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曆史回憶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ZT:抗戰期間日軍死亡數字:2009-5-31

(2009-05-31 01:38:24) 下一個
ZT:2009-5-31
文章提交者:aqssm 加貼在 一、二戰史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

抗戰期間日軍死亡數字

根據日本資料提供的數據,日軍在二戰中的死亡人數,按不同統計口徑和截止時間,有185萬、212萬、232萬這三個數字。185萬,是日軍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這八年侵略戰爭中戰死的數字;212萬,是包括二戰後日軍死亡的數字(如在蘇聯的西伯利亞勞改營中死亡的戰俘);232萬,是除日軍正規軍人死亡外,加上武裝平民(類似於中國的民兵)和“異國者”(即強征入伍的朝鮮兵和台灣兵)的死亡數字。

  (1)二戰期間日軍戰死185萬人

       資料來源是服部卓四郎的《大東亞戰爭全史》記載的日軍傷亡數:

       陸軍 海軍 平民 計

      死亡失蹤 1439101 419710 658595 2517406

      殘廢疾病 85620 8895 94515

       (見該書商務印書館1984年中譯本,第4卷1799頁)。

       也就是說,日軍二戰期間戰死的精確數字是1858811人。2001年日本出版的曆史教科書也稱:“二戰中日本死亡軍人約186萬,平民約66萬,”這已是近幾年的數據,說明這一數字是相當準確的。 或許有網友質疑日軍統計的精確性。這除了我上述強調的曆史研究必須依靠檔案外,還可以仔細分析。日軍實行的是地域征兵製,即一個部隊的人員來自同一地區,如大家熟悉的第5師團來自廣島、第6師團來自九州島熊本,越是基層單位,就越是來自更小的行政區域,如中隊(連)、小隊(排)的人員都來自同一個街道和村莊(日本行政區劃用町、目等),本身就是親戚、同學、朋友,早已互相熟識,所以凝聚力強,如有戰死者必拚命搶回屍體。而日軍傷員陷於絕境時絕大多數會自殺,鮮有降者;在太平洋孤島上全軍覆沒即可判定絕大多數戰死。而當時日本有著完整的戶籍製度,因此日軍對死亡人數是清楚的、精確統計的和可信的。著名學者楊奎鬆指出:對傷亡數字造假“在日軍當時則頗難做到。這是因為日本有嚴格的戶籍製度,日軍的士兵全部都有詳細檔案,受傷陣亡均須記入檔案,一旦出現死亡更必須及時通知家屬,以便家屬辦理相應手續和領取撫恤。故意隱瞞戰鬥傷亡在日軍條例裏也是有極其嚴厲的懲罰措施的。”反觀之中國軍隊,以國民黨軍隊為例,部隊來源龐雜,許多新兵一來就投入戰鬥,許多人員還是隨時就地征召、就地投入戰鬥,同一部隊之人互不熟識;作戰多為退卻,有多少屍體落入敵手也不知道;失蹤者是戰死、被俘還是逃亡或被其他部隊收容更不清楚。《南方都市報》今年7月14日登載文章《從長城腳下打到越南的老兵毛金中——那些還叫不上名的新兵轉眼就消失了》,提到“部隊在每次損失慘重的戰鬥之後都會補充新兵進來,但往往是補充來沒幾天的士兵,轉眼在新的戰鬥中就找不到了,然後又會有新的士兵增補”,就是一例。因此,國民黨軍損失統計遠不如日軍精確。國民黨宣布抗戰八年軍人戰死132萬,隻能是最低數字。抗戰時國民黨政府連中國有多少人也沒有統計,所謂4億人是通過食鹽的消耗推算出來的,由此可見一斑。

  

  對其他戰場戰死的日軍也說明一下。其餘日軍死在哪裏?

       根據《日本陸海軍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援護局1956年3月調查數據,從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8月14日(“蘆溝橋事變”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前),日軍戰死的 185萬人中,在中國(不包括東北)戰死40.46萬人(與上述數據一致),在“滿洲”(即中國東北)戰死2.65萬人,在緬甸戰死16.2萬人。

       也就是說,在八年的侵略戰爭中:

       日軍在中國戰場被擊斃40.46萬人,約占22%;

      在中國東北戰死2.65萬人,主要是1939年在諾門坎衝突中死亡8800人和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的戰果。也許網友立即質疑:1945年蘇軍出兵東北擊斃日軍公認的數字是8萬多人,怎麽這裏日軍在東北八年總共才死了2萬多人?原因我在下麵再詳細分析。必須指出的是,這一數字統計截止日期是8月14日,即蘇聯出兵東北才一個星期,蘇軍部隊還在穿越沙漠、山嶺(如大興安嶺)以及原始森林,日本關東軍隻有一部與蘇軍發生戰鬥,損失並不大。根據林三郎:《關東軍和蘇聯遠東軍》一書稱:“截至8月15日,關東軍主力沒有損傷。”蘇聯參戰後7天內同蘇軍交戰的關東軍部隊,有7個師團、2個混成旅團和一些獨立部隊(其中3個師團受到很大損傷),隻占關東軍24個師團、9個混成旅團的一部分(見該書191頁,這裏還不包括朝鮮軍7個師團)。“換言之,到8月15日為止,關東軍的主力尚未同蘇軍交戰,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從日軍3個師團受到很大損傷來看,其戰死在1萬人左右。連同日軍1938年在張鼓峰、1939年在諾門坎與蘇軍衝突中戰死約1萬人,則蘇軍擊斃日軍約2萬人,占二戰中日軍死亡總數的1.1%。則八年抗戰期間,抗日聯軍在東北擊斃日軍隻有6000人左右(詳見下麵分析)。


日軍在緬甸戰死16.2萬人,除去中國遠征軍擊斃日軍1萬多人外(這在本文“遠征軍印緬抗戰”一節中專述),約15萬人主要係英軍擊斃,占8%。

       在太平洋戰場被美軍擊斃的日軍為125萬人,占67%。換言之,二戰中2/3的日軍係被美軍擊斃,美國毫無疑問是戰勝日本的頭號主力。

  這裏比較一下八年抗戰期間中國軍隊的損失。1946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發布了國民革命軍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抗戰期間的傷亡總數,為 3216079人。其中:陣亡1324271人,失蹤130126人,負傷 1761682人。但陣亡132萬不包括受傷後死去的傷員和非戰鬥死亡(即相當於誌願軍抗美援朝陣亡11萬這一口徑)。八年抗戰期間國民革命軍各級醫院一共收容了病員1378526名,其中因病死亡的人數不詳。這也不包括尚未送到軍隊便已凍餓而死的壯丁。蔣夢麟先生是國民黨文教高官,曾任北大教授、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抗戰時任中國紅十字會長。他在抗日時考察了各地拉壯丁的情形,在《新潮》一書中描寫到:在貴陽一個壯丁收容所遇到從廣東曲江來的壯丁,他們從曲江動身的時候有700人,可是現在隻剩下17個人了。途中並無人逃跑,但因沒有東西吃,喝傳染病菌的溪水就拉肚子患痢疾,沿途大部分人都死了。蔣夢麟聲稱:“以我當時估計,在八年抗戰期內,未入軍隊而死亡的壯丁,其數不下一千四百萬人。當然,曲江壯丁從七百人死剩十七個人,隻是一個特殊的例子,不可作為常例。當時我曾將估計的數字向軍事高級長官們詢問意見,他們異口同聲的說:‘隻會(比這)多不會少’”。死亡1400萬壯丁固然誇大,但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中國軍隊非戰鬥死亡的數字非常高。史迪威曾視察鄂西的第18師部隊,據該師羅師長(可能是羅廣文)反映該師病死餓死的人員遠超戰鬥死亡人員。18師所屬的18軍是陳誠頭號嫡係,後來的五大主力之一。頭等主力尚且如此,其他非嫡係和雜牌部隊可想而知。

      有的學者根據各種資料估測,同時考慮到戰時醫療條件的極端惡劣,中國國民政府軍隊在八年抗日戰爭期間的死亡人數包括傷死和病死人員在內,至少在200萬以上(即相當於誌願軍抗美援朝總計死亡15萬這一口徑)。這還不包括各種非正規武裝力量的損失。實際上八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軍隊和民政部門缺乏全麵準確的部隊人數以及征兵統計資料,各部隊損失報告數據資料粗糙,國民政府公布的統計數字已是我們所能獲得的最權威數據了。

      除了國民政府軍事力量外,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正規軍事力量還損失了584267人。其中包括八路軍、新四軍、華南遊擊隊的損失,但不包括在東北地區的抗日聯軍的損失。具體損失構成如下:陣亡160603人,失蹤87208人,被俘45989人,負傷290467人。

   如上所述,八年抗戰期間日軍在中國戰場死亡40.46萬人,那麽國民黨軍和共產黨遊擊隊各擊斃多少呢?由於日本資料並未詳細分類,隻能推算。據戰時日本華北方麵軍的參謀回憶,華北日軍平均每年損失僅1.8萬人。而據日本權威戰史《大本營陸軍部》、《華北治安戰》等宣稱,1940年華北方麵軍戰死5456人,受傷12386人,合計17842人,與1.8萬人這個數字相當吻合。何況1940年八路軍還發動了“百團大戰”,這一年日軍傷亡數應高於其年平均傷亡數。算上新四軍給日軍造成的損失,估計八年抗戰中國共產黨的軍隊給日軍造成的傷亡總數應不超過 20萬人(有網友說曾看到某內部資料稱敵後戰場八年斃傷日軍總數僅12萬多人,因無法核實來源,姑且存疑),其中擊斃者應不超過5萬人。對比共產黨遊擊隊總計陣亡16萬人(不計失蹤數),則與日軍戰鬥死亡比例大致為3:1(此為大概約數,因共產黨遊擊隊的傷亡包括與偽軍作戰和與國民黨軍“磨擦”時的損失數字,而華北日軍也在與敵後戰場的國民黨軍交戰中有一定損失,如中條山戰役。以上因素均忽略不計,隻純粹比較雙方陣亡總數,僅供參考)。


如共產黨遊擊隊擊斃日軍5萬的話,則國民黨軍在正麵戰場擊斃日軍數應為35萬(含日軍傷病死數,但不計滇緬作戰戰績)。如上述八年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陣亡132萬,與日軍死亡數比例大致為3.8:1。如考慮國民黨軍死亡總數實際在200萬以上,則為日軍6倍左右。

  (2)包括戰後損失,日軍因戰爭死亡總數為212萬人

       根據《日本陸海軍事典》引用的日本厚生省援護局1956年3月調查數據,日軍因戰爭死亡總數為212萬人,比185萬這個數字多了20多萬,這是因為,該數字包括日軍在二戰後(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的死亡人數。戰後日軍死亡情況是:

       在中國(不包括東北)死亡5.11萬人。這一數字頗令人費解,因抗戰勝利後中國對日本“以德報怨”,並沒有象蘇聯那樣大規模折磨死日軍俘虜,這5萬多日軍是怎樣死的?我推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被蘇軍擊斃一部。因1945年8月8日蘇軍除出兵東北外,還有一部進攻張家口和承德、山海關。張家口是日軍“中國派遣軍”下轄的“駐蒙軍”防區,而蘇聯出兵後日軍將承德、山海關所在的熱河由關東軍防區劃歸中國派遣軍,故中國派遣軍也在與蘇軍的戰鬥中受到一定傷亡;

      與中國共產黨遊擊隊作戰的傷亡。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正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進行大反攻,但日軍根據命令隻向國民黨軍投降,所以對共產黨遊擊隊進行了激烈的抵抗。據岡村寧次回憶,停戰後一段時間在中國的日軍在對共產黨遊擊隊的抵抗中,損失達7000多人。

      參加中國內戰被擊斃。抗戰結束後,特別是在華北的國民黨部隊有利用投降的日軍參加內戰、進攻中國共產黨解放軍的現象。尤其是山西的閻錫山,留用侵華日軍達 1.5萬人,編成第10總隊等番號,用作內戰的急先鋒,戰鬥中大量傷亡,隻有少數人回國。在晉中戰役中,閻錫山部被殲10萬,其中日軍第10總隊帶頭衝鋒突圍,大部分被擊斃,總隊長原泉福少將(真名元泉馨,原日軍駐山西的獨立步兵第14旅團的旅團長)和7名高級軍官自殺。太原戰役時,參戰的日軍1100多人,被擊斃700多,死亡率頗高。因此參加中國內戰而死的日軍不在少數。

       因饑餓和自殺而死。抗戰結束後,中國物資極其缺乏,更不用說日本戰俘和僑民了。據日本資料,停戰後日本在中國(包括東北)餓死病死的平民達17萬人,肯定有相當部分戰俘也遭此下場。另因為戰敗,有許多日軍因絕望而自殺(有的在回國的船上跳海)。

       戰後日軍在中國還死了5萬人,目前還缺乏詳細的分類資料,希望網友在這方麵也作些考證工作。

加上這個數字,則日軍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為45.57萬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日軍在中國東北還死了2.02萬人,全部是蘇軍戰果,因為有相當部分關東軍還在繼續抵抗,特別是東寧虎頭要塞,抵抗至8月26日。所以:

      日軍在八年侵略中國全境的戰爭中,戰時在中國關內戰死40.46萬人,在東北戰死2.65萬人;戰後還在中國關內死了5.11萬人,在東北死了2.02萬人,合計共50.24萬人。這就是《疑義相與析》一文中引用的:“就單以侵華日軍的死亡人數來說,日本方麵也有502400人(桑田悅、前原透合著:《日本的戰爭:圖解及數字》)的說法”,就是把侵華日軍在中國戰場被中國軍隊擊斃的加上在中國東北被蘇軍擊斃的數字混在一起全部計入中國戰果,還是把“被中國軍隊擊斃的日軍”和“在中國被擊斃的日軍”(蘇軍擊斃4萬)這兩個不同範疇混為一談,也是沒有細讀我之原文而導致的常識錯誤。

   真實情況是:日軍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為45.57萬人(含戰後死亡)。連同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抗日聯軍在東北的戰果,合計擊斃日軍47萬多人,還是占日軍因戰爭死亡總數212萬的22%。

  至於蘇軍戰果,戰時、戰後在中國東北各擊斃日軍2萬人,合計4萬,但不是蘇軍殲滅日軍的全部。蘇軍除出兵東北外,還進攻了朝鮮北部,以及共有10萬多日軍防守的庫頁島(薩哈林島)南部以及千島群島(特別在占守島發生了激戰),戰後蘇聯還占據千島群島中的北方四島至今。據日軍統計,對蘇戰爭中在朝鮮和北方四島合計戰死1.94萬人。故蘇軍擊斃日軍總數為6萬人。


所以除了正規軍人和“異國者”外,戰爭中日本還死了15萬武裝平民,日軍稱為附屬人員,其戰死地分別是:

       在日本海外島嶼,特別是衝繩島、硫黃島、馬裏亞納群島(包括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等地死亡7萬人,提尼安島還被稱為“玉碎島”。

       在菲律賓死亡3萬多人。上麵已指出,日軍在菲律賓戰死正規軍48.66萬人,而據日本厚生省援護局宣稱,日軍在菲律賓總計戰死51.8萬人,就是包括這3萬多附屬人員。

       在緬甸死亡2萬人。上麵已提到日本正規軍在緬甸死亡16萬多人,加上這2萬附屬人員,有18萬多日軍被英聯邦軍隊擊斃在緬甸(日軍記載投入緬甸30.4萬人,死亡18.5萬人,見《長編》中冊,313頁。這一數字包括含中國遠征軍擊斃1萬多日軍在內)。

      在中國東北死亡3萬多人。蘇聯出兵東北時,日本關東軍兵力總計75萬人,但尚有15萬“在鄉軍人”(退伍兵)緊急動員,主要從事後勤支援工作。此外,還有武裝日僑組成的“開拓團”也參加了戰鬥。據最新研究資料,日本曾於20世紀30-40年代,有綱領、有計劃地向中國東北進行了五次大規模帶有侵略性質的移民,最終目標是從1937年起利用10年時間,向東北實施移送100萬戶、500萬人的龐大移民侵略計劃。日本對我國東北進行移民侵略的目的是把日本移民組織成強化的武裝集團,侵入中國農民居住區,形成由日本人組成的特殊村落或“移民團”,以監視和鎮壓當地人民。至戰敗投降,日本共向中國東北派遣“開拓團 ”860多個、33萬多人。日本規定武裝移民要“承擔關東軍任務的一部分,維持滿洲國內的治安”。所以這些移民大多擁有馬匹、槍支。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向密布“開拓團”的日軍“國防第一線”進攻,由日本“開拓團”青少年組成的“義勇隊”進行頑抗,將近有三分之一的“義勇隊”隊員死於戰場。如東寧虎頭要塞的日本守軍,正規軍1400人,另有日僑義勇隊500人。所以由於蘇軍的大縱深突擊,由退伍兵和武裝移民組成的日軍附屬人員也遭到慘重傷亡,被擊斃約3萬人。所以蘇軍宣稱出兵東北共擊斃日軍8.3萬人,除這3萬附屬人員外,還有正規軍5萬(具體分類是:從8月8日出兵到8月14日這一個星期,擊斃1萬人;從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到26日虎頭要塞的最後抵抗結束,擊斃2萬人;在朝鮮、千島群島擊斃2萬人)。因此蘇軍在1937年張鼓峰、1939年諾門坎衝突中擊斃日軍1萬人,1945年出兵東北擊斃日軍8萬多人,在西伯利亞勞改營折磨死日本戰俘6萬人,合計共殺死日軍15萬人,占日軍死亡總數232萬人的6.5%。

       以日軍死亡232萬人這個口徑計算,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擊斃日軍約150萬人,占64.7%。

       有中國學者根據日本曆史學家井上清的著作《日本近代史》提供的資料統計,稱日本在整個二戰中傷亡總數為287.4萬人,其中在太平洋戰場及亞洲其它戰場中傷亡共89萬餘人,以此推算,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傷亡人數達198.4萬,接近70%。原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一位負責人就認為在中國的日軍陣亡198.4萬人。沈陽九·一八曆史博物館宣傳侵華日軍陣亡200萬,導致200萬日本婦女成為寡婦。這一數據被中國曆史著作廣泛引用,但實際也是不正確的。

井上清的著作《日本近代史》中的原話是:“從1937年對中國的全麵侵略戰爭開始,至戰敗投降止,軍人、軍事人員及附屬人員戰死病亡者約233萬人,下落不明和仍留在國外者(1956年)為6.3萬人,負傷人員和領取殘廢撫恤金者30.9萬人,共達287.4萬人 ”。這裏用的日軍死亡233萬這個數字,與靖國神社的232萬基本一致,具體分類我上麵已詳細說明。至於日軍在太平洋戰爭死亡89萬,則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是日本陸軍在太平洋(不含本土和衝繩等西南諸島)以及東南亞被美、英軍擊斃和死於傷病者約89萬人(見林三郎所著:《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軍隊》)。二戰時日本陸軍有四大戰略集團,其中在本土和西南諸島的駐軍稱為“國內軍”,在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的稱為“南方軍”。據日本厚生省援護局1964年3月發表的統計資料,在太平洋(不含本土和衝繩等西南諸島)以及東南亞的“南方軍”死亡89.61萬人(這就是某些學者引用的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僅死亡89萬人的來源),此外在本土和西南諸島的“國內軍”死亡15.56萬人,區分得清清楚楚(其餘日本陸軍死在中國和對蘇戰爭中)。這隻是日本陸軍死亡數字,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還死亡了41萬人。中國某些學者將日本二戰總傷亡數287.4萬(其中死亡232萬)簡單地減去其在太平洋(不含本土和衝繩等西南諸島)以及東南亞的陸軍死亡數 89萬,就得出中國消滅日軍198.4萬這個天文數字,而將美軍在日本本土和西南諸島消滅的日本陸軍、太平洋戰爭中消滅的41萬海軍,以及蘇軍的戰果統統據為己有,是相當不嚴謹的


這裏順便提一下日本在二戰中的人員損失。據2001年日本出版的曆史教科書稱:“二戰中日本死亡軍人約 186萬,平民約66萬,”合計252萬,但這僅是戰時的損失,如我上述,二戰結束後日軍死亡也不在少數。按照靖國神社的算法,二戰日軍死亡232萬人。除去15萬日軍附屬人員(“武裝平民”),日本普通民眾死亡約50萬人,其中在海外島嶼戰鬥中和本土死於美軍戰略轟炸的33萬人,在中國死亡平民17萬人。

      死於美軍轟炸的日本民眾,主要是投在廣島和長崎的2顆原子彈,當時共殺死約10萬人。還有就是1945年3月9日美國戰略航空隊一次出動B—29型重型轟炸機234架,對東京進行大麵積轟炸,投下燃燒彈1667噸,使東京四分之一地區燃起了大火,燒死日本平民8.3萬人。但這還不是日本戰爭死者的全部。由於遭受原子彈的輻射,廣島、長崎的幸存者戰後陸續死去,也被日本列為戰爭死難者。據日本曆史學家井上清稱:一顆原子彈在廣島就殺死25萬人,在長崎也造成 20萬人死傷。就是計入戰後陸續死亡的數字。所以日本因戰爭而死亡者,有軍人230多萬,平民約80萬,合計310萬。據《人民日報》2002年8月15 日報道,日本政府為紀念第57個“終戰紀念日”,舉行了“全國戰歿者追悼式”,“如往年一樣,明仁天皇和皇後、政府要員、以及眾參兩院之長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約6000名代表,今天上午在武道館集會,追悼日本在二戰中死去的310萬戰歿者。”。所以日本因二戰死亡總數是310萬人,為中國在八年抗戰中軍民死亡總數2100萬人的1/7。

  這裏再說一下1945年停戰後日本在中國死亡的17萬平民。其中在中國東北死亡平民10.15萬人(數據統計依據:王輔《日軍侵華戰爭》,第4卷,2796-2797頁),主要原因一是1945年蘇軍出兵東北後,在東北的數十萬日本僑民躲入深山老林,因缺乏食物大批餓死;到了1945年冬天,因缺乏禦寒衣物也有大批僑民凍死。在中國關內死亡的7萬日本平民也是同樣原因。

      總結起來,中國八年抗戰擊斃日軍40多萬,雖隻有美軍戰果的1/3,但也多於蘇聯和英國,就打敗日本的貢獻,是第二位的。這就是中國戰場在東方反法西斯戰場的曆史定位。貶低甚至隻字不提,是有偏見;過分拔高到第一位的抗日主戰場,則屬誇大。把日軍死亡數字和中國死傷數字回歸雖減小但真實的數字,無損於我們的功勳,無減於我們的苦難,更能使曆史記憶達成普遍的理性自覺。

http://bbs.tiexue.net/post_3597960_1.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