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被遺忘的“紅色追獵者”――二戰中的蘇聯輕型坦克殲擊車

(2009-06-22 22:31:21) 下一個
Zt:被遺忘的“紅色追獵者”――二戰中的蘇聯輕型坦克殲擊車


毋庸置疑,輕型坦克殲擊車是德國二戰中實戰價值最高的裝甲車輛之一,而蘇聯紅軍在這一領域似乎並無明確的概念,在統計裝甲力量時甚至對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加區分。因此盡管蘇軍的坦克殲擊車在殘酷的戰爭中殊死拚殺,卻因先天不足,始終沒有應有的名分。


  實際上,蘇軍坦克殲擊車誕生的理由很簡單,即麵對超強防護的德軍坦克,在己方坦克暫時無法安裝有效的大威力火炮時,緊急研發一種安裝反坦克火炮的裝甲車輛。正是由於這種作為權宜之計的思路,蘇聯紅軍並沒有大量裝備輕型坦克殲擊車。SU-76等自行火炮雖然兼具反坦克能力,但當它無法對付德軍坦克不斷加厚的正麵裝甲時,就基本退出了反坦克作戰。


  但是這些並不意味著蘇聯紅軍從未試圖擁有與德軍類似的輕型坦克殲擊車。恰恰相反,最早提出固定炮塔的坦克殲擊車概念的正是蘇聯人而非德國人。蘇聯對輕型坦克殲擊車的研究投入的精力並不少,其最典型特征是低矮的無炮塔外形、大傾角裝甲和一體化動力-戰鬥室,以輕量級的體重搭載著不太相稱的反坦克火炮。

思路領先
  蘇聯輕型坦克殲擊車起源於德國入侵之前的1941年4月。在審查輕型偵察坦克計劃(SMK)時,中央同時提出了研製T-50坦克的計劃,但原計劃為 T50配套的57毫米高初速坦克炮卻未能接時完成。有人鑒於一年前橫掃西歐的德國裝甲部隊的潛在威脅,提出以T50坦克的底盤安裝1941型高初速反坦克炮(ZIS-2),迅速開發一種坦克殲擊車,以應不時之需。

當時,T-34坦克和KV坦克已開始批量生產,如果再大規模生產僅重14噸、戰鬥力遠不如T-34的T-50,隻會帶來更多的混亂。因而T-50向坦克殲擊車發展的方向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1941年5月19日列寧格勒負責T-50研製的174廠提出了坦克殲擊車的初步設計方案,但表示:如果要采自用旋轉炮塔,還需要更多的試驗和設計,因此快速而現實的解決方案是采用固定炮塔。它不僅對采用大傾角裝甲、降低造價和重量都有好處,而且安裝在前裝甲上的57毫米高初速炮采取特殊措施後,仍可提供左右各22.5°的射界,加上保留了車長的指揮塔,因此不會對戰場觀察帶來更多不利。


  總之,蘇聯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出現既有應對潛在敵人裝甲力量威脅的原因,也有在當時體製下為重複型號尋求出路的原因。無論如何,是蘇聯人率先對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功能作出了定位――可以作為坦克的一種簡易替代裝置,裝備坦克機械化部隊和步兵部隊,為部隊提供基本的反坦克能力,並具有一定的戰術機動性和防護。而德國人直到1942年以後才逐漸建立了這種認識。


  不過T-50坦克並未留下太多資料。蘇德戰爭開始後174廠銷毀了有關資料。已生產出的69輛T-50編入西北方麵軍,在初期的戰鬥中就幾乎損失殆盡。雖然坦克殲擊車具有低成本大批量生產的天然優勢,但在德國入侵蘇聯之前,蘇聯並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T-50坦克和計劃中的坦克殲擊車都安裝排量 11.9升的V3直列柴油發動機,額定轉速1750轉/分時輸出功率為165千瓦,約為著名的V2發動機的一半。V3原定在1941年後作為輕型裝甲車輛的通用發動機,但戰爭開始前75號工廠還沒有完成批量投產的準備。同時,1940年185號工廠也在研製類似的744型缸四衝程水冷發動機(額定轉速 1700轉/分時輸出功率為110千瓦)。原計劃1941~1943年作為T26坦克的新發動機直到戰爭爆發時也未定型。所以,在戰爭爆發前蘇聯的輕型坦克殲擊車甚至還沒有合適的發動機。


臨時拚湊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的極度混亂和大量戰損使蘇聯紅軍缺少充足而有效的反坦克武器的弱點暴露無遺。於是174廠以T-50坦克底盤開發輕型坦克殲擊車的計劃很快被打斷,因為7月以後它的首要任務是搶修戰損坦克。然而炮兵反坦克能力薄弱的局麵更是令前線指揮員心急如焚。1941年秋在列寧格勒前線的蘇軍部隊因45毫米火炮缺少穿甲彈,隻能對付步兵之類的軟目標,而且大多數送到174廠的T-26和BT坦克戰損部位也都在炮塔,因為車體部分損傷太大的坦克根本無法後送。在此情況下,前線指揮部主動要求在修複時為部分BT坦克和T-26坦克改裝76毫米炮,用作坦克殲擊車。


根據戰前的設計,174廠拆下輕型坦克的炮塔,在車體裝甲上方加裝簡單的防護裝甲板後,安裝一門F32型76毫米加農炮,命名為SU-76(從1943年開始稱SU-76P,以便與新開發的SU-76相區別)。經過一係列成功的測試,列寧格勒前線指揮部命令174廠正式投產。盡管後來被確認為正式型號,但 SU-76P的產量並不大,主要原因是工廠的疏散和敵人的空襲。有趣的是,德軍1941年之後倉促上馬的“黃鼠狼”係列輕型坦克殲擊幸與這些蘇聯輕型坦克殲擊車誕生的理由幾乎如出一轍。


  戰爭初期類似背景的改裝坦克殲擊車,還有92號工廠的兩種型號:
一是數量更少的SU-45坦克殲擊車,它由Komsomolets輕型裝甲輸送車底盤和45毫米反坦克炮拚湊而成;二是采用同樣底盤倉促改裝的ZIS-30輕型坦克殲擊車,不過其武器采用了威力大得多的ZIS-2型57毫米高初速反坦克炮。為解前線燃眉之急,ZIS-30於1941年7月15日試製成功後,未經充分論證和測試,9月1日就批量投產。到10月15日,ZIS-30和SU- 45兩種型號已出廠101輛,一度裝備了西方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的20個旅。

  盡管ZIS-30安裝的ZIS-2反坦克炮性能不俗,1943年之前沒有任何一種德國戰車能夠承受它的致命一擊,但整體上ZIS-30問題成堆,除了載彈量極小、缺乏無線電設備、防護性能極差等顯而易見的弱點外,“小”車載“大”炮的設計使其動力-傳動係統故障頻發,機動性和可靠性都非常惡劣。到 1942年夏,ZIS-30不是被德軍摧毀,就是在夏季大撤退中因“腿腳不便”而被拋棄。不過考慮到1941~1942年蘇軍的巨大困難,
也不應過分苛責這些簡易反坦克武器的缺陷。


  由於戰前在輕型發動機方麵缺少戰術積累,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輕型坦克殲擊車都經受缺少可靠的底盤之累。在前線需求火燒眉毛的1942年,蘇聯工程師們甚至動起了德國戰車的主意。這個想法在1943年成為現實。他們成功地拆除了繳獲的德國3號坦克的炮塔,將車體裝甲向上延伸後加裝76毫米炮,改裝成 SU-761坦克殲擊車,並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首次同德國坦克對壘。這種車輛的確切產量現在已經很難確定,但據稱1943年中央方麵軍對奧廖爾的進攻中使用過16輛。當年9月20~23日的戰報顯示該型車擊毀了3輛德國坦克。


重整旗鼓
  1942年3月3日,根據前線需要,以S ?金茲伯格為首的一批工程師向負責坦克裝甲車輛生產的重工業人民委員會(NKTP)建議利用T60坦克或輕型裝甲輸送車的底盤,研製新型輕型坦克殲擊車,取代倉促上陣的ZIS-30和SU-45等。但該委員會對坦克殲擊車還沒有形成明確概念,而且還有更多緊迫任務,因此將此建議束之高閣。


  與此同時,1942年4月根據ZIS-30等型號在前線的經驗教訓,蘇軍的裝備研製機構下達了開發一種輕型坦克殲擊車的任務,要求包括:盡可能降低外形尺寸和輪廓,
便於伏擊作戰;以輕型坦克或裝甲輸送車的底盤為基礎,盡量避免使用成本較高的部件和係統;盡可能采用現有卡車或裝甲輸送車的發動機,最好是已大批投產的成熟型號;車組乘員盡可能少,最好不超過3人;反坦克火炮應在500米內能擊穿50毫米裝甲;前裝甲應能,承受37毫米反坦克炮從任意角度的攻擊,側後裝甲應能承受機槍、反坦克槍的攻擊,並能抵禦地雷、炮彈和炸彈的破片。


1942年夏NII13廠首先提出了采用T60和T70輕型坦克底盤的一係列初步方案,
其共同特征是安裝ZIS5輕型輸送車的79千瓦發動機,車體低矮,30毫米厚的前裝甲傾斜角非常大,預計在較遠處能夠抵擋德國37毫米反坦克炮和3號坦克早期型裝備的50毫米坦克炮用42型穿甲彈的攻擊(德軍在 1942年時裝備的主要是後者),側後裝甲15毫米,普通型乘員3人,指揮型4人。雖然車體略嫌狹小,但車頂可向兩側打開,因而增強了側麵防護(代價是失去頂部防護),比起完全赤裸的ZIS-30已好得多,甚至比以後出現的SU-76也要好。

  NII13廠的係列輕型坦克殲擊車包括3種車型:I13.73-SU裝備一門45毫米高速炮,
與M42型45毫米反坦克炮性能基本相同;I13.75-SU裝備兩門同型火炮;I13.76-SU裝備一門根據F22型76毫米炮開發的50倍徑76毫米炮。1942年10月這些方案通過審查。軍方對其評價很高,特別是側麵防護,還建議安裝可伸縮的炮隊鏡,以提高射擊精度。12月修改後的方案又上報中央,據說斯大林對其中裝備76毫米炮的車型非常滿意,
認為它“非常吸引人”。

  1943年1月16日,安裝45毫米和76毫米炮的方案分別被命名為SU-IT-45
(包括單、雙聯型)和SU-IT-76,要求2月15日開始測試。但發動機的問題再次出現:
原定采用的加強型ZIS80發動機供應非常困難,而T70坦克采用了兩台發動機的GAZ203動力裝置後,已經不便改裝成坦克殲擊車。NH13不得不重新設計發動機和傳動部分。


當時,革命發動機廠和雅羅斯拉夫爾廠的V3和744型柴油發動機的研製已近尾聲,
其額定轉速1800轉/分時輸出功率為110~184千瓦。采用這些發動機,
甚至可以使坦克殲擊車的裝甲進一步增強到前裝甲45毫米,側裝甲25毫米,
不過因為工廠內遷、德軍的轟炸和熟練工人不足,它們均為批量投產。
同期引進美國技術特許生產的80~118千瓦發動機也是如此,新型坦克殲擊車也就一再難產。

  蘇軍在列寧格勒俘獲了一輛德軍“虎”1型坦克後,發現自己反坦克火力不足的形勢更加嚴峻,於是考慮為SU-IT-76安裝簡化的S-1-57型57毫米炮。該炮與ZIS2的彈道效果相同(500米距離上使用BR271M穿甲彈,可穿透115毫米的垂直裝甲),但其後坐距離過大,在SU-IT-76狹窄的戰鬥室內很難安裝。加上不斷出現的新缺陷,新型坦克殲擊車到1943年底也未問世。未完成的車體最後在莫斯科的NH48分廠用作了靶標。


鍥而不舍
  同時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的還有NATT、GAZ等工廠,由於進度稍晚,設計也完善一些。GAZ廠在輕型戰車領域經驗豐富,從1942年起開始研製安裝 76毫米ZIS-3火的輕型自行火炮,其設計目的與坦克殲擊車大相徑庭。同年11月,該廠的GAZ-71型樣車在定型試驗中輸給38號工廠的SU-12。後者投產後被命名為SU-76自行火炮。但SU-76在交付350輛後就因可靠性問題而停產,GAZ廠又重新參加該炮的改進工作。到1943年8 月,GAZ廠的SU-15M樣車通過了定型試驗,從10月起仍以SU-76的代號批量投產。SU-76發射穿甲彈時有一定的反裝甲能力,但它並未以反坦克為主要任務,因而主要配屬步兵師和混合自行火炮團,遂行近距離支援任務。


在研製SU-15等型號的同時,GAZ廠也開始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1943年夏提出兩種方案,稱為“無炮塔坦克殲擊車GAZ-74”。第一種設計稱 GAZ-74A,酷似SU-76,戰鬥部分高出部分車體,盡管外形尺寸和重量都有所增加,但由於改進了動力係統,重新分配了負重輪載荷,使機動性和通過能力反而有所提高。第二種設計GAZ-74B與SU-IT-76相似,有低矮的外形、全裝甲覆蓋的戰鬥-動理力室、大傾角前裝甲和一門41倍口徑S1型76 毫米炮,安裝一台GMC-71柴油發動機。


  GAZ-74B樣車完成後,以SU-76-1(不是SU-761)和SU-74的代號進行了定型試驗,但在1943年的條件下76毫米炮已無法對付德國的重型坦克了,而且其生產成本也大大超過投產的SU-76,因此GAZ-74從一誕生就注定生不逢時。


  1943年夏,92號工廠在原有的ZlS-2型57毫米反坦克炮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研製出ZIS-4。這一進展很快刺激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新的輕型坦克殲擊車――SU-57。該車與SU-76M相似,但用新型57毫米炮替代了76毫米炮,1943年8月開始測試。然而測試結果令人失望。首先其火炮後坐長度無法接受。其次軍方受德國車型的剌激,認為成功的坦克殲擊車應該有全封閉的裝甲車體、幾乎不能被擊穿的前裝甲,並且使用柴油發動機。
  1943年10月29日MVTU廠還考慮過研製一種坦克殲擊車,取代被淘汰的I13.75-SU和GAZ74B。這種車輛全重不超過11噸,使用特許生產的美國GMC-71發動機或蘇聯發動機,采用S-1型76毫米炮或S-1-57型57毫米炮,車組3人。
不過該計劃後來不了了之。


同時,GAZ廠仍未放棄,又將GAZ-74B車改進了一門60倍口徑的76毫米炮,命名為SU-57A,後來雖然通過了所有的測試.但仍未服役,原因是造價太高,並且需要專門生產一種新發動機。受此影響,NATI廠也提出一種安裝57毫米炮的車型,綽號為“獵人”雖然性能和造價都比GAZ-74略低,但仍然缺少合適的發動機。


  1944年,頑強的GAZ廠以GAZ-74改裝出GAZ-76D(或稱SU-76D,D為柴油發動機的縮寫),由於原定的S54型76毫米炮尚未完成,隻能暫時安裝了S-1型76毫米炮,前裝甲厚度增加到60毫米,命名為SU-80,但其性能較SU-76並沒有顯著的提高。


最後的總結
  1945年蘇軍使用在匈牙利俘獲的一輛德國“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與SU-57B進行了對比試驗,發現雖然兩者總體性能相當,但德國車型在細節設計方麵更勝一籌,如非常實用的車頂防禦機槍,而且SU-57B的火炮發射榴彈時的威力也大大小於“追獵者”的75毫米炮。可見在坦克殲擊車方麵,德國人的確經驗更豐富一些。

  在戰爭的最後日子裏,GAZ廠還在設計另一種輕型坦克殲擊車-GAZ-76。它安裝一門T34-85坦克用的85毫米炮,前裝甲厚度達到75~90毫米,全重卻隻有18噸,公路和越野機動性都不錯。

  然而此時GAZ廠並未意識到自己走入了死胡同。
戰爭中後期蘇軍已進入攻勢作戰,對坦克殲擊車一類防禦性裝備的需要已遠遠不如1941~1942年那麽迫切。1945年,蘇軍繳獲了大量未完成的德國裝甲車輛設計資料。
雖然工程師們從“追獵者”及其後繼型等德國車型中又汲取了不少有益的經驗,
但己無施展的舞台了。

  戰後,蘇軍先後在空降部隊正式列裝了57毫米和85毫米自行火炮。
它們的設計顯然繼承了二戰期間輕型坦克殲擊車的遺風。85毫米的ACY-85一直服役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才被BMD係列空降戰車所取代。

http://bbs.koeicn.com/thread-173948-1-1.html:來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