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62中印之戰):回答後勤和其他的問題:(轉)我看中印邊界戰爭的迷霧

(2009-06-17 22:20:27) 下一個
Zt: [轉]我看中印邊界戰爭的迷霧


1962 年的中印邊界戰爭過去至今已經整整四十一年了,那一場戰爭獨特的結局卻

至今仍然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困惑,縱觀國內已經出版的各類

有關那場戰爭的書籍,無論是早年的馬克斯韋爾著的《印度對華戰爭》還是1994年軍事

科學院編著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都有一個空白,那就是都沒有涉及過中印戰

爭前和戰爭期間中國最高統帥部的決策過程,中國最高統帥們特別是毛澤東在戰前是如

何籌劃這場戰爭的詳細情況和決策動機至今還是一個謎。但是我們相信毛澤東作為一個

國家的統帥,對於“兵者,國之大事”的道理一定深刻於心,中國的作戰統帥們一定會

在戰前對即將發動的戰爭的每一個步奏進行深入的謀劃,一定會充分考慮戰爭的各種可

能,在分析各種利弊得失的前提下製定最為妥善的作戰計劃,隻是由於太多的秘密我們

無法知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能看到,雖然41 年過去了,我們對於這個決策過程仍然

是一無所知,隨著歲月流逝,當時的參戰的決策者都已故去,當時的基層指揮員現在也

都已是老朽之年,也許再過二十年等他們也都離去的時候,中印戰爭中的許多秘密將再

也無人知曉,我們曾經爭論的話題也會永遠成為沒有答案的曆史之謎。

  現在我們將試圖模擬統帥部決策這個過程,我下麵的話不敢說是有多少充分的證據,隻是試圖對這場戰爭決策中的層層迷霧進行一些合理的推測,供大家參考,不當之處請批評。

  一、中國最高統帥在戰前對中印兩國的國力和印軍的看法如何?

  對敵人國力和軍力的評價對任何一場戰爭來說都是首先要得出結論的重大問題,它關係到開戰的決心和兵力的準備。

  從現在已知的材料上可以知道,中國的最高統帥們應當可以認定:雖然從1960年起中國遭受了三年的饑荒,經濟上受到重創,但中國的國力應當略大於印度。但是這僅僅是中印二個國家的對比,如果在開戰後有外力的介入(如第三國軍事插足),這種對比就將改變。

  對於印度軍隊的作戰能力,中國的統帥們應當有一個逐漸認識的過程,印度軍隊是原屬英國殖民地的軍隊,在英國指揮下參加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見過大世麵,曾經和納粹德國軍隊作過戰,應當有很強的戰鬥力,鑒於這樣的因素,應當說中國統帥在剛開始的階段對中國軍隊是否能輕取這樣的對手還不敢說是有絕對的把握,但是隨著1959年以後中國和印軍在邊境的小規模衝突中多次交手的結果都是我軍殲滅印軍的事實,中國的最高統帥們一定對印軍在當時的戰力有了更加現實的認識,堅定了自己可以戰勝印軍的信心。


  二、戰爭爆發會有什麽樣的國際反應?是否會有第三國軍事幹涉?這種幹涉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

  國際影響方麵:

  印度作為世界上不結盟國家的領袖,有著強大的政治影響,開戰後畢竟會有很多新獨立的亞非國家會受印度影響。

  印度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地,和英國之間有著特殊的關係和感情因素,而美國又反對中國,開戰後英、美輿論必將偏向印度,而英美輿論有是西方世界的主流,因此西方以輿論會偏向印度,加劇中國的孤立。

  蘇聯雖然和中國同屬於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家庭,但自從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以後,蘇聯已很難在國際事務中支持中國,特別是此次中國的打擊對象不是蘇聯的老對手美國,而是蘇聯正在外交上極力爭取的印度,並且聯想到蘇聯在1959年中印空喀山口衝突後曾經就中印邊界爭端公開偏袒印度,因此可以判斷在開戰後蘇聯更不會在物質上和外交上全麵支持中國,但是中蘇同為社會主義國家,又有《共同防禦條約》,蘇聯也不至於支持印度,可能會采取貌似中立的立場。

  外來武裝幹涉方麵:

  印美早有軍事勾結。印度雖然名曰不結盟國家,卻在反對中國的道路上早和美國進行著軍事勾結和合作,例如在我國進行西藏平叛的時候,美國軍用飛機多次經過印度飛入西藏向叛軍空投軍事裝備,如果說印度對此一無所知,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麵,美國極端敵視中國,朝鮮戰爭後,美國更把中國視為敵人,凡是反對中國的活動美國都會支持,就以印度為例,在從1949年到1959年十多年間,美國援助印度25億美元,而從1959年到1962年僅僅三年美國就援助印度41億美元,幾乎是過去10年援助總和的兩倍,這種大幅度增加援助和印度走上反華道路不無關係,鑒於這種情況,如果中印開戰,美國必定會卷入戰爭。英國和印度有傳統防務關係,又是美國的夥伴,中印開戰後,英國也必定會卷入戰爭,但是起關鍵作用的還將是美國。


作者:大道無言
2005-6-29 12:56 回複此發言

2 [分享]我看中印邊界戰爭的迷霧


  美國是否有能力支持一場印度對中國的戰爭。答案是:美國有這樣的能力。美國長期以來對蘇聯和中國為首社會主義國家采取的是遏製政策,準備了強大的軍事力量,美國軍隊在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後在全世界奉行的是“二個半戰爭的戰略”:就是保證在歐洲和蘇聯進行一場大戰的同時在亞洲和中國進行一場大戰(即二個戰爭)同時還有能力在其他地方對付規模不大的緊急情況(即半個戰爭)。美國其實是做好了自己單獨和中國作戰的準備,中印開戰對美國來說是一次天賜的良機,美國完全可以借力打力,趁機利用印度的軍事潛力和中國作戰達到“即節約自己的國力、又能打擊中國、同時控製印度”的目的,“一石三鳥”,何樂而不為!

  美國卷入戰爭的方式和影響。在中印戰爭的問題上,美國卷入戰爭有多種多樣的軍事選擇,從全麵卷入到部分卷入,美國即可以全麵出兵,又可以隻提供空軍支援,也可以隻提供軍事援助,鑒於印度是一個大國,由眾多的人口和巨大的戰爭潛力,完全可以自己組織一支人數眾多的陸軍,因此美軍全麵卷入的必要性不大,最可能的方式是美國向印度提供武器和軍事顧問,裝備和訓練印度軍隊和中國進行戰爭,必要時美國提供空軍直接對中國作戰,當然為了避免直接和中國衝突,避免中國找到和美國開戰的借口,美國提供空軍的方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以當年飛虎隊自願航空隊的形式出現。由於我西藏沒有空軍,空方力量薄弱,一旦美國空軍出現在戰場,就會對戰局產生影響,特別是對我脆弱的後勤,空中打擊的效果將更加明顯。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美國卷入戰爭,將改變中印雙方軍事力量對比,將使戰爭長期化,並對我國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對英美軍事幹涉的限製因素。如果美英空軍卷入戰爭,對他們的行動也不是沒有限製,首先是中蘇雖有分歧,但軍事同盟尚存在,因此美空軍的打擊範圍將會受限製,打擊目標一般會限製在西藏境內,我蘭州、西寧的西北核基地和後勤中心也有受打擊的可能。但全麵轟炸中國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戰爭的持續時間對美國是否卷入戰爭有關鍵性的影響,美國軍事卷入需要一定的準備時間,如果在美軍準備就緒前作戰行動就已經停止,印度自己又一貫標榜不結盟,美軍的軍事卷入可能性就會減小。因此速戰速決,戰爭短期化將是限製美國軍事幹涉的最有效途徑。

三、後勤的影響因素有多大?

  一個國家縱有眾多的軍隊,但如果後勤沒有辦法保障,那就會有力也用不上。後勤的保障能力決定著軍事力量的投送能力,在西藏作戰後勤是關鍵。

  在中印戰爭的兩個戰場雙方後勤有著不同的情況:

  在西線的阿克賽欽地區:

  阿克賽欽衝突地區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當地人煙稀少,終年嚴寒,在交通方麵,中國的新藏公路通過此地,並且從中方通向邊境一側地形較為平坦,有利於車輛通行,有多條公路支線直接通道最前沿,而印度方麵雖然也有一條公路穿過克什米爾群山通到楚舒勒,但從楚舒勒到爭議地區是上坡的地形,沒有公路,印軍運輸不便,所以從運輸條件上,中印雙方旗鼓相當,我方略為占優,在氣候方麵,該地從11月到次年的5月是大雪封山時間,由於印度克什米爾位於南方受暖濕氣流影響,降雪反而較多,大雪封山反而比我方嚴重,因此我方在補給便利上占優勢,有利於我國作戰和堅守,也有利於我放和印軍作長期的較量,在這種戰場上作戰,雙方都不可能一年四季作戰,且戰場人煙稀少,戰場容量小,沒有有意義的城市,對戰局的發展並不起決定性作用,因此不是中印邊界作戰的決定性戰場。

  在東線的麥克馬洪線以南:

  後勤補給中心方麵:

  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我方在後勤補給便利上和印度比較處於劣勢,首先是後勤基地上,由於我國西藏極端落後,甚至連電都沒有,更沒有軍事工業,糧食亦不能自給,無法完成基本裝備的製造和維修,西藏在戰爭中的作用隻是轉運站而不是後勤綜合補給基地,我國的實際的後勤中心應但是蘭州、西寧和成都,從這些地區通往西藏的公路均在1000公裏以上,路況及差,不能保證四季通行,且高原行車,空氣稀薄,車輛的牽引力和載重均大受影響,運輸效率低下。


作者:大道無言
2005-6-29 12:56 回複此發言

4 [分享]我看中印邊界戰爭的迷霧


  在北方和西北,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專家,撕毀援助合同,我國工業建設遭遇困難,在西北的新疆,蘇聯挑撥我國民族關係,策動新疆伊犁叛亂,影響我國西北的穩定。

  在內地,農業三年的饑荒剛剛緩解,黨的威信降低,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繼續改善。工業大躍進的消極還沒有消除,生產還沒有全麵好轉。

  在西藏,西藏叛亂剛剛平息,土地改革還沒有完成,西藏各地極端落後的局麵還沒有改變。

  在國防尖端科技方麵,由於蘇聯毀約,我國核武器研究處於低穀,尚沒有力量震懾美國,一旦美國利用戰爭對我核項目進行打擊,將會對我國地位的根本改善造成影響。

  中印邊界爭端隻是局部的問題,不是事關中國生死存亡的問題(這和朝鮮戰爭的情況不同),和其他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困難來說,中印戰爭是次要問題,即使麥線以南被印度占去,也不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穩定,因此中國沒有必要放下其他更急迫的方麵,投入全力和印度去進行一場長期的勝負難料戰爭,中國的戰爭目的隻能是通過顯示實力年將已經存在3年之久並逐漸升級的邊界衝突遏製下來,逼迫印度進行談判,當然在有利的條件下,中國應當收複部分國土,但是中印全部爭議土地的解決隻能靠談判解決。


  五、對麥克馬洪線的基本判斷是什麽?

  麥克馬洪線是殖民主義者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一條邊界線,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能否就可以說,中國地圖上標誌的傳統習慣線以北的土地就一定屬於中國西藏管轄,這一點還要從曆史上作具體分析,西藏的曆史有一個特殊性就是宗教上的西藏和行政上的西藏是有明顯區別的,西藏的宗教影響很大,麥線以南的大多數居民都信奉藏傳佛教,但是這不能作為該地區一定就屬於西藏的根據,不丹、錫金、尼泊爾的許多地區曆史上都和西藏保持著密切的宗教聯係,但是卻沒有行政上的管轄關係,所以你不能說不丹、錫金、尼泊爾屬於西藏,現在可知的是麥線以南的達旺、德讓宗,瓦弄有明確的證據屬於西藏,但其他地區還要分析,中國一貫主張“中印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邊界”的說法其實就包含著既否定印方“麥克馬洪線”又否認中方“傳統習慣線”的雙重含義。

  (關於中國所說的“傳統習慣線”的來曆,馬克斯韋爾的《印度對華戰爭》有個解釋,有一定的道理,感興趣的人可以看一看)

  所以在反擊作戰中,我軍的核心任務就是占領那些曆史有明確證據,國際上公認在行政上屬於西藏的地區,如達旺。再在此基礎上爭取和印度談判,以取得有利地位。


  六、如何在戰爭中實現具體的軍事目的?

  戰爭的具體手段是以軍事打擊和政治施壓相結合,但要避免戰爭長期化。

  東線作戰:

  第一步:反擊克節朗河穀的印軍,以取得和印軍大規模作戰的經驗,該地區甚至在印度主張的麥克馬洪線以北,我方打之有理,國際上也不會有什麽不利。

  第二步:如果第一步進行得順利,我軍就反擊達旺之敵,占領達旺,逼近西山口。該地區我們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曆來屬於西藏管轄,且有西山口天險利於防守。

  第三步:占領達旺後,我方向印度提出就地停火,希望雙方開始談判,如果印度同意,我方就可以結束戰爭,通過談判解決中印邊界,但麥克馬洪線已是不可能,達旺必歸我國。

  第四步:如果印方不準備談判,我方將集中力量(必要時加派部隊),再給印度一個重大的打擊,這次打擊的目的一方麵是再給敵人一個震懾,爭取印方同意談判,另破壞印軍部署,阻止其快速集結兵力反擊達旺。但要避免戰爭長期化。這次打擊無論進展如何我軍都要撤回來。

  第五步:在宣傳上突出我方的寬宏大量,重申我國談判解決的和平立場,爭取世界輿論,改善國際形象。

  西線作戰:

  西線我軍在各方麵均占優勢,收複國土後,應堅守不退。但反擊行動不要越過國界。


  七、核心的軍事作戰方針和結果:

  短期作戰,伺機進退,爭取談判。其中以短期作戰為核心,一切服從短期作戰。

  戰爭最好的結果:我軍占領達旺,中印邊界談判,邊界問題合理解決。

  其他結果:

  1、我軍撤軍,印軍重回麥線,但雙方軍事衝突平息,中印開始邊界談判。

  2、我軍撤軍,印軍重回麥線,但雙方軍事衝突平息,印軍拒絕談判,但我軍以用實際行動越過麥克馬洪線,國際上普遍知曉我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立場和和平的願望,我國國際威望提高,且邊境上贏得了暫時的和平。

  3、我軍撤軍,印軍重回麥線,印軍拒絕談判,雙方軍事衝突仍如從前,我軍奉陪到底,但我軍以用實際行動越過麥克馬洪線,國際上普遍知曉我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立場和和平的願望,對我國提高國際威望有利。



作者:大道無言
2005-6-29 12:56 回複此發言

5 1962年的中印戰爭,印度人自己的書這樣寫

1962年的中印戰爭,印度人自己的書這樣寫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國在軍事上取得了絕對優勢和勝利。其擊潰印軍、向前推進速度之快,有時連中國軍隊的指揮係統都無法控製。

  在這場速戰速決的閃電戰中——實際上,戰爭持續了不超過十天——中國人到達東北邊境特區麥克馬洪線以南兩百英裏的阿薩姆平原的邊緣,抵達了卡門邊區伏特山他們的主張線。在東北邊境特區另一端的魯希特邊區,他們向南和西南方向推進了100英裏,強占了從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領土,他們還到達了距迪格搏伊油田僅剩下85英裏的地方……

  據印度國會披露的官方數字,印軍死傷6765人;中國方麵宣布俘虜包括一名印軍準將和16名軍官在內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開戰一個月後,中國單方麵宣布停火,立刻撤軍,並宣布為了表現誠意,不僅退回到戰爭開始以前的實際控製線——即“麥克馬洪線”,還從“麥克馬洪線”繼續後撤20公裏,與印軍脫離接觸。

  馬克斯韋爾在《印度對華戰爭》一書中寫道,這與其說讓全世界都鬆了一口氣,不如說是讓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戰爭史上還從沒有過這種事情,勝利的一方在失敗者還沒有任何承諾的情況下,就單方麵無條件撤軍。

  我在西藏期間,曾就中國為什麽自動撤軍尋找答案。透過毛 澤 東的帝王意氣、國際政治的萬千風雲,在那些濃豔色彩背後,我認為最重要的因素,還是要歸結到一個老老實實的技術問題(當然也是實力問題)——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後勤的困難。

  後撤的原因在於後勤困難

  西藏軍區林芝軍分區的防衛區正是當時對印作戰的東線主戰場,從林芝軍分區原副司令李春的回憶中,可以看出那時中國軍隊的後勤係統多麽落後:

  反擊戰開始後,我們沿江一路下推,一個連擊潰了印軍上千人。沒有公路,印軍想不通,中國軍隊靠什麽供給給養?以為我們有什麽高級食品,吃一頓能管好幾天。其實,我們就是靠老鄉支前,靠牛運輸。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三萬多頭。這邊的所有物資,還有傷員烈士,都是靠老鄉背。一○○迫擊炮彈,一人隻能背一發。50人運,幾分鍾就敲出去了。家家戶戶都出人,十二三歲的孩子也支前。當地老鄉十二三歲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東下邊紮西家的小男孩,才四歲,跟爸爸媽媽一起,他背了四筒罐頭,有八斤重,爸爸牽著他爬山支援我們。沒有老鄉,我們根本沒法打勝仗。

  當時戰區老百姓支持中國軍隊,未見得是把他們當成共 產 黨漢人軍隊,而是從統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帶曆史上為藏文明覆蓋,被稱為“風流神王”的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就出生在“麥克馬洪線”以南印控區,老百姓對西藏保持向心力並不奇怪。

那種靠牛和老百姓的雙肩維係的後勤支援,不可能長久,也隻適用於最前線。戰爭主要的物資供應,是靠汽車從上千公裏外的中國內地運上來。

  西藏的冬季,道路隨時可能被大雪封住。積雪有時達幾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別說車輛。中國軍隊在西藏邊境進行戰爭,裝備給養來自中國內地,而從中國內地進藏的幾條幹線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從幹線公路通向中印戰場的支線公路,因為大都需要進入或穿越喜馬拉雅山脈,更隨時可能封閉。我在九十年代數次駕車在西藏長途旅行,到過當年與印度戰爭邊境,對那裏行車艱難深有體會。30多年以前道路隻會更為惡劣。

  冬雪夏雨隨時切斷運輸線

  西藏緯度低,降水量相對較多,尤其是與印度接壤的喜馬拉雅山脈,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響,氣候無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體塌方,阻斷公路。至今從四川進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絕大部分時間都不能通車。我曾在那裏被泥石流困過三天。我也曾在新疆進西藏的公路見過長達幾公裏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從雲南進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裏的塌方區,嚴重時可同時出現上百處塌方。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數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讓人提心吊膽,說不定什麽時候就把車陷在河中間。每年從夏季一直延續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過去。


作者:219.134.26.*
2005-6-29 13:29 回複此發言

6 1962年的中印戰爭,印度人自己的書這樣寫


  中國軍隊62年之所以選擇10月下旬對印度發動進攻,我想正是因為需要躲過雨季,以使運輸作戰物資的道路條件更有保障。然而進入11月,西藏便開始麵臨大雪封山的威脅,加上天寒地凍,道路冰雪,行車困難又開始增加。現代戰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作戰物資的大量消耗,猶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機器,必須在最短時間內有序地調動、運輸和分配盡可能多的物資、給養和武器彈藥。而西藏高原上的運輸問題是中國軍隊後勤體係幾乎無法解決的瓶頸,試想中國如果不及時停止作戰,即使開始階段可以獲得大勝,一旦大雪封山,運輸線中斷,勝利是否還能保持住呢?

  印度當時在軍事實力上不如中國,但是從保證後勤的運輸條件上,卻比中國有利得多。其背後是南亞平原,有條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網,運輸幾乎暢通無阻。一旦戰爭變成長久對峙,雙方在運輸條件方麵的差距就會產生越來越大的作用。何況,應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國和英國已經開始將大批軍火運抵印度,尼赫魯還向英美要求提供十五個轟炸機中隊,以空中打擊阻止中國軍隊。當時急於遏止中國及共 產主義勢力的西方國家正在介入,而中國那時已經與蘇聯吵翻,得不到“ 社 會主義陣營”的支援。世界輿論異口同聲指責中國。印度國內則掀起了空前的愛國主義浪潮,朝野一致,發誓要把戰爭進行到底。

毛澤東的軍事思想一向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當時的條件和形勢沒有給中國長久保持勝利的把握——關鍵就在西藏高原對後勤的製約。從這一點上說,中國在1962年11月21日單方麵停火和撤軍,可以被視為一種精確的算計。

  後勤費用是天文數字

  西藏沒有石油,石油製品全部要從中國內地運,在用油罐車運油的年代,由於運輸距離長,每運抵西藏兩車油,要消耗一輛相同油罐車運的油。後來花巨資鋪設了一條長1080公裏的輸油管線,其中九百多公裏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地區,八百六十公裏通過長年凍土帶,過十座大山,還有雷暴區、熱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條管線常年由一個團軍隊守衛和維護。那條輸油管線隻是把油從格爾木送到拉薩,其它地區和邊防部隊的用油還是要靠汽車運送。

  我在有的邊防連隊看到每晚隻開兩小時的電視,雖然看電視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為沒有充足的燃油供發電機,軍官隻好命令有計劃使用。有的連隊甚至為了分一支蠟燭也要召開共 產 黨支部會作決定,然後再開全連軍人大會把決定解釋明白。

  駐藏軍隊所有物品無一不得靠後勤供應,後勤係統出現的任何問題,也就無一不影響到軍隊的生存狀態。我看到過一篇報導,駐守西藏裏孜某連隊,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頭比全連士兵平均年齡大一歲。我的親身經曆是1996年去普蘭,曾在邊防連吃過1982年的罐頭。

  中國士兵應該算比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資數量相對較低。但現在與過去也不可同日而語。以營房來說,迄今已經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個坑,上麵蓋上頂;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發展到石頭和木料結構;八十年代改為鋼筋水泥;現在已經開始向樓房過渡。每一步發展,物資供應量都要成倍甚至數倍地增長。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個邊防士兵年需物資1.2噸,到1996年,每個士兵已經需要一汽車運量物資——即四至五噸。這僅是和平時期,遇到戰爭將成倍增加。美軍在朝鮮戰爭中步兵單兵日耗物資29公斤,在越南戰爭中攀升為117公斤,到海灣戰爭更達到200多公斤。中國軍隊即使僅按美軍在近半個世紀前朝鮮戰爭標準,單兵年需要物資也得在十噸以上,如果達到九十年代海灣戰爭的標準,單兵年需要物資將達到驚人的七十多噸。

  僅僅為了解決邊防連隊的危房改造、把煤爐取暖改成土暖氣、用太陽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電和吃上蔬菜這五項最基本的生活條件,西藏阿裏軍分區就花了2000多萬元,等於他們所駐防的阿裏地區1995年全年財政收入(2190萬元人民幣)。導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在運輸。不算物資的價值,一車物資僅運費即為4500元,相當於八個西藏農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狀況之差使得運輸損耗高得驚人,一車玻璃從格爾木拉到拉薩隻有15%完好,一車水泥則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還有不通公路的地區,運輸費用就更貴。西藏墨脫縣駐軍一個營,需要的物資全靠雇傭老百姓翻山越嶺往裏背。

  隻能靠美製“黑鷹”直升機?

  中國軍隊也曾考慮過用直升機運送給養。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氣候惡劣,一般直升機飛不了。據說有次一架中國造直升機飛一趟墨脫,落地後竟發現機身拉長一尺,飛機就此報廢。

  中國軍隊後來選購了美國製的“黑鷹”直升機專飛西藏高原,因為地形複雜,氣候惡劣,連續摔了好幾架。1991年,中國七大軍區之一成都軍區好幾位高級將領在西藏視察防務,也因飛機失事而殉職。現在沒有極特殊情況,飛機基本不敢飛。如果西藏邊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飛機保證供應的話,七百萬美元一架“ 黑鷹”,加上油料和龐大地勤係統,為此一項,西藏邊防的代價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維持和平時期的邊防已屬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進行戰爭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難以想像。舉例說,維持一個邊防團日常開銷和官兵工資,一年所需一千萬到兩千萬元人民幣。而一輛能在西藏使用的裝甲車,價值兩百萬元左右,配備一個裝甲團至少要一二百輛裝甲車,僅在裝甲車上的一項花費,即是幾億元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