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劉仰:富蘭克林與拜金主義

(2009-08-28 14:03:41) 下一個

富蘭克林與拜金主義

劉仰

 
   幾十年前,深圳特區剛剛建立的時候,深圳街頭豎起了一塊大牌子,上麵寫了幾個大字:“時間就是金錢”。這個牌子樹立後,引起很多討論,有人認為它就是宣揚資本主義。但是,“時間就是金錢”最終還是成為深圳改革的標誌,留在了中國的曆史上。與之相配套的還有“效率就是生命”,此後,深圳特區建設創造了“深圳速度”。本文不討論深圳問題,隻說說“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的來曆及其意義。
   如果對曆史稍有了解,就會知道,這句話來自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富蘭克林早年辦報、辦印刷廠,自己寫稿,還出版現在人們稱之為日曆、台曆之類的印刷品。尤其在他出版的日曆上,富蘭克林收集、編寫了大量格言、箴言,向窮人進行道德說教。這件事情富蘭克林做了10年以上。後來,這些分散的內容被編成一本書,《窮查理曆書》,被人稱為美國最早的“致富的藝術”。這本書後來還有很多版本,並以不同的文字在全世界出版,據說,光是英文版就再版了70次,法文版再版56次,它幾乎被譯成世界上所有的語言版本,當然包括中文。“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就來自這本書,也因此而傳遍全世界。
   那麽,富蘭克林是如何解釋這句話的呢?弗蘭克林說:“不要浪費時間,也不要浪費錢。要使兩者都得到最佳使用。”“請記住,時間就是金錢。請記住,錢是有生產性的。錢可以生錢,這些生出來的錢還可以生錢,周而複始。因此,五先令可以變成六先令,然後七先令三便士,直到變成一百英鎊。錢越多,它就生得越多,以致其增值越來越快。殺死一隻母豬的人,即是殺死其成千上萬的後代。丟掉一個五先令硬幣的人,即是丟失了該硬幣所能產生的所有價值:成堆的英鎊。”“時間是最珍貴的財富,浪費時間是最罪惡的浪費。丟失的時間不可以再得。每次我們說我們有時間,其實我們都搞錯了:時間總是太短。……我們花掉多少無用的時間來睡覺,而不想想睡覺的狐狸就不去抓母雞,也不想想人們一旦到墳墓裏將有機會睡整個永恒。——你想致富嗎?那你應當同樣多地既想節省又想到去掙錢。”
   我在以前的文章裏曾經說過,西方的新教國家通常比天主教國家更為富裕,有人問我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在這裏正好解釋一下。富蘭克林是一個新教徒,他對於財富和工作的態度,表現了新教徒普遍的宗教信仰,這是歐洲宗教改革以後的結果。《聖經》中認為,富人還進天堂,比駱駝穿針眼還難。這一觀點是歐洲宗教改革以前對於財富的主流觀念。宗教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改變了這一觀點。宗教改革後出現的各種新教流派,把財富視為上帝的恩賜,如果一個發財機會在你眼前,你沒加利用,就是對上帝的怠慢和侮辱。同時,所有以前被人看不起的下等工作,都成為給上帝增添榮耀的“天職”。這也是韋伯在《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的總結。簡單來說,中世紀農奴製時代,勞動是為領主;宗教改革配合個人權利等啟蒙思想,勞動的性質變了。雖然新教理論上說是為了上帝的榮耀,實際變成,為自己。
   新教思想的出現對於歐洲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提倡了勤奮節儉的美德。事實上,這種觀念在中國早已形成,因為,中國曆史上的農民比歐洲農民擁有更多的自由,以至於中國古人勞動為自己的觀念早就形成了。歐洲人隻是在啟蒙運動後,打破了封建領主的等級製度,才開始讓這一思想在自由人中廣泛傳播。但是,中國古人在勤勞節儉問題上,與歐洲人還是有所不同。中國古人勤奮節儉的目的是為自己,為現實社會的人。雖然歐洲宗教改革以後,勤奮勞作最終還是為自己,但是,在宗教的背景下,它無法逃脫上帝的存在。兩者的差別在於,為了現實社會的人,勤奮勞動賺錢,必然會考慮到其他人,更容易做到將心比心,共同富裕,也更容易做到知足常樂。但是,勤奮勞動如果為了上帝,就容易忽視其他人,忽視賺錢手段的世俗道德,並且容易把賺錢變成現實中的唯一目的。這種傾向在富蘭克林的道德箴言中已經清楚體現。
   在新教精神下的致富觀念,很多時候變成賺錢的苦行僧,賺錢甚至成為折磨自己的方式。當賺錢擺脫了與世俗社會的關係,變成與上帝的直接關聯,錢本身便成為目的,金錢等同於上帝,賺錢等同於信仰,這就是“拜金主義”。這一拜金主義還會導致對金錢的熱情超過一切,對人際社會的冷漠,把所有的人際關係,以及所有高尚的東西,都納入金錢計算的範圍,用一位西方學者的話說,造就了一個“數量性文明”。金錢一般來說沒有質量之分,隻具有數量多少的區別,於是,數量的意義超越了一切。富蘭克林所強烈表達的“錢生錢”的觀念,不能不說是這一觀念的偏執,到今天,已經產生極為嚴重的惡果。因為,從根本上說,金錢是排他的,每一個人都以金錢為目的,殘酷的激烈競爭不可避免。這一殘酷競爭之所以能延續下去,不被人懷疑其合理性,隻是因為新教觀念似乎樹立了這樣一個歸屬:上帝也愛錢。
   拜金主義在中國出現,由於東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造成一些不同的結果。富蘭克林拜金主義還有一個觀點是要節儉,在他那裏,節儉也有信仰的含義。然而,中國傳統的宗教成分並不強,當中國傳統被破壞後,拜金主義的結果之一就是鋪張浪費。雖然鋪張浪費在西方也同樣存在,但是,它在中國的洶湧勢頭的確令人心驚。拜金主義在中國流行一段時間後,中國人在傳統智慧的基礎上,有人得出一個結論:窮得隻剩下錢了。不管說這話的人是矯情還是真誠,我相信,這一觀念隻會出現於中國。當賺錢變成一種信仰,有宗教情懷的人,可以視它為快樂。但是,用中國人世俗社會的標準來看,人等於變成了金錢奴隸。雖然當前的中國社會廣泛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概念,但在骨子裏,幸虧中國的傳統還沒有完全消失。中國人總是忍不住要問:賺錢到底為了什麽?“時間就是金錢”,對於有限的生命來說,人們難道要把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折算成金錢?在人均壽命相差不大的今天,為何有人的時間更值錢,有人的時間更不值錢?據說比爾-蓋茨彎腰撿一張1000美元的鈔票都虧了,因為他的一秒鍾不止1000美元。難道,生命和金錢的換算關係,就是我們一生的意義和價值嗎?
   人間的溫情真的不如錢重要嗎?藝術的陶醉、知識的快樂真的可以用金錢代替嗎?坐看雲起、幾度夕陽、石上聽泉、西窗夜話,……,真的可以用金錢衡量嗎?是的,在拜金主義的風氣下,一切藝術也必須以金錢標價,才能顯示它的意義和價值。麵對一個藝術品的天文數字標價,人們甚至不敢說:它其實沒什麽價值。我們真實的藝術經驗,被金錢綁架,受到金錢力量的威脅,不敢真實地流露,就如同人們不敢懷疑上帝。我甚至難以判斷,人們究竟是喜歡藝術,還是喜歡藝術品角落上的那個標價。拜金主義的藝術也就變得庸俗不堪。那些超女、快女的確沒有多少真正的價值,隻因為有金錢數量性的價值而大行於世。
   “時間就是金錢”似乎也表達了生命的短暫,時間的寶貴,但是,把短暫的生命和寶貴的時間,全部變成金錢折算的對象,難道真的就是人生的全部意義?昨天有一個朋友來訪,說是要合作一個賺錢的項目,對此我不感興趣。按照富蘭克林的新教信仰,賺錢的機會在眼前,放棄就是對上帝的不敬和侮辱,那麽,我情願經常性地侮辱這個上帝。一個人在世上生活的確需要賺錢,但是,我時刻牢記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賺錢絕對不是首要目的,更不能成為唯一的目的。因此,我時常藐視拜金主義的金錢上帝,對這個上帝適當地表示不敬,是我的一種快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