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爭奪國際礦產,中國屢敗屢戰

(2009-08-21 08:23:47) 下一個
爭奪國際礦產,中國屢敗屢戰

作者:關飛     :2009-8-21  



 

爭奪國際礦產,中國屢敗屢戰

關飛

看世界

 

  近期不斷有外媒指責中國“在全球搶資源”,這是個偽命題,就像是個單身漢在指責四世同堂而居的鄰居“你們家大米買太多了吧”一樣蒼白無力。美日韓等國的戰略資源儲備製度均早於中國。
  既然沒有人會在明知資源緊張的情況下發揚紳士風度,那麽資源競爭還有規則嗎?當國家間的資源競爭已趨於白熱化、當中國周邊的資源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保障中華民族未來生存空間的資源空間在哪裏?
  
  黃皮膚的“礦石007”
  
  
  “間諜門”,讓外資礦山“潛伏”中國鋼鐵行業的明暗故事主線日漸清晰。
  7月5日,一個叫胡士泰的澳籍華人在上海被捕,這不但引發了中國鋼鐵行業的“地震效應”,連澳元也隨後多日動蕩。
  胡士泰,正是與中國鋼鐵協會進行礦石價格談判的澳大利亞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外交部發言人秦剛隨後證實,胡士泰等人是因“涉嫌為境外刺探、竊取中國的國家機密,危害中國的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而被捕的。接觸過胡士泰的人說,胡士泰總是讓人打他的座機電話,或許是害怕手機被監聽。
  此時,中鋼協正在與三大礦業巨頭(澳洲力拓、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穀)討價還價,“間諜門”又給國人上了生動的一課:西方國家一邊高喊自由經濟,一邊在你枕頭邊安插007,所謂自由,就是你聽我的“自由擺布”。
  其實商業賄賂的說法,已並不新鮮。
  去年6月,代表中國與必和必拓達成“二手首發價”的馬鋼、寶鋼等國有鋼企人員,就出現在必和必拓的“奧運觀光團”中。必和必拓專門成立了代號為“IMT”的接待小組,高價聘請美國接待公司,晚上還邀請曾出演過音樂劇《貓》的著名女歌手獻唱,這就是“包廂事件”。
  被捕的胡士泰本是北京人,在中國鋼鐵行業人脈極廣,極有可能是想打探中鋼協的談判底線與籌碼。與胡士泰同期被查的還有首鋼負責礦石進口業務的譚以新。值得注意的是,被捕的4名力拓員工中,除了胡士泰是澳籍華人,其他都是中國籍。外資礦山與中國鋼企的較量,儼然被轉化為了國人與國人的較量,這就是資本的駭人魔力。
  除了“間諜戰”,三大礦山還采用了“各個擊破”的戰術,一邊繞開中鋼協與山西等地的中小鋼企達成協議,一邊在中國的港口堆滿礦石,造成虛假的供需兩旺(截至6月5日,國內19家港口鐵礦石庫存已突破8000萬噸)。逼於無奈的中鋼協放話:“隻要三大礦山在33%的幅度上有所鬆動,未必達到40%也可以。”堂堂中鋼協,內憂外患之下,隻能退求“顏麵有光”。
  囤礦漲價當為“明槍”,安插間諜可算“暗箭”,明槍與暗箭齊發,三大礦山之商戰招式可謂見血封喉。
  
  “六死一生”,中國的礦石焦慮
  
  陷入“礦石焦慮症”的並非隻有中國。
  經濟危機以來,力拓等“賣礦巨頭”在買家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被迫降價。最先與之達成協議的是日本鋼鐵企業,降價33%,韓國鋼企也隨之同意。日韓急於成交,心中小算盤卻是在撥算中國。
  中鋼協表示,33%的降幅會讓中國鋼鐵行業明年全線虧損,所以堅持四成的降價幅度。其實,33%與40%的差距,也就是每噸礦石價格相差6美元,但在這區區6美元之後,是中、日、韓等國各自鋼鐵行業的盈虧與較量,甚至是國家間的經濟較量。得知中鋼協不肯退讓,日本《產經新聞》竟急得指責中國在談判中“不按慣例行事”。
  無獨有偶,在6月1日的法航空難遇難者名單中,有6個中國人的名字,他們就是本溪鋼鐵集團6位赴巴西考察的人員,考察的目標正是鐵礦石與礦粉。媒體紛紛大驚,難道坐在礦山上起家的本鋼已經快要“無米之炊”,要遠赴巴西買礦了嗎?
  盡管本鋼的官方說法是考察,並非談判或采購,但國內鋼企海外尋礦已成普遍現象。礦石價格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整個鋼鐵行業的盈虧,甚至是汽車、建築等相關產業的盈虧,更影響到國家經濟競爭力的增減。
  相對於“六死”的是“一生”。就在中鋼協的談判進行得水深火熱之時,出現了一條爆炸新聞:本溪發現了儲量超過30億噸的亞洲最大鐵礦。然而這並未給談判帶來實質性的幫助,位於地下1000餘米深的礦,開采與否還是個問題。這則消息,或許隻能為股市莊家爆炒鋼鐵股提供借口。
  生生死死,都映襯出了尋礦者的焦灼神情。
  
  97歲越南親華老將為何給中國冷臉?
  
  即使不需遠渡重洋,中國周邊的資源貿易環境也並不樂觀。一個基本心理就是,鄙人有鑄劍之鐵,售遠客而不售近鄰,何故?吾驚近鄰園中殺雞,未聞遠客日日宰牛。
  退休多年的越南開國老將武元甲出現在美國《紐約時報》上,這次並非為了講越戰故事,而是對中國鋁業集團對越南中部高地的一處鋁土礦開發表示“擔憂”。
  《紐約時報》稱武元甲為越南的“英雄”,確實,這位現年97歲高齡的將軍,曾被喚作“紅色拿破侖”,他是胡誌明的麾下愛將,率越南軍隊在奠邊府一戰中大敗法軍,被稱為“奠邊府之虎”;而在越戰中,正是武元甲向美軍和阮文紹集團發起的“複活節攻勢”,讓美軍意識到自己深陷於無望的戰爭,最後停戰撤退。
  
  武元甲一直是主張越南與中國交好的,在中越關係緊張時期曾多次主張“與中國同誌緩和矛盾”,還曾率團出席北京亞運會,為改善中越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親華老將軍,卻在一個中越礦業合資項目中站到了反對派那一邊。
  2007年11月,越南政府就決定將位於中部高地林同省和達農省的鋁土礦開發項目交由越南國家煤礦工業集團經營,後者分別與中國鋁業公司和美國鋁業巨頭美鋁合作。2008年7月,由中鋁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總承包的越南林同氧化鋁項目開工;今年3月,中鋁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又與越方簽署了達農氧化鋁項目承包合同。
  這些於越南有利的經濟合作,卻引發越南國內的“批評大潮”。武元甲將軍、學者阮惠誌、峴港大學教授阮世雄、著名作家範全等越南知名人士發起的聯合簽名得到了大批越南科學家、知識分子和退伍軍人的呼應。他們認為這項礦業合作汙染環境、逼迫當地少數族裔搬遷,最重要的是威脅越南的國家安全。
  武元甲認為:“中部高地對國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不僅對越南,對整個印度支那都如此。”反對者擔心,無論中國人以何種形式獲得了這個地區的控製權,“都可以把越南切開一半或者威脅其南方”。一些越南人甚至認為:“中國人到哪裏都是拖家帶口地定居,那裏就是他們的了。”曾經的領土緊張與曆史矛盾,讓越南人對中國公司的投資心懷戒備。
  但出人意料的是,美國在越南的礦業投資卻絲毫未受曆史之影響,甚至還得到了優待。美國鋁業公司一直認為越南的鋁土礦是世界最佳的未開發鋁礦,而位於中部高地達農省的嘉義氧化鋁精煉廠就是美越合資開發建設的。他們忘記了越戰照片上被美軍燃燒彈殘害的越南女孩,更忘記了美國從1999年開始就逐步停止開采本國礦產。
  
  蒙古,貴賓客戶的高爾夫球場
  
  中國的北鄰蒙古,曾經有無數的探險家冒著在戈壁灘上被風幹的危險到此找尋“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陵墓財寶,當中是否有人借探寶之機也在探礦?不得而知。
  如今,各國紛紛踏足於此,並非為了成吉思汗,而是為了礦。礦產會讓一個國家興旺,但也會帶來麻煩,比如蒙古的暴亂。
  去年7月1日,蒙古發生大規模暴亂,俄羅斯媒體稱之為“又一場顏色革命”,或者叫“蒙古包革命”。這場爭執與動亂的起因竟然是因為礦產。蒙古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僅僅是重要核工業原料——鈾礦的探明儲量就達10萬噸。執政黨人民革命黨的領導人宣稱:準備將有色金屬礦交給中國或俄羅斯的企業開發。
  群雄逐鹿,有人得鹿肉,有人連肉羹也無份,心情可想而知。就在這時,暴亂發生了,是巧合還是預謀很難明辨。但蒙古國的電視節目中播發了這樣一條新聞:一名暴亂分子說他之所以參加暴亂是因為拿到了100萬圖格裏克(蒙古國貨幣,約合80美元),蒙古國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80美元對於他們來說已是大筆財富。

  而在蒙古事件中表現最為積極的是俄羅斯,俄方表示蒙古國在暴亂下實行緊急狀態是正當的,同時也表示俄羅斯企業家願意參加到蒙古的私有化改造中。指責美國在蒙古搞“顏色革命”的說法也來自俄羅斯。
  外資礦業巨頭早就對蒙古國垂涎三尺。靠近中國北部邊境的蒙古奧尤陶勒蓋礦區,已經被力拓集團的合作夥伴公司加拿大艾芬豪公司獲得了所有權,那裏已探明的儲量是銅礦789億磅,金礦4520萬盎司。為了阻止中國獲得蒙古的礦產,日本媒體不惜離間中蒙關係,說“中國工人搶走了蒙古人的工作”。
  而據中核國際的最新報告,中核已花費1.98人民幣通過附屬公司收購了加拿大的“西部勘探者”公司69%的股權,這家公司擁有蒙古的多個鈾礦權益,中核國際曲線貼近蒙古的鈾礦寶藏,低調而又漂亮的一球。在蒙古這個買礦大國的高爾夫球場裏,誰會成為最後的贏家?
  
  誰掌握貴金屬,誰就掌握了未來
  
  
  今年1月,國土資源部發布了《全國礦產資源規劃》,明確提出了“戰略礦產資源儲備製度,推進建立石油、特殊煤種和稀缺煤種、銅、鉻、錳、鎢、稀土等重點礦種的礦產資源儲備,並積極推進企業的商業儲備”。
  鉑、銦及稀土類三種資源,都是最頂尖的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急需的物資:鉑應用於汽車的廢氣排放淨化裝置、燃料電池的製造;銦應用於液晶電視的液晶麵板;稀土類則是製造混合動力車、軍事武器、電子產品等不可欠缺的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銦是高科技武器製造中的關鍵物質。例如日本與美國聯合進行的導彈防禦項目,便需要大量銦金屬來製造高靈敏度的導引頭;而日本積極尋求引進生產的美製F-22隱形戰鬥機,其遠程探測雷達和隱形座艙蓋都需要銦作為原料。鈦,則是製造戰機的主要原料;隻要在鋼裏加進千分之一的鋯,硬度和強度就會驚人地提高,是製造裝甲車、坦克、大炮等武器的重要材料。
  日本人的資源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中國的礦產資源戰略儲備製度也晚於日韓。目前,日本的稀有金屬儲備製度分為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兩種:這兩種儲備方式的儲備目標是國內60天的消費量,其中國家儲備占42天,民間儲備占18天。
  此外,據美國《全球安全》雜誌稱,日本近年來以進口廢舊金屬的名義,從東歐國家買回報廢的俄羅斯米格飛機,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取鈦、銦、銥、鋯、銫、鋰、鎢等稀有金屬材料,然後重新製造產品賣到國外。
  今年,讓中國再次陷入礦產貿易之爭的就是剛剛被列入“戰略礦產資源儲備製度”的稀土。
  近期,日本媒體頻頻在稀有金屬問題上強調“中國威脅”。日本媒體鼓吹:中國的經濟增長造成對稀有金屬的需求量猛增。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說:“中國擁有巨量稀土資源,鋇、銻和銦的儲量也非常豐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沒有這些稀有金屬,美國和日本就無法製造精密的製導武器。”
  當中國於今年6月宣布對稀土等20種工業原材料限製出口之後,歐盟與美國就一紙訴狀將中國告到了WTO組織,因為沒有稀土就無法製造奧巴馬最喜歡用的黑莓手機和混合動力車,中國稀土儲量占到了世界總儲量的96%,稀土出口限製讓美國“利益受損”。
  
  資源之爭進入“暗戰階段”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湧曾撰文指出,國際資源爭奪戰早已不再是“炮聲隆隆”了,而演變成了國際金融寡頭之間的“金融暗戰”。
  2005年2月,西方諸多網站張貼了一個名叫比爾·裏德利的作者寫的一篇名為《中國和爭奪資源的決戰》的文章,稱“爭奪地球資源的決戰已經開始”,文章以許多聳人聽聞的字句與似是而非的事例(如中國央行購入大量美國債券、中國公司收購西方大型能源公司等)試圖闡明這樣一個觀點:“中國已經對美國展開了金融戰”。
  然而,國際資源爭奪的實質是金融戰,主要爭奪的是定價權和標價權,有資格參與國際資源爭奪金融戰的隻有西方國家的金融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國公司與西方國家的金融寡頭的實力相去甚遠。此次中鋼協與礦業三巨頭的談判之苦,就是因為中國沒有定價權,而中國稀土從5000美元每公斤被壓價到500美元每公斤也是喪失定價權之害。
  中國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的礦產資源供給,但是,若真如某專家所言的20餘年後中國將無稀土,但願此番的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被用作製造阻火材料的銻金屬15年就將被用光,
  銀在10年內就會被耗盡,
  鋅可能在2037年被用光,
  銦和鉿這兩種重要的計算機芯片原料金屬在2017年就可能被用完,
  用來製造熒光燈的綠色磷光體的金屬鋱在2012年前就會被用光……
  在有生之年目睹某種資源的耗盡,不知是種榮耀還是種恥辱,但無論如何那都是我們必須去麵對的  現實。對於這些貴金屬,唯一的辦法是循環再利用。  
 




因為全世界的稀土等礦產資源非但沒到“棒打麅子瓢舀魚”的豐富程度,反而吃緊,那麽,“礦產爭奪戰”隻會像超市打烊前的搶購場景一樣普遍、一樣火爆。而且所有的自然資源其實都是吃緊的。真正的理性並非是在此刻高喊自由與人性來遮掩資源競爭的殘酷,而是去認真思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住每月耗電2萬度的別墅(環保名士戈爾被舉報家中每月耗電2萬多度)、開最耗油的SUV(所以通用破產了?)、高跟鞋擺滿整個房間(電影《欲望都市》將此變成了所有女人的夢想)、坐飛機全球旅行以宣傳環保意識(考慮過走這一趟多少碳排放嗎?)、西服領帶紮得死死的然後猛開空調……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