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劉仰:七〇後的困惑和機遇

(2009-08-18 06:40:08) 下一個
zt:劉仰:七〇後的困惑和機遇

2009-8-18

“七〇後”是指現今30—40歲的一批人。當“八〇後”、“九〇後”頻頻亮相的時候,“七〇後”像一個被人遺忘的群體。我的不少朋友都是“七〇後”,前一陣,他們中的一位到我家來聊天,說起這個話題。他說,現在的“七〇後”普遍有一種焦慮和困惑,具體表現為,他們對自己的事業缺乏方向感,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卻有渾身力氣無處使的感覺。我的這位朋友是商界人士,我們的談話內容主要在商業領域。

七〇後之所以重要,因為這些人很多都事業初步有成,不久的將來,他們很可能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但是,他們麵對當今社會,麵對他們自身,產生了困惑和焦慮,事實上就是對個人前途的不確定感,這種不確定感的深層含義,實際上是對國家經濟前途的困惑。

我對我這位朋友說,分析一下在你之前,在當今社會已經成為商界英雄的人物,大概對你自己的判斷會有好處。如今的中國,成功的商業人士,一般都是五〇、六〇的人物。從他們“成功”的領域看,大致有三個方麵,一是房地產,二是IT,三是金融。這三個領域簡稱“房信金”,其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是近幾十年向國外學習的結果。如今,在國際經濟領域,這三個方麵都出了問題,因此,中國目前在在三個領域的商業精英也遭到不少批評。我認為,“七〇後”未來出現的商業英雄,將較少出現在這三個領域,即使在這三個“舶來”領域出現,其行為方式,必然要與已經功成名就的那些“精英”有很大的不同,要從根本上改變當今商業精英囫圇吞棗、快速暴富的成功模式。否則,中國的經濟很難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其實,與上述三個領域同時獲得發展的,還有很大一批人並不都在玩“房信金”,他們中不少人在從事著製造業等其他實業,隻不過,與“房信金”的成功精英相比,他們遠沒有那麽出風頭,遠沒有那麽高的知名度。但是,他們要比“房信金”的精英們更踏實。我認為,“七〇後”真正的商業精英,將產生於這個領域。這並不等於說“七〇後”的商業精英要排斥“房信金”。我舉一個例子。我與一位“五〇後”的上市公司老板,有很淺的交情,我不太看得起他。他從炒股票起家,買下了一家國營陶瓷企業。但是,他沒有在這家陶瓷企業的技術改造、產品升級換代、企業經營等方麵有過多少投入,他隻是把這個陶瓷企業當成股市坐莊的概念,炒作股價,玩弄股民,自己發財。我對我的這位朋友假設性地說,如果有朝一日你的實力足夠買下這家陶瓷企業的大部分股權,你應該做的是,從核心部分開始壯大中國的陶瓷企業,以一千年的曆史優勢,提高中國陶瓷在全世界的知名度,並創造中國陶瓷的獨特產品和品牌,讓中國陶瓷再次成為世界一流品質的象征。放眼全世界,隻有中國有條件、有資格做到這一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不需要拒絕金融手段,隻是要明確,金融到底是為了幹什麽。

再比方說,從事電視工作這麽多年,我對某件事情一直耿耿於懷。電視行業的專業產品,幾乎清一色都是日本產品,日本實際上已經壟斷了電視專業產品的市場。以科研技術的水平來說,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難道研製不出技術質量不亞於日本的電視專業產品?我不相信。因此,我認為,這是發達國家瓜分國際市場的壟斷分配行為。膠片領域更是一個典型,全世界隻有美國和日本兩大膠片品牌,原先德國還有一個,基本上退出了競爭。實際上就是發達國家在各個商業領域,按照分配原則,分別壟斷,避免競爭,這是富國俱樂部的默契。中國未來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破這種壟斷。而打破這一壟斷的最佳辦法,就是建立中國自己的技術標準。目前,在手機領域,中國已開始這麽做,但遭到很大的阻力。中國自身的標準被很多資用文人描繪得一塌糊塗。然而,我認為,建立中國自身技術標準的做法,必須堅持下去。

還是以電視專業產品為例,中國自己研製開發電視專業產品完全有可能,中國國內幾千家電視台,已經保證了中國自身電視產品的潛在市場,這一點是所有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因為他們的本國市場太小。隻要中國有了完全屬於自身知識產權的電視專業產品,然後,以政府的行政手段規定,在中國銷售的一切電視專業產品,都必須符合中國的技術標準,就此一項,就可以給奄奄一息的日本經濟以痛擊。加上中國產品的質量保證和價格低廉,中國自有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欠發達國家的潛在市場,中國製造才能真正所向無敵。家用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產品,中國已經初步做到了這一點,在其他高端領域,中國未來也應該做到。

再比如說,國外農產品對中國農民的威脅很大,我們目前對付國外農產品競爭的手段,就是像美國一樣搞規模化生產,集約化加工。說實話,在沿襲美國方式的道路上,中國很難勝過美國,中國應該另辟蹊徑。前幾年,日本為在本國銷售的農產品製定了全世界最嚴格的質量標準,某種程度上就是保護本國農產品的技術壁壘。這種方式應該成為中國今後保護本國市場的重要借鑒。我認為,中國就應該明確規定,限製所有轉基因農產品的銷售,美國政府不同意在商品上注明轉基因食品,中國就應該反其道而行之,用行政手段規定,所有轉基因食品必須注明。隻此一項,中國廣大的農民,就可以減少對美國農產品的懼怕。中國必須意識到,巨大的國內市場,是我們最有力的資源之一,用中國特色的技術標準、質量標準來保護中國國內市場,將是中國經濟未來的出路。

這種思路在五〇後、六〇後那裏很難產生。這批人都有特殊的個人經曆,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崇拜,已經難以改變。西方搞了一個ISO係列,中國人就忙不迭地交錢,要求達標。對於“七〇後”來說,崇洋媚外的心理會少一些。在ISO之類的問題上,我認為 “七〇後”應該建立這樣的思維:與其按照外國標準搞一個ISO係列,還不如中國自己搞一個標準。雖然在起始階段,我們為了進入世界市場,不得不加入外國標準,但是,未來很明顯,這種態勢已經開始轉換,外國紛紛要求進入中國市場。那麽,為了保護中國國內市場這個最重要的資源,中國應該盡量排除外國的幹擾,為自己的國內市場,獨立自主地建立行業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這些標準來自於中國的現實,來自於中國企業。它首先是為了保護自己,下一步的目標,就是把中國的標準變成世界的標準。當年,中國的陶瓷、茶葉、絲綢行銷全世界,其實就是中國在全世界建立了這些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標準。直到英國人將標準掌握到他們手裏,中國的這些產品才在世界市場上蕭條下去。

如果說,古代中國人是無意識地把自己的產品標準變成了世界標準,那麽,現代中國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在西方法律體係框架內,有意識地在中國的優勢行業,建立中國獨特的產品和質量標準,並樹立長遠的目標,把這些中國標準最終變成世界標準。發達國家為了輕鬆賺錢,把製造業轉移出本土,其實正好給了中國一個機會。有人說,世界上還有勞動力更廉價的地方,未來國際資本還會轉移。對此我要說,隻要中國強大的製造業牢固建立起自己的標準,根本不用擔心這種轉移。要實現這一點,“七〇後”企業家正當其時,借助金融手段,調節行業力量,統合行業資源,借助國家行政力量,早日實現中國優勢行業自身技術標準的出現。這是中國製造的未來。這樣一個偉業,遠遠超過靠金融概念搞出的十個漲停板。

保護國內市場要靠國內企業團結起來,共同合作,形成國內自己的標準。進軍國際市場則要靠真正的自主品牌。比方說汽車,中國國內絕大多數汽車都是外國品牌,汽車合資企業已經規定了這些汽車隻能在中國銷售,因此,中國生產的汽車即使價格低廉,也很難銷售到海外。隻有李書福這樣的汽車企業可以躲開外國資本套在中國汽車工業脖子上的枷鎖,可以將中國低價的汽車買到本土之外。這裏的關鍵就是自主品牌。中國需要更多像李書福這樣有骨氣的企業家,而不應該和國外汽車資本、資用文人一起,打壓李書福。中國政府應該大力扶持像李書福這樣自主品牌企業。
除了國內和國際市場,即便麵對金融市場,中國也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建立自己獨特的金融規則,而不是一味地搞“國際慣例”。對於美國來說,它的金融國內規則就是國際慣例。未來中國應該有信心、有底氣,把中國的國內規則,變成國際慣例,金融領域也不例外。遊戲規則的製定權必須擁有,建立自己遊戲規則的捷徑就是尋找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跟在別人後麵。這種心態應該建立在對本民族曆史和文化充分自信的基礎上。隻有中國的,才是世界的。隻要是中國的,就一定要讓它成為世界的。“七〇後”是一個重要的人群,他們將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五〇後”、“六〇後”跟在西方後麵照貓畫虎地發展經濟的方式,從“七〇後”開始應該改變,要形成獨立自主的堅強自信,延續到“八〇後”、“九〇後”身上,這條道路將無比廣闊。總而言之,中國必須借助自身的巨大市場,建立自己的標準,這是必然的出路。

來源:
http://liuyang5000.blog.sohu.com/12979487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