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回顧:代號殲-20:俄專家稱中國加快研製第五代戰機
(2009-07-20 08:03:48)
下一個
zt:回顧:代號殲-20:俄專家稱中國加快研製第五代戰機
2007年12月21日,俄羅斯國外航空武器裝備研究信息分析所所長B·B·沃洛金技術副博士在俄羅斯《獨立軍事評論》發表了題為“中國飛機製造業將趕超俄羅斯飛機製造業——在航空工業改革的背景下加快設計第5代戰鬥機步伐”的文章。下麵是一位熱心的網友海天翻譯的全部內容,我們刊登此文並不代表我們同意或證實其內容和觀點。
參數與功能
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研製的第五代戰鬥機,就像這個過程所需參數一樣出現了兩種主流:一是,要努力確保戰術航空兵的作戰能力適應於21世紀軍事威脅和戰鬥行動特點。二是,要努力確保航空工業技術工藝和科技水平適應於21世紀發展水平。
不管怎樣,世界各國都在為研製2l世紀第五代戰鬥機“登記注冊”而奮鬥,但是,不同時期,為其“登記注冊”而奮鬥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又各不相同。最顯著的例子是許多國家參加由美國實施的JSF計劃,即我們最終看到的F一35“閃電一Ⅱ”戰鬥機出籠。
在以夥伴身份積極參加F一35計劃之後,其中許多國家並沒有就簽訂采購已研製出的飛機表現出如此的積極性。所有國家都將自己研製這些飛機計劃,與自己公司在生產和保證F-35戰鬥機過程中的保障能力聯係在一起。這給美國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但是,對於美國來說,JSF計劃不僅是自己航空工業發展工藝和科技潛力的活動。其首要任務是在近10年內發展軍隊主要軍種戰術航空兵,首先是美國空軍戰術航空兵。美國空軍戰術航空兵F一35A和 F.22“猛禽”戰鬥機總數將超過1750架,將使其建立新的戰術航空兵機構,包括遠征航空集團軍和快速反應航空聯隊。這完全是在製造美國第5代戰鬥機的另外的“參數”。
盡管距完成研製F一35“閃電一Ⅱ”還有一段距離,但是,F一22已經裝備美國空軍。其中,美國空軍將部署在華盛頓附近蘭利空軍基地的1個F一22大隊,調往不僅距華盛頓遙遠,而且距美國本土遙遠的日本群島嘉手納空軍基地成為這個過程的第一個環節之一。可以輕而易舉地猜測到,除顯示 “猛禽”獨立大隊空中機動性能之外,美國空軍試圖檢驗遠征航空集團軍和快速反應航空聯隊的作戰能力,即“在需要的時間,出現在需要的地點的作戰能力。”
選擇檢驗該作戰能力的地點絕非偶然。亞洲大陸的遠東地區,不僅由於朝鮮具有發展核導彈的潛在能力,使美國大為“頭疼”,而且還關係到美國在解決一係列領土爭端問題中扮演積極的調解人,而不是消極的觀察員。
首先是眾所周知的中國台灣問題。一個好像是(事實上)存在的國家,而又好像是(法律上)不存在的國家。如果美國確定第一種假設的話,那麽,中國將確定第二種假設。筆者不想陷入這些政治問題及其細節,隻是指出其後果——在這個地區還有一個(除了朝鮮)不僅讓美國“頭疼”,而且也讓中國“頭疼”的問題。在美中兩國領導人在該問題的外交辭令背後,未必總能夠掩蓋事物本身的真麵目。
事物本身的真麵目是無法掩蓋的,甚至會爆發突發事件。隻要回憶中國殲一8Ⅱ戰鬥機在海南島附近海域與美國海軍EP一3反潛巡邏機相撞事件就足以證明這一點。據悉,在那次事件中,中國飛行員身亡,而在中國某軍用機場降落的EP一3機組人員,在美中兩國就該事件究竟是發生在中國的領空,還是發生在美國國家安全利益地區進行爭論期間,扮演了軍事戰俘的角色。
近年來(可以說,近10年來),美中兩國軍事政治對抗十分明顯。在美中兩國軍方進行舌戰的同時,軍事對抗的主要內容轉向爭奪製空權,盡管爭奪製空權不具備更多公開化的軍事性質。但是,它要求中國顯示像美國在中國邊境使用F一22一樣,所具備的這種軍事技術實力。顯而易見,中國製造的殲一10無法保證完成這個任務。殲一11(中國傳言的俄羅斯蘇一27)也無法完成這項任務。
因此,製造與美國F一22軍事技術平衡成為了中國研製第5代戰鬥機計劃過程的“參數”。如果把部署在韓國和日本戰鬥機中的F一22 監視空域,放在中國空軍軍事基地部署地圖上的話,這個“參數”分量是顯而易見的。裝備了近、中程空空導彈和重量為115~450千克高精度炸彈的F一 22,可以在不被發現的情況下直飛北京。
毫不奇怪的是,據台灣偵察獲悉的情報,中國急於開始研製可以遠距離發現美國F-22和F-35隱身飛機的雙基警戒雷達係統。眾所周知,發現敵隱身飛機,這隻是該做的事一半,還必須在空中迎擊它。不管怎樣,對國家防禦能力負責的中國軍方,已經清楚認識到必須要與F-22爭奪製空權。這隻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結果。但是,正如研究人員所說:正確提出問題,已經是成功的一半。對於不願意在空中與美國巡邏機相撞的中國人來說,這大概就是他們提出問題的所在。
殲-20戰鬥機方案
就在世人對按照俄羅斯蘇一27生產許可證生產的飛機命名為殲一11戰鬥機還有些不習慣的時候,新聞出版物又報道了中國還有殲一12、殲一13、甚至還有殲一14。筆者立即發現,這些報道談論的不是現有樣機,而是中國航空工業的設計方案,也不是1970年代和1980年代被命名的設計方案,而是與中國第5代戰鬥機有關的新型飛機。總之,這些設計工作始於1980年代末,而在1990年代中期得到了一次飛躍。
當時,在一些英語出版物中,其中包括在專門報道中國戰鬥航空兵發展的電子出版物中,出現了關於屬於第5代戰鬥機的殲一20方案的報道。筆者想指出的是,中國研製者本身並沒有在上述媒體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大肆宣揚。而這些信息有時卻把讀者都給搞糊塗了。把讀者搞糊塗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按照自己的飛機劃代順序,把第5代戰鬥機劃入了第4代戰鬥機。當然,在關於繼續研製第4代戰鬥機(按照公認的飛機劃代順序)的大量消息中,出現關於殲一20 設計方案的報道,也造成了一定的混亂。實際上,中國的第4代戰鬥機就是對發動機實施改進並裝備中國空軍的殲一10戰鬥機以及L-5軍用教練機。而造成實質性混亂是,殲一12、殲一13以及隨後出現的殲一14設計方案。這些方案都是由不同的設計單位注冊的(其主要設計單位是沈陽和成都航空製造公司所屬的第 601和第611設計研究院)。
這些被命名的設計方案不僅與研製第5代戰鬥機設計方案有關,而且與研製第5代戰鬥機戰術技術要求也有關。總之,將殲一10總體設計與傳統的設計理念聯係在一起,這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同筆者交談的中國專家特別指出:“2005年完成的飛機設計方案,未必能與實際選擇的設計方案掛鉤。戰鬥機的方案實際上已經處於最後的階段。但是,對其最終的戰術技術要求並不存在。”
事實上,在中國媒體關於研製殲一20戰鬥機設計方案的報道中,出現過許多用於研製實際設計方案的殲一20戰鬥機的各種工藝模型圖片。選擇實際方案和對殲一20戰鬥機確定最終戰術技術要求,預計將在2010年完成。同時,做好裝備殲一20戰鬥機準備工作預計將在2015年完成。從對現有報道進行分析可以推測,殲一20戰鬥機研製過程將屬於被稱為新型航空技術“螺旋式”研製工藝之列。
這種研製過程的出現,實際上是1 990年初美國軍事經營管理層對軍事技術研製管理工藝實施重大改革的結果。今天,美國研製UCAV、UCAV—N和J—UCAS等無人戰鬥機計劃成為使用 “螺旋式”工藝楷模。被列入“螺旋式”工藝的楷模之列的,還有F一22。在遵循辯證法的同時,美國采用了“螺旋式”工藝研製F一22。結果,在1995年完成最初戰術技術要求的F-22樣機基礎上,出現了外形與其不同,但是符合今天新型戰術技術要求的F-22。
總之,目前中國與美國有一點不同之處在於,“螺旋式”工藝每旋轉一圈隻限於製造實際工藝模型,而不是戰鬥機樣機。因此,中國研製第 5代戰鬥機“螺旋式”每旋轉一圈,與美國研製F-22不同,不是10年,而是5年。不是F-22和1.44曾有人提出過這樣明智的問題:“中國人能夠舉起手來在空中與作戰性能超過自己的F一22進行對抗嗎?”回答是:這有什麽奇怪的呢?一點都不困難。研製第5代戰鬥機與研製多用途戰鬥機密切相關。但是,這種多用途性能的水平對於不同設計方案的戰鬥機大相徑庭。在F一22最初的設計方案中,F一22起飛重量被認為是最小的。但是,在重新審查F一22設計方案時,F一22起飛重量被增加。該方案的實現促使F一22 A的研製,並將其裝備美國空軍。F一22的重量得到了增加。眾所周知,對於1架飛機來說,每增加一種新的功能,就要增加一定額度的起飛重量。這種效應隻能依賴於更先進的工藝來降低。看來,提高多用途性能將導致起飛重量大幅度提高的後果。因此,要想實現所有的功能,不能隻靠一種機型飛機,而是要靠這個飛機家族中的多種機型飛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聯合攻擊戰鬥機的JSF計劃中,出現的由3種機型組成的飛機家族。很顯然,在對美國使用F一22開始在中國邊境空中顯示自己軍事技術能力感到困惑的時候,中國研製者依靠他們掌握的工藝,讓自己研製的戰鬥機在某些作戰性能方麵達到很高的指標。同時,這種作戰能力及其使用工藝的組合,確定了戰鬥機重量的等級。在多用途方麵,可以說中國研製者研製的不是今天的F一22。1995年誕生的F一22,專門擔負“空空”作戰任務。現有的關於優化中國第5代戰鬥機外形特征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這一點。通過對這些報道分析可以斷定,中國第5代戰鬥機戰術技術要求的變化將主要體現在重新調整飛機遠距和中距空戰能力方麵。
因此,國外關注中國發展第5代戰鬥機計劃的專家,都把設計飛機方案的外形變化與其聯係在一起。總之,中國設計者自己十分清楚,在被支配的現有儲備中(工藝和財政),簡單的模仿美國已經做過的東西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國正堅定地尋找解決在建造第5代戰鬥機中遇到的難題。
正如前麵所指出的,中國從來沒有對於研製第5代戰鬥機進行大肆宣揚。因此,對該問題(對其表現出極大興趣)的信息匱乏引起了許多混亂。專家關於成都公司設計者模仿俄羅斯“1.44”多用途戰鬥機設計方案,作為中國第5代戰鬥機設計方案的假設,也是造成這種混亂的原因之一。這種假設曾首先出現在美國谘詢組織“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的一份特別報告中。隨後,這種假設又先後出現在國外的出版物上,並成為了某種證據確鑿的事實。
筆者完全有理由反對這種流傳盛行的觀點,並堅信:“這種證據確鑿的事實”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慫恿。要知道媒體公布的成都飛機公司研製第5代戰鬥機圖片與眾所周知的“1.44”相提並論,是多麽讓人痛心啊?筆者在對所有圖片進行仔細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在功能方麵,中國將沿著建造“不是F一22”的國產戰鬥機道路前進,而在技術方麵,中國將沿著建造“不是1.44”的國產戰鬥機道路前進。殲-20方案與航空工業改革假如不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總體改革,就不會有今天要談論的話題。這絕非偶然。1991年,根據中央委員會指示,中國開始了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實質性改革。中國航空工業改革使研製第5代戰鬥機計劃確定了自己的地位。這與俄羅斯研製兀AK一①A(前線航空兵先進的綜合飛行係統)第5代戰鬥機有相似之處。俄羅斯n A K一①A第5代戰鬥機也是在國內航空工業改革中確定了自己的地位。即便不考慮中國在解決類似問題中凸顯的特點,這裏也存在許多的共同點。在比俄羅斯較早進入資本市場發展後,中國始終堅持“一切由市場調節”口號,並將其付諸於實踐之中。國家如果不對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實施完全控製的話,也至少要對該資源在國民經濟使用過程中進行控製。
1999年,隨著國家調控政策出台,在中國航空工業部複雜體係的基礎上組建了兩個國家航空工業集團,即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從兩大集團總部繼續使用中國航空工業部舊址,可以看出這次改革的行政指令性質。此外,從命令式的在兩大集團之間分配航空工業企業,也可以看出行政指令性質。對於這次分配的原則,存在不同的分歧意見。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這次分配的原則既有主題,又有實踐。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無論是在科研方麵,還是在經濟生產方麵囊括了從事飛機主題研製的骨幹企業。在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也存在這樣一個主題:那就是以研製直升機和武器裝備確定了自己的地位。十分有趣的是,在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都存在著發動機製造企業。同時,發動機製造企業不是以獨立組織身份加入上述兩個集團,而是作為地區航空製造公司加入上述兩個集團。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所轄的沈陽航空製造公司和成都航空製造公司,是兩個最大的地區集團。當談到這兩個集團具體發展中國航空工業總體規劃時,首先又要回到研製第5代戰鬥機問題上。沈陽航空製造公司和成都航空製造公司,以主要研製者的身份參與殲一20的研製。由於在研製第4代戰鬥機方麵積累的豐富的經驗,因此這兩個公司被授予研製殲一20的權限。總之,加大解決第5代戰鬥機問題的投入,將成為推動改革的重要環節,並將有利於完善科學生產關係和建立與實際相輔相成的關係。
從中航兩集團到航空航天局
目前,中國航空工業改革的特點是,在改革的總體框架下,為所有航空企業找到自己的位置。改革者的行動不僅關注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的骨幹企業的生存,也關注與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聯合的企業的生存。很顯然,設計和製造第5代戰鬥機是一項規模龐大的科技工程。沒有航空科技,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中國從最初就吸納了許多研究所參加第5代戰鬥機的研製。
這不僅包括在設計殲一20中扮演試驗設計局角色的沈陽和成都航空製造公司所屬的第601和611設計研究所,而且還包括幾十個研究所和改革初期保留下來的幾個實驗室。
在中國航空工業改革過程中,中國航空科研所受雙重領導。在生產方麵歸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領導。事實上,中國航空工業所有具備科研潛力的機構,都以同樣一種方式解決在設計殲一20時出現的問題,即通常所說的:在所需的時間出現在所需地點。此“遊戲規則” 表明,這些獨立科研機構在得到全部經費支持後和在接受來自地區航空集團足夠穩定的科研任務後,將歸屬地區航空集團領導。由此可見,不是市場“調節一切”,而是航空發展計劃“調節一切”。
當然,研製第5代戰鬥機並不是中國航空工業改革的唯一推進器。可容納100名乘客的ARJ一21新支線飛機也屬於這個範疇。還有可容納150名乘客的新支線飛機也是中國航空工業改革的推進器。顯然,由於航空專業涉及麵很廣,因此不是所有的科研所都能保證100%被地區航空工業集團使用。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被拒之於航空工業的門外。據悉,這些歸屬國防科工委的科研所,將被編入國家新的機構——即在中國專家中廣泛流傳的中國航空航天局。這個名稱象征著,中國不僅將模仿美國管理航空工業的模式,而且還會有更多的舉措。
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