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雲淡水暖:通鋼:大躍進建 “大躍退”賣

(2009-08-12 07:44:45) 下一個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boardId=2&treeView=1&view=2&id=93714775

通鋼事件以來,恐怕想了解通鋼的企業史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曆史是一麵鏡子”,記載通鋼曆史的“通鋼誌”是有的,網上的舊書店和吉林圖書館館藏書目中,都有此書的名字,草民試了一下在網上查到比較完整的“通鋼誌”,但看來不太可能,。但在各媒體的報道中,“通鋼誌”多次出現過,比如:

【趙忠和拿出的《通鋼誌》,記載了那個土法煉鐵時代的艱辛…】(《中國新聞周刊》)

而在通鋼集團公司的官方網站上,查到一篇簡要的《通鋼的發展曆史》,其中記載:

【通鋼始建於19586月,…1958620日,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典禮,第一期工程2255立方米高爐破土興建。1959116日,2255立方米高爐建成投產,標誌著吉林省鋼鐵工業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62426日,省委決定通鋼停建。…19654月,經中央國防工辦和中共中央東北局批準,通鋼作為東北地區“小三線”項目全麵恢複生產建設,規模為年產鐵10萬噸、鋼7.2萬噸、鋼材5.4萬噸。…197048日,廠革委會代表在“全省國民經濟躍進大會”上,主動領受了包打當年全省大會戰提出的生產鋼10萬噸、鐵20萬噸、焦炭30萬噸的任務。…197613日,省工交辦主持召開了有省冶金局、通鋼及所屬礦山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確定了在“五、五”期間必須建成經過批準的“三、四、五”規模(年產鋼材30萬噸、鋼40萬噸、鐵50萬噸)、礦石20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1978年生產鋼97233噸、鐵180125噸、鋼材47300噸。…頭頂藍天腳踏荒原,住席棚睡地鋪。人拉肩扛,艱苦奮鬥,勤儉建廠,快馬加鞭奮進,全力包打“一、二、三”。】

《中國新聞周刊》的記者真敢下筆,在58年大躍進的年代,255立方的高爐,就算是當時中國比較主流的具有工業化水平煉鐵高爐了,怎麽會是“土法煉鐵”呢?無知者無畏。根據“255立方米高爐建成投產,標誌著吉林省鋼鐵工業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說,證明吉林省當時的鋼鐵工業規模不大,255立方米高爐是“頭一份”,從通鋼集團官方網站的記載,可以看出這麽一個脈絡:通鋼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走來的,走的還頗為艱辛,甚至一度被停建,據說當年通鋼的廠址隻是一片荒草灘而已。

通鋼人把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稱為艱難的“創業時期”是有道理的,先是沒有煉鋼和深加工配套的單一煉鐵,很難產生效益,中間被停建了3年,然後在60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又恢複建設,加建擴建後續工藝,沒有規模也是難以盈利的,這期間應該是投入大,勞動比較艱苦,待遇也比較低的階段。

2009年,通鋼已經經曆了50餘年的風風雨雨,按照就業的傳統模式,恐怕有的家庭也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地經曆了幾代人,可以算是“通鋼世家”了,要讓通鋼人能夠很快地適應“身份轉換”,在體製上容易,前些年就是一紙紅頭文件的功夫,但是,要通鋼人,特別是把幾代人的身心都投入到通鋼的最廣大工人群眾,一下子認識到自己不過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被雇傭者,認識到自己與通鋼之間的關係,一夜之間從血肉紐帶變為冷冰冰的老板與雇員關係,恐怕難以接受。

什麽是吉林國資委副主任口中的“國有情結”?就是人家為之流血流汗,艱苦奮鬥,共同進退所產生的不可磨滅的創業、壯大,係身家性命與之的那份感情。你毫不留情地一刀將其斬斷,還不理會人家的利益訴求,能夠不出事嗎?然而,這一刀對應通鋼建廠時的時代符號“大躍進”,恐怕應該叫“大躍退”,什麽“退”?“民進國退”的“退”。

為什麽可以叫做“大躍退”呢?因為“退”得太急,太猛,所以謂之以“躍”,根據報道:

2004年,吉林省委、省政府就確定116戶省屬國有企業為改革重點,但截至9月末,隻完成了對其中第一批41戶的產權交接,進展艱難。…但改革很快就駛入了快車道。20051月,…任吉林省省長,不久他提出,希望國有股比例在競爭性行業中降到20%。當時,國有經濟占吉林全省總資產中比重為80%。…蘇州“四到位一基本”的改製經驗,成為這次吉林國企改製的基本思路:“企業整體改製到位、國有集體資本退出到位、職工身份置換到位、債權債務處理到位、基本建立現代企業製度。”】

草民實在是不明白,“建立現代企業製度”就一定要把“國有集體資本退出到位、職工身份置換到位”嗎?所謂“現代企業製度”隻有一種模式?是“金鍾不敗”之身?那麽,最具“現代企業製度”特征的雷曼兄弟、通用汽車、花旗銀行、房利美…等等無數高度私有化、股份化的企業,怎麽會倒閉或者要政府出錢撐下去呢?

一年之內將占全省總資產80%的國企的國有持股比例,急劇降到20%的理據是什麽?為什麽對“國有”二字如此“深惡痛絕”?相當於在一年之內把一個省經濟軀體中60%的國有“細胞”殺滅。這種幾乎相當於“休克療法”的改製帶來的後果,是不是已經埋下了通鋼悲劇的伏筆?也許正是這種“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格局,給建龍之類的具有極強投機性的私企以可乘之機,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換取最大的利益,換句話說,叫做“賤買”。而“賣方”似乎因為急不可待,幾乎是“投懷送抱”似的舉動了。

為什麽說急不可待?因為通鋼當時並沒有到“活不下去”,急待“救世主”出來救市,比如美國的通用汽車急需政府出手挽救其“現代企業製度”那樣,據報道:

【記者從通鋼年鑒中拿到的數據顯示,通鋼在2001年至2004年期間盈利狀況一路環比上升,從2001年的8012萬元增長至2004年的8.5億元,漲幅達960.9%之多。而在這個過程中,通鋼顯然是當地政府的納稅大戶。】(《華夏時報》)

為了“現代企業製度”,居然有以下情況:

【一位分管機械設備的離休處長…表示:“通鋼的資產被評估為38億元很不合理,在2005年通鋼至少有100億資產。2005年通鋼擁有5400立方米高爐,生產設備僅評為900萬元太少了。”,…通鋼的高爐大,省原料,效率高,也維護得好,評估的時候折舊係數達到了70%-75%,而明城鋼鐵(建龍)是小高爐,…是將來要淘汰的產品,折舊係數卻隻有35%。…更不合理的是,通鋼在建的新項目也未計算在內。目前已建成在使用的兩個高爐,一個為800立方米,另一個為2670立方米,價值10億元以上。】

把建龍的高估,把通鋼的低估,一進一出之間,建龍占了多大的便宜?那兩座價值10個億的新高爐,簡直就是白送了。還有報道指出:

【通鋼集團紀委一位參與當時資產評估的科長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當時通鋼集團的123號三座高爐到了折舊年限,但由於連年投入大修仍“完整如新”,但在資產清查中這三座仍在煉鋼的高爐的資產都是零。】(《中國新聞周刊》)

草民參加過高爐大修,如果是達到折舊年限的大修,如果保留結構框架,幾乎就是從裏到外包括熱風、料運、控製、冷卻等等係統的重新安裝,如果是擴容大修,那就是推倒重來,這樣的投入在資產評估時居然為零,簡直沒有天理。

大躍進建,“大躍退”賣,如果能賣個好價錢也稍微有點說得過去,怎麽能夠賤賣呢?這等於“靚女出嫁”,隻有陪嫁,卻沒有聘禮。怪不得私企老板爭先恐後地要“重組”國企,這原本比明偷暗搶來得還要快,有人計算過,建龍老板“致富”的速度,等於包括節假日每天賺一千多萬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