華北活動者,殊少遭到辱害之情形。大部浪人之不法活動,中國官民殊少幹涉,更少向帝國官署抗議。因此,浪人之活動非常有力,愈益顯示中國官府之苟安與無能,增加民眾對官府之怨恨與失望。”

二、“正當日人,洞悉中日間之糾紛,顧慮其生命財產,不願對華進出以冒危險,或進出亦限於都市,不敢作不正當之事業”。而日本浪人“無家室之累,有敢幹精神”,可以“充分的利用,通力合作”。“此種浪人,既受帝國之庇護,當然對帝國誓忠,故能迭有所命,雖死不辭。帝國即放縱其行動,中國亦無取締之勇氣”。

三、假如個別日本浪人在中國活動不力,或因活動出格而引起外交糾紛,日本政府也可以藉口“莽民”,將其監送回國。這樣,既無礙於日本帝國的威望,中國政府對之也是無可奈何,不了了之。在采取何種方式實施對中國的侵略上,鬆室孝良也作了縝密的分析與計劃。他主張“鞭策華北,使其官民對帝國懷普遍的恐懼心”,同時“以走私賄誘手段,作當地官吏性格之試金石”。在侵略中國的具體方法上,鬆室孝良強調:日本帝國 “惟有撫情順勢,積極采用走私辦法,作有力、普遍、切實之威脅”,才能達到“輸入帝國大批商品,救濟生產過剩之恐慌”的目的。也隻有達到這個目的,才能既 “侵襲英、美列國之市場而代替之,促成全華北物價之下落”。

日本侵華基本方針:“以華治華”

鬆室孝良認為:雖然國民黨政府在人民群眾的要求下,不得不采取一些相對比較強硬的對日措施,但這隻是裝點門麵而已,並無多大的實際效果。例如國民黨當局針對日本浪人瘋狂走私活動所采取的緝私措施,鬆室孝良視為“一人撒米萬人拾”的拙舉,感到“可憐亦複可笑”。

與此同時,鬆室孝良也告誡日本政府和軍隊也要看到問題的另一麵:倘若中國政府對日本的步步緊逼能夠采取斷然的強硬措施,日本帝國再猖獗、凶狠,“亦惟有聽其自主耳”。因為在中國政府的後麵,有四萬萬勤勞勇敢、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如果中國人民的力量發動、團結起來,這不是一個小小的日本帝國所能征服的。中國政府及官吏間普遍存在的畏日心理,有利於日本帝國對中國的全麵侵略;而中國廣大民眾間潛伏著的巨大反日情緒和力量,又大大製約、阻礙著日本帝國的對華侵略。有鑒於此,鬆室孝良認為: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華北所采取的基本方針,應該是盡量避免日本人直接出麵進行統治,而宜采取“以華治華”的方針政策。情報寫道:“帝國對華工作,此後應采取華人治華主義,其方式一為滿洲國,絕不用軍力占據,自找煩惱。因此,惟有利用土著實力派,造成若幹自治獨立之政權。第一階段,必須確保華北及西北,其意:

(一)華北各地民眾,無組織多奸猾性,抗日力量較小,且為帝國解決原料與市場之地區。蔣介石對華北向持放任態度,事實等於放棄,帝國根據大陸政策,當不以此為滿足。
(二)西北(指綏蒙言)多為原野,蒙古官民易受皇軍之懷柔與統治。

(三)華北西北據滿洲國之外圍,可作相當之緩衝,在軍事上有重要之意義:
(1)使中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對日觀念,紛紛映演,則收複失地之企望,逐漸消沉。
(2)斷絕中蘇之聯絡,切斷共同抗日之戰線。
(3)斷絕非常時任何實力之侵向東北。

(四)華北西北確保後,則華東、華中、華南可逐步完全威脅而服之,逐漸使中國政府消滅,而各個獨立小政權,則均受製於帝國。”反之,如果采用戰爭的方式以圖華北,建立日本帝國的直接統治,將會給日本帝國增加相當的困難和諸多害處,最終,帝國在中國要獲得最終勝利,則是根本不可能的。

鬆室孝良給關東軍的這份秘密情報,對中國當時的實際情形及政府和民眾的心理,作了全麵詳細的調查分析,提出了詳盡的侵華對策建議。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七事變”激起了中華民族空前的團結,並最終贏得抗戰的勝利,卻是鬆室孝良始料不及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