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中國各民族的子弟兵

(2009-07-29 17:55:38) 下一個
中國各民族的子弟兵

中華民族是一個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人民解放軍是由多民族組成的人民軍隊。在人民軍隊82年的征程中,在解放祖國、保衛祖國和人民生命安全的戰鬥中,各族指戰員譜寫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輝


屢建功勳的“民族部隊”


--------------------------------------------------------------------------------




“民族部隊”在我軍曆史上比比皆是,而且為新中國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


翻開人民解放軍的曆史,少數民族組成的建製部隊比比皆是,但最有名的有三支部隊,一支是抗日戰爭時期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第二支是解放戰爭中第四野戰軍中的朝鮮族師、團;第三支是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智勇馬本齋領導的“回民支隊”。
1937 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後,馬本齋在家鄉組織回民抗日義勇隊,奮起抵抗日本侵略軍。1938年4月率隊參加八路軍,他的部隊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1939年,回民教導總隊改編為八路軍第三縱隊回民支隊,馬本齋任司令員。1942年8月,回民支隊奉命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馬本齋被任命為冀魯豫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在回民支隊和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威望。改編後的回民支隊很快發展到2000 多人,成為冀中平原一支能征善戰的主力野戰部隊。
原回民支隊政委、馬本齋的入黨介紹人、空軍原副政委劉世昌將軍,回憶起回民支隊抗擊日寇的幾件往事。
1940年麥收前,日軍強迫老百姓在衡水到康莊的公路兩邊挖戰壕。馬本齋得知後,悄悄動員老百姓把溝多挖了三五尺深。看著老百姓幹得賣力,日本人很高興。可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就栽在了這多挖的三五尺上。
5 月30日拂曉,安家村據點的敵人被槍聲驚醒,以為回民支隊主力殺到,急忙打電話向衡水求援。敵人的求援電話一打通,回民支隊的戰士立即把電話線割斷。得到求援後的衡水據點立即派一個日軍小隊和一個偽軍中隊向安家村火速增援。在接近康莊時,日偽軍打了一陣炮後見無動靜,就放心地把部隊變成六路縱隊跑步前進。
見日偽軍進入伏擊圈,馬本齋一聲令下,密集的火力向敵軍傾瀉而去。敵軍急忙跳到戰壕裏躲避子彈,跳進溝裏才發現,站在溝裏就是踮起腳也無法看到溝外。敵軍隻能盲目地舉著槍向外亂射擊,完全無法組織火力還擊。
戰士摸到戰壕邊,冷不丁伸手一拽,就能從溝裏敵人手中奪過一支槍來。隻用了40分鍾,就殲滅敵軍80餘人,還繳獲一門平射炮。戰鬥結束後,馬本齋走上土丘,用馬鞭指著地上的屍體,讓劉世昌組織人把他們的衣服和鞋子弄下來帶回去。
劉世昌一時摸不清頭腦。馬本齋神秘一笑。7天後,六十多名戰士穿上這些繳獲來的服裝,40名扮成“皇軍”模樣,20名扮成偽軍模樣,這支“皇軍”和“偽軍” 組成的掃蕩隊伍大搖大擺地出現在通往榆科日軍據點的公路上。一路上老百姓四散逃跑,還以為真是鬼子來了。榆科據點的偽軍還沒搞清楚是怎麽回事,偽軍隊長就被抓住了,隻用了半個多小時,偽軍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在敵人大部隊到來之前,回民支隊的戰士早撤走了。假扮“皇軍”奇襲榆科據點也成了軍民津津樂道的事件。
康莊戰役、奇襲榆科兩仗,氣得日軍暴跳如雷。日軍的山本聯隊長差人給馬本齋帶信:“有你馬本齋就沒有我山本,有我山本就沒有你馬本齋。”
談起這些往事,劉世昌仿佛還沉浸在當年的戰鬥中。1938年10月,劉世昌成為馬本齋的入黨介紹人,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民支隊在馬本齋的率領下,不斷重創敵人。一時間,隻要聽到馬本齋的名字,日偽軍就會不寒而栗。
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不懼犧牲,浴血作戰,奮勇殺敵,經曆大小戰鬥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萬餘人,在廣闊的冀中平原和冀魯豫大地上所向披靡,屢建戰功,打得日本侵略軍聞風喪膽。
在“回民支隊”榜樣作用下,河北的回、滿、蒙、藏等少數民族與漢族同胞並肩戰鬥,建立了各種抗日武裝和群眾團體,進行了英勇頑強的鬥爭。
1944 年2月7日,馬本齋積勞成疾,突發急性肺炎,在山東省莘縣不幸病逝,終年43歲。黨中央在延安為他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主席敬獻挽聯“馬本齋同誌不死”,周恩來副主席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總司令挽聯“壯誌難移,漢回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同年,獻縣抗日民主政府將東辛莊改為本齋村。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將馬本齋的故鄉命名為“本齋回族自治縣”。
1949年8月,河北省軍區成立,回民支隊改編為河北省軍區獨立警備二團,駐防保定,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番號撤銷。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編入68軍開赴朝鮮戰場。
威震敵膽的第四野戰軍“朝鮮族”師、團。
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以朝鮮族官兵為主體,集中編了3個“朝鮮師”和一個“朝鮮團”。它們分別是第四野戰軍146師、156師、166師和141師的“ 朝鮮團”。這些朝鮮族師、團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功卓著,為新中國的創建和反抗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的侵略作出了突出貢獻。
驍勇善戰的內蒙古軍區騎兵部隊
抗戰勝利後,烏蘭夫根據黨中央指示,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內蒙古騎兵部隊,由騎一師、騎二師、騎三師、騎四師和騎五師組成,是以蒙古族為主,包括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回、滿、漢各族指戰員組成的少數民族騎兵部隊。內蒙古騎兵部隊在解放戰爭中,配合東北野戰軍、華北野戰軍英勇奮戰,為解放全中國立下汗馬功勞,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上,光榮地受到了毛主席的檢閱。
抗日聯軍中也有不少民族部隊。
“九一八事變”後,朝鮮族人民一馬當先,先後組織了以本民族為主體、受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磐石、延吉、和龍、汪清、琿春、珠河、密山、湯原、饒河等抗日遊擊隊。這些遊擊隊曆盡艱辛,由最初的十幾人、幾十人逐漸發展成為有上百人、幾百人的武裝隊伍。其間,中國共產黨先後派遣楊靖宇(回族)、周保中(白族)、楊林(朝鮮族)等黨員幹部到遊擊隊擔任主要領導或指導工作。1936年1月後,這些遊擊隊先後改編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各軍。抗日聯軍各軍中,有大批朝鮮、滿、蒙古、回、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錫伯、赫哲、白族等少數民族指戰員。連人口僅一兩千人的鄂倫春族,人口不足一千人的赫哲族,也有人參加了抗聯。少數民族指戰員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用血肉之軀同日寇展開殊死的搏鬥,數以萬計的將士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僅延邊抗日烈士就達2841名,其中朝鮮族占90%以上,朝鮮族抗日女烈士就有338名,而且大多數為黨團員。
1936年2月,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步驟,妄圖肢解、侵略中國,在烏蘭夫等共產黨員的策動下,內蒙古百靈廟蒙政會保安隊愛國軍官雲繼先率領1100名官兵舉行起義,打響了蒙古族武裝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被毛澤東譽為“可貴的草原第一槍”。起義部隊幾經挫折後,成立了以蒙古族為主的抗日部隊新三師,粉碎日偽的瘋狂進攻,牽製大量敵人兵力,保衛了陝甘寧邊區和晉西北抗日根據地。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的前身是新疆民族軍。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縣烏拉斯台地區人民為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舉行武裝暴動,亦稱“三區革命”。不久,這支暴動隊伍改編為新疆民族軍。
1949 年10月,民族軍為接應人民解放軍入疆,自瑪納斯河以西分別進至東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達迪化(即烏魯木齊),與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會師。根據中央軍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軍在伊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成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人民軍隊。
1950年國慶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特邀第五軍組織參觀團到北京參加國慶大典,受到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領導人親切接見。1954年10月,第五軍軍部改編為新疆哈薩克自治區軍區(後改為伊犁軍區)。第五軍在創建和發展中,堅持對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湧現出一大批英雄模範,為新疆的和平解放和邊疆建設作出了貢獻。□

抗日名將


--------------------------------------------------------------------------------




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著名少數民族將領為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殊死的鬥爭,為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這些抗日將領分別是:
關向應,滿族,遼寧金縣人。抗戰爆發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華北分會委員,八路軍120師政治委員兼晉西北軍區政委、晉綏軍區政委、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委。1946年7月21日病逝於延安。毛澤東同誌親筆為他題詞:“忠心耿耿,為黨為國,向應同誌不死。”
粟裕,侗族,湖南會同縣人。抗戰爆發後,任新四軍二支隊副司令員。後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副指揮,協同陳毅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戰役,開辟和發展了蘇南、蘇中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調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等職。新四軍政委劉少奇對粟裕領導的新四軍一師給予很高評價:“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烏蘭夫,蒙古族,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抗日戰爭時期,策動了著名的“百靈廟起義”,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肢解、侵略中國的企圖,後任蒙古抗日部隊新編第三師政治部代主任,延安民族學院教育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韋國清,壯族,廣西東蘭縣人。1940年後,任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支隊政委、新四軍第四師九旅旅長等職。1944年9月,任新四軍第四師副師長,受命指揮西進戰役。1945年抗戰進入反攻階段後,率部指揮了宿南戰役、睢寧戰役,連續收複宿遷、泗縣等多座縣城。
廖漢生,土家族,湖南桑植縣人。1937年,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6團副團長,與團長宋時輪率部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戰役。1940年率部參加了晉西反“掃蕩”和著名的百團大戰。1942年率部參加了著名的田家會戰鬥,打了個漂亮的殲滅戰。
江華,瑤族,湖南江華縣人。1938年12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部主任。1939年9月,任八路軍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為蘇皖根據地的開辟打下了基礎。1941年11月至1942年初,協同羅榮桓等指揮山東地區的八路軍粉碎了日軍殘酷的“拉網合圍”式“掃蕩”。
韋傑,壯族,廣西東蘭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隊隊長,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八路軍129師新編第一旅旅長,太行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
另外,還有三五八旅政委冼恒漢、壯族;濱海軍區副司令員萬毅、滿族;冀魯邊區副司令員楊靖遠、滿族;新四軍第二副軍長羅炳輝、彝族;新四軍三師獨立旅旅長覃健、壯族;鐵道遊擊隊政委張鴻儀、回族;等等。□(文/陳輝)



強軍衛國的“民族連”


--------------------------------------------------------------------------------




我軍至今還保留著“民族部隊”的傳統,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部隊和少數民族數量多的部隊集中編了一些多民族組成的“民族連”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仍然在少數民族地區的部隊和少數民族數量多的部隊集中編了一些多民族組成的“民族連”,名氣最大的是新疆軍區某部民族六連。這個連隊由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錫伯族等13個民族的官兵組成,人們稱讚他們是“民族團結好六連”。
軍分區維吾爾族副司令員依明托乎提說,“民族連”是新疆駐軍的特色,少數民族青年在新疆參軍一般被編入“民族連”,因為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飲食、風俗和語言相近,又與漢族有很大不同。
“民族連”隸屬野戰軍,執行的任務、接受的訓練都與普通連隊相同。“民族連”由漢族軍官和少數民族軍官共同領導。軍隊要求少數民族軍官比例不得少於20%。
據了解,六連是我軍少數民族連隊中民族成分最廣、正式組建時間最長、獲得榮譽最多的先進連隊。六連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新疆“三區革命”時的民族遊擊隊。新疆和平解放後,他們作為民族軍,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序列,成為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一支重要力量。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六連多年堅持“雙語”學習,少數民族官兵學習漢語,漢族幹部學習維吾爾語。每周半天“雙語”學習雷打不動。“日識一字、周練一歌、月習一文”成了傳統。“雙語”晚會、演講比賽,讓戰士們的“雙語”成績突飛猛進。現在,民族六連的戰士們每人都掌握了兩種以上語言。
在民族六連,無論你是哪個民族,在“經濟民主欄”的食譜上都能找到你想吃的特色飯菜。炊事班裏也聚集著各民族廚師。維吾爾族戰士能找到抓飯、烤包子,哈薩克族能找到那仁、手抓肉,回族戰士能找到粉湯、油果子。官兵們說,在一個民族連隊,筷子頭上有學問。
每月,民族六連的各族官兵還要開一次麥西來甫晚會,大家盡情展示自己民族的歌舞。這是戰士們最開心的一天。在六連,穆斯林的古爾邦節和漢族的春節都各有一周的假期。有一年的古爾邦節恰逢元旦,部隊的新年晚會上,來自各個民族的戰士們彈起冬不拉、熱瓦普,打起手鼓,跳起了舞。
“把戰友當兄弟待,把連隊當家愛。”是六連的傳統。從加入六連起,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這傳統的分量。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士兵安置處介紹說,近年來,六連轉業退伍的二百多名官兵,大多成為地方各部門、各單位的骨幹,五十多名退伍士兵被地方企業錄用,一百多名退伍士兵成為維護南北疆社會穩定的骨幹。
從大部分人不會說漢語、不會寫漢字,到幾乎100%的士兵考取了國家漢語資格考試證書;從大部分人隻有初中文化水平,到80%的士兵通過自學和函授學習拿到了大中專文憑;到13名士兵考上軍校、28名士兵光榮入黨、144人被評為優秀士兵。
近年來,六連參加上級組織的軍事比武考核,先後奪得25個第一,連續8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有16名士官被評為優秀“四會”教練員,湧現出22名軍事訓練先進個人,連隊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六連自組建以來,先後18次被共青團中央、國家民委和總政治部等單位表彰為擁政愛民典型,“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新長征突擊隊”、“學雷鋒標兵集體”、“民族團結好六連”……這些榮譽,印證著一代代六連官兵堅持不懈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光榮曆史。
在內蒙古軍區,像這樣的少數民族連隊也有不少。呼倫貝爾軍分區的吉拉林邊防連就是一個蒙族、滿族、朝鮮族、漢族4個民族組成的“民族連”。吉拉林目前居住著蒙族、滿族、俄羅斯族、達翰爾族、鄂倫春族、回族、漢族等7個民族,連隊與各族的邊民友好相處,共同為中華民族強邊固防。多民族軍警民聯防體製,是吉拉林邊境管理的一大特色。由邊防連隊、邊防派出所、邊防民兵等機構組成的聯防體製中,有蒙族、俄羅斯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還有漢族和滿族,他們共同巡邏、共同檢查邊境管理、共同處理邊境民事事件,為維護邊境安定和減少涉外事件的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吉拉林中俄邊境連續 12年沒有發生涉外事件,邊防連6次被內蒙古軍區評為“邊境執勤先進單位。”連隊先後兩次被上級樹為“建設精神文明標兵連”,2次榮立集體二等功、8次榮立集體三等功,並被北京軍區授予“模範邊防連”榮譽稱號。
據本刊記者了解,僅內蒙古軍區就有4個民族以上的連隊二十多個。這些“民族連”為守衛祖國北疆、促進民族團結發揮了積極作用。□



少數民族將星璀璨


--------------------------------------------------------------------------------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帥史,是一部多民族將軍組成的將帥史,無論是開國將軍,還是我軍恢複軍銜製後湧現出的將軍,都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
開國將軍
據不完全統計,1955年9月至1965年5月我軍授予的少數民族將軍總計38位,其中大將1人,上將4人,中將8人,少將25人,他們分布在10個少數民族。
侗族3人:大將粟裕,上將楊至成,少將曹玉清;
壯族11人:上將韋國清,中將韋傑、覃健、冼恒漢,少將韋祖珍、盧紹武、吳西、黃惠良、覃士冕、覃國翰、朱鶴雲;
蒙古族5人:上將烏蘭夫,少將索立波、孔飛、廷懋、吳濤;
土家族2人:中將廖漢生,少將彭飛;
滿族4人:中將萬毅,少將趙承金、郭維城、白誌文;
藏族5人:中將朵噶彭措饒傑、阿沛阿旺晉美,少將桑頗才旺仁增、凱墨索南旺堆、黃正清;
回族2人:少將劉世昌、劉瑞方;
維吾爾族4人:中將賽福鼎艾則孜,少將曹達諾夫紮依爾、祖農太也夫、買買提伊敏伊敏諾夫;
塔吉克族1人:少將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
瑤族1人:上將李濤。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