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意象的表露

(2014-01-15 16:07:43) 下一個

落花

      大自然是人類永遠的認識對象和審美對象,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與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產生。落花在我國古詩詞中被賦予了情感和生命。

1、作為自然景物來描寫,構成一種優美的意境。“春城無處不飛花”,“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2、麵對落花,唏噓感歎:歎年華易逝,美麗不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3、寓意昂揚向上的精神。“花落春常在”,“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

流水

因 水柔婉和清冷,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類雖具體可感卻難以把握的事物。“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又因水的剪切不斷、永不停歇,與愁緒的無始無終、 無止無休正好吻合,故詩人又常以水喻愁。“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搗衣砧聲

月 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遊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傳統意象之一。杜甫的《秋興》,就是以白帝城的砧聲寄寓自己 客居漂泊中對故鄉的思念:“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 高急暮砧。

詩人喜歡把這種聲音作為自己詩歌的背景音樂,表達種種複雜的情感:“深院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砧清秋巷迥,燈白夜堂涼。此意無人會,重城醉夢鄉。”

相傳鴻雁能夠傳書。李煜在《清平樂》中說:“雁來音信無憑”。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陣”、“雁序”、“雁行”這些相應的形象來。強調的群體、共同飛翔的意義。

雁行——謂相次而行,如群雁飛行之有序列。《詩經·鄭風·大叔於田》有“兩服上襄,兩驂雁行”的詩句。

雁序——飛雁的序列。杜甫有“九秋驚雁序,萬裏狎魚翁。”更有用“雁序”來喻兄弟的。

雁陣——雁飛行時排成的隊形。“九雁列陣,雌獨不群。”這些詩文都是強調大雁和雁群的關係。

“斷鴻”,是失群孤雁。柳永有“凝淚眼,杳杳神京路,斷鴻聲遠長久。”張久齡有“孤鴻海上來。”

杜鵑

又名杜宇、子規、蜀鳥。傳說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讓位給他的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後靈魂化為杜鵑。

1、因它的叫聲被老百姓摹擬為“不如歸去”,其聲淒慘,因而古詩詞中的杜鵑常常是淒涼、哀傷的象征,詩人常常用以表達思親之情、歸家之念。“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湘江日暮聲淒切,愁殺行人歸去船”。

2、傳說杜鵑啼叫時嘴裏會流出殷紅的血,故杜鵑啼血常用以表現環境之淒涼。“杜鵑啼血猿哀鳴”,“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鳥吳花殘照裏,忍見荒村頹壁”。

3、也有用杜鵑啼血來比喻忠貞的。“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鷓鴣

1、它的叫聲被老百姓摹擬為“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2、鷓鴣的叫聲還可用來婉轉勸人不要遠行,以此表達思念之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東風唱鷓鴣”。

燕子

1、燕子因結伴飛行而成為愛情的象征。“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2、燕子有眷戀舊巢的習性,故又成為古典詩詞表現時事變遷、抒發人事代謝的寄托。“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寒蟬

晉人陸雲在《寒蟬賦·序》中稱讚蟬有五種美德:頭上有蕤,這是文采;隻飲露水,這是清高;不食五穀,這是廉潔;不住窠巢,這是儉樸;應氣候守季節,這是信用。

蟬 常常成為詩人自比清高的載體,而秋蟬命折深秋,因此,寒蟬又為悲涼的同義詞。“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 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竭。”“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月亮

1、古詩中的月亮往往是思鄉的代名詞,是相思之情的載體。“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2、明月常蘊涵邊人的悲愁。“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3、明月還蘊涵時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4、月亮普照天下,有圓有缺,月圓可喻親朋相聚,事情結果圓滿;月缺可喻親朋分離,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恨君不是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隻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1、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遊。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木葉紛紛下,東南日煙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蒼。暝色況複久,秋聲亦何長。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

“洞庭波冷曉侵雲,日日征帆送遠人。幾度木蘭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2、 另一典型內涵是“自由”,對中國文人來說,“泛若不係之舟”,卻成為頗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這種思想的淵源可追溯到莊子:“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 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係之舟,虛而遨遊者也”。 “釣罷歸來不係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青山

山的靜穆,山的宏遠,對中國人有著永遠的吸引力。

1、作為故鄉的象征。“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2、 山是一種空間意象,同時更暗含時間的因素。“英雄一去豪華盡,惟有青山似洛中。”《三國演義》開篇一首《臨江仙》詞,即因濃縮了這種感慨而被譽為“千古第 一調”。“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在棄官之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排擠出朝廷的李白說:“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3、青山意象常被用於暗示濃烈的情感。“遠送從此別,青山空複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4、 青山的綿延不絕,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和想象空間。詩人們很早就學會一項技巧,在詩的前半部分抒發某種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結尾。“望君煙 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沒何處,青山空向人。”唐代錢起在考場上所作《省試湘靈鼓瑟》是以青山意象為結尾的最成功的範例。他在詩的前半部分描寫湘水女神鼓 瑟,音律之美為人世罕聞,而以下麵四句收束全詩:“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曲終之後湘靈杳無蹤影,悲風拂過一川江水、幾座青山,呈現給讀者一幅極其省淨的畫麵。“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開放式結尾一直為人們所欣賞。

古今詠花的詩詞歌賦,以梅為題者最多,或詠其風韻獨勝,或詠其神形俱清,或讚其標格高雅,或頌其節操凝重。

1、寒梅,被詩化典型化,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來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與“今夜曲中聞折柳”一樣;“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2、唐人的詠梅詩,大多寫閨怨,傳友情,托身世。如林和靖的《山園小梅》。宋以後,寫其意象之美,讚其品格吟風日盛。如陸遊的《詠梅》。“花中氣節最高堅”,“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是宋人流風餘韻的發揚。

清麗淡雅,芳香襲人,豔於百花凋後,不與群芳爭列,在詩詞中常是恬然自處、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

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1、由於“蓮子”即“憐子”諧音,“憐”意為“愛慕”,“子”第二人稱敬稱,“憐子”即愛慕心上之人,借以表達愛情。“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

2、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故被視為處於濁世而仍保持氣節的高潔之士的象征。

3、其他詩句“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長江春水綠堪染,蓮葉出水大如錢。”

1、 竹子虛心、有節、根固、質堅、瀟灑、挺拔,詩詞中多為“堅貞”“高雅”“氣節”的象征。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鄭板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竿來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

2、表現高風亮節。“自是子猷偏愛爾,虛心高節雪霜中。”

3、表現頑強生命力。“千花百草凋零後,留向紛紛雪裏看。”

4、表現忠誠的。“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蔭待我歸。”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常被看做有剛正節操的象征。“願君學長鬆,慎勿做桃李。”“豈不罹凝寒,鬆柏有本性。”

梧桐

梧桐則是淒涼悲傷的象征。“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一聲梧桐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1、柳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長安陌上無窮樹,惟有垂楊管別離。”“柳”“留”二音相諧,因而“折柳”相留,南朝樂府民歌有“上馬不促鞭,反折楊柳枝,碟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2、登樓賞景,觸“柳色”而生離愁別緒:“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3、楊柳有著嫋娜迷人的意態。“一絲柳,一寸柔情,”它被賦予纏綿悱惻哀怨無盡的情懷。這種情懷與離別的淒婉悲傷不謀而合,“楊柳依依”“依依離情”。
   

“浮雲”比喻在外漂泊的遊子,“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懷春,“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駿馬”喻誌向,“驍騰有如此,萬裏可橫行;

“丁香”指愁思或情結,“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

“紅豆”象征愛情或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擷,此物最相思。”;

“楊花”寫離情,“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青草”喻離恨,“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雨打芭蕉”寫離愁別緒,“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

“烏鴉”表現淒涼的氛圍,“枯藤老樹昏鴉”,“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