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 老科學家的回憶:話說中國科學院

(2009-07-23 08:07:53) 下一個
zt 老科學家的回憶:話說中國科學院

作者:後不覺 2004-5-25 原始出處: b32015c

  人年紀大了,喜歡起回憶。不過又怕不準確,所以從來不敢寫。但是失傳好
像又可惜。反正不是正史,勉力為之寫個“話說”吧,力爭比演義好點。不過用
詞比較矛盾,有時想盡量用當時的詞語,又怕現在青年聽不懂,有時自己也給新
詞語改造過來了,但是又改造的不完全(“舊的思想根深蒂固”吧),所以寫來
寫去,在遣詞造句上,結果有點上海人說的那個“洋涇浜”。自己接觸總有限,
也不是一生全在科學院工作,記下的不可能是全貌,算是側影吧。除了大家知道
的有名的人,其他就避免寫人名了,不是他們不重要,而是算保護一點他們的隱
私權吧。

  I. 科學院對中國的影響可不限於科學

  許多技術是科學院和科學院的人做出來的。做原子彈和氫彈的二機部九院許
多科技人員是科學院出去的、有些一直兼兩邊職位,用現在的話可以叫首席科學
家、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同時是科學院的原子能所所長。做導彈的國防部五院
(後來的七機部)科研人員也是科學院去的多,五院院長、七機部副部長(“首
席科學家”)錢學森也是科學院力學所的所長。最早積極推動中國建衛星的是科
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趙九章(他也是科學院衛星設計院的首任院長)。科學院58年
建的科學儀器廠到65年成了衛星總裝廠。衛星研製在科學院快要做完了,才交給
七機部,現在的航天工業總公司也是科學院下的蛋。那個時候,爆炸一個核彈、
發一個火箭、衛星,就是頭版頭條,裏麵總是說成就歸功於“我國工人階級、解
放軍指戰員、革命知識分子”。科學院裏麵有人就會讀成“科學院的人和科學院
輸出、培養和指揮的人”,當然這有點本位主義,有人還因為這樣說的時候不注
意場合,在文革被人檢舉批判的。

  科學院在教育上做過開路先鋒。比如說文革以後第一個中國人在外國得博士
學位的是生物物理所的郭愛克,當時可是《人民日報》頭版刊登所長貝時璋握著
郭愛克手,祝賀他得博士(德國的博士)。第一個我國自己的博士答辯是1982年
2月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馬中騏(導師胡寧是北大和科學院兼職)。那時博
士很新奇,到1983年國家還隆重地在人民大會堂搞學位授予大會,其中多數博士
都是科學院的。

  科學院在我國曆史上,有幾次是政治漩渦中心。1956年的“百花齊放”和
“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是毛主席正式提出來(他老人家說: “藝術問
題上百花齊放,科學問題上百家爭鳴”),但是雙百的來源和科學院有關。口號
本身是科學院副院長陳伯達先說的,科學院在青島召開遺傳學會議,討論遺傳學
派鬥爭,又和這個方針有密切關係。現在不太有人說了,不過雙百方針曾經好多
年(50到80年代)是我們國家知識分子的救生圈,能有機會就抱住。(順便說一
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那時“毛主席他老人家”這個說法,也是一個尊
重的句法,現在想來,有點奇怪;看你怎麽發音,同樣這句話,聽過去可以帶諷
刺挖苦,要是在那時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也許沒人敢用這樣的說法了)。

  鄧小平二次複出後,75年派胡耀邦到科學院,胡主持起草了《關於科技工作
的幾個問題的匯報提綱》,要搞科學、要專家領導、要整頓,結果“四人幫”批
鄧時,《匯報提綱》是供全國人民大批判的“三株大毒草”之一,科學院是全國
的“重災區”。

  文革高潮期間,有個純粹誣陷的“梅花黨”案件,對全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間
諜故事,有些小孩還覺得很好玩。對科學院上海分院的科學家來說,那可是個大
冤獄。多少老科學家被罰到黑暗、冰涼的地下室挨打,要他們交待和台灣、美國
的特務關係。有些人屈打成招。國民黨時期中央研究院朱家驊臨走前主持的一次
院務會議,變成了梅花黨的集會。

  “四人幫”倒台後,郭沫若大呼:科學的春天來了。那可真是當時我國知識
分子的心裏話。全國科學大會,也是知識分子歡欣鼓舞的大會。現在想來,大會
的科技成分不重要,但是對當時氣氛起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前常用語)。

  全國青少年興起熱愛科學的高潮也和科學院分不開。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
巴赫猜想》描寫的陳景潤是科學院數學所的。一時間,多少青年學子要做科學家
啊,象我們這樣不年輕的人,看著那時青年人的一股勁,都激動不已。後來各種
說法,比如說把陳景潤說過頭了、科學家不是都是書呆子、科學上有沒有“皇冠
上的明珠”等等,副作用是有一些,不過正作用也不能抹殺,特別是那個時代。
我估摸,現在40到60歲的我國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不受陳景潤報告文學影響的。

  想起一個事情來,和科學院無關:有時後代不容易介紹曆史故事,因為人的
觀念隨時間地點改變了。我們年輕時也是一樣。我記得有個在延安時代看過《白
毛女》的同誌,看到解放後演出時他議論,說貧農的女兒白毛女不想做地主黃世
仁的老婆,在解放前的農村是說不過去的,是不合當時社會常理的。所以最早賀
敬之編的情節是黃世仁始亂終棄白毛女,白毛女沒有做成小老婆才出走。以後革
命形勢發展,這樣的情節好像顯得窮人沒誌氣,才變到後來的樣子。這一變好了,
以後我們沒有到過農村的人,都以為最早的版本不可能,不反映現實,我那時還
和延安幹部爭論過,覺得是他小資產階級思想看不去農民,現在想來,因為我們
不懂農村情況,帶上知識分子的愛情觀,才是錯的,而他是對的。這是題外話了。

  II.科學院和國家、部門領導的關係

  現在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好像都是問國家要錢花的人。不僅國家領導不和他
們平等交談,就是各部委的大官小官也多半瞧不起科學家,都當科學家是討錢的。
是現在科學家自己不行了?還是現在當官的架子越來越大了?

  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總理那是經常約科學家談話,李四光、竺可楨、
錢學森、錢三強、周培源等等都是他們的座上客,五十年代有名的科學家回國,
毛主席周總理要設宴款待。不僅毛主席款待錢學森全國都知道,還有周總理設宴
招待錢學森的副所長(科學院力學所)郭永懷回國。如果青年同誌們以為毛主席、
周總理隻關心製造武器的科學家,那也不對。上海那時有個生物學家張香桐剛從
美國回來,郭沫若設宴不算,周總理還讓陳毅副總理見他。毛主席周總理對科學
家看才能、不拘國內外。留洋的受重視的多一點,是水平高的人多一點。國內的
比如植物學家蔡希陶拉,周總理也很關心。毛主席、周總理這樣對待科學家,其
他高級幹部、元帥將軍對當時頂尖科學家不象現在當官的那樣居高臨下。聶榮臻
元帥和科學家走的很近,羅瑞卿、陳賡等大將常向科學家討教。

  毛周不僅征求科技項目時要見科學家,毛主席喜歡和科學家閑聊天文、地質、
數學、物理。周總理會細致地和科學家聊家常、溫暖人心。當時有些人的比喻毛
主席象父親、周總理象母親,當然現在要這樣說,好像不太妥當,但是那時確實
有人是這樣感覺的。毛犯錯誤、刮的風有時也把知識分子屁股打的很疼,而周總
理有時的工作就是出來摸一摸平,這點也給人父母的感覺,何況當時封建思想還
是沒有肅清。不能完全用現在的眼光看那時的問題。

  文革以後,我們國家領導和科學家的這種聯係沒有了。毛主席周總理時代,
最高領導人對科學家就是大專家對待,以後我國官本位盛行,行政級別一馬當先,
沒有當官的科學家,基本見不到國家領導人。見的時候,也是和見農民、工人模
範或者學生代表一樣,走過場。領導到科學家家裏慰問,也是官樣文章,做親切
狀。現在話叫做秀吧?這和毛主席周總理和科學家經常交談可不一樣。交談是互
相的,不是大官對小兵的關心。而且毛主席周總理和科學家的交談多數都沒有見
報。現在國家領導和部長一級見個什麽科學家,可都上報紙,是給老百姓看的。
  說到這裏想起來,五十年代領導人合影沒有以後那一套排位子的規矩,除了
最高領導自然在中間以外,其他人可以隨便,我有個同學在好幾個最高領導旁邊
拍過留影,我比較不敢出頭露麵,一張挨邊的都沒有,後來有些後悔。等以後膽
子大點的時候也晚了。

  對科學院的管理,老早周總理過問的多。院的建製、正副院長的任命,他都
親自過問。第一批的所長任命(叫“授命書”)也是周總理簽名、國務院簽署的。
第一批院長副院長裏麵,陰錯陽差,周總理直接拍板的是陳伯達(目的是平衡文
科要有馬列主義),不過陳的職位多、沒太過問科學院。文革時陳伯達支持和煽
動過科學院的造反派,他還鼓勵科學院年輕人寫了兩篇批判愛因斯坦的“雄文”,
給劉西堯(教育部長、科學院和教育部合並時的國務院科教組組長)擋住沒發表。
陳伯達對科學院有過兩個陰錯陽差的貢獻:一個是前麵說過的雙百方針,還有一
個是文革期間,他向毛主席提了“電子中心論”,全國興起大搞半導體的群眾運
動,現在說來好笑,但是當時國家可是增加電子研究的錢,還激青少年搞電子的
熱情。不過那是笑話還是必定的。我們國家曾經全麵研究電視機生產過程,花了
很多錢,結果以後全部采納進口生產線,研究白費了,後來沒有作為一個教訓。
這個教訓還不都是政治教訓,因為是決定做什麽技術研究,為什麽做的問題。

  上一段因為陳伯達扯遠了一點。還回到國家對科學院的領導吧。70年代初,
周總理派武衡管了幾年科學院。鄧小平二次複出後,派胡耀邦、李昌到科學院。
所以,從前是中央最高領導直接過問科學院,到後來,對科學院的直接領導逐漸
過渡到副總理。到90年代,是李嵐清分管科學院、教育部和科技部。

  科學院的領導人在國家的重要性也有變化。有兩任是國務院副總理,第一任
的郭沫若是政務院副總理兼科學院院長。第二任方毅,有段時間是兼科學院院長、
國家科委主任(現在的科技部長),不久又升國務院副總理的。以後科學院院長
在國家領導中的地位下降,基本是一般部委首長。

  老早,副院長裏麵不僅第一任裏麵的陳伯達當時政治地位高,李四光也是地
質部長兼科學院副院長。75年胡耀邦做過中國科學院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現在
叫副院長。還有一個一般人不熟悉的裴麗生,解放前清華畢業生(很多老革命大
學一般沒畢業),先做過山西的省長,再50年代中到科學院做秘書長,到60年代
做過幾年副院長。他的副秘書長是杜潤生,原來是中央農村工作部的秘書長,給
毛主席批評以後來科學院(說他和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是“小腳女人”),本
來科學院要杜做黨組副書記的,不巧又給毛主席知道了,不讓杜做,文革後,杜
潤生是國務院農村政策室主任,那可是農村改革的大功臣。

  科學院也輸出過許多領導。不僅胡耀邦,早先還有錢三強是科學院原子能所
所長以後去二機部做副部長,錢學森是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出去做國防部五院做院
長,劉華清70年代中期和胡耀邦一道來科學院、做過科學院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成
員(以後一直做到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近年科技部兩任部長朱麗蘭、
徐冠華分別從科學院所長和副院長職位調到國家科委先做副部長。國務委員兼計
劃生育委員會的彭佩雲以前也在科學院工作過。教育部的陳至立部長,從前是科
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

  科學院和教育部的關係,50年代就有問題,那時是和高教部的矛盾。弄的毛
主席也出來說你們不要吵了。還是文革期間科學院和教育部合並過一段時間。以
後科學院和教育部還是有資源分配的矛盾。有了國家科委後,也有一定矛盾。科
委到90年代完全主導科技經費,變得科學院很多人要向科技部申請經費,這不是
最初50年代設計的結構。科學院和國防科工委、和其它專業部委也有一些過矛盾。

  科學院和中央領導有過幾次親戚關係。60年代,胡喬木的妻子穀羽做過科學
院新技術局局長,直接參與領導衛星工程。她勤奮、能幹,是個女強人。文革中
整的偏癱。她的工作職位不能說是因為胡喬木,不過因為知道她和胡喬木的關係,
她要出去給科學院辦事的時候,不少部委領導人會出麵接待她。

  80年代周光召用了胡啟立的姐姐胡啟恒,做了多年副院長。胡啟恒很低調,
外麵知道她的人不多。而且她自己的學曆很高,六幾年留蘇得的副博士學位,在
那一代是很優秀的。做副院長為人謙虛、特別清廉。聯想集團老總柳傳誌以前在
科學院時也是她手下分管的,她也從來沒有從聯想得好處。她的副院長一直做到
胡啟立下台很久以後的96年,就是因為她弟弟在台上時她不耀武揚威,靠自己,
弟弟下台也就沒人對她妒忌、落井下石。

  最近一個那是科學院結的最大親戚。江綿恒留學美國德拉舍爾大學,回國後
在上海冶金所。路甬祥任院長後,在中央的人脈太弱,提江綿恒做副院長,加強
了和中央的關係。通過這條渠道,路甬祥讓科學院提出“知識創新計劃”,直接
上達總書記,由朱總理親自批示後,李嵐清副總理落實。李嵐清當時不僅管教育
和科技,還分管財政,也給科教一個特別機會。江綿恒上北京帶了上海冶金所的
施爾畏做秘書長。80年代以來,科學院秘書長也管財務,周光召時代是物理的竺
玄做秘書長。比較跌破眼睛的是:2004年施爾畏升副院長。方毅下台時說過的院
長一定要是科學家,副院長最多隻能個別不是科學家,這個不成文的規定,在
2004年被打破。因為現在副院長裏麵有兩個行政管理人員。

  III.科學院的各期領導

  正規說起來,科學院有五任領導和五個時期。分別是郭沫若(49到78)、方
毅(79到81)、盧嘉錫(81到87)、周光召(87到99)、路甬祥(99至今)。不
過,這樣以院長劃分時期不能反映實際。

  郭沫若沒有實際領導過科學院。他作用很有限:他不是自然科學家,而科學
院主要是自然科學,所以他專長不夠、發言沒有分量;政治上,他是擺設,而且
科學院還不是他扮演的最大擺設(有副總理頭銜)。在他名義上做院長將近30年
裏麵,實際管科學院的有好幾任,職位一般是副院長,黨內職位是黨組書記:最
初是張稼夫,時間不長(兩年多),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張勁夫,從56年到
67年,張勁夫實際領導科學院。

  49年任命的科學院第一批副院長是陳伯達、李四光(他被任命時人還沒回
國)、陶孟和、竺可楨、吳有訓。其中陶孟和、竺可楨、吳有訓都是陳毅領導的
華東局推薦的,陶孟和是文科,解放後不興文科,他在科學院沒多少科技的工作
(管出版、圖書),開會也可以不叫他來。陳伯達、李四光都在科學院外有事忙,
做事務的副院長就是竺可楨、吳有訓,但是,科學院的副院長通常也沒有掌大權,
大權是科學院黨組,黨組成員行政職位可以不高,但是決策權在黨組。如果黨組
書記願意,可以給科學家院長副院長一些權。如果現在誰以為當時的副院長在決
策圈裏麵,那就搞錯了。實際上張勁夫的黨組成員有裴麗生、杜潤生、秦力生、
謝鑫鶴、武衡、鬱文等。

  文革張勁夫被奪權後,有幾年科學院是誰領導搞不清。那時國家科委被軍管
了,科學院是革命委員會(革委會)。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反標兵王錫鵬做過
科學院革委會成員,不過天曉得有多大的權。1970年科學院曾經和國家科委合並
(保留科學院名義),還大量把科學院的研究所下放給地方管理。71年又和教育
部合並成科教組,先後由李四光、劉西堯任組長。72年左右,周總理派武衡入主
科學院,名義是業務一組副組長(科學院和教育部合在一起的時候)和科學院核
心小組副組長(組長郭沫若)。75年鄧小平派胡耀邦、李昌等入主科學院,名義
上郭沫若是核心小組組長、胡耀邦是第一副組長、李昌是第二副組長,李昌是實
際業務領導人,不過時間很短就下台。科學院核心小組成員裏麵有個“四人幫”
的柳忠陽,他76年批判李昌,好是得意過一段,不過還不能算領導過科學院。

  文革後好像77年,方毅到科學院任黨的核心小組第一副組長,78年郭沫若去
世後方毅正式任命為院長。77年國家科委恢複後,方毅兼主任,所以有幾年方毅
同時做科學院院長和國家科委主任(分別由李昌和武衡協助),方後去國務院做
副總理。方毅以後,科學家才真正領導科學院。這和方毅也有關。他留話科學院
院長一定要是科學家,副院長除非個別也要是科學家,他的繼任盧嘉錫是化學家。
盧嘉錫的班子裏隻有一個留下的團派幹部胡克實。

  周光召時期,全部院長、副院長都是科學家,實際權力在科學院黨組,但是
周光召把關係理順了,副院長多數是黨組成員(除了非黨員以外),另外他也有
非副院長的黨組成員,紀檢委書記是派駐,他自己任命的非副院長黨組成員也是
科學出身,隻是不能算科學家。

  路甬祥時期,院長、副院長都是科學出身,開始有一個不是科學家、2004年
有兩個不是科學家。科學院副院長裏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要平衡學科和地區,
目前學科和地區都不平衡。

  科學院有影響的領導第一個要數張勁夫。從56年到67年,張勁夫主導科學院、
就是全國科技也有相當的影響。如果光從他的資曆來看,來科學院以前他做過地
方工業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文革後他做過財政部長和安徽省長,所以張勁夫不
是黨派到科學院職位最高的。他來科學院是因為以前分管科學院的副總理陳毅是
他從新四軍到華東局的老上級。在科學院那11年,張勁夫做的是出乎意料的好,
是有口皆碑的。出乎意料是因為他沒有什麽科學背景,黨給科學院派幹部常選有
大學背景的人,如果有清華背景更好。張勁夫沒有這些,卻不僅能勝任、而且還
和科學家很合的來。現在想來,是他的個人素質特別好啊。不要說那時,就是現
在,許多人領導別人的時候很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要是張勁夫有這樣心理不安,
科學院就要遭殃了。張勁夫能組織科學家、發揮科學家的作用,在那時的革命幹
部裏麵是很突出的。張勁夫保護科學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56年民盟曾昭掄、千家駒、華羅庚、童第周、錢偉長在《光明日報》發表
《對於有關我國科學體製問題的幾點意見》(加上黃藥眠為六教授,其實黃的文
章和以上五教授是分開的兩份)。反右時,這篇文章大受批判、定性是“一個反
社會主義的科學綱領”。那時戴上這頂帽子可了不得。在教育係統工作的曾昭掄
(曾昭掄做過高教部副部長)和錢偉長被定為右派分子。而科學院的幾個人隻做
檢查,沒有被打右派,完全是張勁夫保護的結果。張勁夫親自向毛主席建議說科
學家是國寶,要求毛主席給科學院特殊政策,毛主席當時都吃驚他敢於提出,那
時要是提不好,輕則立場不穩撤職,重則自己也要挨批的。其他部委和地方都不
敢提,知識分子成堆、問題多的科學院還敢,那是要有相當勇氣。毛主席還真對
科學院的科學家網開一麵。這樣保護下來許多科學家。張勁夫不僅要了政策,提
出保護名單,還直接保護過一些人。沈陽分院把葛庭隧內定右派了,張勁夫從內
部得知後跑到沈陽去把他從名單上劃掉。他還勸科學院文學所黨委書記唐棣華不
要和彭德懷反黨集團的黃克誠(原總參謀長)離婚。

  民盟五教授的意見書中有“外行不能領導內行”一條,這句話在全國出了名。
在科學院這當然可以被認為是針對張勁夫等黨派來的人了,實際上,科學院有人
明確檢舉批判說這是要張副院長下台。張勁夫當時上任不久,學曆、資曆都不高,
年齡也隻四十多一點,一般人很容易在那樣的形勢下趁機整人。我以後就看過一
些學曆、資曆比他高的人,為沒有這麽嚴重的事而生氣、整人的。張勁夫不僅不
整,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保了科學院那幾個對自己“含沙射影”的人。現
在講起來,張勁夫是人格高尚。

  張勁夫組織科技項目(特別是兩彈一星)也起了很大作用,絕對應該算“兩
彈一星”的功臣。他也是製訂十二年科技規劃的主要領導之一,做過國務院科學
規劃委員會的秘書長。

  從早期開始一個對科學院和我國科技有很大影響的是科學家錢三強。可以說
是科學家裏麵對科學院影響最大的,特別是文革前的科學家裏麵。這點,光從他
的任職,現在一般人不會知道。科學院成立後錢三強先任計劃局副局長(竺可楨
任局長)和局長,近代物理所副所長(所長吳有訓)、所長,正式做科學院副院
長是78年到 83年。但是錢三強實際影響從科學院沒有成立就開始了。49年錢三
強起草《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計劃局也是他為主。54年他任科學院學術秘書
處秘書長,這個職位權力很大,那時其實就是學術主導職位(副秘書長武衡、秦
力生等都是黨組成員,實際相當於當時真正管事的副院長)。要成立學部時,也
是錢三強以郭沫若的名義邀請全國的科學家推薦學部委員。56年錢任第二機械工
業部副部長,用現在的話說,他就是我國製造原子彈的首席科學家。

  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是“五四”運動的名人。錢三強留學法國學的是核物理,
是約裏奧·居裏夫婦的博士。但是這些不夠。那時也還有其他老科學家,而他在
物理學家裏資格算年輕的。他在清華做過吳有訓的學生、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是嚴濟慈的學生。但是他在科學院的作用要遠遠大於吳有訓和嚴濟慈。他的專
業核物理對新中國很有用。錢三強成為對科學院和我國科技有重要影響的科學家
還因為他和黨的聯係。他的法國老師約裏奧·居裏是法共黨員,錢三強和中共旅
法支部及其領導人劉寧一有密切聯係,還見過在英國的鄧發。錢三強54年入黨那
是科學家中很早的。那時入黨很難,許多大科學家因為不能入黨而自卑。這些是
他能在新中國開始政治掛帥時代能被黨信任的基礎。但是如果僅僅因為和黨的關
係,還是不能成為中國科學的第一個帥才(錢學森當然也是帥才,不過比錢三強
晚回國)。和他同時留法的數學家吳新謀在法國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國後基
本就是數學研究所的研究員。

  錢三強思想活躍、熱情高、組織能力強,而且辦事公道。他是黨和科學家的
聯絡員。為籌集科學院,他求教比自己年高的葉企孫、周培源、王竹溪(楊振寧
的碩士導師)等,為建近代物理所,他請浙大王淦昌、清華的彭桓武來做副所長。
為搞原子彈,他請院外的朱光亞在物理所成立研究室,到二機部以後,又會挖人:
科學院的學術秘書鄧稼先、在上海的電鏡專家李林(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女兒、生
化學家鄒承魯的夫人)、能把氟化鈾變成金屬的金屬所副所長張沛霖,都是錢三
強挖去的。

  錢三強精力充沛。他兼的事多,而且重要。除了刻苦以外,錢三強會“彈鋼
琴”的工作方法。他的工作豐富多彩。最近有本書“往事並不如煙”,寫的好。
不過那裏麵的人物當時活動很少。如果有章怡如那樣的筆才,把錢三強的工作和
生活寫出來,那肯定要豐富多彩許多。

  70 年代初武衡和秦力主持過科學院的工作。順便說到,科學院正式一般說
自己來源是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實際上主要就是後
兩者。要說延安,可能因為武衡在那裏工作過。武衡以前讀過清華地學係,解放
後主要在科委。有一件出名的事情和他很有關。73年陳景潤完成哥德巴赫猜想1
加2的證明,論文寫好了不敢拿出來發表。武衡知道了,不僅在科學院全院大會
上表揚陳景潤,還向周總理反映。在當時,這是對科學院知識分子的寶貴支持。
可以說,那個時候知識分子裏麵有很多人已經被批、被罵的沒有自尊心了,連錢
學森這樣的人,都恨不得自己能被接受是勞動人民的一員,有人來說哪怕一句好
話都感動的不得了。75 年胡耀邦在科學院紀念長征四十周年大會上鼓勵青年在
科學技術上做貢獻,聽報告的場麵很感人,也是科技人員被罵久了,現在要是誰
講那樣的內容,肯定沒人要聽。

  方毅任期是科學院的春天。

  盧嘉錫大概不能算有影響的院長。他在老一輩科學家裏麵算不出名的,自己
也沒有什麽魄力和眼光。

  周光召是科學院院長裏最有科學成就的,他當年在兩彈做的理論對造兩彈有
直接貢獻,那個年代搞兩彈一星,真刀真槍幹,沒有真本事,他們(於敏、周光
召一批)沒有留學學位的出頭不容易。比他們稍微大一點的朱光亞、鄧稼先都是
美國的博士。文革以後正式到科學院,盧嘉錫時期周升副院長。那時就開始顯出
比盧嘉錫更有領導才能。周光召時期科學院工作是比較艱難的。國家對科學院定
位不明,以前為國家軍事服務,到了80年代經濟發展時期,科學院能做什麽不清
楚。而且老年科學家精力不濟,中青年都奔出國。

  周光召是學者型,但是他很有領導藝術。目前我們國家的科技領導都是他當
年伯樂識馬、點將出山的。他的繼任路甬祥沒有科學院背景,是周光召一手從浙
江大學提拔到科學院做副院長。現在的科技部部長徐冠華,也是周光召提成副院
長、送到科技部。現在的北大校長許智宏,從上海提到北京做副院長,也是周光
召的知遇之恩。周光召還提拔一個很年輕的副院長白春禮,現在是副院長裏麵唯
一的候補中央委員。可以說周光召的人才布局是科學院院長裏最成功的。

  路甬祥是工科出身,被周光召看中他的人才。如果說周光召是思想型的,那
路甬祥可以說是實踐型的。雖然我國經濟在90年代中已經不錯,沒有路甬祥積極
肯幹,恐怕科學院不能得到那麽多的支持。路甬祥也給科學院的改革帶來了新氣
象,推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時機重要,把握時機的領導也需要眼光和魄力。科學
院一些科學家對他工科的疑慮,很快因為他的才幹而消除。90年代以後,科學家
自信強多了,要消除他們顧慮,沒有相當才能是不成的。

  雖然現在院長路甬祥給科學院幹不少事,不是沒有人說風涼話的。其中一個
就是他任命江綿恒。不過說實話,路甬祥如果不用江,他不一定能在北京開展工
作,至少不能那麽快給科學院帶來經費、帶來那麽多。當時路甬祥是周光召提拔
的,沒有科技界以外的聯係。到其它部委,也不會有人買賬。用了江對科學院、
對路甬祥是否沒有副作用?大概也有不能完全這麽說,而且有些問題可能是始料
而不及的。

  IV.建立中國人在國內做科技的信心

  解放前,我國剛剛開始建立科研機構,除了地質調查、考古以外,可以說科
學研究還是很少的。許多開山鼻祖型的老一輩科學家,在國外做過博士以後,回
國幾乎沒有做過研究。數學裏麵,陳省身在清華的老師還在國外發表過他在中國
做的論文,其他幾個雖然很有名,研究也是很少。物理裏麵葉企孫、胡剛複、饒
毓泰、吳有訓算是開山鼻祖,回國後隻有吳有訓做過研究,到後來也是做大學行
政,來科學院以前也很久沒有做研究了。

  科學院建立後,把中央研究院的主要力量都保留了,而且經費增加了。有任
務帶動的科研特別促進了一些學科和專業。數學所,雖然沒有爭取到陳省身,但
是得華羅庚回國主持數學所。物理的除任之恭以外主力都留下了。化學除吳憲以
外都得到了。錢學森回國,當時他是唯一做過美國正教授的,又和導彈有關,更
是激動人心。

  但是,我們在國內能不能做科學,有多大能力?這些問題,可以說很多人是
沒有底的。作為國策,現在重新看“抗美援朝”,是可以有不同意見的。但是,
當時能打贏美國人,對我們的士氣還是很鼓舞。共產黨二十多年就能革命成功,
也鼓舞當時青年們要敢有作為。有士氣,並不能完全保證有作為。實際上五十年
代,全國科技界的信心並沒有完全樹立。我個人覺得,六十年代初,才開始有信
心,真正信心穩固是64年左右。

  五十年代科學院做的多的還是資源考察一類。比如對新疆、青海、甘肅進行
綜合科學考察啊,勘察黃河、長江流域灌區土壤,編《中國植物誌》啊、《中國
地震區域劃分圖》啊,等等。

  就是要搞兩彈一星,起初也是學習蘇聯。科學院有過兩任蘇聯派來的院長顧
問柯夫達和拉紮連柯。中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都是科學院的人去蘇
聯學習、培訓,然後由蘇聯幫助建造的。中國的第一台計算機(104機),也是
在蘇聯幫助下仿造蘇聯的。王淦昌領導的小組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是在蘇聯
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這是重要科學發現,但是有人擔心要在國內就不一定
能做出來。

  確立中國人在國內的信心,靠的是國內的成績。應用物理所在58年做出了我
國第一批晶體管。60年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63年劃歸國防部五院)成功地發
射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探空火箭。那時候條件差啊。發射場沒有通訊設備,傳達
命令靠口呼叫、手勢和吹哨子。自行車打氣筒用來加推進劑。王大珩領導的長春
光機所在61年用國產紅寶石做出了我國第一台激光器。62年科學院的幾個天文台
授時精確度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那是多麽激動人心哪。以後中國人再
也沒有覺得自己科技不行的時候。如果有副作用的話,就是搞的有些人反過來以
為沒有科學規律,什麽都能做。當然有這種情緒不是真的科學家,而是當時在社
會蔓延的過度樂觀情緒。不過到那時,中國人已經在世界上受了百年欺負,過分
高興一下,當時誰也不反對。到65年,紫金山天文台發現新彗星、58年開始的人
工合成牛胰島素也在65年成功,錦上添花。馮康在65年發展了有限元法,他是科
學院培養的第一代科學家,當年科學院送他留蘇,以後回科學院工作。他的數學
成以後就連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都佩服的。丘成桐這個人很傲,得過菲爾茨獎,
中國的陳景潤、吳文俊都不在話下,就說陳省身、華羅庚和馮康三個。

  64年我們多數人哪裏想的到,文革就馬上要來了、許多科技項目要被摧毀、
許多導科技的老幹部和科學家要受慘無人道的迫害。穀羽被拖出去批鬥,哪裏象
是拖人哪。最積極推動衛星的趙九章64年給周總理寫信說做衛星的時候到了。可
是他沒有看到自己鍾愛的衛星上天,就在文革中不堪迫害、含冤自殺,多慘哪。
郭沫若雖然經常和毛主席和詩,文革一來也嚇的不敢坐到科學院的主席台上,寫
信辭職。不過發信的對象錯了,張勁夫自己馬上就要被批倒。文革中還有的一些
科研都是特殊保護下來的課題,象氫彈爆炸。可是科學院受的衝擊很大。下放到
湖北潛江的有許多得了血吸蟲病。科大也是那時搬出北京的。

  有文革前打下的基礎,才有慣性推動以後一些項目。才有機會等待科學的春
天重新出現。就不說具體哪些工作吧,從64年以後,對中國人在國內做科技的疑
問是沒有了。

  V. 科學院何處去?

  照說,人老了,不該多想什麽前途,不過老人有的是時間思考,也不用患得
患失,不用顧慮他人怎麽對待自己的意見,也算發揮餘熱吧。

  科學院發展這麽多年了,以後何處去?有兩個問題可能是最重要的:科學院
做什麽?人才哪裏來?

  科學院做什麽?首要解決的是基礎和應用的關係。最初,五、六十年代,科
學院是圍繞國家迫切軍事和生產的急需。那時國家實力小,而且有事關國防的大
事,科學院圍繞迫切需要是理所應當,而且科學院是立了大功的。以後國防研究
有好幾個專門部門,核武器和導彈分別都有,衛星發射也有了大型的軍民結合的
公司。其它和生產有關的部門,也都逐漸分出去。很多本來就是開發性質的研究,
也就慢慢不在科學院,而到生產部門去了,比如計算機所開發部分到聯想公司,
一些光學機械製造工藝也不在科學院。

  但是科學院從技術為主改向科學為主是漫長、有時還是痛苦的過程。早在73
年,江青抓樣板戲要用彩色膠片,就要求科學院新成立的感光化學研究所要研製
彩色膠片。武衡就認為這樣的工作不是科學院的正業,說科學院搞膠片是“名不
正、言不順”。江青很惱火武衡,把他趕下了台,武衡用的那句話是孔子的,74
年“批林批孔”運動一來,正好說武衡是“孔老二的徒子徒孫”,本來四人幫的
批孔也影射周總理,武衡是周總理派到科學院的,批武衡就是批孔,在科學院有
雙重含意。

  最早慎重提出科學院要做基礎研究,還是周總理。72年這一年,周總理三番
五次給部門領導、國內科學家和海外來訪美籍華裔科學家提出中國要搞基礎研究,
而且明確指示生產部門以實際為主、可以搞理論,而科學院要以基礎理論為主,
也要結合實際。這個方針提出是周總理和楊振寧談話引起的,但是仔細觀察,就
能體會到總理當時已經發現科學院五十年代模式到七十年代就不能沿用以前任務
帶研究的模式了。當時周總理就要求落實基礎理論和基礎科學。建高能所、接管
蘭州近代物理所、搞加速器等基礎研究相關項目,就是那時開始。

  方毅時代也提出科學院要“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
務”。但是,以後中央精神是科學院應該以應用研究為主。到趙紫陽時代,中央
領導重視經濟發展,科學院要求“把主要力量動員和組織到國民經濟建設的主戰
場”。但是,國民經濟不象國防需要,主戰場又沒有給科學院提出很多什麽急切
的任務,科學院就彷徨。李鵬時代,科研經費慢慢增加,朱鎔基時代,知識創新
計劃算是特別提高了科學院的經費。到2002年,路甬祥明確把基礎研究作為科學
院首要任務,也要關鍵技術。這才重新回到周總理72年就在調整的科學院目標。

  許多人低估了學工科的路甬祥對科學院的貢獻。他給科學院帶來了觀念更新。
路甬祥大膽提出科學院著重基礎研究,為“可持續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
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是麵對我國已經不需要科學院做生產部門的開發研製
車間的現實,也是順應國際潮流,提出了科學院對社會長期的貢獻目標。所以路
甬祥是有思想的領導,而不是簡單的行動家。提出方針,能不能堅持下去?現在
經濟發展好的時候,外界責難做基礎研究的人不多。經濟總有循環波動,經濟下
坡的時候,外界批評科學院做基礎研究就必然要增加,那時能不能堅持?能不能
建立機製保證科學院不給波動所破壞?這些都是以後要解決的問題。

  人才從哪裏來?科學院在外要和西方國家競爭人才,對內要和高校等競爭人
才。這兩個競爭就決定了科學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中國的地位。五、六十年代,
毛主席周總理開始也是很著急要科技人才。一批是國民黨時期留下的。那時科技
界除了少數人去台灣,多數是向往新中國,留下了。從海外也是吸引了一批很強
的人。周總理讓人帶信到海外的就有好一些。主席、總理經常和科學家露麵也是
要感召科學家回國。那時招來了蠻多人。留蘇的一批,到六十年代也可以用了。
以後荒廢了一代。80 年代左右開始讀大學的人,到90年代可以用的時候,許多
最好的卻不在國內。這是和五、六十年代很不同的。那時候,除了少數幾個以外,
多數最優秀的專業人才都在中國,而且那時隻要對知識分子政治待遇好一點、客
氣一點,吸引人才成本不高、效益很大。現在才知道,那時外國對海外華裔還有
歧視,很多人都是學生,在海外的前途並不穩定。現在競爭人才可是成本高,吸
引留學生回國恐怕政治的影響很小,而經濟的、生活的影響很大。在我們那幾代,
愛國是很強烈的感情,有幾個人不希望自己的祖國強大起來。現在恐怕愛國口號
沒有什麽作用,我就沒有看到多少留學生談愛國,還看到過留學生笑話“愛國”
題材。

  有一個可能就是不用吸引海外人才。但是人才最好的都輸送給美國,那我們
國家不是永遠要吃虧嗎?

  吸引什麽樣的人才?

  數學和理論物理,現在我國的條件和美國差別不大,工資、工作的硬件都能
和美國媲美。而且中國人數學、理論從小就好的多。但是目前回國的不多,也許
是要爭取的重點。數學的田剛、夏誌宏、林芳華都回國訪問合作,科學院和高校
競爭他們,目前還不清楚哪邊有優勢。田剛做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後,去科學院
時間沒有特別增加,也許和丘成桐在科學院辦了晨興中心有影響。也許必須加強
和夏誌宏、林芳華、還有侯一釗、舒其望等數學家聯係,看能否爭取他們多到科
學院。科學院的馮康獎發給過侯一釗,不過他去科學院還不是很多,可以爭取。
目前,田剛、鄂維南都去北大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佘振蘇,是學科交叉特
別有專長的人材。他以前用數學做流體力學厲害,現在還做生物信息學。他目前
在北大是湍流與複雜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如果這些人裏麵有一兩個真的全
時去北大,那北大的數學就要明顯比科學院占優勢。佘振蘇去的可能性很大,去
年評院士,他落選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他沒有全時回國。科學院在科學方麵吸引
人材還要加強很多才行。

  統計學也是一個要重視的學科。現在國外做統計的華裔占的地位比其它學科
都重要。象哈佛的劉軍一類有幾個是獨當一麵的青年明星。我國也能提供他們很
好的工資和硬件。而且我國有很多生源。我們國家大學裏頭數學專業畢業生最後
能做純數學家的不多,到統計和其它應用數學可以勝任。而且統計在我國也有廣
闊的應用。當年馮康數學的貢獻,最初是因為生產應用的要求,數學不夠,才使
他在數學上有創造。

  地球科學的宋曉東,地學的發“自然” 和“科學” 可不容易,宋曉東都發
過,他發現地球內核自轉,又提出地球內核呈層狀分布理論。現在伊利諾伊州大
學。是科大畢業生,在我們科大兼了職。他對地震預測也懂,理論和實踐可以結
合,對國家有應用價值。而他做研究也要地震觀測資料,中國條件對他研究也有
用。應該多給他支持在科學院多做,一個是爭取他或者下麵一批人裏麵有人加盟
科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尹安、密西根大學張有學、卡內基研究所費英偉、
達特茅斯的馮夏紅、俄勒崗州立大學陳永順、休斯頓大學周華偉、日本愛媛大學
趙大鵬。不僅在科大,還要加強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我們科學院地學有很多
研究所遍布北京、武漢、南京、廣州、長沙、西安、成都、長春、新疆、蘭州、
昆明、太原。這些年院部對地學很不重視,比如地球所曆史上是科學院的強項,
到現在都還沒有走出低穀。地學理論現在國際上有很多進展,而對我國有很多方
麵重大意義。科學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振興地球科學。

  五十年代到現在學科變化最大的是生命科學。以前我們那代好學生哪裏會學
生物。而現在留學生最多的是生物醫學一塊。他們在國內國外也很活躍,好比中
國30年代學地質的、50年代學物理的,是一個生力軍。最近北京國家生命科學研
究所招聘到我國留學生唯一的美國院士王曉東來,那是特別有希望。要說,當年
錢學森回國是那時留學生得到國際地位最高的,也還沒做到院士。王曉東如果能
做一麵旗幟,對我國是大好不是小好。但是科學院怎麽和他的國家研究所定位關
係?不要搞成競爭,要互相促進。就是以後讓他來領導科學院,也是值得的。生
物的饒毅,我最早聽說是因為90年代周光召對他有好評,要周光召說出來誰好,
那是很不容易的。饒毅常來科學院,知道他的人也多。要我比較,饒毅的工作作
風很象錢三強,自己有學術水平,和各方麵的人都能處事,也敢說敢幹。他寫的
東西好,領導群眾都喜歡,有時還推薦。但是如果依中國傳統,寫多了文章人太
露了受妒,除非這種傳統改變。我看饒毅文章發現他有寫其他人好話的優點,這
在我國傳統裏是不多的,一般人都不公開說人好話,要說也隻說上級好話。去年
冒出一個消息,北大韓啟德要升人大常委副委員長,需要接班人。他選的是在美
國國家衛生研究所的魯白,讓他去接北大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消息麵不廣,
但是科學院知道了。這也給科學院和高校競爭帶來新問題。現在科學院的領導都
是全國的佼佼者,過了5年、10年,如果高校吸引到比科學院好的人,科學院優
勢就可能下降。後來韓啟德可以繼續兼任北大職位,從海外招副校長的事至少是
推遲了吧。北醫以前聘過部分時間去做中層領導的,比如基礎醫學院院長顧江、
心血管研究所肖瑞萍。今年西安交大開始公開招聘副校長,在這個趨勢蔓延到北
京、上海以前,科學院還有時間。

  如果10年後大批的科學家到高校,科學院的基礎研究優勢將受疑問。組織會
戰,是科學院傳統的優勢,但是有多少課題可以組織會戰?又是問題。如果中國
真有本土的諾貝爾獎,要是在科學院就好,不是,那也可能重新引起對科學院定
位的爭論。這個爭論,老早就有了,五十年代高教部就說基礎研究應該給高校,
而且不止一次,以後時起時落,目前是不激烈,但是不能保證以後不重新被提起
來。

  回想我們那個時候,周總理說的外事無小事,接待外國人、接待美籍華裔,
都是興師動眾的事,70年代還有幾個所是用接待外賓為理由來裝修大樓的一部分,
有時經費有限,隻裝修半邊,那可要控製外賓不能亂串,串錯了,廁所都不能給
他們用。後來一點建的外國專家公寓(“外專公寓”),質量之差,這幾年連
“內賓”都不肯住了。現在我們可以直起腰杆來,談怎麽吸引人才,而不是供養
外賓,也算是個大進步吧。

  招聘到了科學家,要揚長避短。對不同風格的科學家,要能夠用他們的長處,
取長補短、不要求全責備。現在年輕人會說起以前老一輩,會以為他們都是聖人。
其實各方麵都好的人極少。他們也會爭吵,爭課題、爭經費,爭功勞。有些人很
小心眼的,有些人比較自私的。本位主義嚴重的那時更多。不過好的領導可以發
揮他們各自的優點,讓他們努力為“共同的革命目標”而工作。現在當然不說革
命目標了,也可以說為中國繁榮昌盛吧。那時我們的工作,現在丟開革命不革命
的詞匯,很多也是為中國的繁榮昌盛,可以說和現在的青年們也是有共同目標的。

  路甬祥還有三年任期結束。科學院下任領導最可能的是白春禮,學化學的。
從周光召時代開始,他做副院長多年,又是兩屆中央候補委員。在青聯就認識胡
錦濤。陳竺是路甬祥提拔的年輕副院長,能力很強。不過不是黨員,黨組會議是
列席。照反右以後的傳統,不是黨員不能做正部級,大學裏麵不能做正校長,陳
竺升的可能不大。除非中央決定恢複五十年代初的狀態,允許民主人士和無黨派
代表做一些部委正職。
  無論誰做院長,都要有領導才能。張勁夫做榜樣是領導資曆、學曆比自己高
的人,周光召的榜樣是五湖四海、把全國出色的人不拘部門網羅到科學院。路甬
祥能大大增加經費。以後幾任院長,能做什麽,能不能吸收他們的經驗,能不能
在某些方麵比他們做的好,能不能把我們國家在外麵頂尖的留學生吸引回國全時
工作、聚集到科學院。這些都是以後院長要麵對的問題。

  寫來寫去,發現寫過去曆史條理清楚,寫將來就有點亂了。看來還是老了,
沉溺於過去,未來是弱項。還是用毛主席的老話,這個世界“歸根結底是你們”
青年人的。

  看你們了。

【本文網址】http://www.blogchina.com/new/display/3201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