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開國大閱兵幕後:閱兵師入朝作戰:199師是從紅軍到首都師的威武之師

(2009-06-11 15:26:55) 下一個


                                      
  本書全方位、多角度地記述了開國大典上最精彩的一頁,披露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曆史內幕。毛澤東緣何指名道姓讓身兼六職的聶榮臻出任閱兵總指揮?受閱部隊是如何挑選的?步兵方隊訓練緣何啟用國民黨軍隊《操典》?空軍受閱飛行員立下怎樣的“生死狀”?17架飛機是如何飛出26架編隊的?十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閱兵時為何僅有五位站立在天安門城樓上?《開國大閱兵》為您一一道來。

  閱兵方案 勤政殿裏,新政協通過決議

  1949年6月15日傍晚,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即將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19時40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等百餘名代表已肅然地坐在勤政殿的坐位上。毛澤東等這時步入會場。大廳內,頓時響起熱烈掌聲。

  毛澤東身穿深灰色中山裝,麵帶笑容向會議代表招手致意,然後坐在大會主席台右前排101號座位上。朱德、周恩來緊鄰毛澤東左右落座。周恩來擔任會議臨時主席,並致開幕詞,宣布新政協籌備會正式成立和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開幕。

  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連續開了5天,其間還召開了8次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討論通過了一係列決議和法案草案。其中一項決議是: 9月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屆時將舉行開國大典和閱兵儀式。

  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主任由周恩來擔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為副主任。

  籌備委員會很快就拿出了慶典方案,內容主要有三大項: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二、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三、人民群眾遊行活動。而在這三者之中,閱兵式怎麽組織,在什麽地方組織,成為籌備開國大典的中心問題。

  籌委會成立不久,就設立了閱兵指揮機構。朱德任閱兵司令,聶榮臻任閱兵總指揮,第20兵團司令員楊成武、華北軍區參謀長唐延傑、華北軍區司令部作戰處處長唐永健、中共北平市委副書記劉仁等為副總指揮,下設閱兵指揮所,負責處理閱兵的各項具體事宜。《閱兵典禮方案》擬製出來後,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領導人,在中南海懷仁堂聽取了聶榮臻關於閱兵儀式的基本設想和楊成武關於閱兵方案的匯報。

  基本設想: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和分列式。閱兵方案:包括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及受閱前的訓練等。

  楊成武剛匯報完閱兵方案,朱德就接過了話茬。“好啊!”朱德興奮地說:“,想起18年前在瑞金舉行過一次空前規模的閱兵,18年後我們又要在天安門前閱兵了。”

  “那次可沒有分列式啊!”周恩來笑著說。

  “18年啊,今非昔比啊!” 朱德感慨不已。

  毛澤東深深地吸了一口煙,走到聶榮臻、楊成武麵前說:“我們曆來主張慎重初戰,這次閱兵也是初戰,開國第一次嘛。”說到這兒,毛澤東停頓了一下,慢慢走到窗前,又回轉過身來,加重語氣說:“告訴同誌們,一定要搞好,不許搞壞!”

  閱兵地點 周恩來權衡17天才定下決心

  閱兵方案順利通過,但開國閱兵地點放在哪裏,在這次匯報會上並沒有敲定下來。8月的一天,楊成武、唐延傑等人來到中南海西花廳,將兩套閱兵方案呈放在周恩來麵前。第一套方案:地點選在北平市中心天安門廣場;第二套方案:閱兵地點在北平市郊西苑機場。這兩套方案,都分別標畫了一張部隊位置及行進路線圖。

  周恩來仔細看過地圖後,緊鎖著眉頭,在辦公室裏踱起步來。閱兵地點放在天安門廣場,有利條件是顯而易見的——地處北平市中心,道路四通八達,便於數十萬人集結與疏散。天安門氣勢恢宏,廣場寬闊壯觀。城樓是現成的閱兵台,不必費太多的力氣,城樓可以容納全體新政協代表。領袖、軍隊與群眾水乳交融的熱烈場麵,能鼓舞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誌,昭示人民解放軍的巨大威懾力量。不足之處是,由於參加開國大典人員集中,當天的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斷4個小時。長安街的寬度僅能允許橫排通過步兵12路縱隊、騎兵3路縱隊和裝甲車兩路縱隊,不能按正規閱兵要求進行寬正麵分列式。

  在西苑機場進行閱兵,也有其優缺點——半年前,西苑機場曾舉行過一次萬人觀看的閱兵式,歡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機關進入北平。機場跑道寬闊,容納的人多,也沒有阻斷交通的後顧之憂。存在的明顯缺陷是沒有檢閱台,臨時搭建應付一些小的場麵還可以,要舉行將有數十萬人參加的開國大典就不行了。即使新建檢閱台,場麵無論如何也比不過天安門廣場。其次,西苑機場距市區距離遠,數十萬群眾要參加大典,往返很不方便。如果沒有相當規模的群眾參加,開國大典應有的氣氛就烘托不出來,閱兵式也就達不到揚我軍威的目的。再次,機場跑道雖大,但隻有一條道可以進退,對參加閱兵的部隊來說,行動起來很不方便。

  這兩套地點方案,在周恩來的辦公桌上,擺放了整整17天。9月2日淩晨。周恩來權衡利弊,終於定下決心。他提起毛筆,飽蘸濃墨,在華北軍區呈送的報告上簽署了如下意見:

  “毛主席總司令少奇同誌閱:日期在閉幕後政府成立之日。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為好。時間到時再定。檢閱指揮員由聶(榮臻)擔任,閱兵司令請朱德同誌擔任。周 九.二”。

  這個意見傳到了劉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畫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澤東和朱德聽取了周恩來的口頭介紹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門前舉行開國大典。

  閱兵籌備 劉伯承、陳毅麵授“機宜”

  讓楊成武擔任閱兵副總指揮兼閱兵指揮所主任,是由當時軍隊的布防態勢所決定的。

  1949年初,亦戰亦和的平津戰役勝利結束。東北與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後,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或進軍大西北,或南下大追擊,渤海灣地區設防出現了“空當”。這個態勢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警覺。蔣介石不會甘心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和華北的失敗,如果發揮其海空部隊優勢,襲擊天津、秦皇島一線,進而直逼北平,那時局難保不出現些波折……

  因此,毛澤東從西柏坡遷入北平前夕,致電華北軍區和第20兵團領導,要求圍攻太原的第20兵團在戰役結束後,“除留一個軍位於大同區域以外,楊李兵團率兩個軍即開秦皇島、塘沽兩處布防”。

  楊成武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後,當即調整部署,親率第67軍第199師部隊東進北平。周恩來對楊成武說:“我們很快就要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北平將成為我們的首都。你們20兵團的新任務,就是保衛新中國的首都。你除擔任兵團司令員,還要兼任天津警備區司令員。”

  最後,周恩來特別指出:“你們第20兵團的任務就是保衛平津及其所處的渤海灣的方向,準備隨時粉碎敵人的突然襲擊。”

  楊成武忙碌於擺兵布陣時,新政協籌備會議通過了舉行開國大典和閱兵儀式的決議。於是,他從天津兵團部趕回北平履職,把精力投入到了閱兵的工作之中。為圓滿完成任務,楊成武檢閱了許多閱兵的資料,並走訪了解放軍高級領導人。

  劉伯承對楊成武談了許多有關閱兵方麵的細節及要注意的問題,之後通俗而又極具概括性地說:“閱兵無非就是展示一種特定內容的儀禮、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搞好了,目的也就達到了。歸根到底一句話,馬糞蛋外麵光!”

  劉伯承還給楊成武講了這麽一個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希特勒百萬大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斯大林還是下達了在十月革命勝利日這天在紅場舉行隆重閱兵的命令。希特勒聽到這個消息後,暴跳如雷。他深知,戰時狀態下的紅場閱兵無異於一顆精神原子彈,對正在前線殊死抗戰的蘇聯紅軍將士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後來的戰事也證明,蘇聯戰局從此扭轉,而紅場閱兵則是一個轉折點。

  楊成武又去拜訪了陳毅。陳毅用極富鼓動性的話語說:“沒有什麽了不起。多少大仗都打勝了,還愁搞不好一次閱兵?不就是隊列嘛!就當成是一次隊列會操。通過隊列,把我們的軍威顯示出來,讓老百姓看看,這就是自己的軍隊,這就是新中國的軍隊。”

  依據批準後的《閱兵典禮方案》,楊成武從華北軍區、平津衛戍部隊和有關軍兵種部隊中,抽調相關人員組成“閱兵指揮所”,使步兵部隊的指揮和協調機構高效有序地運轉了起來。同時,閱兵指揮所確定下了參加閱兵分列式的部隊:陸軍受閱部隊主要來自華北軍區第20兵團及平津衛戍部隊。海軍和空軍的受閱部隊,由其軍種首長指定抽調。總計不超過1.64萬人。

  受閱部隊序列:一、海軍代表部隊:由(東北)安東海軍學校與華東軍區海軍各一個排編成,一個方隊,計155人。二、陸軍代表部隊:由步兵第199師、炮兵第4師、戰車第3師、騎兵第3師和獨立及步兵第207師第619團編成。其中,戰車師轄摩托化步兵團、裝甲車團、坦克車團,騎兵師軍馬1979匹。三、空軍代表部隊:由華北軍區航空處負責落實,報中央軍委批準後實施。

  1949年7月底開始,陸軍受閱部隊陸續到位,分別集結於北平郊區北苑、豐台等地,進行針對性訓練。

  步兵方隊 “紅軍師”自此號稱“首都師”

  步兵第199師在前往秦皇島駐防的路上,接到了組建參加開國大典受閱步兵方隊的任務。這一年,師長李水清32歲,政治委員李布德30歲。

  第199師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麵軍第一軍團第一師,名聲顯赫。“紅小鬼”李水清、李布德率領“紅軍師”受閱,眾望所歸,不辱使命。自此,“紅軍師”有一個別名:“首都師”。

  1950年,“首都師”再次參加天安門國慶閱兵,後不久就開赴了朝鮮前線。進入朝鮮的當天,李水清就從收音機裏收到一則外軍新聞:“中國兵源已經枯竭,首都師開上朝鮮前線。”此時,李水清已是副軍長。他對著收音機,嘲諷地說:“懂不懂?我們這是輪換訓練。”

  “首都師”入朝的第一仗,被軍戰史專家定名為“秋季防禦戰役”。在寬24公裏的防禦正麵上,第199師抗擊著美軍和南韓軍隊3個團的輪番進攻。在天上百餘架轟炸機、地上200多輛坦克的進攻麵前,他們創造了朝鮮戰場上日殲敵人1.7萬名的最高紀錄。而此時,時任第67軍第201師政治委員的李布德,也率部在朝鮮作戰。在金城阻擊戰中,第201師先後作戰191次,殲滅美軍等23000人。

  美聯社在電訊稿中說,用(誌願軍)這種戰法,李奇微至少要用20年的光景才能到達鴨綠江。自此,聯合國軍在朝鮮的長期對峙中,再也沒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了。

  1955年,“首都師”凱旋回國。在精簡整編中,“首都師”曾兩易其主,現稱為“濟南軍區第26集團軍第199摩托化步兵師。”

  “配樂” 炮火中走來的官兵踏不到軍樂節拍

  閱兵離不開軍樂。沒有軍樂的閱兵,充其量算“會操”。何況是開國大典閱兵!

  為受閱方隊“配樂”的任務,落到了時任華北軍區軍樂隊隊長、開國閱兵軍樂團總指揮羅浪的身上。羅浪想,不就是給行軍的隊伍配樂麽,這有何難?步兵方隊配“步兵曲目”,戰車方隊配“戰車曲目”,騎兵方隊配“騎兵曲目”,對號入座就行了嘛。可諳熟軍樂的羅浪沒有想到,“配樂”遠非如此簡單。

  剛下戰場就上操揚的受閱部隊,說不上有多少音樂細胞,絕大部分戰士聽不懂音樂的輕重節奏,甚至連多、銳、咪……也唱不準確。練了好些天,能夠踩上每分鍾120步的節拍就不錯了。有時樂手速度掌握不好,或加快或減慢,戰士卻還是按120步的頻率“我行我素”,整個方隊就“熱鬧”了。

  懂音樂的戰士發現左腳滑落在第一拍上,就會自然的向上虛踢一腳,而聽不懂音樂的戰士卻繼續大踏步向前,如此下去,方隊就越走越不齊了。

  閱兵指揮所的參謀們整天拿著尺子、繩子,在訓練場上跑前跑後地測量,讓徒步方隊官兵一步一動地分解動作,一周之後,總算勉強糾正了“趕步子”的毛病。雖說在訓練場上過了關,卻沒想到在天安門的第一次預演中走了“麥城”。

  受閱官兵的步子總是踏不到鼓點上,調整幾次都不行,大家都很著急。羅浪感到這似乎不僅僅是步幅快的問題。問題是不是出在鼓上呢?

  鼓是節奏的中心。為了突出鼓音的“統領”的作用,羅浪把大鼓、小鼓都放在方隊第一排。這樣,不僅排麵整齊多了,而且鼓音也突出,便於徒步方隊的官兵踏著鼓點前進。這種隊形,後來被一直保留下來。

  沒想到在天安門第二次預演時還是出了問題。方隊走得不整齊,鼓點聽起來也亂七八糟的。羅浪發現問題還是出在鼓上。那時的天安門廣場呈“T”字形,遠沒有現在寬闊,它尤如一個封閉的大庭院,四周的紅牆光溜溜的,不能吸音。樂手擊打發出的鼓音,被紅牆“原封不動”的彈了回來,顯得鼓點紛繁,受閱官兵雙腳無所適從。

  為了減少鼓點,羅浪規定隻敲一下,將“咚”的聲音落在左腳上。盡管擊鼓的人開始很不適應,但還是認真地按照他的話做了。沒料想,如此一來,徒步方隊走得整齊多了。靠近天安門城樓時,回聲也少了許多,走得也就更加整齊了。攝影師為後人留下了一張受閱徒步方隊通過天安門的照片,手臂擺動得不是十分整齊,但腳步卻絕對一致。

  飛行員立“生死狀” “參加檢閱,寧願獻出生命”

  開國大閱兵時,有一個混合飛行梯隊17架飛機參加受閱。《閱兵典禮方案》程序(四)明確規定:“午後4時,在步兵分列前進時,飛機出現於閱兵台前上空,由東向西飛行,配合地麵分列式。”

  受閱飛行總領隊由華北軍區航空處飛行隊隊長徐兆文擔任。徐兆文所承擔的壓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飛機。受閱飛機大都是剛剛從各地戰場上繳獲的,有戰鬥機,有轟炸機,還有運輸機、教練機,機種複雜,性能各異。有的飛機甚至是從收集到的零配價組裝起來的。

  人員。飛行員來自四麵八方,彼此陌生,缺乏配合。17名受閱飛行員,有12人是國民黨空軍起義、投城過來的,也有紅軍時期中共中央派往新疆學習飛行的老同誌,還有東北老航校培養出來的優秀飛行員。

  時間。飛行梯隊從組建到接受檢閱,滿打滿算一個月時間,沒有技術資料,沒有空域進行模擬練習。

  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受閱飛行訓練開始前,每名飛行員都向組織上立下了“生死狀”:“我參加檢閱,一旦飛機出現故障,寧願獻出生命,也不讓飛機落到城內、掉在廣場和附近的建築物上。”鄭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9月20日,徐兆文在河北霸縣上空進行飛行訓練時受傷,邢海帆代理隊長,同時擔任受閱飛行總領隊兼第1分隊隊長,戰鬥機飛行員趙大海接替邢海帆出任第2分隊隊長。

  在預演飛行時,中南海懷仁堂裏正在召開新政協會議,周恩來在會上發言。忽然,室外傳來了隆隆的飛機聲。政協委員們以為國民黨空軍的飛機轟炸北平城來了。周恩來高聲告訴大家:“請不要誤會,這是我們自己的飛機。他們擔負著北平的防空任務,是保護我們的,他們正在進行飛行演習。”

  又一天淩晨,飛行員正忙著做訓練和戰備值班的準備。忽然,值班參謀跑來叫邢海帆接電話。

  “邢海帆嗎?我是聶榮臻。”

  聶榮臻在電話中繼續說:“剛才下麵向我報告說,他們聽見遠處有轟隆隆的聲音,好像是飛機的聲音,恐怕是敵機偷襲,有沒有這回事?”

  邢海帆當即回答,沒有接到敵機空襲的情報,也沒有聽到飛機的聲音。我們飛行中隊已做好戰鬥準備,可以隨時升空作戰。過了一會兒,聶榮臻辦公室又來電話說,經查,弄錯了。原來是下麵的同誌聽見老百姓早起推磨的聲音,誤以為是敵機來了。

  “帶彈飛行” 為了在空中攔截國民黨襲擾飛機

  開國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15時開始,受閱飛機16時升空。

  定在下午舉行慶典的主要原因,是考慮了國民黨空軍襲擾的因素。當時,西南、西北、中南及華南的戰事仍在繼續,成都、廣州、重慶還停留著國民黨空軍的飛機。1949年5月4日,盤踞青島的國民黨空軍派B-24轟炸機空襲過南苑機場,後來青島解放了,但國民黨空軍在舟山群島及台灣都有遠程奔襲的飛機,隨時可能對北平進行空襲,但天色晚了飛機就無法回航了。

  華北軍區航空處航行科長李裕是擔任受閱飛行的地麵對空指揮員。他協助處長油江製定了一整套飛機攔截作戰方案,畫定好幾條警戒線、起飛線、攔截線,國民黨飛機從哪條航線進犯,解放軍飛機在什麽地方起飛,在哪條航線上攔截等,都有明確、周密的部署。

  例如,倘若國民黨飛機從濟南方向來犯,按當時飛機的時速到北平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決定在半小時的航程內起飛攔截,並將其擊落。如果飛機到了北平邊緣地帶還沒被擊落,則攻擊的飛機暫時退出,由地麵高炮部隊擔負起射擊任務。

  盡管開國大典時的防空準備了各種預案,但還是決定部分受閱的飛機帶彈飛行,以便為空中攔截國民黨襲擾飛機爭取更多的時間。那“部分受閱的飛機帶彈飛行”到底是多少架飛機呢?

  在參加開國大典的17架受閱飛機中,有4架飛機帶著實彈。這4架帶著實彈的受閱飛機,分別是——2架美國P—51“野馬”戰鬥機,第2分隊左僚機飛行員閻磊、第2分隊隊長(長機)趙大海。2架英國“蚊”式戰鬥轟炸機,第4分隊隊長(長機)鄧仲卿、僚機飛行員王玉珂。值得一提的是,這4名飛行員都是駕機起義的國民黨空軍飛行員。還需要說明的是,這4架受閱飛行的飛機是“帶彈”而非“載彈”或“掛彈”。

  “帶彈”講的是飛機上的機槍帶著子彈,“載彈”或“掛彈”指的是在飛機載或掛上炸彈。子彈與炸彈完是兩碼事。以P—51“野馬”戰鬥機為例,這種飛機在機翼兩側各配置了3挺12.7毫米機關槍,因此給這2架飛機各配備了1800發機槍子彈(每挺機槍300發),並未掛炸彈(每架飛機可掛炸彈907千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