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毛澤東決策抗美援朝出兵與撤軍的台前幕後

(2009-06-12 10:41:05) 下一個
Zt :毛澤東決策抗美援朝出兵與撤軍的台前幕後

2009年3月16日 08:27
來源:東方網

  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立足未穩,罪惡的戰爭魔爪便伸進了弱小的鄰國。此刻,是保持中立隔岸觀火,還是伸張正義出兵相助?共和國的領袖們被推至緊急決斷的艱難境地。毛澤東在煙霧裏徘徊低吟,周恩來則奔走於異國他鄉,頻繁的電報,徹夜的交談,每一個步驟都被反複掂量……

  出兵朝鮮,毛澤東終於說服了大多數同誌

  朝鮮戰爭爆發的時候,新中國剛剛長了半歲。

  1950年9月15日拂曉,美軍以海陸空7萬兵力在仁川登陸。朝鮮形勢急轉直下。

  10月1日,初升的共和國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禮炮、鮮花、賀電和天空放飛的鴿子,交織成一派和平景象。然而,就在這一天,毛澤東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禮物”──朝鮮外務相樸憲永帶來的金日成首相的親筆信。樸憲永一到北京,就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求援,並把金日成的信交給毛澤東。毛澤東看著信,眉頭漸漸鎖緊,長歎一口粗氣。信的語氣急迫,並透出一種不得已的選擇。信中說:“毛澤東同誌:?……如果敵人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隻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應付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

  時間已是深夜,金日成在首相官邸緊急召見中國駐朝大使倪誌亮和政務參讚、武官柴成文,提出希望中國盡快派軍隊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倪誌亮的電報迅速發回國內,擺在了毛澤東的桌上。

  天安門廣場狂歡的人群剛剛散去,施放禮花的戰士還站在炮位上,一牆之隔的中南海內,頤年堂的會議廳裏仍然亮著燈,毛澤東臨時召集書記處成員周恩來、朱德和劉少奇開緊急會議討論對策。毛澤東的態度很明確:這件事要管;不管,美國侵略者將更猖獗,無論對朝鮮,對中國,對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但是,到了這個地步,誰都清楚,要管,就要冒風險。這個風險究竟有多大,成了議論的主要內容。

  周恩來出言謹慎,他列舉了一些數字:美國一個軍僅70毫米以上口徑的大炮就有1000多門,同時還有坦克近500輛,而解放軍平均一個軍才有這樣的大炮36門,東北邊防軍一個軍最多也隻有290門,況且還沒有坦克。再加上美軍擁有製空權,解放軍的第一批空軍最快也要到1951年2月才能有300 多架飛機可以投入作戰。在裝備及火力對比如此懸殊的條件下貿然投入對美作戰,是否有利呢?

  其他幾位領導人都說到,在經過了多年戰爭之後,人民剛剛得到和平和穩定,國家剛剛開始進入經濟的全麵恢複和建設時期。出兵朝鮮,對美作戰,不能不考慮美國向中國宣戰的嚴重可能性,如果在朝鮮作戰不能很快取得勝利,即使僅僅形成兩軍相持的局麵,美國必定會變本加厲地實施對中國大陸的空中打擊和海上進犯,結果將不可避免地嚴重破壞中國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劃,並引起國內的政治恐慌。

  現實,使得中共中央領導內部對出兵條件的估計變得謹慎多了,顧慮也多了。除了毛澤東以外,與會者幾乎都對迅速出兵感到沒有太多的把握。當然,毛澤東仍舊相信,權衡利弊,出兵比不出兵好。關鍵是蘇聯能否幫助解決解放軍與美軍裝備和火力上的差距。

  服務員從毛澤東身邊的茶幾上端走了滿滿一缸煙頭。議論一直到天明,毛澤東不時長籲短歎,最後他緩緩地說了幾句:“你們講的都有道理,可是人家有困難,我們在一旁看著心裏不好受呀。”

  毛澤東的邏輯雖然沒有根本解除與會領導人的思想顧慮,但也沒有人提出更有力的反對出兵的理由。第二天,毛澤東主持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進一步研究和決定出兵問題。他連夜起草了兩封電報,一封給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高崗,和當時負責東北邊防軍的第十三集團軍司令員鄧華,要他們命令東北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出動入朝作戰;一封給斯大林,明確說明:援助朝鮮同誌,我們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中國軍隊能否在朝鮮境內殲滅美國軍隊,有效地解決朝鮮問題,這取決於蘇聯援助裝備的情況。

  再作商議之前,毛澤東和周恩來又作過交談。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他們一千條道理,一萬條道理,駁不倒我們的一條道理:我們和朝鮮都是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能在一旁看著敵人把朝鮮滅亡了。唇亡齒寒嘛,怎能見死不救呢?另外,為了我們自己的建設也要出兵。”他和周恩來最後定下一個基調: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0月2日下午3時左右,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高崗和代總長聶榮臻等,重新來到頤年堂開會。經過反複權衡利弊,大多數同誌終於同意毛澤東的意見:出兵朝鮮。

  誰來掛帥?毛澤東點將由彭德懷領兵出征

  關於掛帥人選,原先考慮派粟裕,但粟裕病了,正在青島休養。前些天他托羅瑞卿帶信來,說他的病情仍很重。常委幾個同誌又考慮派林彪來掛帥,可林彪是不讚成出兵的。

  常委會上,林彪認為國內戰爭剛剛結束,各方麵都未就緒,如若貿然出兵,必然是引火燒身,其嚴重後果不堪設想。他還說:“我們過去打國民黨軍隊還可以,現在能不能打敗美軍,實在沒有把握。如果美軍丟幾個原子彈,那可夠我們嗆的。”毛澤東最不喜歡聽這種泄氣話,當即回道:“它有它的原子彈,我有我的手榴彈;它打它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我相信我的手榴彈會戰勝它的原子彈,無非是個紙老虎。”林彪又說:“為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口的朝鮮,而打爛一個 5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劃不來。因此,我不讚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采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在會上,周恩來批評了林彪:“現在不是我們要不要打的問題,而是美國逼著我們非打不可。我們的目的是正義的,正義的戰爭最後一定會勝利。特別是現在朝鮮政府、金日成首相一再請求我們出兵援助,我們怎能見死不救呢?”當毛澤東再次希望由林彪掛帥領兵時,林彪說每晚失眠,身體虛弱多病,怕風怕光怕聲音。毛澤東打趣地說道:“有這三怕怎麽率兵打仗呢?”

  一連幾天,中共中央多次舉行政治局會議,反複討論出兵和掛帥問題,爭論仍然激烈。

  毛澤東說:“出兵援朝已是萬分火急,我們不能再議而不決。既然林彪說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見還是彭老總最合適了。”

  他的話音剛落,朱德脫口而出:“對,還是老彭靠得住噢。”

  於是常委們一致同意彭德懷出任誌願軍司令員,並把入朝作戰的時間初步定在10月15日。會議快結束的時候,毛澤東又提議,將今天開會的情況以他的名義擇要電告斯大林。另外對美國人也要先禮後兵,向他們打個招呼。會後,毛澤東又指示周恩來:“你明天想辦法派一架專機,到西安接彭德懷來北京,我們常委明天做些準備工作,4日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10月4日上午,一架從北京飛來的專機,降落在古都西安。中央辦公廳警衛處派來的兩個人,一下飛機就直奔西北軍政委員會辦公大樓。當他倆急速趕到彭德懷辦公室時,彭德懷正在埋頭審閱西北地區3年經濟建設的各種計劃和圖表,準備不久向中央匯報。中辦警衛處的同誌對彭德懷說:“毛澤東主席請您立即乘飛機到北京開會。”

  彭德懷稍作遲疑,對來人說:“我總要給西北局和西北軍區的領導同誌打個招呼吧?”

  中辦警衛處的同誌十分為難:“不行啊,對誰也不能講,要趕快去機場。”

  彭德懷馬上把西北局秘書長常黎夫找來,交代他:“中央讓我立刻坐飛機到北京開會,來不及作交代,大概過幾天就回來了。”彭德懷腦子裏還在轉悠著西北的3年計劃,不管開什麽會,以防萬一吧,他還是叫秘書張養吾帶上3年規劃方案和圖表,與他同行。

  到京後,中央警衛處處長李樹槐直接送彭德懷去中南海。得到消息的周恩來,首先迎出來與彭德懷握手。周恩來解釋說:“會議下午3點就開始了,來不及等你,因為政治局會議定得很倉促,昨天就準備派飛機去接你,可是天氣不好,隻好推遲到今天。搞得你很緊張吧?吃過午飯沒有?”

  “吃過了。”彭德懷回答著,隨周恩來進入頤年堂會議廳。

  毛澤東坐在正麵大沙發上,見彭德懷進來,首先同他打招呼並走過來握手,另外幾個政治局委員也都站起來和他握手。彭德懷有些奇怪,大家握手的分量都很重,而且坐下後,仍有不少人望著他,衝他點頭。

  毛澤東先發話:“老彭,辛苦了,你來得正好,美軍已越過了三八線,金日成同誌請我們出兵,現在大家正討論這件事,你剛來,可以先聽聽。”因為到得晚,彭德懷隻聽大家說,沒有表態。

  第二天上午9時左右,鄧小平受毛澤東的委托,來到彭德懷的下榻處,同他交談了約一個小時,隨後兩人同車去中南海毛澤東處。

  “我找你來,別的不談,專門談朝鮮局勢。”毛澤東向彭德懷伸出手。

  因為10月4日下午的政治局會議上,彭德懷沒有發言,毛澤東不知彭德懷對出兵朝鮮是什麽態度,而且常委們已決定派彭德懷掛帥,毛澤東心裏沒底,所以特派鄧小平先了解一下,然後由毛澤東親自與彭德懷交換意見。毛澤東說:“老彭,政治局今天下午還要繼續開會,你到得晚,還沒有來得及發言,可你都聽到了吧,目前還有許多困難,不知你彭老總是怎麽考慮的?”稍停,毛澤東心事重重地說:“我這個決心可不容易下喲!一聲令下,三軍出動,那就關係到數十萬人的生命。打得好沒有可說的。打不好,危及國內政局,甚至丟了江山,那我毛澤東對曆史、對人民都沒法交代喲!”

  彭德懷是個從不隱瞞自己觀點的人,直言道:“昨天晚上我幾乎一夜沒有睡著。我以為是沙發床的關係,此福老夫享受不了,就搬到地毯上,還是睡不著。我想,美國占領朝鮮與我隔江相望,威脅我東北;又控製我台灣,威脅我上海、華東。它要發動侵華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總是要吃人的,什麽時候吃,決定於它的腸胃,向它讓步是不行的。它既然要來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國主義爭個高低,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是困難的。如果美國決心同我作戰,它利速決,我利長期;它利正規戰,我們利對付日本那一套。我有全國政權,有蘇聯援助,比抗日戰爭時期要有利得多。為本國建設前途著想,也應該出兵。”

  但彭德懷也有所顧慮:“我們裝備差得很遠,如果蘇聯完全洗手,那戰爭的結局就不能預料。”

  毛澤東問道:“如果蘇聯援助得多一些,快一些,我們的裝備改善得好一些,這場戰爭是不是能打?”

  彭德懷反複考慮後肯定地表示:“這不是沒有可能的,問題在於這種援助能夠達到什麽程度,空軍能掩護到什麽程度,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可以同美國軍隊較量一下。”

  聽了彭德懷的話,毛澤東頗為興奮:“好哇,你有高見,看來你是百分之百地支持我的意見,下午開會的時候,請你好好談一談。另外,你看派誰掛帥合適?”

  彭德懷反問道:“我聽說中央不是早已決定派林彪同誌去嗎?”

  “是啊,前些天我同恩來、少奇、朱老總幾位同誌商量過,決定出兵由林彪同誌掛帥。林彪原是四野的司令員,對東北地區也熟悉,但林彪同誌說他有病。我問了傅連日章同誌,傅連日章同誌告訴我,病是有一點,但不大。”

  毛澤東說著,便把話頭轉向彭德懷:“我和恩來、朱老總商量過,覺得這副重擔還是你來挑,不知你的身體情況怎樣?有什麽困難呐?”

  毛澤東平靜地注視著彭德懷。彭德懷的嘴角笑了,昂起頭說:“主席,我這個人的脾氣你是了解的,我服從中央的決定!”

  毛澤東會心地笑了。

  10月5日下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是個拍板的會議,能來的政治局委員都來了。會上仍有人主張不出兵或晚出兵,林彪順著毛澤東的話茬,說著自己的意思:“主席讓我們擺擺我國出兵不利的情況,我很讚成。如果把美軍頂住則罷,頂不住的話,把戰火引到我國東北那就糟了。我看還是以加強東北邊防為好,免得引火燒身……”

  輪到彭德懷發言了,他的話衝口而出,帶出一種戰將的肅殺之氣:“我支持毛澤東同誌出兵朝鮮的主張,我們跟美國打,打爛了,大不了美國打進中國來,最多也就等於中國晚解放幾年就是了!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和台灣,它要發動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借口。”

  有了彭德懷的這幾句話,毛澤東可以作結論了:“我們國內當前存在著一些困難,這是事實。但我認為今天老彭的發言一針見血,很有說服力。現在是美國人逼著我們打這一仗,猶豫退縮、擔驚受怕都沒有用,這些心理和情緒正是敵人所希望的。現在我們隻有一條路,就是在敵人進占平壤之前,不管冒多大風險,有多大困難,必須立刻出兵朝鮮。我提議由彭德懷同誌率兵入朝作戰。老彭同誌,你還有什麽意見?”

  彭德懷站起來表示:“我還是那句老話,服從中央的決定。”

  政治局會議結束後,毛澤東留下彭德懷、高崗和周恩來吃晚飯。席間,高崗表示憂慮:“我們出兵,隻怕斯大林不願意。”

  毛澤東頗為警覺:“當然,斯大林這個人,對我們中國黨是有成見的。他也怕蘇軍參戰會破壞雅爾塔會議後的世界格局。但他是馬克思主義者麽,我們的要求符合國際主義原則。”

  彭德懷說:“最好是先做通斯大林的工作。”

  毛澤東看著周恩來,開玩笑地說:“中國黨將派自己最好的外交家去遊說。”

  高崗和彭德懷都連連點頭,此次出使莫斯科,最好的人選當然是周恩來。

  毛澤東對周恩來說:“恩來此去,也當速決才是,戰爭不等人啊!”

  飯後,毛澤東對彭德懷說:“現在朝鮮情況已十分危急,我們必須馬上出兵,否則將貽誤戰機。你和高崗同誌8日先到沈陽去召開東北邊防軍高幹會議,迅速傳達中央政治局的決定,督促部隊立即做好入朝準備,同時把我黨中央出兵援朝的決定通知金日成。關於入朝的時間,給你10天時間怎麽樣?關於部隊更換蘇聯武器裝備和空軍支持問題,恩來同誌即刻去莫斯科與斯大林同誌商談,盡快解決。”

  彭德懷感到時間緊了些,但仍表示:“我隻好一天按10天甚至20天的工作量來幹了。”

  毛澤東笑了:“抗美援朝我是積極分子,你百分之百支持我,看來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

  10月18日,毛澤東主持會議,再次研究出兵朝鮮之事。會上,由剛剛回到北京的周恩來介紹了幾天來同斯大林、莫洛托夫等會談的情況。毛澤東最終決斷:“現在敵人已圍攻了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誌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隨後,彭德懷奉毛澤東指示,以毛澤東的名義,擬發了給十三兵團和東北軍區領導的特急絕密電報,告知中央的決定,中國人民誌願軍於19日入朝作戰。

  何時撤軍?毛澤東關注談判的每一個細節

  誌願軍入朝參戰後,除了最初幾個月的時間雙方真正是在作戰以外,從1951年下半年開始,一直到1953年7月戰爭結束,雙方基本上是處在一個打打談談的狀態之中。其中,談的時間遠比打的時間長。

  在侵朝戰爭的頭一年,美國付出了8.8萬人傷亡的代價,相當於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全部損失的近三分之一。先前不惜把戰火燒到鴨綠江的驕橫的美國侵略者,開始轉向謀求停戰談判。1951年5月31日,美國國務院顧問、前駐蘇大使凱南非正式拜會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表示美國政府準備與中國討論結束朝鮮戰爭問題,願意恢複戰前狀態。

  毛澤東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知道停戰的時機已經到來。此時,在毛澤東的腦海裏,清晰地顯出兩條戰線:軍事戰線和政治戰線,一個是打,一個是談。至6月中旬,毛澤東醞釀成熟一個新的指導方針,這就是: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毛澤東提出的這個方針,使中朝軍隊能夠在即將到來的長達兩年之久的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相互交錯、邊打邊談、又談又打的局麵下,牢牢掌握主動權。

  7月9日,停戰談判正式開始的前一天,毛澤東還在仔細審閱南日、鄧華在首次會議上的發言稿。他在給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的電報中說:“南日、鄧華兩個發言稿均可用。唯南日稿內稱‘願意接受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先生的提議並準備舉行停戰談判’,改為‘願意舉行停戰談判’,將‘接受蘇聯’以下21個字刪去,因為李奇微的聲明在文字上並無願意接受馬立克提議的表示,如果南日這樣說,可能引起對方的無謂的批評。”

  毛澤東就是這麽一個生活中不拘小節而工作中又十分注重細節的人。

  為了統一停戰談判朝中代表團的領導,毛澤東在征得金日成的同意後,組成一個朝中代表團成員及李克農、喬冠華等參加的小組會議,由李克農主持。

  1951年7月10日上午10時,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來鳳莊正式開始。開城,是高句麗王朝的故都,這天受到全世界的注目。談判大廳裏,東西橫向放著一張長方形條桌,桌麵上鋪著一幅墨綠色的台布。雙方談判代表在桌子兩側相對而坐。由於剛從廝殺的戰場走到談判桌前,彼此顯得有些緊張。一場曠日持久的馬拉鬆式的談判,就這樣開始了。

  在第一輪的談判中,朝中方麵首席代表南日提出3點原則建議,其中有“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這條建議觸到了對方的痛處。李克農隨即將會談情況報告毛澤東。毛澤東複電李克農,明確表示:“撤兵一條必須堅持。”

  這樣,撤兵問題成為雙方爭論的焦點。

  為了轉移視線,“聯合國軍”代表在談判的第二天,即節外生枝提出要帶20名新聞攝影記者進入會議區域。這理所當然地遭到朝中方麵的拒絕。“聯合國軍”代表以此為借口中斷談判。大概對方意識到這種小題大做的辦法不妥,隨即又提出在開城及其附近劃出一個中立區的建議。

  毛澤東看出了對方的用意,立即提出對策。7月14日,致電李克農並金日成、彭德懷:“李奇微的通知是以劃中立區為主題,來掩蓋他因記者這個小問題而引起會議停頓的不妥當行動。我方為取得主動起見,決定同意他劃中立區的提議,也同意他將新聞記者作為他代表團工作人員一部分的辦法,以取消敵方的一切借口。”

  毛澤東還以金日成和彭德懷的名義給李奇微寫了信,把對方的借口駁得幹幹淨淨,又表達出朝中方麵對停戰談判的誠意,這使得朝中方麵在第一個鬥爭回合上贏得了主動。

  7月15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恢複舉行(後改到板門店)。

  根據幾天來談判的情況,以及美方態度的某些變化,毛澤東就撤軍問題提出新的方針。7月23日,周恩來為毛澤東起草電報,致李克農並告金日成、彭德懷說:“在談判過程中,我們已經很好地利用了撤兵問題,一方麵表明了我們愛好和平,另一方麵又揭露了敵人是不願意促進和平事業的。”又說:“現在我們可以確定:此次停戰談判,仍應以爭取從三八線上撤兵停戰為中心,來實現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第一步,至於從朝鮮撤退外國軍隊問題,可以同意留待停戰後的另一個會議去解決,而不將其列入此次會議的議程之內。關於此點,已取得金首相的同意。”停戰談判終於取得一個重要成果。

  停戰談判談談打打,打打談談,一直到1953年也沒有最後落槌。6月19日,毛澤東在中南海他的辦公室同朱德和周恩來交談。周恩來眉宇間透出憂慮:“和談越是看來要接近成功,李承晚就越是大發牢騷怨言。南朝鮮最近反美集會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李承晚號召南朝鮮人采取單方麵行動。他在最近一次集會上竟然宣稱:無論在板門店發生什麽情況,我們的目標仍然不變,我們永遠的目標就是從南方到鴨綠江統一朝鮮,必須繼續戰鬥直至到鴨綠江。”

  朱德也表示擔憂:“頑固的李承晚不會放棄一意孤行的方針。”

  周恩來繼續說:“聯合國也聯合不了李承晚,西方認為他難以捉摸,而且行動起來有時不計後果。”

  毛澤東對此已思索良久:“看來,帝國主義陣營內部的爭吵和分歧正在擴大。鑒於這種形勢,我們必須在行動上有重大表示,方能配合形勢,給敵方以充分壓力,使類似事件不致再度發生,以便於我方掌握主動。”

  “要給李承晚點顏色看看。”朱德拍了一下沙發。

  第二天,毛澤東接到彭德懷的電報。電報中說:“根據目前情況,停戰簽字須推遲至月底比較有利,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擬再給李承晚偽軍以打擊,再消滅偽軍一萬五千人……”

  毛澤東立即回電:“停戰協定簽字必須推遲,推遲至何時為宜,要看情況發展才能決定。再殲滅偽軍萬餘人極為必要。”

  7月13日夜,天空濃雲密布。誌願軍的千餘門大炮向敵軍陣地轟擊,突擊部隊在一小時內即全部突破敵前沿陣地。金城之戰,殲敵5萬餘人。李承晚埋怨美軍見死不救,雙方矛盾加深。敵人要求在停火協議上簽字。

  坐鎮北京的毛澤東注視著板門店發生的一切。

  7月下旬的北京西山,依然和風融融。毛澤東仰靠在藤椅上,極目遠山,心情怡然。周恩來來到毛澤東身邊,說:“彭總報告,美國方麵要求盡早實現停戰,在板門店談判中保證遵守各項停戰協議條款……”

  毛澤東笑了:“美國方麵願意停火,不再打了。這樣做好麽!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我們是被逼上梁山的。如果他們停止侵略,我們一天也不願打仗。”

  周恩來說:“他們催我們和朝鮮同誌盡快簽字。”

  毛澤東說:“告訴彭總,同意簽字。請轉告金日成同誌。”毛澤東的目光再次轉向窗外,深深地喝了一口茶,感慨道:“多少事,從來急。和平對人民來說,來得越快越好。”

  具有曆史意義的時刻終於來到了。1953年7月27日22時,朝鮮全線完全停火。這一刻,雙方陣地炮聲、槍聲大作,然而這是為和平而鳴放。

  停戰協議簽字的這一天,在北京中南海的毛澤東也接到來自彭德懷的報告。他這天起得早,走出屋門,響亮地唱了京劇。警衛們都說,毛主席隻有在最高興的時候才會這樣。

  但是,停戰協定主要內容是雙方沿三八線停戰,外國軍隊不再向朝鮮半島增兵,但沒有規定外國軍隊撤軍時間,美國拒絕在停戰協議中規定外國軍隊撤軍時間。這就是說,戰火還有重新點燃的可能。

  1954年4月召開的日內瓦會議,第一個議程就是朝鮮問題。朝、中、蘇三國代表作了巨大努力,提出“一切外國武裝力量在6個月內撤出朝鮮”,但美國不同意。如毛澤東早就預料的那樣:朝鮮戰爭在三八線停下來是反映了兩大陣營勢均力敵的現狀。這種力量對比,在停戰後的9個月中並沒有發生多少變化。美國根本不準備再向前跨進一步,達成任何新的協議。一些西歐國家對解決朝鮮問題也不熱心。英國外交大臣艾登對周恩來說:“朝鮮那個地方沒有關係,我不感興趣,反正打不起來,問題在印度支那。”這樣,會議開了3天,周恩來致電毛澤東、劉少奇說:“朝鮮問題的討論形成敷衍局麵,因美國不打算解決問題,法國對朝鮮問題又不便發言,英國也表示不想發言。”

  日內瓦會議長達51天,對朝鮮問題的議程一個也沒解決。美國堅持不撤軍,它的方案是,在大韓民國程序之內進行朝鮮大選,韓國來把持南方,中國人民誌願軍要在大選後一個月之內撤離朝鮮,“聯合國軍”在大韓統一之後再撤出朝鮮。中國、朝鮮不能接受。不過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看得很清楚:雖然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但再打起來的可能性是很小了。

  1954年九十月間,中國人民誌願軍7個師撤出朝鮮,返回祖國。

  1957年11月,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在莫斯科舉行會議期間,毛澤東和金日成談到從朝鮮撤出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問題。毛澤東說:“鑒於朝鮮的局勢已經穩定,中國人民誌願軍的使命已經基本完成,可以全部撤出朝鮮了。朝鮮人民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民族內部事務。”金日成完全同意。

  1958年1月24日,毛澤東給金日成寫了關於誌願軍撤軍的信。信中說道:“……我們建議由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一個公開聲明。聲明中根據朝、中方麵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關於朝鮮問題的基本主張,提出以下的建議:(1)‘聯合國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同時撤出朝鮮;(2)由朝鮮南北雙方在對等的基礎上進行協商,以建立和發展南北朝鮮之間的經濟和文化關係,並且籌備全朝鮮的自由選舉;(3)在外國軍隊完全撤出南北朝鮮以後的一定時期內,在中立國機構監督之下舉行全朝鮮的自由選舉……今年2月中,周恩來同誌代表中國政府訪問朝鮮期間,朝中兩國政府可以在聯合公報中宣布,中國人民誌願軍決定在1958年年底以前分批撤出朝鮮。在聯合公報中,朝中兩國政府可以聲明,中國人民誌願軍在‘聯合國軍’之前撤出朝鮮,是為了和緩緊張局勢,便於朝鮮南北雙方在對等的基礎上協商朝鮮的和平統一。因此,‘聯合國軍’應該采取同樣的行動……”

  1958年2月19日,中朝兩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人民誌願軍決定在1958年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

  同年10月26日12時10分,中國人民誌願軍撤出朝鮮的最後一列火車,回到中國邊境城市丹東。

  10月29日下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和中央其他領導人邁過懷仁堂後花園的草坪,走到誌願軍代表們麵前,見到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楊勇和政治委員王平的第一句是“都回來了嗎?”

  楊勇和王平齊聲回答:“告別了英雄的朝鮮人民,我們全部回到祖國的懷抱了!”

  毛澤東向他們伸出手:“熱烈歡迎你們!”

  毛澤東的臉上一直浮現著愉快的笑容。這是一個勝利者的笑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