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解放軍經典戰術之重兵合圍

(2009-06-22 20:18:21) 下一個
ZT:解放軍經典戰術之重兵合圍


● 屈怡 郭誌 陶立民

包圍,是指在正麵部隊的配合下向敵翼側或後方突擊,形成圍攻態勢的作戰行動。包圍是達成殲滅戰的基本手段。由於解放軍長期以來的指導原則是以消滅敵有生力量為主,因此高度重視打殲滅戰。綜觀我軍戰史,每次包圍敵3萬人以上的大中型戰例達20餘次,在如此頻繁的實踐中形成了相當成熟的包圍戰術,不但鍛煉出一大批像林彪、粟裕這樣精於此道的戰術大師,更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的許多精彩絕倫的包圍戰例。

集中兵力,牛刀殺雞

“集中優勢兵力”這條軍事領域的第一法則,為古今中外兵家所推崇。《孫子兵法》的虛實篇說:“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首次以東方思維,對這條戰場製勝不二法門進行詮釋。而西方兵聖克勞塞維茨,在對拿破侖戰爭進行反思後說:“數量優勢是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具有決定性,所以盡可能集中最大數量的原則,也就被認為比過去任何時代都更為重要。”人民軍隊的締造者毛澤東則將這一原則具體化,列為其十大軍事原則之一的“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2倍、3倍、4倍、有時甚至是5倍或6倍於敵之兵力),四麵包圍敵人,力求全殲,不使漏網。”如此看來,解放軍的包圍戰術,正是這一原則忠誠的踐行。任何一次包圍作戰,解放軍都秉承著“殺雞偏用宰牛刀”的傳統,形成泰山壓頂之勢,所以能快打快收、幹淨利落。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圍剿的第一仗,紅軍便集中4萬人打張輝瓚的9000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還曾提出以9∶1的兵力對比來圍殲美軍部隊的設想,可見集中兵力對解放軍的影響之深。

集中優勢兵力實施包圍,決不像今天在這裏紙上談兵般容易,而且在解放戰爭中的1948年11月之前,解放軍的總兵力始終處於劣勢,武器裝備也遜於對手,這就為包圍殲敵帶來了一個先天不足。對於這個曆史上曾出現過無數次的戰爭問題,克勞塞維茨的回答是:“每當不能獲取絕對優勢時,唯一的辦法即為利用我們手中已有的兵力來做巧妙的運用,以求在決定點上產生一種相對優勢。”毛澤東對此的總結隻有簡單的4個字:“各個擊破。”遵循著變整體劣勢為局部優勢的思想,解放軍創造了一個個令人叫絕的包圍戰例。其中,淮海戰役就以60萬包圍80萬的奇跡享譽中外。這個被毛澤東稱為“一鍋夾生飯”的包圍,至今被世界各國奉為“形成局部優勢、各個包圍殲敵”的經典。參戰的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按照“吃一個、夾一個、看一個”的原則,每次集中優勢兵力圍其一部,力求全殲,積小勝為大勝,對淮海戰場之敵進行了逐次包圍,讓國民黨軍的整體兵力優勢蕩然無存。

第一仗,首先圍殲黃百韜兵團,這是淮海戰役中比較難打的包圍戰。原因是整體兵力上敵優我劣的態勢,對解放軍實施包圍影響較大,解放軍不得不集中華野第7、10、11縱隊為正麵阻援集團,第2、12、魯中南縱隊和中野11縱為迂回打援集團,阻擊在黃百韜兵團附近可能實施增援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國民黨軍機動作戰兵團。《孫子兵法》告誡過指揮員:“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按這個標準,解放軍隻能達到個“能戰之”的規模,如果硬要打包圍顯然有些牽強,而事實上解放軍的這次圍殲戰打得確實有些牽強,能征善戰的華野部隊,在包圍戰術大師粟裕的指揮下,多次改變戰術,才在付出巨大代價的情況下,吃下了這第一口“夾生飯”。戰後解放軍的戰史研究人員也認為:華野圍殲徐州國民黨軍中戰鬥力較弱的黃百韜第7兵團,足足花了11天,且投入兵力之多,傷亡之慘重,都大大出乎預料,並一度使粟裕在兵力調度上捉襟見肘。這是淮海戰場解放軍第一次形成局部優勢,盡管這個優勢尚不明顯,但是解放軍下決心圍殲黃百韜兵團的目的,絕不僅僅在於該兵團12萬人,啃下了這塊骨頭,剩下就該吃肉了。此役之後,敵我兵力對比發生了顯著變化,使得解放軍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手頭寬裕了許多。

隨後,解放軍的兵力雪球越滾越大,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場的兵力已成劣勢,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的配合下傾其全力,從容地圍殲了杜聿明集團2個兵團部、8個軍17餘萬人,這次整個圍殲戰役耗時僅4個晝夜。80萬“國軍”精銳就這樣一個一個被拖進包圍圈,難怪這些黃埔高材生們奇怪明明自己兵力占優,為什麽每次都在和優勢“共軍”作戰。在國民黨軍鼓吹的“徐蚌會戰”中,所有參戰兵團都在簡單重複著“增援友軍”和“向友軍求援”的戰術動作,“拉兄弟一把”的呼叫聲,在各司令長官間此起彼伏、接力展開。這就是解放軍化整體劣勢為局部優勢實施包圍作戰的巨大力量。

解放戰爭中,集中優勢兵力實施大規模包圍作戰,成為解放軍屢試不爽的必殺技。到了抗美援朝時期,誌願軍無論指揮員還是戰鬥員,依舊對大規模包圍戰術深信不疑,根本沒有考慮過作戰對象的變化。第二次戰役中,彭總在西線集中6個軍18個師合圍了美軍第8集團軍,在東線以1個兵團包圍美陸戰1師、美7師,一時間先後有近20萬“聯合國軍”陷入包圍,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大包圍。在這次戰役中,誌願軍就單純的包圍戰術而言,運用得無可挑剔,但是誌願軍後來的殲滅作戰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盡管第二次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但也讓誌願軍清醒地認識到:美軍不是國民黨軍,包圍目標過大,使得各部隊都無法吃掉預定作戰目標。解放戰爭中包圍戰的兵力比例,在朝鮮已經不能彌補裝備差距。1951年5月26日,毛澤東電示彭德懷:曆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回,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1 個整師,甚至1個整團,都難達到殲滅任務……為了打落敵人的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隻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至多2個整營,也就夠了。毛澤東將這一戰術稱之為“零敲牛皮糖”。1952年秋,誌願軍將這一新的圍殲戰思路運用實踐,在統一計劃下,全線發動戰術性反擊作戰,同時對“聯合國軍”營以下兵力防守的60個陣地進攻77次,殲敵2.7萬餘人。事實證明:“零敲牛皮糖”和“殺雞用牛刀 ”,在集中優勢兵力打圍殲戰方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使得朝鮮戰場成為解放軍繼續演繹經典包圍戰術的舞台。

避實擊虛,先弱後強

解放軍包圍戰術的動作要領,可以概括為“準、狠、穩”。即:圍殲目標選擇要準、下手實施要狠、全殲把握要大。這其中對誰下手成為作戰行動的邏輯起點。為了防止將圍殲戰打成擊潰戰,解放軍的包圍作戰,在目標選擇和時機把握上頗有一番心得。

在解放軍眼裏,那些戰場上孤立、分散之敵更受青睞。1947年,國民黨軍對山東和陝北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其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直接指揮24個整編師60個旅,45萬餘人進攻山東解放區,這一兵力遠遠高於在山東作戰的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5萬人,陳毅、粟裕且戰且走。一開始,國民黨軍諸部隊齊頭並進,尋求與解放軍主力決戰,這個陣勢讓本來很想打一仗的華野部隊無從下嘴。5月10日,在華野主力向東轉移的過程中,野戰軍首長曾考慮圍殲處於翼側的國民黨第7軍及第48師一部,但很快就改變主意了,原因是國民黨軍陣營中另一個“愣頭青”跳了出來,這就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74師,該師師長張靈甫依仗自身全美械裝備,孤軍冒進,一頭紮進了華野主力集結位置的當麵。對於這種孤立、囂張之敵,華野部隊迅速調整部署,在15日拂曉即割裂整編74師與其友鄰的聯係完成合圍,緊接著華東野戰軍上演了一出盡人皆知的“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好戲。

不過從國民黨軍後來的表現看,整編74師的教訓好像不怎麽深刻,4個月後的魯西南戰場,國民黨軍再次給華東野戰軍搭好了圍殲戰的舞台。 1947年7月,華野主力跳出外線作戰,遭到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戰至8月底,魯西南地區的國民黨軍認為:華東野戰軍“已潰不成軍,不堪再戰”。因此,一改穩步並進的原則,開始分路輕進。敵整編第5軍軍長邱清泉為了追擊解放軍,命令整編第5師、84師、57師全力追擊,不知天高地厚的整編第57師頗為賣力,至9月7日晨竟與最近的友鄰部隊拉開20餘公裏的間隔。華東野戰軍抓住戰機,迅速集結主力向整編57師運動,於9月7日黃昏就將其合圍於沙土集地區,並於8日發起總攻,次日3時即全殲該師9000餘人,整個戰役絲絲相扣。是役後,國民黨軍在檢討失敗原因時也承認:“本作戰,國軍在各戰場抽調兵力,逐次投入魯西南戰場,但因協調聯絡不足,多次形成孤立,遭匪襲擊,整57師更因友軍救援不及,在沙土集覆沒。”

解放軍在選擇包圍目標時所表現出的敏銳和耐心,就如同非洲草原上遊獵的獅群,對手絲毫的失誤都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結果,這一點就連日後的“聯合國軍”也未能幸免。抗美援朝戰爭的第四次戰役中,由於美軍增兵反攻,誌願軍本身供應不足而撤退。為了掩護主力北撤,西線誌願軍第38軍、第50軍奮力阻擊,有效扼製了當麵之敵的進攻。相比之下,東線北進的“聯合國軍”以快於西線的速度一路推進。於是,在整個戰線上出現了橫城和砥平裏這兩個戰役突出部。經過仔細分析後,誌願軍決心對戰鬥力相對較弱的橫城敵偽8師實施包圍。 2月11日,誌願軍第39、40、42、66軍近10萬人,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發起突擊,參戰各部隊大膽實施分割、穿插,於12日將偽8師包圍於下加雲山、鶴穀地區,至13日即結束戰鬥,殲滅了偽8師3個團、美第2師1個營等1.2萬餘人。不僅為幾十萬誌願軍安然撤回三八線贏得了時間,也掩護了第二批作戰部隊入朝參戰。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為了實現包圍,解放軍在整體戰役布局上謀形造勢、隱真示假;在具體戰術設計上,動靜結合、攻防相長,可謂煞費苦心,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包圍戰術。今天回顧的這些戰例,都是在解放戰爭中各大戰略區的大手筆力作。

左右對進、兩翼合圍。這是解放軍最常用的合圍戰術。通常是將主力分為左右兩個攻擊集團,分別向預定包圍目標實施攻擊,像一把鐵鉗牢牢夾住敵人,而後利用兩集團相向對進的效果,迅速割裂被圍之敵予以殲滅。這一包圍戰術,在解放戰爭中的冀魯豫戰場廣為應用。1946年,國民黨徐州綏署不甘心宿北戰役的失利,繼續集中主力準備在魯南地區與解放軍決戰。山東、華中野戰軍首長,全麵分析了敵軍布勢後,決心一反先打弱敵的常規,將敵整編第26師作為合圍殲滅的對象。鑒於敵整編第26師駐紮在傅山口至卞縣的嶧臨公路兩側,擺出了一個一字長蛇陣,解放軍迅速在魯南地區集中了27個團的兵力,以第8師、魯中軍區第9師、10師等12個團組成右集團;以第1縱隊及第1師共15個團組成左集團,兩集團南北對進,合圍國民黨軍整編第26師及敵快速縱隊一部。1947年1月2日,解放軍按既定部署發起攻擊,此時整編第26師師長尚在嶧縣歡度新年,部隊毫無準備,解放軍右集團各部分別攻占該師駐區的各警戒陣地,同時占領嶧臨公路上的傅山口、四馬寨等要點,切斷了該師西撤的道路;同時左集團當晚包圍了卞莊,第1師由魯坊向西穿插,至3日上午占領洪山鎮、蘭陵一線,構築阻援陣地,切斷了整編第26師與友鄰第 33軍的聯係。至此,解放軍完成了對整編第26師的戰役分割和部分戰術包圍。自1月3日起,解放軍兩集團南北對進全力壓縮包圍圈,將整編第26師分割為數段,僅用一天時間即全殲該師。這次戰役讓擁有裝甲優勢的國民黨重兵集團,嚐到解放軍鐵鉗的威力。此後,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如法炮製,分別在萊蕪戰役、定陶戰役中頻頻得手。

多點發力、分進合擊。這是指解放軍組織多路部隊,從不同方向向預定目標實施向心合圍。這種合圍戰術多應用於大兵團作戰,因此在解放戰爭中後期被廣泛運用,從其組織思路和作戰效果看,當首推遼沈戰役中的遼西圍殲戰。錦州攻堅戰勝利後,國民黨軍廖耀湘第9兵團,在是繼續向錦州攻擊還是回撤沈陽或是營口問題上舉棋不定,十幾萬大軍在遼西平原徘徊不前,東北野戰軍抓住這一戰機,準備圍殲9兵團。為此,林彪於1948年10月20日將百萬大軍做了極為精準的戰役部署:第一,調整西北方向的部隊:10縱於21日拂曉前到達黑山縣以北之頭道井子一帶隱蔽;1縱第3師於21日拂曉前進至大虎山附近;5縱秘密進至二郎廟、五家子一帶隱蔽;6縱在彰武東北隱蔽;第二,調整西南方向的部隊:第8、第1、第3縱隊及第6縱第17師第一梯隊分3路秘密北進,第2、第 7、第9縱隊和炮兵縱隊為第二梯隊跟進,並要求這些自錦州北進部隊必須迅速隱蔽,每日出發與宿營時均不能被敵發現;第三,調整正南方向的部隊:獨立第2師附屬1個重炮營以4天行程趕到營口方向布防。第四,調整東北方向的部隊:要求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率長春附近所有獨立師,迅速向通江口、開原方向急進,準備接替第12縱包圍鐵嶺之敵。10月23日,東北野戰軍10縱在黑山、大虎山附近頑強阻擊廖耀湘兵團,動搖了廖耀湘向錦州方向攻擊的決心,也為解放軍其它部隊到達預定戰役位置贏得了寶貴時間。24日,廖耀湘下令向營口方向撤退,其實廖耀湘的這一動作很大程度上出乎林彪的意料,東北野戰軍在此方向力量相對薄弱。在這一關鍵時刻,東北野戰軍獨2師和配屬給它的那個重炮營,發揮了意想不到的作用。當國民黨軍南撤先頭與該師在台安地區遭遇時,獨2師即調集重炮實施攻擊,廖耀湘錯誤認為,擁有如此重炮的部隊必是東野主力,再一次開始猶豫南撤營口的計劃。正所謂“用兵之害、猶豫為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當廖耀湘再次調集十幾萬大軍準備北撤沈陽之機,東北野戰軍各合圍部隊突然發力,於27日將這個擁有6個軍的重兵集團合圍在遼河以西,僅用2晝夜,10萬大軍悉數被殲。

誘敵深入、正抗側擊。將敵人騙進包圍圈,是當年兒童團員王二小都輕車熟路的戰術。淮海戰役第二階段,黃維兵團急於北進,企圖與杜聿明集團“南北對進,打通津浦路”,針對這種戰場態勢,中原野戰軍決心以4縱、 9縱與黃維兵團保持接觸,將其誘至澮河以北,以1縱、2縱、3縱、6縱、11縱等部隊,隱蔽集結在澮河以南地區,待黃維兵團處於半渡狀態時,分別由東西兩翼實施向心突擊,配合正麵各縱隊,對敵實施包圍。果然,11月23日,黃維兵團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南坪集地區發起猛攻,擔任正麵抗擊的解放軍部隊且戰且走,這一行動引起了黃維的錯覺,於是下令先頭18軍北渡澮河,其它部隊逐次跟進。當黃維兵團前出至忠義集、東平集等地時,這位當過黃埔軍校區隊長的黃維,終於發覺兩翼有解放軍強大兵力集結,自知中計,迅速組織部隊回撤。“半渡而擊”,成就了古往今來多少英名,解放軍自然不會放過這一絕佳戰機,兩翼集結部隊全線勇猛出擊,至11月25日晨,將黃維兵團4個軍合圍壓縮在東西不到10公裏、南北5公裏的雙堆集地區,勝利完成合圍。

長途奔襲、追擊阻截。打運動戰出身的解放軍,從來沒有讓那些試圖挑戰解放軍機動速度的對手得逞過。還是在淮海戰場,1948年11月30 日,杜聿明指揮3個兵團從徐州西南方向撤退,盡管解放軍對杜集團南逃有充分思想準備,但直至12月1日拂曉前,前沿偵察分隊才有敵軍南逃的報告,解放軍山東兵團各部憑借多年的戰術素養,不等上級命令即組織追擊。由於杜集團向徐州西南方向撤退,而此時的解放軍主力在徐州南及東南方向,較敵晚一天的行程,粟裕電令華東野戰軍11個縱隊又2個旅,向敵退卻方向以尾追、平行追、迂回攔截等戰術手段,插入敵行軍隊形,將其截成數段,並令迂回攔擊部隊盡最大努力實施強行軍,截住敵軍退路。這樣,解放軍開始了淮海戰役中規模最大的追擊、堵截作戰。關鍵時刻,杜聿明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為了取得與孫元良兵團的聯係,於12 月2日命令部隊整休一夜。解放軍果然沒有辜負杜聿明提供的這一夜時間,追擊部隊經過連續作戰、長途奔襲,於12月5日在永城西南地區完全堵住了杜聿明集團的3個兵團,完成了戰役合圍。

穿插斷後、迂回兜擊。包圍戰術中,斷敵退路是實現合圍的關鍵,否則極易將圍殲戰打成擊潰戰。為此,解放軍通常將穿插、迂回作為這“致命一擊”的主要方法,經典之作當屬解放戰爭中的衡寶戰役。當解放軍百萬大軍渡過長江,以摧枯拉朽之勢向江南發起攻擊時,主要作戰樣式成了追擊戰,能不能圍住驚弓之鳥的敵軍,成了衡量一支部隊戰術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江北重兵集團一個個消失在解放軍的包圍圈裏,給江南的國民黨軍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一旦解放軍擺出包圍態勢,就毫不猶豫地向南撤退,其中以素有“小諸葛”之稱的白崇禧最為明顯。衡寶戰役,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展開的。第四野戰軍認為:如果集中兵力,繼續采取傳統包圍戰術,白崇禧部必跑無疑,於是提出三路進軍中南的設想,以第4兵團為主組成東路軍,進軍廣東方向,以13兵團為主組成西路軍向芷江、黔陽方向前進,以12兵團主力組成中路軍正麵推進,解放軍開始實施戰略大迂回作戰。1949年9月中旬,白崇禧鑒於青樹坪的勝利,誤判當麵解放軍兵力分散,自己的翼側暫時不會受到威脅,於是準備集結主力於衡陽以南地區對解放軍實施反擊。

為了對白崇禧實施有效打擊,林彪命令中路軍各部隊停止追擊,迅速收攏兵力,準備尋機決戰,同時命令在兩側實施大迂回的西路軍和東路軍加速向敵後側猛進。這時,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中路軍的解放軍第45軍135師由於電台問題,根本沒有接到野司關於停止追擊的命令,當該師與上級取得聯係時,已經深深地揳入白崇禧部署的內部。機不可失,林彪迅速調整部署,令135師牢牢插在敵後,中路軍主力向當麵之敵實施包圍。此時,白崇禧也發覺大事不妙,為了避免被圍,決定南撤。林彪命令各路軍收網:西路軍迅速占領武岡一線,堵擊退卻的敵71、14軍;東路軍第46軍主力渡過湘江向衡陽、耒陽前進,第 18軍向永州方向發展;中路軍各部則以135師斷敵退路,其餘各部開始實施淺近縱深的迂回包圍。在解放軍戰役迂回和戰術穿插所構成的多層包圍圈中,白崇禧使盡渾身解數,還是將4.7萬部隊丟在了包圍圈中。衡寶戰役,是解放軍渡江之後華中最大一次戰果,也是解放軍包圍戰術的一次綜合運用。第四野戰軍東路軍和西路軍,實施了相距近一個省的戰略大迂回包圍,中路軍則利用135師插入敵後的戰機,組織近距離的戰役迂回包圍,如此大手筆,將解放軍包圍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編輯:嶽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