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是zt:國際關係:亂彈——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前世今生

(2009-07-28 08:16:17) 下一個
作者:奧塔 提交日期:2006-3-4 來源天涯


(轉貼者按:對原作者和讀者想說是不一定讚同文內的“我朝”一類的用字)
謝謝原作者的努力,希望這麽說,不影響大家的看貼:)



??一說起清末丟失外蒙古的那段慘痛曆史,國人無不咬牙切齒,眼睜睜看著祖先(漢人為抵禦蒙古勢力的擴張出的力比滿清要多得多)用無數生命、鮮血換來的大片土地就這樣淪喪了,實在讓我輩炎黃子孫窩心的狠。前幾天兄弟我沒事翻了翻曆史書,才發現我們和外蒙古的恩怨情仇、瓜葛牽連竟一直要上溯到當年元朝在中原統治的衰亡。
   一、元明交替之際,蒙族勢力分野為左、右兩翼,開啟了後世蒙古勢力與中原勢力之間的大致格局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以後,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並沒有被徹底推翻。當時,元朝的核心統治階層見到紅巾起義爆發出的驚天力量後,終於意識到靠那些已經驕奢淫逸慣了的蒙古貴族,已經再也不能挽回先祖們打下的基業,於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著,拖兒帶小地重又返回了當年龍興的故地,也就是今天的外蒙古(順帶還有內蒙古),在元順帝他老婆的帶領下繼續延續元朝的國祚,史稱北元。在輸幹賭本、打回原形的殘酷事實麵前,一幫子蒙元遺孤下痛定思痛,著實勵精圖治了一番,當年成吉思汗遺留下來的豪傑氣概也隨著重操遊牧舊業而再次煥發出來,於是一群人又做起了南下恢複蒙元的美夢。
  再反過頭來看看明朝,朱明建朝以後,一直忙著窩裏鬥,一方麵要盡力剿滅各路起義軍的遺留勢力,一麵忙著殺功臣,整肅吏治,因此老朱家一開始壓根沒有閑心思理會北方蒙古人的威脅。但是北元勢力的不時騷擾最終還是驚醒了朱元璋,在他為大明朝訂立的以“睦鄰友好、和平共處”為主線的國防方針中,仍然把蒙古單列為明朝國防的頭號大敵,告誡後人必須時刻嚴防死守、時刻警惕。朱元璋在詔書中寫道: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 唯戎虜(蒙古也)與我邊境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警備之。”
  為了防範蒙古的入侵,也為了避免出現皇子爭位的局麵(皇四子朱棣,也就是後來的成祖永樂皇帝,因為朱元璋怕他和太子朱標一係的人馬爭奪江山),朱元璋把最能幹的一個兒子朱棣任命到了北平(北京)當燕王,讓他去為國藩籬,把那股子爭強好勝的氣力都用來對付蒙古人的南侵。這時的朱棣倒也是條血性漢子,在燕王的任上著實和蒙古人打了幾仗,極大地打擊了北元的氣焰,著實開創了幾十年的安定局麵,但最終沒能徹底剿滅北元的殘留勢力,結果給後任留下了無窮的禍患。
  此時蒙古人的勢力也出現了分野,當北元的蒙古人繼續覬覦南方的同時,成吉思汗時期的“林中百姓”斡拉亦特(也就是後世著名的衛拉特的另譯)部族的百姓(額魯特和巴圖特部族)也趁著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家)勢力的挫折開始登上曆史舞台。他們從八河流域(位於葉尼塞河)的故土舉族遷移到天山北麓(今新疆北部,準格爾盆地、額爾奇濟河流域一帶)的富饒地區開啟新的生活。衛拉特人具有很強的獨立自主意識,並沒有和其他部族一樣隻知無條件地追隨成吉思汗派係,而是開創了蒙古勢力的另一重要分支——西支蒙古。
   “蒙古”一詞一開始隻是成吉思汗所在的部族的稱謂,統一蒙古後,鐵木真老前輩硬是把這一稱謂強加到了征服的各個部族頭上,強迫大家用自己部族的名稱作為全民族的通稱。後來樹倒猢猻散,草原遊牧部落又紛紛自立,原先的各種稱謂也就同時恢複,直到清朝之前,明朝政府都沒有用蒙古來作為全體草原遊牧民族的通稱。
  新興的西支蒙古自稱為衛拉特(左翼國家的意思),明朝稱之為瓦剌。與其相對,北元的遺留勢力主要在今天的外蒙古(還含內蒙古),明朝稱其為韃靼。這兩派勢力之間誰都不服誰,新興的瓦剌依仗著北疆肥美的草原牛羊,一時間調養得人強馬壯,常懷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鬥誌,敢於挑戰一切冒犯之敵。而韃靼人則以成吉思汗事業的繼承人自居,盡管經曆了敗退中原的重大挫折,仍秉承著正宗蒙古人的鐵血古風,同樣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兩個部族之間不時爆發爭鬥,一時也難以分出輸贏。
  時間一晃就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宣德年代,在那個時代瓦剌和韃靼之間的爭鬥暫時以瓦剌的勝出而告終。內鬥告一段落,就趕忙尋找侵略的目標,屢屢南下擾邊,大明王朝和我漢家百姓就遭了殃,偏偏又出了一個少不經事的明英宗朱祁鎮和一個誤國亂政的王振,結果就上演了土木堡全軍盡沒、皇帝北狩的慘劇,差一點重演了靖康之恥,幸好於謙臨危受命、力挽狂瀾,終於保住了朱明王朝的基業,但卻徹底丟失了太祖、成祖開創的安定邊疆,遊牧民族的鐵蹄又成了中原朝廷的無邊噩夢。直到隆慶朝(著名的世宗皇帝以及神宗皇帝之間的窩囊人物)高拱、張居正等一力恢複重開馬市、封賞俺答汗以後,蒙古人的威脅才告一段落,其時已經到了明末,但很快就要為努爾哈赤的滿清鐵蹄所攪擾了。
   二、明衰清替,蒙古民族最終完成了額魯特蒙古、喀爾喀蒙古以及內蒙古的演化
   滿清入關之後,一開始也分田分地、殺人放火地鬧猛了幾十年,趁著天下大亂、共主未立的曆史機遇,北邊的蒙古部落又蠢蠢欲動。蒙古各部族又演變出新的派係:
   瓦剌正式以衛拉特的稱謂登上了曆史舞台,分為和碩特、準格爾、土爾扈特、杜爾伯特(下屬輝特部)四部,清朝稱其為厄魯特,那時是完全獨立的。
  大漠以南,也就是今天內蒙古(當時根本沒有內蒙古的稱謂,兄弟隻是為了行文方便才這樣提法的)的地方的部族,從元末開始就已經逐步內附,明朝將其遺民編成朵顏、福餘、泰寧三衛,滿清入主中原之前就和內蒙古的察哈爾、科爾沁以及喀喇沁等部落建立起了盟旗關係,已經基本上並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圖。
   外蒙古諸部落則演變為喀爾喀蒙古,分為車臣汗部(外蒙古東部,牙帳設今溫都爾汗)、土謝圖汗部(外蒙古中部,牙帳設今哈爾和林)、劄薩克圖汗部(外蒙古西部,牙帳設今貝格爾)後來又出了一個賽因諾言部,那時還獨立於中原王朝的統治,是完全獨立的。
  這裏要好好地說一下車臣部,盡管和我們的正題沒有什麽大關係,在後來的蒙古族發展中也沒有什麽出色的表現,但居然和今天大張旗鼓地在俄羅斯鬧獨立的“車臣共和國”起了同樣一個名字,難免讓人產生某些聯想。“車臣”一詞最早出現於典籍是因為北元的後代出現了一位“達延徹臣汗”,由於翻譯的原因,也把徹臣翻譯為車臣,在網上見過車臣人來曆的帖子,說是“達延徹臣汗”打到了那裏,留下的蒙古人與當地的高加索人通婚,結果就建了“車臣國”,兄弟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起碼俄羅斯現在的“卡爾梅克共和國”、“韃靼共和國”確實是蒙古人的分支(卡爾梅克共和國據說是東歸的土爾扈特部殘留在俄羅斯的後裔所建),但支持的史料確又極其有限。我也一直在尋找兩個“車臣”之間到底有何淵源,請高人們不吝賜教。“達延徹臣汗”的子孫們後來建立了喀爾喀三部以及今天內蒙古的各個蒙古部族。喀爾喀蒙古卻因為一次偶然的內部火並事件,最終丟失了獨立的政治地位,成為了清朝的藩屬。
  當時已經成了盟旗的內蒙古再也翻騰不起什麽浪花,乖乖地做了順民。但喀爾喀與額魯特蒙古之間的爭鬥勢態卻日益擴大,到康熙年間終於發展到勢成水火、你死我活的火並局麵。當時,額魯特蒙古準格爾部的酋長葛爾丹(極大的有名)吞並了和碩特部以後,趁著喀爾喀蒙古吐泄圖部與劄薩克圖部之間的內訌大舉興兵,幾萬鐵騎從天山一路殺到了烏裏亞蘇台,一時間打得喀爾喀蒙古各部落措手不及、人仰馬翻,不僅死傷慘重,而且地盤全部丟失。在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當口,隻得舉族向南方的內蒙古逃竄,進入了中原王朝的地盤。滿清的態度決定了喀爾喀蒙古的生死存亡。
  幸好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是個明事的主,一拍胸脯就答應喀爾喀內蒙古進入內蒙古避難,還給予充足的物資給養,允許他們在那裏休養。其實自打努爾哈赤興兵以來,喀爾喀蒙古與滿清之間的關係相處得並不融洽,一直以成吉思汗嫡派傳人自居的喀爾喀蒙古總也瞧不起當年被打得灰溜溜的女真金朝的後裔,康熙皇帝見了他們抱頭鼠竄、狼狽逃命的灰孫子樣,心裏何嚐不是樂得屁顛屁顛的:靠,特馬的皇天開眼,你蒙古人也就今天,還是自家人內訌鬧得,哈哈,為我女真列祖列宗出氣長威風的機會終於被我玄燁(康熙的名字)等到了。
  後來就上演了康熙三十七年玄燁親征準格爾蒙古,烏蘭布通、昭莫多三戰擊敗葛爾丹的全武大戲,作為政治交換,同時也確是看到了自己無論與額魯特蒙古還是清朝比都已經算不上一根蔥的殘酷事實,喀爾喀蒙古終於放下了黃金家族的身段,乖乖地做了滿清的藩屬,開啟了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前世。
  自從公元一六九零年(康熙三十七年)噶爾丹入侵喀爾喀蒙古開始開始,一直到公元一七五七年,將近70年的時間裏,清朝政府一直和厄魯特蒙古進行殊死搏殺,最終由於準格爾部的阿睦爾撒納第六次起兵造反,結果乾隆皇帝下令兆惠實施種族滅絕,一塊水草地一塊水草地的剿滅準格爾人,準格爾人被屠戮殆盡,隻留下一個準格爾的地名,厄魯特蒙古的勢力受到了毀滅性打擊,殘留的後裔在今天的北疆和青海遊牧,整個厄魯特汗國被徹底並入中原王朝的政治版圖,成了直管行政區(將軍轄地),連民族自治的地位都沒得,在蒙古諸部中下場最慘。
  順帶說一句,翻了翻史書,滿清同蒙古人打仗,最出名的將軍有兩位是漢人:年羹堯、嶽鍾琪,兩人在兵法、韜略、勇武、智略方麵都有上佳表現,而滿人方麵隻有費揚古、兆惠二人比較突出,但在謀略方麵比起年羹堯、嶽鍾琪就有明顯的差距,屬於按規矩打仗的那種人。康熙中期以前的八旗兵還是有一定的戰鬥力的,但是後來和蒙古人的作戰就全憑漢軍綠營,戰爭的龐大耗費開支也全由我漢家百姓負擔,所以兄弟我一開始就說祖國對蒙古的政治成績其實是漢、滿、蒙三族先輩共同創造的,而我們漢人出的力最多。
   三、清衰民國替,老毛子插手、蒙古獨立
  直到清末,喀爾喀蒙古都一直過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恬淡生活,看著隔壁額魯特蒙古因為爭強好勝與滿清連開了6場大仗,看著準格爾部因為屢教不改而被犁庭掃穴,估摸著那時候就算借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會吃飽了撐得想獨立。可是滿清竟然滅亡了,剛掌權的民國英雄們一時間也忙著明正統、保共和,結果在沙俄的策動之下,外蒙古就獨立了,外蒙古獨立的資料隨處都可以查到,兄弟我就不多羅嗦了,否則有嫖妾之嫌。
  
  
  我朝建立之初,出於國際共產主義大家庭的“溫暖熏陶”,對“蒙古人民共和國”還是抱有比較友好的感情的,但後來和蘇修鬧翻以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創立者居然也徹底忘記了當年我國救喀爾喀先祖水火於前,優待喀爾喀蒙古於後的曆史感情,徹底倒向蘇修,引得蘇聯人在那裏陳兵百萬,兵鋒直逼國都北京。當時蘇聯的坦克部隊隻要一出兵,兩天一夜就可以開到北京城下,由於內蒙古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因此委實成了開國之初懸在我朝頭頂的達摩克利斯利劍。
  其實對於俄羅斯而言,外蒙古歸入我國同樣會對他們在整個遠東地區的統治造成重大的實質性威脅,因為一旦外蒙古並入中國,兩條西伯利亞鐵路大動脈就直接暴露在我軍兵鋒之下,遠東地區幾百萬人口的軍民供給就會被徹底切斷。到時候如果老毛子再和我們鬧矛盾,我朝官軍就再也不用爬在烏蘇裏江的雪堆裏伏擊羅刹士兵了,直接開著坦克一掐他們的大動脈,整個遠東地區幾百萬人口就全得歇菜,在嚴寒、饑餓、戰爭的威脅之下,遠東還不成了我朝又一個行政單位,中華大家庭的俄羅斯族不是又要平添幾百萬人口?
  因此,外蒙古其實起著中、俄兩國勢力平衡器的重要作用,無論其倒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將造成兩大強國的徹底決裂。今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日子一定很不好過,當年的波蘭夾在俄羅斯與德國之間,被瓜分了三次,搞得國無寧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身上,隱約又看到了波蘭的影子。
  

來源:天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