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重溫往日時光:新中國十大男高十大女高

(2013-10-26 13:56:04) 下一個




新中國十大男高音演唱的歌曲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由《人民音樂》雜誌社發起,邀請全國部分音樂界的專家學者、音樂編輯、評論員以及北京晚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等國內數家單位評選出 了新中國十大女高音和十大男高音,那時還不稱歌唱家,而叫歌唱演員,此後就再沒有類似評過,在當時是很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



新中國十大男高音是


1、朱崇懋(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廣播樂團著名抒情男高音)

 

        朱崇懋(1922--2000)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江蘇蘇州人。二十歲舉行首 次獨唱音樂會,後在華東海軍文工團和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廣播樂團工作,曆任合唱指揮、獨唱和藝術指導等職。在四十年的聲樂藝術實踐中,他以學習西歐傳統唱法 為基礎,並向我國民族民間傳統聲樂藝術學習,形成自己的風格。他的演唱含蓄內在、細膩深情,音色甜美,吐字清晰,特別是在高聲區的弱音控製和延長分外動 人。他演唱的《草原之夜》,

     《金瓶似的小山上》等抒情歌曲風靡幾代人,至今廣為人們學唱。曾任中國廣播藝術團合唱團藝術指導。1979年移居美國。1984年領導創建紐約海韻合唱團。1985年元月於紐約林肯中心愛麗絲桃麗廳指揮海韻合唱團在美國首演抗戰音樂史詩《黃河大合唱》。此後,一直不懈地致力於中國合唱藝術在美國民眾中的介紹和推廣。2000年10月11日病逝於紐約。

    《二月裏來》朱崇懋

  

 


2、藏玉琰(中央樂團著名抒情男高音)

 

            臧玉琰是我國老一輩著名歌唱家,1923年生於河北省。1942年考入四川國立音樂學院聲樂係,師從著名歌唱家、音樂教育家黃友葵教授。

          1948年臧玉琰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後在湖南大學音樂係,武漢華中師院任教。1953年調至中央樂團任獨唱演員,在舞台實踐中,被人們公認是我國著名男高音之一,曾名噪樂壇。

         十年動亂中,他受盡折磨,長期下放在蘇北,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嚴禁他唱歌。但出於對聲樂藝術的酷愛和赤誠追求,他默默地用回憶和感覺來琢磨歌唱藝術技巧:感 覺聲音的位置;研究氣息共鳴的運用;心底翻湧著歌聲,就是這種無聲卻又經常處於歌唱狀態的練習為他日後恢複歌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79年他被調到南京藝術學院任教,當黃友葵教授發現他仍然保持著良好的本質時,不辭勞累地給他上課恢複聲音並鼓勵他重返舞台,經過半年的時 間,臧玉琰終於恢複了年輕時的聲音狀態。在1979年之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裏他演出高達四百多場。1982年他出訪美國,博得國外友人及華僑的一片讚揚聲, 載譽而歸。           

 

          2005年10月29日20時,老歌唱家臧玉琰因心髒病突發在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逝世,享年82歲。   

          臧玉琰以意大利美聲唱法著稱,特別善於運用恬靜詩情的聲音表現歌曲的意境,輕聲細語般的抒發內心的情思,在表達歌曲的情趣上探幽索隱有其獨到之處。

 

    《思鄉曲》臧玉琰

 

 

 

3、樓乾貴(中央歌劇院著名歌劇演員)

 

 

            樓乾貴,出生於1923年10月,浙江寧波人。男高音歌唱家。曾是北京市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委員、市民盟文化委員會副主任、北京高等院校校友會北京海外聯誼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化交流協會、中國國際友人研究會理事。

          1942年,樓乾貴考入上海震旦大學醫學院。1947年,他考取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今上海音樂學院)兼讀聲樂。1949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 到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係任醫師及助教。他自幼喜愛歌唱,在小學、中學時期就參加校內外歌唱活動。大學期間,他曾先後向數位中外聲樂教師學習,並參加 過上海青年會主辦的“中國近代作品音樂會”、“抗戰歌曲音樂會”、“聖母頌音樂會”、“彌賽亞”等音樂會。1949年初,他參加上海市政府交響樂團(今上 海樂團)音樂會中的獨唱節目,獲得好評。

          1951年,他組織了在協和醫學院禮堂舉行的“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音樂會”。1953年,他隨中國青年藝術團赴羅馬尼亞首都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 和平友誼聯歡節,並在美聲獨唱比賽中獲銀獎。同年11月隨第三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赴朝演出。1954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歌舞團赴蘇聯及東歐巡演,並被授 予羅馬尼亞國家紅星勳章及波蘭國家騎士十字複興勳章。在蘇聯錄製了獨唱唱片。

          1955年,他被調入中國歌劇院任演員、聲樂教員、聲樂指導。除了音樂會獨唱外,他還在歌劇《蝴蝶夫人》、《葉甫根尼·奧涅金》及其他中外歌劇中扮演角 色。他的音色清脆明亮,氣息充沛,穩定而自然,吐字清晰,演唱流暢、豪放,不過分雕琢,而是以飽含感情的歌聲感人。 

          他曾在天津、上海、北京、青島舉行個人獨唱音樂會,並出版了獨唱專輯音帶。1979年,他演唱的兩首歌曲榮獲文化部國慶30周年優秀歌曲一等獎及三等獎。1980年、1990年兩次在美國舉行獨唱音樂會。他的演唱活動一直延續到2002年春。

          除了從事獨唱事業外,他在歌劇聲樂指導方麵於1982年與法國藝術家合作將歌劇《卡門》推上舞台,又於1988年在芬蘭“薩沃林那歌劇藝術節”上演出了歌 劇《蝴蝶夫人》、《卡門》及音樂會。他還曾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兼課教授,並多次擔任文化部重大歌唱比賽評委。在《人民音樂》及京滬報紙上發表專題評 論文章。為培養青年演員,他和歌劇院著名指揮、藝術家創辦“首都歌劇培訓中心”。

          樓乾貴演唱的歌曲

   

 


4、李光羲(中央歌劇院著名歌劇演員)

 

            李光羲,1929年生於天津,17歲接過父親的班進了開灤礦務局當了名小職員,1954年考入中央實驗歌劇舞劇院。

           在他的藝術生涯裏,沒有音樂家庭的熏陶,有的是過早地挑起供養家的重擔;也沒有邁入音樂學府接受過正規教育,有的是擋不住的天分、執著的追求、勤奮的磨練、還有累累的碩果:在古典歌劇《茶花女》、《葉甫根尼*奧涅金》、《貨郎與小姐》,民族歌劇《劉胡蘭》、《阿依古麗》、《第一百個新娘》等劇中擔任主角;1964年在《東方紅》中演唱《鬆花江上》;還演唱了《太陽出來喜洋洋》、《牧馬之歌》《延安頌》、《周總理,你在哪裏》、《祝酒歌》、《鼓浪嶼之波》《遠航》等百餘首曲目以及歌劇詠歎調、外國民歌、藝術歌曲

           1989年獲"首屆金唱片獎"、"建國四十年優秀歌曲首唱獎"、"改革十年優秀演唱獎"等,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待遇。 這些成就足以說明李光羲在中國歌劇史、音樂界是個領軍式的人物了。想必他一定是個"高處不勝寒"的人吧?其實不然。

          1964年在《東方紅》中演唱《鬆花江上》;多年來演出過深受歡迎的曲目百餘首,如《太陽出來喜洋洋》、《牧馬之歌》、《延安頌》、《紅日照在草原上》、《周總理,您在哪裏》、《祝酒歌》、《鼓浪嶼之波》、《何日再相會》、《遠航》、《北京頌歌》以及歌劇詠歎調、外國民歌及藝術歌曲等,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歌唱家,曾獲文化部演出評比一等獎。1989年獲“首屆金唱片獎”、“建國四十年優秀歌曲首唱獎”、“改革十年優秀演唱獎”等,現為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4月被美國傳記學會收入《世界名人錄》。


      現任國家教委美音教育促進會理事、文化部技術職稱考評委員劇院藝委會主任。1998年參演了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歌曲:《走進新時代》。

       李光羲曾獲文化部演出評比一等獎。


  李光羲曾經獲得“首屆金唱片獎”、“建國四十年優秀歌曲首唱獎”、“改革十年優秀演唱獎”等。


  李光羲享有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稱號。

 

      《祝酒歌》李光羲

 

 


5、胡鬆華(中央民族歌舞團著名男高音)

          胡鬆華,祖籍是山東濰坊,1932年元月生於北京,滿族。歌唱藝術家、詞曲作家,並具書畫專長。

          1949年畢業於華北大學,任華北大學第三文工團演員。1952年入中央民族歌舞團任獨唱演員。1962~1965年任該團藝術委員會副主席,兼合唱隊長。1964年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任獨唱,任音樂影片《阿詩瑪》中男主角全部唱段。1965年任歌劇《阿依古麗》男主角。1972年任中央樂團獨唱演員。他擅長的曲目有《讚歌》、《塔吉克牧人之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

        1949年畢業於上海實驗戲劇專科學校。曆任中央民族歌舞團藝委會副主任,合唱隊長,中國交響樂團一級演員。榮獲國務院授予突出貢 獻專家特殊津貼。是中華民族團結進步協會常務理事,四屆至九屆的全國政協委員,事跡載入英國國際劍橋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和國內多種藝術家辭典。兼任中 國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數十年他堅守 “藝術向高峰攀登,生活向底源深遊”的自勉信條。曾深入40多個民族地區,出訪20多個國家,為發展和弘揚眾多民族聲樂藝術做出貢獻。多年堅持繼承多民族 傳統聲樂技藝,又廣泛吸收世界性精華,而進行創造性繁難結合的成功實踐。中外權威李淩、湯雪耕、梅紐因等評譽他“闖出了一條寬廣多彩的歌路”,“鑄造了一 種博熔眾長獨匯絕藝的新型唱法”。“其風格濃鬱、技法科學、演域寬廣、生氣常存的歌聲在中國整整影響了兩代人”。被各族人民愛稱為“我們自己的歌唱家”。 (《人民日報》《人民音樂》《中華英才》等報刊語。)老一代音樂家時樂蒙等評說他是“中國式的美聲唱法”。並書幅題詞“納江河溪流百千,釀中華美聲甘 泉”。共和國三代領導人都親聽、讚賞過他的歌聲。

           其代表作是1964年參加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時作詞編曲及首唱的《讚歌》,成名曲是五十年代自編自唱的《森吉德瑪》、《豐收之歌》,久傳海內外。至 今罕見的是擅長演唱多民族歌曲的歌唱家,還能同時應中央歌劇院邀演洋為中用形式的大型歌劇《阿依古麗》,並成功地飾演了男主角阿斯哈爾,給新型歌劇界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此外,為中國首部音樂故事影片《阿詩瑪》錄唱了阿黑全部歌曲,為人民音樂家施光南的音樂故事片《神奇的綠寶石》錄唱了男主人達戈全部唱段, 還為《雷鋒》、《祖國啊,母親》、《但願人長久》、《啊,搖籃》等20餘部影片錄歌。1980年創演了《胡鬆華、張曼茹獨唱獨舞晚會》反響強烈,並被中央 電視台錄製了該晚會的專題節目《並馬高歌》。他創作、改編影響大的歌曲還有:《馬背上的祝願》《高原酒歌》《努爾哈赤的駿馬》《重歸阿佤山》《我家牆上掛 滿刀》、《歡騰的苗山》等。首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馬兒呀快快跑》等。

 胡鬆華創作演唱多次獲重要獎項:金唱片獎、四十年廣播首唱金曲獎、文化部新作演唱評比一 等獎、全球華語歌曲最高投票獎等。另《人民日報》以“書畫先於歌唱,鷹馬神韻騰飛”為題、《人民政協報》以“中華血氣貫丹青”為題詳評其自幼苦學十三年書 畫專業的造詣,並研討了他書畫藝術與聲樂藝術之間“同根於氣”互為補養的妙益。記述了胡鬆華幾十年“苦練書畫養歌氣,勤使歌聲潤畫書”的實驗及他“書畫乃 有形之歌聲,歌唱乃有聲之書畫”的集中體會。其書畫作品出版在海內外多種載體,並展示在多家電視專題中,被新加坡聘為書學協會評議委員。

                胡鬆華《讚歌》

 

 

 

 


6、施鴻鄂(上海歌劇院著名抒情戲劇性男高音)

 

          施鴻鄂(1934—2008)我國著名的抒情戲劇性男高音歌唱家,他生於1934年,十六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 聲樂係,畢業後於1956年赴保加利亞深造,就讀於索非亞國立音樂學院,並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該校聲樂係歌劇專業.1962年他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 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古典聲樂比賽中以最高分獲得金獎,為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施鴻鄂的演唱具有明亮的音色,柔潤的音質,寬廣的音域和宏大音量等特點。他熟練掌握了意大利美聲學派傳統唱法裏中、高聲區銜接過渡平穩的技巧,並使歌聲中 具有了強烈的穿透力和金屬光澤。他在音樂上有著完美的修養,歌曲處理細膩,準確,演唱時熱情奔放,光彩耀人。它能用意大利語、德語、英語演唱歌劇和藝術歌 曲,同時也能很好的演繹我國優秀的民族歌曲。在舞台上曾以一曲“鬆花江上”的演唱使觀眾為之震撼而淚下。
施鴻鄂於1962年回國後,一直在上海歌劇院裏擔任主要演員,活躍在中國歌劇舞台上。由於它在國際樂壇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多次被邀請到日本、德國、奧地 利、美國和馬來西亞等國家演出,舉辦獨唱音樂會和聲樂講座。報界讚美他“有著黃金般的歌喉”是“中國歌壇上燦爛的明星”。特別一提的是1995年,六十一 歲施鴻鄂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首府巴騰若芝市舉行一場極為成功的音樂會被授予該市榮譽市長的殊榮。
施鴻鄂的美聲唱法層深刻的影響了整整一個時代的中國歌壇,受到聽眾的崇拜。太平洋影音公司曾在80年代有幸為他錄製過兩個專輯;一個是以意大利歌曲為主的獨唱專輯;另一個是他與朱逢博的二重唱歌曲。中國唱片上海公司也為施鴻鄂錄製過《生命的星》專輯,主要收錄了施鴻鄂演唱的中國歌曲,此外,中國唱片出版發行的《二十世紀華人經典百集》係列唱片也為施鴻鄂製作了專輯。

施鴻鄂在幾十年的演唱生涯中演繹了中外許多經典曲目。中國歌曲有:《鬆花江上》、《毛主席的光輝把爐台照亮》、《生命的星》、《河流》、《無題》(根據魯迅同名詩譜曲)、《滿載友誼去遠航》和《我為偉大祖國站崗》等。施鴻鄂還塑造了一係列舞台形象,其中包括《雷鋒之歌》中的雷鋒、《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多布傑》中的多布傑,《楚霸王》中的霸王,並主演過意大利歌劇《茶花女》、《圖蘭朵》《蝴蝶夫人》和《波西米亞人》等。


  施鴻鄂作為中國六、七十年代國內為數不多的正統意大利美聲歌者曾為眾多年輕演員做過輔導。他的妻子朱逢博就是他的學生之一,總政歌舞團的男高音程誌張積民也慕名找到他學習。目前活躍在歌劇舞台上的戴玉強孫秀葦魏鬆也都接受過施鴻鄂的輔導,由於種種人為原因,施鴻鄂在晚年沒能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從事聲樂教學,實屬遺憾。

 

施鴻鄂 《滿載友誼去遠航》

 

 

 

 

 


7、呂文科(海政歌舞劇團著名抒情男高音)

 

         呂文科(1930.8.16~1997.11.16)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河北井陘縣蘆莊村人。幼時在家鄉喜歡聽戲曲二人轉、二人台、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韻大鼓、絲弦及民歌等,並萌生“長大我也去演唱”的想法。

        呂文科1956年9月入黨,同年參加“全國首屆音樂周”,演出《哥哥你快來》(呂遠作品)等歌曲,受到聽眾及同行的好評。1957年,隨建工部文工團赴全國各地為建築工人演出,其間還演唱過《連斯基的詠歎調》、《采珠人》等西洋歌劇選曲。

       此後又演唱了呂遠創作的《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歌曲,受到周恩來、 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讚揚。他演唱的《哪兒來一個老貨郎》、《羊倌的歌》、《再見吧,第八個故鄉》、《在也門的晚霞中》也深受群眾喜愛。1963年,他與呂 遠一起調入海政歌舞團,並擔任合唱隊長,演唱了《水兵最愛什麽花》,以及為電影《海島南泥灣》、《決裂》、《南海風雲》、等配唱。1964年在歌舞劇《水 兵的光榮》中擔任主角,並參加了獨唱演出,獲優秀表演獎和獨唱優秀獎,此後隨藝術團出訪朝鮮。回國後參演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

          改革開放後,呂文科老師多次在京津等地的公演中擔任獨唱,並在第四屆全軍文藝匯演中獲獨唱優秀獎,擔任海政歌舞劇團歌劇隊隊長。他又演唱了呂遠作曲的《八角樓的燈光》、 《西沙,我可愛的家鄉》、《我願手捧一束紅梅》、《木棉花開火樣紅》、《漁歌》、《克拉瑪依新歌》、《長城組歌-八達嶺上望八方》、《長江組歌-舊時長江 船家謠》,並為電影電視劇《北鬥》、《玉色蝴蝶》、《地質之鷹》、《航標兵之歌》等配唱。 他演唱的《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克拉瑪依之歌》、《將軍還鄉白洋澱》、《毛主席來到軍艦上》(《水兵見到/想念毛主席》)、《羊倌的歌》、《水兵最愛 什麽花》、《劈波斬浪永向前》、《航標兵之歌》、《飛翔吧,海燕》等歌曲在全國廣為流傳。

           呂文科老師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享有盛譽得到不少人的稱讚,他天生嗓音條件出眾,在建築文工團時師從旅大歌舞團的蘇聯聲樂教授伊格諾娃、中央歌劇舞劇院的蘇聯專家吉米采娃和中央樂團的魏鳴泉教 授,並不斷學習我國民族民間戲曲及歌唱技巧和表現手段,加上刻苦鑽研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和極富表現力的聲音。呂老師音色清脆明亮,高音區高亢圓潤,輕鬆流 暢,中音區舒展親切,富有彈性,低音區紮實穩健,演唱質樸而真摯,高音拖腔最見其個性,是為數不多的既有科學發聲法又有濃鬱民族風格的男高音歌唱家,也是 新中國第一代男高音的傑出代表。“克拉瑪依之歌”“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等一係列膾炙人口的佳作經他演繹後深受廣大群眾喜愛,至今傳唱不衰。晚年演唱的 《船歌-故鄉的海啊我愛你》還融入了流行唱法的元素,別有風味。呂文科老師做人嚴謹,行事低調,謙虛謹慎,好學上進,待人和善,品德高尚,對工作極其上 進,深受同事和戰友的好評,在廣大群眾中也有很高威望,被譽為“人民的歌唱家”。 四十八年的藝術生涯中,呂文科老師獲得大量榮譽和獎勵,在全軍第三、四屆文藝匯演中榮獲優秀演員獎和表演獎,獲得過中央軍委頒發的“勝利功勳榮譽獎章”。 他演唱的《克拉瑪依之歌》獲建國四十周年廣播金曲獎,《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獲首唱獎。1993年,呂文科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呂老師的個人專題片《浪 花.金錨.音符》曾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1997年11月16日晚19時,呂老師在北京海軍總醫院去世,去世前一天他還參加了演出活動,以實際行動做到了“為歌唱事業奉獻畢生精力”。去世後,安葬於北京大興天慈墓園。


                     【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呂文科

 

 


8、吳雁澤(武漢歌舞劇院著名男高音)

 

             吳雁澤,歌唱家山東淄博市博山區人,1964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曆任武漢歌舞劇院歌劇團團長、歌舞劇院副院長、院長、武漢市文化局副局長、武漢市文聯副主席武漢音樂家協會主席湖北省青聯副主席、湖北省第五、第六屆政協委員中國歌劇舞劇院副院長。

  曾任第九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現任第十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國家大劇院藝術委員會委員。

  先後被聘為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河南大學、華中理工大學藝術係客座教授。長期以來從事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研究工作。曾在國內外多個城市成功地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均受到高度評價。至今仍活躍在舞台上。

        發表聲樂表演藝術論文多篇,並出版專著《我的演唱技術、技巧的形成》。錄製有聲樂專輯錄音帶、激光唱片。出版有盒式錄音《吳雁澤獨唱歌曲選》。1995年獲中國“金唱片”獎。首唱代表作聲樂套曲《英雄的大別山》、歌曲《清江放排》《一灣灣流水》《龍舟競渡》和創造性演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已成為男高音廣為傳唱的優秀曲目。

1959年9月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本科

  1964年畢業並留學院任教

  1964年被派赴武漢歌舞劇院工作

  1985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

  1989年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1990年被授予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初被中央文化部調回北京

  曆任武漢劇院歌劇團團長

  曆任劇院副院長

  曆任院藝委會主任、院長、 藝術總監

  曆任武漢市文化局副局長並兼任武漢市文聯副主席

  曆任音樂家協會主席

  曆任湖北省青聯副主席

  曆任湖北省第五、第六屆政協委員

  曆任省第五次黨代會代表

  曆任市第七次黨代會代表

  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被授予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5年被《人民音樂》列為中國當代十大歌唱家之一。

  1995年11月,獲第三屆金唱片獎。

三十年來從事中國民族聲樂演唱、研究工作。79年起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福州、西安、廈門、武漢、桂林、成都、哈爾濱等城市成功地舉辦了個人獨唱會。近年來在國家大的慶典活動及重要的文藝演出中皆擔任獨唱節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揚及音樂界權威人士的高度評價。

  吳雁澤曾代表國家出訪過意大利、德國、奧地利、英國、北歐四國,日本、朝鮮、新加坡、越南、前蘇聯、委內瑞拉蘇丹特裏尼達多巴歌、圭亞那台北、香港、澳門等近二十個國家和地區,均受到高度評價。在意大利米蘭音樂學院一曲《啊!我的太陽》震驚了意大利歌壇,報刊評價是來自東方的第一位男高音成功者。91年在新加坡舉辦個人獨唱會,轟動新國,新國音樂家在報上撰文稱讚《中國美聲唱法震撼獅城》,我國《參考消息》報特將此文於91年10月12、13兩日連續轉載,為祖國的聲樂藝術事業爭了光。89年、94年兩次在港舉辦音樂會均受到香港聽眾的熱烈歡迎,報紙一再評論是“真正中國民族特色的高水平演唱”。93年9月底赴香港大學參加中國聲樂研討會,發表了《繼承傳統,借鑒西洋,為祖國民族聲樂藝術事業作出貢獻》的論文。與會者一致認為該文對中國聲樂事業的發展、建設具有相當高的價值,突出的體現了吳雁澤在繼承中國民族、民間演唱,發展中國美聲唱法的重要作用。93年12月首次赴台北演唱,轟動台北,台北聲樂家協會理事長劉塞雲女士稱讚此次演唱解除了多年來存在於聲樂界的爭論難題。台北的《中國時報》、《民生報》、《聯合報》都刊登了吳雁澤的大幅照片,並稱是邀自大陸的貴賓,“吳雁澤的歌唱技巧是獨有的歌唱藝術”!94年9月15-18日期間應澳門全國政協副主席馬萬琪先生的邀請,隨廣東省民族文化促進會訪問演出,馬萬琪先生稱讚吳雁澤唱出了“最純正的中國歌曲,令澳門聽眾大飽耳福”。並再次邀吳雁澤赴澳門演唱。

  先後隨中國藝術團等團體訪問十多個國家,深得國內外觀眾好評。演唱的中國曲目有:《一灣灣流水》、《烏蘇裏船歌》、《楊白勞》、《銀色的浪花》、《草原之夜》、《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牧人之戀》、《清江放排》、《手捧紅棗想念周總理》等等;外國曲目有:意大利歌曲《啊,我的太陽》、印尼民歌《星星索》、俄羅斯民歌《三套車》、日本民歌《拉網小調》、舒伯特的《小夜曲》及拉赫瑪尼諾夫的《春潮》等。

再見了,大別山(吳雁澤演唱)


 


9、李雙江(總政歌舞團著名男高音)

 

         李雙江,1939年出生於哈爾濱。中國傑出的的男高音歌唱家,著名的聲樂教育家,國家一級演員,研究生導師,一級專業技術文職幹部,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研究生導師。196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曾在新疆軍區文工團、總政歌舞團任獨唱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協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和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聲樂協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全軍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在北京舉行過獨唱音樂會,並為影片《閃閃的紅星》等配唱插曲。演唱熱情奔放,富有樂感,吐字清晰,聲音流暢,高音穩定、透明,輝煌而華麗。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指揮尤金·奧曼迪曾讚揚他有“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樣的熱情”。

             在中國歌壇上,李雙江堪稱一代歌王。他的代表作《紅星照我去戰鬥》《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再見吧,媽媽》《延安頌》《船工號子》《打靶歸來》等優秀歌曲,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中國家喻戶曉,廣泛流傳。

            李雙江一直說自己是一名“戰士歌手”,這也的確是他歌唱生涯的真實寫照。1963年他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新疆軍區文工團,1973年調入總政歌舞團,1994年又來到解放軍藝術學院,其間還曾當過騎兵、運輸兵、炊事兵,從來沒有離開過軍隊。他人在軍隊,心也在兵營,情更係戰士。在新疆,他每天與戰士生活在一起;在總政歌舞團,他堅持年年進哨所,下海防,走邊關,最多時達到一年為兵演出300場的記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他每年在繁重的教學之餘仍堅持為兵演出60多場。2002年,他率領學員登上帕米爾高原慰問紅其拉甫哨所的戰士;2007年,又帶領弟子在新疆邊陲軍營舉辦8場音樂會。看著他歡快的身影,聽著那動人的歌聲,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官兵無不為之動容,“老李”“大哥”“雙江”,是官兵們對他的親切稱呼。

1959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師承喻宜萱教授學習聲樂;

  1963年,李雙江畢業分配在新疆軍區文工團,開始了軍旅藝術生涯。

  1969年冬,西哈努克訪問西北,李雙江參加了“文革”以來的首次演出,受到歡迎並得到理解和正確的評價。

  1970年,他參加全軍蘭州片調演,所唱《北京頌歌》和《拉著駱駝送軍糧》受到注意。

  1971年李雙江調入總政歌舞團,從此,他的藝術生命有了一個新的天地,新的開始。

  1972年他應邀到北京錄音,其中《北京頌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黨的陽光照耀祖國》《拉著駱駝送軍糧》等歌曲在全國流行一時。

  1973年,李雙江錄製了《紅星照我去戰鬥》的唱片,發行量達300萬張,這個數字是廣大人民群眾對他演唱的中國聲樂作品樂於接受並給予承認的驗證。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李雙江分別到廣西、雲南去慰問演出。他深深地為年輕戰士的犧牲精神所感動。一曲《再見吧,媽媽》和《懷念戰友》掀動億萬軍民的心潮,成為舉國上下家喻戶曉老幼皆能唱的時代歌曲。

  1981年1月,李雙江在北京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受到音樂界和各界朋友的關注,這是“文革”以後我軍獨唱演員第一次舉行的個人音樂會。

  1994年被任命為解放軍藝術學院音樂係主任。是中國音樂學院聲樂係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

             李雙江《北京頌歌》

 


10、薑嘉鏘(中央民族樂團著名男高音)

 

薑嘉鏘,1935年10月生,男高音歌唱家。浙江瑞安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聲樂學會副會長、文化部藝術專業考評委員、中國藝術家聯誼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人口促進會理事,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政府津貼,任職中央民族樂團。 擅長演唱中國古曲詩詞歌曲,被譽為“中國古詩詞演唱第一人”。

 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後任大連化學廠助理工程師。1956年後任中央歌舞團演員,中國舞劇團、中央民族樂團獨唱演員,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1956年始,從事演唱專業,1957年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擔任合唱《茶山謠》領唱,獲金質獎章。1980年在文化部評比演出中獲聲樂表演一等獎。

  1987年被評為“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唱演員”。


  他演唱的《楓橋夜泊》 (黎英海曲)獲“八十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比賽”金獎,並獲台灣第九屆金曲獎的最佳演唱人獎(1998年)。曾到前蘇聯、美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比利 時、匈牙利、日本、新加坡、新西蘭等數十個國家,並應邀在日本、新加坡講學,得到國際朋友的高度讚揚。1984年在洛杉磯第二十三屆世界奧林匹克藝術節上 的演出被譽為“藝術節皇冠上的一顆明珠”。中央電視台以《曲曲動情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聲通中外、情達今古》為題做個人專題節目播出;中國國際廣播 電台做多套節目,向世界介紹薑嘉鏘的歌唱藝術。


  多年來他為電台、電視台、唱片公司、音像公司相繼錄製了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關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楓橋夜泊》、《釵頭鳳》、《水調歌頭》等及現代題材作品《在這萬紫千紅的春天》、《草原戀》、《川江無處不飛歌》、《挑擔茶葉上北京》、《逛新城》等近五百首歌曲。並為《諸葛亮》、《家反悍秋》等數十部電影、電視片演唱主題歌或插曲。

  錄有《華夏之聲》、《宋·薑白石歌曲》等專輯唱片及磁帶。 2005年出版《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薑嘉鏘獨唱專集》,榮獲第五屆中國金唱片獎。2007年《下四川·中國優秀民族歌曲》由中國唱片總公司發行。

 

《 在這萬紫千紅的春天》薑嘉鏘

 

 

 

 

新中國十大女高音演唱的歌曲
 
       上 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由《人民音樂》雜誌社發起,邀請全國部分音樂界的專家學者、音樂編輯、評論員以及北京晚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等國內數家單位評選出了 新中國十大女高音和十大男高音,那時還不稱歌唱家,而叫歌唱演員,此後就再沒有類似評過,在當時是很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的。
 
   新中國十大女高音是
 
1、王昆(中國東方歌舞團著名女高音)
 
王昆
 

               王昆(1925—),中國女高音歌唱家。1925年4月14日生於河北唐縣,1938年在晉察冀邊區參加婦女抗日救國會。她喜愛唱歌,常為群眾演唱《鬆 花江上》、《鐵蹄下的歌女》、《五月的鮮花》等歌曲。1939年4月參加西北戰地服務團,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44年隨團回延安,入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戲 劇音樂部學習。1945年4月,中國第一部歌劇《白毛女》在延安首演,她扮演女主角喜兒,獲得成功。此外,她還主演了新秧歌劇《夫妻識字》、《兄妹開荒》 等,並經常表演獨唱。抗日戰爭勝利後,她隨同魯迅藝術學院到了張家口。後隨華北聯大文工團在華北各地演出。新中國成立後受教於蘇聯專家梅德維捷夫和中國歌 唱家林俊卿,曾在中央實驗歌劇院任演員。1962年東方歌舞團成立,王昆從中央實驗歌劇院調到東方歌舞團任藝術委員會主任。1965年參加大型音樂舞蹈史 詩《東方紅》的演出,她演唱了《農友歌》。王昆原東方歌舞團團長。
         王昆是中國新歌劇的第一代演員。在聲樂藝術上,她既有得天獨厚的歌喉,音色高亢、嘹亮,又有豐富的表演藝術實踐經驗。她善於從傳統歌唱藝術中汲取營養,掌 握中國民歌的演唱風格和技巧;同時,她也從歐洲歌唱藝術中吸收其發聲方法,廣采博取,創造她特有的熱情、樸實、鄉土氣息濃鬱的演唱風格。她擅長演唱的代表 性曲目有中國歌曲《秋收》、《二月裏來》、《翻身道情》、《革命將士出征歌》,印度歌曲《劃船調》、《神啊,吹起你的笛子吧》等;孟加拉歌曲《求雨》、蘇 聯歌曲《田野靜悄悄》等。她曾隨同藝術團體訪問了亞洲、非洲、歐洲等許多國家,對於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做出了貢獻。
 

          演唱和創作的歌曲主要有:《南泥灣》、《秋收》、《夫妻識字》、《陝北道情》、《革命戰士出征歌》等。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表演《農友歌》,因為電 影《白毛女》配音而獲得國家首批金質獎章。曾獲巴基斯坦政府“卓越明星”獎。錄製的《白毛女》、《桂花開幸福來》獲國家首批金唱片獎。 
            1996年, 王昆 藝術學院在上海浦東成立。

 

 

2、郭蘭英(中國歌劇舞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劇演員)


       郭蘭英,山西平遙人,是中國著名晉劇表演藝術家、歌劇表演藝術家、女高音歌唱家、民族聲樂教育家。她六歲開始學唱山西中路梆子,七歲在山西太原開化寺戲園初次登台。十一歲隨戲班到太原市演出,她先後演出過《李三娘挑水》《秦香蓮》《天河會》《二度梅》《金水橋》等等一百多部傳統戲,扮演角色唱坐俱佳,在戲曲表演方麵初露頭角,享譽塞外劇

            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在全國走紅,她因演出民族歌劇白毛女》而一舉成名,其後不斷在演唱界刷新紀錄,她演唱的《南泥灣》、《繡金匾》、《翻身道情》、《我的祖國》、《人說山西好風光》等上百首經典歌曲在全國廣為傳唱,榮獲中國首屆“金唱片獎”。她的演藝精湛,嗓音甜美,音域寬闊,吐字清晰,行腔富於韻味,演唱水平極高,十分具有濃鬱的中國民族歌唱特色,為中國民族新歌劇和現代民歌演唱藝術的創立與發展作出了開拓性、曆史性的重大貢獻。

        1946年秋,她在張家口離開戲曲團,參加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開始從事新歌劇事業。

  1947年,郭蘭英進入華北聯合大學戲劇係邊學習邊參加秧歌劇《王大娘趕集》《夫妻識字》《兄妹開荒》等劇目的演出。1947年11月轉入華北聯大文工一團在石家莊成功演出《白毛女》而聞名。後演出《白毛女》《血淚仇》等歌舞劇,受到老百姓的歡迎。1949年4月,她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參加了在匈牙利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以演唱《婦女自由歌》獲獎,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一份厚禮。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郭蘭英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中央實驗歌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任主要演員,並擔任文聯第四屆全國委員,中國音協第二、三屆理事。她主演的新歌劇《白毛女》《劉胡蘭》《春雷》《紅霞》《小二黑結婚》《竇娥冤》《紅梅嶺》《紅雲岩》等,創造了喜兒、滿妹子、紅霞、小芹、劉胡蘭等一係列生動藝術形象,其中歌劇《春雷》在1961年拍成電影藝術片,晉劇《金水橋》在1979年拍成電視戲曲片。她演唱歌曲《南泥灣》《翻身道情》《繡金匾》《婦女自由歌》《王大媽要和平》《八月十五月兒明》《李雙雙小唱》《趕牲靈》等等以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北風吹》《山丹丹開花紅豔豔》《人說山西好風光》《海風陣陣愁殺人》《清粼粼的水藍盈盈的天》《麥浪滾滾》《敢叫日月換新天》《赤腳醫生向陽花》《共大讚歌》《歡呼科學迎春天》等等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在全國流傳很廣,她演唱的保留曲目最多,已成為中國民族歌曲中的經典之作,成為民歌演唱方麵的傑出代表。為中國新歌劇表演體係的建立作出了開拓性的,曆史性貢獻。郭蘭英是新中國民族新歌劇、民歌演唱的奠基人。


  1963年舉辦郭蘭英獨唱音樂會,開創民族聲樂個人演唱會的先例。由於她少年時受過戲曲演員的嚴格訓練,藝術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聲、腔、字六藝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達到了歌唱與表演的高度和諧統一。郭蘭英還作為中國藝術的使者,訪問了前蘇聯、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日本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1981年舉辦郭蘭英歌劇片段晚會獲得巨大的成功後告別舞台,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1986年在廣東創辦郭蘭英藝術學校(原名:廣州中國民族民間藝術專業學校),任校長。郭蘭英把自己的版權捐給了國家,為了學校的發展,又賣了北京的房子,並且郭老師在中央台的演出都不要報酬,隻靠退休金生活。1989年榮獲首屆金唱片獎。1994由中央文化部山西省政府聯合在北京舉辦郭蘭英從藝術60年大型音樂會以及由中央電視台山西省政府聯合拍攝12集音樂電視劇《郭蘭英》,並出版發行了大型畫冊人民藝術家《郭蘭英》。1983年參演春晚歌曲《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

 

 

       1982年,郭蘭英告別舞台,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


  1985年,她開始在廣東番禺創辦民族藝術教育事業。


  1987年,建立“郭蘭英藝術學校”,並出任該校校長。

        2005年6月12日郭蘭英榮獲首屆中國電影音樂特別貢獻獎。


  2009年11月郭蘭英榮獲第七屆中國音樂金鍾獎終身成就獎。


  2010年4月9日郭蘭英在首屆“金葵花”中國歌劇藝術成就大典被授予“歌劇表演藝術終身成就獎”。

 

     郭蘭英《人說山西好風光》

 

 

 


 3、劉淑芳(中央樂團著名女高音)
  

 
      劉淑芳,女高音歌唱家。四川去陽人。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協理事。國際聲樂比賽兩次獲獎,中國金唱片獎首 屆獲獎者。1949年畢業於西南美術專科學校我音樂係。曆任中央音樂學院地音工團獨唱演員、聲樂教員,中央樂團獨唱演員、藝委會副主任、聲樂教員,中山藝 術團歌舞團團長,中國拉丁美洲友好協會理事,中國音協第三屆理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黨員。1955年獲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聲樂比賽六等獎。演唱的歌 曲有《寶貝》、《鴿子》、《西波涅》等。
      1949年畢業於西南美專音樂係,留校任教,首次在重慶演出歌舞劇“四季”獲得很大成功。 1950年,劉淑芳參加了音樂理論家李淩領導的中央音樂學院音工團直至中央樂團,擔任歌唱演員及教員、藝委會副主任,隨團到 國各地演出。她先後師從黃友葵、喻宜萱、郎毓秀、蔡紹序等聲樂前輩,後又向蘇聯聲樂大師蘇石林等人學習,為她的歌唱藝術打下堅實基礎。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她隨國家藝術團先後出訪歐洲、亞洲、南美洲幾十個國家,她演唱的歌曲深得所在國人民的喜愛。她譯配了一百多首外國歌曲,同時將大量中國歌曲介紹到國外。她出版有《劉淑芳演唱歌曲集》。

  “文革”結束後,劉淑芳壯心不已,她到全國各地和香港演出,舉辦了一百多場獨唱音樂會,深得幾代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現正主持“劉淑芳文化藝術中心”,為培養歌唱人才盡力。

 
            劉淑芳演唱的歌曲

 


 
 

4、王玉珍(湖北歌劇團著名歌劇演員)
 

 
        王玉珍

女高音歌唱家,歌劇演唱家。湖北河陽人。14歲入湖北省文化藝術工作團(後為湖北歌劇團)。後隨團在漢江兩岸農村接觸和演唱了大量民歌民謠。在學排古典歌劇《秋江》、《劉海砍樵》、中展示了藝術表演才華。

          1959年在歌劇《洪湖赤衛隊》中以扮演主角韓英揚名全國。曾先後赴朝鮮、日本以及香港等地方訪問演出,受到普遍歡迎。1981年調中國音樂學院聲樂係任 教。全國人大前三、五屆代表。北京市人大第八、九屆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北京市勞動模範。她的演唱清脆婉轉達、優美甜潤,吐字清晰,富有湖北地方風 格。

一 部歌劇,一部電影,其光輝曆經數十年的風雨滄桑而不衰,整整影響了幾代人。因此,王玉珍說自己幸運。但回顧自己的歌唱之路,她也有遺憾,她說:“我最大的 遺憾也是隻演了這麽一部戲,我本可以為人民演更多的戲。”由於“文革”的耽誤,和在“文革”中挨打健康受損,王玉珍沒有在歌唱之路上走得更久更遠。

  1981年,由於丈夫在北京工作,王玉珍調到中國音樂學院任教。她的丈夫沈崇剛是中國第一批留蘇學生,是知名的水利水電工程專家,生前曾擔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關於他們的婚姻,王玉珍形容說是一土一洋,土洋結合。如今,老伴沈崇剛已於6年前去世,退休後的王玉珍與獨子生活在一起,過著淡定而充實的晚年生活。


  平日裏,對於社會上的一些活動和邀請,一般她不參加。但隻要和家鄉有關,和《洪湖赤衛隊》有關,她總是欣然前往。記者采訪她的那一天,她正為第二天去湖北恩施州利川縣的行程做準備。早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王玉珍就深入鄂西山區利川縣采風,發掘了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民歌《龍船調》,並將它從湖北唱到北京和全國。如今,經過宋祖英的接力傳唱,《龍船調》已飄蕩到維也納金色大廳。對此,湖北人沒有忘記它的最早演唱者,他們說:《龍船調》有宋祖英的功勞,也有王玉珍的苦勞。此次,利川縣請王玉珍回去,就是要在他們舉辦的龍船節上頒發給王玉珍一個特殊貢獻獎。

 

電影《洪湖赤衛隊》 王玉珍《洪湖水浪打浪》

 

 

 

 


 
 

5、才旦卓瑪(西藏自治區文公團著名女高音)

 

              才旦卓瑪(1937.6-),女,中國文聯副主席,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西藏日喀則人。藏族。大專文化。196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11月至1957年8月,在西藏日喀則文工團當學員。1957年8月至12月,在西藏公學預科學習。1958年底到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學習,從師著名聲樂教育家王品素教授。

 

 


        1964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曆任西藏自治區歌舞團演員、團長,西藏自治區文化局副局長,西藏政協副主席、西藏文聯主席等職。現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少數民族聲樂學會副會長。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入藏的文工團是才旦卓瑪羨慕的地方。她常常去看文工團的排練和表演。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入藏的文工團是才旦卓瑪羨慕的地方。她常常去看文工團的排練和表演。

 

       1956年在拉薩首次登台,後在西藏歌舞團日喀則著名民間藝人窮布珍學唱藏族民歌和古典歌舞曲「囊瑪」。


  1957年初,才旦卓瑪與其他年輕人一起到內地參觀,北京、上海武漢及東北等地走了個遍。


  1958年,21歲的才旦卓瑪加入了文工團,成為一名歌唱演員。一年之後,才旦卓瑪又被選派到陝西鹹陽的“西藏公學”學習。在“西藏公學”學習半年之後,機遇再次降臨:才旦卓瑪被上海音樂學院開辦的民族班錄齲。


  1959年因一曲《翻身農奴把歌唱》而成名。


  1963年,還隨中國青年代表團赴芬蘭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


  1965年,從上海音樂學院畢業時,已有一定名氣的才旦卓瑪決定回到西藏。她又隨中國藝術團訪問印尼、柬埔寨


  1974年開始,才旦卓瑪先後擔任了西藏自治區文化局副局長、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等領導職務。


  1979年,她作為中國婦女代表團成員出訪美國


  1993年,她的唱片銷量竟然在中國大陸地區創造了一個銷售奇跡。《北京的金山上》是中國人民最熟悉不過、家喻戶曉的名曲。由於專輯銷量火爆,流傳廣泛,又由於歌曲富於舞蹈性

      1994年,她作為西藏藝術團的顧問,赴音樂之邦奧地利演出……她還訪問過   前蘇聯、德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剛果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她的獨特的演唱風格,深受異域朋友的讚賞。她設立了“才旦卓瑪藝術基金”,鼓勵新人新作。  

      1993年-2000年,中國大陸大多數中小學校,常用此歌做為各種演出的舞蹈音樂,可見她的影響之廣。才旦卓瑪與著名的英國樂隊EINGEMA的合作極受中國大學生和青年樂迷的推崇。   

       2008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歌舞晚會上,已經71歲的才旦卓瑪再一次出現在舞台上,她與索朗旺姆合唱《再唱山歌給黨聽》。

 

 

       《唱支山歌給黨聽 》才旦卓瑪

 


 

 

 

 

 

6、朱逢博(上海歌舞團著名女高音)
 
 

  朱逢博,1937年4月生於山東濟南。國家一演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朱逢博原在上海同濟大學學習建築專業,1960年,她學完五年專業課提前畢業,即以特殊人材調至上海歌劇院,並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先後從師於施鴻鄂、吳少偉、鞠秀芳等,從此開始了她那燦爛無比的藝術生涯。 

    1960年至1965年,她在上海歌劇院工作, 主演過《紅珊瑚》、《劉三姐》、《社長的女兒》等多部歌劇,成功地塑造了多個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藝術形象。
 
    1965年至1974年,她任職於上海舞蹈學校,擔任芭蕾舞劇《白毛女》中喜兒一角的主伴唱,她那感人肺腑、獨樹一幟的歌聲,成功烘托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她因此而蜚聲歌壇。她所演唱的《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已成為海內外人家喻戶曉的歌曲。  

    1974年至1985年,她先後在中國藝術團、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任獨唱演員及藝術指導,從此進入她歌唱藝術的鼎盛時期。 

    她的演唱真摯動人、情感強烈,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她的音色甜美、圓潤、亮麗、吐字清晰。她以民歌唱法為基礎,並借鑒了西洋發聲方法,為了進一步提高中國 民族民間的演唱方法,她領先進行了艱苦嚐試和探索,獲得了可喜的成就,她掌握了西洋傳統發聲和我國戲曲演唱的混合共鳴,解決了真假聲的結合,逐漸形成了自 己獨特的風格,具有與眾不同的韻味。

    由於她在藝術上兼收並蓄、刻苦鑽研、嚴格要求和精心創造,認真對待每一句唱腔、歌詞,力求用嗓、傳情、咬字和發音的完美,使她不僅擅長演唱中國民族風格的歌曲,而且也擅於掌握各種外國歌曲的風格。

    她先後參加了國內外數千場次的演出,是各大型演唱會的台柱。她曾為近百部電影、電視、話劇配唱主題曲和插曲,其中為影片《天雲山傳奇》、《廬山戀》的配 唱,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百花獎”、“最佳音樂演唱獎”。1989年,她榮獲廣電部和中國唱片總公司頒發的首屆金唱片獎,並連續四屆獲中國最大影音 公司太平洋頒發的雲雀獎,在日本國際音樂節上獲演唱特別獎等。

    朱逢博是一位曲目廣泛,敢於演唱新作的歌唱家。她演唱的陝北民歌《趕牲靈》、山西民歌《繡荷包》、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新疆民歌《瑪依拉》等既 能保持地方色彩,又不失濃鬱的民族鄉土風味;經她演唱的中外歌曲500多首,數十首聞名中外,如《北風吹,紮紅頭繩》、《喜兒哭爹》、《請茶歌》、《美麗 的心靈》、《金梭和銀梭》、《橄欖樹》、《踏浪》、《紅杉樹》、《彎彎的小路》、《滿山紅葉彩霞》、《雪孩子》、《我怎能把你遺忘》、《飛向遠方的故 鄉》、《清晨我們踏上小道》、《那就是我》、《擦掉吧,傷心的淚》、美國歌曲《白蘭鴿》、瑞士歌曲《賣花》、加拿大歌曲《紅河穀》、朝鮮歌曲《春天年年到 人間》、印度尼西亞歌曲《寶貝》、蘇格蘭民歌《夏日最後的玫瑰》等歌曲,在全國文藝匯演及評比中獲得“優秀作品、群眾喜愛的歌曲”等獎。其中,她為芭蕾舞 劇《白毛女》中喜兒的伴唱,被文化部評為我國十大經典藝術作品之一,《美麗的心靈》被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音樂教材,《那就是我》被文化部選為中 國十大經典藝術歌曲,《永遠和你在一道》、《紅杉樹》等獲全國聽眾最喜愛的歌曲獎。
 
    在幾十年的演唱生涯中,她錄製了二十幾盒不同主題的個人獨唱專輯,唱片數十張。其中《薔薇處處開》是新中國第一盒立體聲音帶;在當時中國家庭錄音機擁有量 極少的情況下,當年銷量130餘萬盒,位居榜首,現已列入中國唱片史冊。她首開先河,將通俗唱法用於她的演唱之中,頂住壓力率先將台灣校園歌曲介紹給大 陸,使以《橄欖樹》等為代表的一批校園歌曲得以廣泛傳唱,為人們打開了一扇美麗的窗。

    她曾連續在全國各大都市及香港、新加坡舉行獨唱音樂會,多次出訪朝鮮、日本、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奧地利、馬來西亞、非洲、澳洲及南美洲等國家和地 區。她在舞台上極富個性和創造性的表演魅力傾倒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其豐富的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獲得各國聽眾的歡呼,甚至被感動而流淚。朝鮮人民稱讚她為 “中國無與倫比的民族演唱家”,日本媒體讚她為“出色的藝術家”,蘇丹人民稱讚她的演唱是“阿拉伯夜鷹”的再現,委內瑞拉著名詩人以“致中國的夜蔦——朱 逢博”為題作詩,盛讚她那美妙的歌聲,加拿大演出局總經理克裏普頓稱讚朱逢博“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女高音媲美”。
 
    國內評論界認為:“朱逢博獨樹一幟的演唱風格和技藝,以及對藝術的不斷追求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包括學習、借鑒和創造,對中國民族聲樂的豐富和提高,對流 行音樂的推廣和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中國流行音樂最具影響力的代表,對民族聲樂和中國流行音樂產生了深遠地影響……。”  

    1985年以來,她先後創建中國第一個輕音樂團——上海輕音樂團,並擔任首任團長、名譽團長、藝術指導。其間,參與和策劃多場不同風格的輕音樂會,足跡踏 遍大江南北,並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歌唱人才,她還在國內首先辦起了“朱逢博酒家”、“朱逢博藝術學校”,在全國起到了示範和領先的作用,被中外聽眾公認為中 國大陸流行歌壇第一人。  
   
    1998年,已經步入花甲之年的她,仍滿腔熱情地以日臻化境的藝術功底、強烈的情感和細膩委婉的歌聲參加了芭蕾舞劇《白毛女》在香港、新加坡和澳大利亞的成功演出,無愧於她在國內外歌壇上享有的“中國的夜蔦”和“藝術長青樹”的美譽。  

    1986年至1999年,她先後被日本、德國、奧地利、美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授予傑出藝術家獎、世界藝術家終身成就獎,並被列入《世界名人錄》、《世界100位藝術家風雲人物》。

 

 朱逢博《那就是我》

 


 
 

7、任桂珍(上海歌劇院著名女高音)

 

       任桂珍,女高音歌唱家,歌劇演唱家。生於山東臨沂,3歲 來到濟南。曾在革大文工團工作。曾任上海歌劇院指導、上海市音協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

        建國後入上海歌劇從事歌劇演唱三十年,曆任上海歌劇院藝術指導、上海市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其演唱音色純淨圓潤,吐字清晰真切,行腔自如流暢,感情淳樸細膩,被譽為“北有郭蘭英,南有任桂珍”。她善於博采眾長,在吐字、聲音控製、音色變化等方 麵,充分發揮了民族唱法的特點;在行腔處理、人物表現等方麵則吸取了我國傳統戲曲的方法,同時又借鑒了西洋發聲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曾出訪朝、 日、蘇、捷、法、比等國演出。

她畢生從事歌劇藝術,

 

在《紅霞》、《紅珊瑚》等幾十部歌劇中扮演角色,創造了眾多不同性格、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婦女形象。善於博采眾長,在吐字、聲音控製、音色變化等方麵,汲取了民族唱法的特點;在行腔處理、表現人物等方麵則汲取了我國傳統戲曲的方法,同時又借鑒了西洋發聲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任桂珍《誰不說俺家鄉好》


 


 
 

8、葉佩英(中央音樂學院著名女高音)
 

      葉佩英,祖籍廣東惠陽,1935年出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1951年,葉佩英從馬來西亞回國,曾參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學生業餘廣播合唱團活動。後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從師於羅忻祖、湯雪耕,1961年畢業留校。為了克服咬字吐字的困難,她苦心學習戲曲和民歌,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特點的中西結合的唱法。

         20世紀70年代末,隨著電影《海外赤子》的播映,她演唱的插曲《我愛你,中國》迅速傳遍神州大地。這位從馬來西亞歸來的海外赤子,將她對祖國的一片赤誠和熱愛傾注在深情的歌聲中,打動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

         葉佩英一直用她那甜美的歌喉、圓潤的嗓音,歌唱著生活,歌唱著祖國。多年來,她應邀參加了多場演出,每場都要演唱《我愛你,中國》,因為“這不僅是海外赤子的情懷,也是中華民族的情懷。”

         她先後在北京、天津、青島、廣州、大連、哈爾濱、昆明、貴陽、沈陽、武漢等地舉行獨唱音樂會或演出活動。其代表曲目有《我愛你中國》、《藍天裏有一顆會唱歌的星》、《塔吉克人民懷念毛主席》、《送上我心頭的思念》等。

 

         葉佩英《岩口滴水》

 


 

9、鄧玉華(煤礦文公團著名女高音)

 

          鄧玉華,滿族,1942年11月6日出生,國家一級演員,女高音歌唱家。先後從師於、曾渭賢、湯雪耕、張清泉劉淑芳、盧德武等。獲全國獨唱獨奏調演、中國民族民間唱法調演優秀節目獎。後任中國煤礦文工團演員、藝委會副主任、副團長。曾隨東方歌舞團赴歐、非和東南亞各國訪問演出。曾為《地道戰》《閃閃的紅星》等電影配唱插曲。

 


  鄧玉華成名後,仍始終不忘堅持為煤礦工人服務的方向,常年堅持下礦演出,一九七八評為“全國煤炭 戰線勞動模範”。以後又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一九六五年,曾出席“第四屆全國青聯代表大會”,一九七九年作為代表出席“全國第四屆婦女代表大會”、 “全國第四屆文代會”、“全國第三屆音協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候補理事。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在音協第五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理事。


  她自幼喜愛唱歌,十歲考入“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曾擔任合唱中領唱、獨唱,十六歲考入了中國煤礦文工團,成為一名首都舞台上年齡最小的獨唱演員。


  敬愛的周總理非常關心她的成長,多次教誨她要好好地為煤礦工人服務,要堅持走民族化的道路,並要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鄧玉華在聲樂藝術科學化、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斷探索、進取,形成了她圓潤、甜美、清亮醇濃的演唱風格。


  六十年代初她灌製唱片《毛主席來到咱農莊》、《毛主席是咱社裏人》初露頭角,一九六四年鄧玉華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扮演彝族姑娘,以一曲《情深誼長》的出色演唱,一舉成名。


  鄧玉華共為幾十部電影、電視劇配唱插曲和主題歌,並錄製唱片和盒帶多集。

最早讓鄧玉華走紅的歌曲是《毛主席來到咱農莊》,唱這首歌時,她才二十歲,鄧玉華回憶當時說:“作者通過煤礦文工團找到我,希望我能試唱這首歌。我一唱就被它吸引住了。”而鄧玉華覺得自己唱過的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歌則是《革命熔爐火最紅》,她說:“這首歌周恩來總理非常喜歡,還曾經讓我教他唱過。”她至今還記得,當時是在北京飯店的某個晚會上,她唱完歌後,總理讓人把她叫到身邊,“他聽了一遍歌詞就能記下來,然後問我,能不能教他唱。”幾十年來,總理跟她學唱歌的情景,經常縈繞在鄧玉華腦海中,“總理的舉動表達了對年輕演員的關心。這麽多年來,總理跟我學唱歌這件事,已經變成我的一種動力。當我遇到困難時,想到總理那樣關心我,我就有了力量。”


  鄧玉華演唱作品中被翻唱最多的當數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映山紅》。 鄧玉華在練這首歌時,下了很大的功夫,為了搞懂映山紅到底是什麽東西,還專門去了植物園、美術館。鄧玉華說:“當時我的愛人特別喜歡看畫展,他告訴我美術 館有一幅畫,專門畫的是杜鵑花,叫映山紅,我就馬上騎車去看。看的過程中就慢慢體會到,映山紅開遍滿山時,人的情緒就是一種勝利的喜悅,一種興奮。再唱 《映山紅》時,就有感覺了。”《閃閃的紅星》上映後,鄧玉華已經記不得唱了多少遍《映山紅》,“從1974年第一次唱算起,到現在有31年了,唱過幾千遍 了。但是每次唱,還是非常感動。”

       在一九七五年、一九七七年文化部舉辦的兩屆全國民族、民間獨唱獨奏調演中,她的精湛演唱均被評為優秀節目。


  一九八九年十月由中國音協,中央電視台文藝部等主辦的《情深誼長——鄧玉華獨唱音樂會》取得圓滿成功。為此中央電視台文藝部編輯製作的專題片《情深誼長》被評為“全國第四屆電視星光杯”三等獎。


  一九九五年鄧玉華演唱的《情深誼長》被評為中國第三屆《金唱片獎》。


  一九九七年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歌曲《情深誼長》節目被評為二等獎。

 

 


 鄧玉華《映山紅》

 
 

10、於淑珍(天津歌舞劇院著名女高音)

 

           於淑珍(1936~),國家一級演員, 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劇演員,原籍河北省東光縣。當過工人,中國音協第四屆常務理事、第五屆理事,全國人大第五、六屆代表。

        1956年在天津職工業餘會演中初露才華,調到天津歌舞劇院後,曾在一些歌劇中扮演主角。五十年代末從事獨唱,其演唱聲從情發,委婉甜美,格調清新秀麗,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在多次出國訪問中也受到讚譽。二十世紀80年代,於淑珍的歌曲在全國範圍內廣泛傳唱,成為一代人的經典。


  在擁有“歌唱家搖籃”美譽的天津,於淑珍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不僅擁有眾多觀眾,而且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老前輩。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於淑珍的歌曲《泉水叮咚響》《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月光下的鳳尾竹》等被廣為傳唱,成為一代人的經典。

        於淑珍學習民歌、各地方戲曲和 說唱藝術,並借鑒西洋傳統唱法,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她的歌聲圓潤甘甜,親切感人,格調清新,素雅而質樸,富有獨特的魅力。 她的歌唱以抒情見長,善於把握各種地方音樂的特點和韻味,融會貫通,既能顯示北方歌曲的質樸明朗,又具南方的柔美細膩,恰到好處地表達作品的意境和深度, 人們讚譽她的演唱“高如行雲,低如流水;聲從情發,歌由心飛。”

         20世紀70年代末的一部電影《甜蜜的事業》成就了一首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也成就了這首歌的原唱者,天津歌舞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於淑珍。


  這位1936年出生的老藝術家,19歲開始其職業歌唱生涯,主演過多部歌劇,首唱了大量經典歌曲,獲得首屆“金唱片獎”,其演唱的《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音樂教材;《月光下的鳳尾竹》 《泉水叮咚響》等歌曲就是經她演唱得以流傳的,人們讚譽她的演唱“高如行雲,低如流水;聲從情發,歌由心飛”。北方的質樸明朗,南方的柔美細膩,經由她婉 轉曉暢的歌喉,演繹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歌曲。 1984年參加央視春晚,演唱《灤水香茶斟滿杯》《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泉水叮咚響》《月光照著太湖水》,曾經多次聽於淑珍老師唱歌,不論過了多久都不 曾忘記。她將神奇而美妙的歌聲傳遍大江南北,更給我們美的享受。

 


 於淑珍《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