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蔣介石早年留傳下來的詩

(2009-09-06 19:30:40) 下一個

關於詩歌,在國民黨的著宿中,能手實在太多。如孫中山先生有哭劉道一的"半壁東南三楚雄,劉郎死去霸圖空"一詩,傳誦甚廣。蔣介石早年留傳下來的詩歌不多,其發表的詩歌最早見於盧翼野先生主編的民族詩壇1940年6月號,其中有蔣介石的一首《詠竹》斷句:

一望山多竹,能生夏日寒。

這兩句詩作於1898年,時13歲,論詩的技巧,上句清順,下旬奇突。他能從叢竹的綠蔭深處,想到驕陽的遮蔽,更想到能生出夏日的清涼,髫齡時有此造詣,實在難得。

他在贈給友人單縱的照片上題詩曰:

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誌豈在封侯!

這首詩作於1906年,時21歲,看詩中的語意,是在日本求學時代,這二十八字中,充滿蓬勃堅忍之氣,顯示出少年時代的豪情壯誌,自非常人之手筆。

他還有一首寫雪竇山的詩:

雪山名勝擅東南,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山林盟在夙,功成身退莫遲遲。

這首詩作於1920年,時35歲,是閑居故鄉韜養時所作。前兩句點出雪竇山名噪東南的事實及其奇山異水之所在,末二句表達了他的極愛山水之情,希望將來功成名就之後就歸隱山林、寄情山水。這到底是詩人的矯情,還是真實感情的流露?古人功成身退的典範他渴望效仿,而塵世中的名利權勢則更有魅力。何去從,曆史已作出了回答。

1979年宋美齡曾向美國《天下事》旬刊“人物誌”專欄記者哈妮透露,她在蔣介石去世後,發現丈夫作於五十年代的一些詩,計有舊體詩詞四十三首,新詩一首,自嘲打油詩二首。本想為之結集出版,但蔣經國認為,這些詩雖然製作精巧,但大都品位不高,使人閱後很容易聯想到南唐亡國之君李後主。宋美齡認為言之有理,待再讀其詩,發現有的對中華民國的前途太不樂觀,有的對部下指責過多,有的仇恨中共甚於日寇,為不影響蔣在國人心中的“威望”,遂將詩稿付之一炬。

1953年10月31日,宋美齡以畫為蔣祝壽,蔣介石作詩《為夫人題畫》:
風雨重陽後,同舟共濟時。
青鬆開霽色,龍馬動雲旗。

後來的歲月裏,蔣宋間仍不時有詩畫合作,
如題竹詩句:“雪筠彰清節,聳翠傲歲寒。”
題荷花詩句:“風清時覺香來遠,坐對渾忘暑氣侵。”

蔣氏一生中,自箴之作尚多,如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其介如石”
“從容乎疆場之上,沉潛於仁義之中”
“父母期我,克成完人,小子今日,過惡滿身,曷不痛艾,日新又新,而今而後,庶葆天真。”
“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

1945年10月9日,蔣介石於重慶作《大中華歌》:
“戰勝強權,複興中華。
協和萬邦,威振邇遐。
完成國民革命,建立平等自由大中華。
民族解放,民權吐葩。民生樂利,自由開花。
實現三民主義,建立富強康樂大中華。
五權並立,五族一家。
民國萬歲,憲政孔嘉。
厲行五權憲法,建立統一獨立大中華。”

1926年北伐時期,《江西日報》創刊,應江西省主席李烈鈞之請,當時鎮守南昌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作詩道賀,發表在12月1日該報創刊號上。詩題《賀〈江西日報〉誕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著自然的力,
挾著它從珠江來到長江了。
潮流是什麽,是什麽?
不是綠的水,是紅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們的血已染紅廬山的麵,鄱陽湖的口。
這黑的墨,正拌著那紅的血,
向著長江的水流去。
這新誕生的《江西日報》,
就是挾著這墨的力和著那血的力,
一直衝向黃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勢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