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不但嗜好喝茶,而且還精於品茶
(2009-09-09 17:04:18)
下一個
茶是"開門七件事"中的一件,是人們生活的伴侶。翻開近當代名人的傳記,或者熟悉他們生活的人,就可以了解到名人與凡人一樣,都喜歡喝茶,都有種種熱愛茶的故事。
毛澤東不但嗜好喝茶,而且還精於品茶。終身不離茶水。他寫的詩詞中,就有名句曰:"飲茶粵海未能忘",可見他的革命生涯中沒有離開過荼。據說,他每天睡覺醒來,洗臉後就開始一邊喝茶,一邊看報;接待國內外客人總要吩咐警衛員沏茶相待。他最愛品西湖龍井茶,喝完茶水後還將杯中茶葉放進嘴裏咀嚼吃下去,吃得津津有味。這是他青少年時期在家中養成的習慣。有一次,他在杭州時,利用公務之餘,還在劉莊采過龍井茶,體驗一下茶農的生產和生活。周恩來也喜歡喝龍並茶。 為了力求把龍井茶推向全世界,在他的一生中曾五次陪同外國貴賓到西湖龍井茶區,了解龍井茶的生產情況和茶農的生活情況,表現出對茶事的高度關懷。1972年2月,他陪同美國總統尼克鬆來到杭州,在"樓外樓"飯店吃"龍井蝦仁",還向尼克鬆贈送了特級西湖龍井茶。
朱德外出視察,凡遇茶園、菜場,必去視察,並即興賦詩。1959年,他在廬山植物國品嚐廬山雲霧茶,讚賞不已.賦詩一首曰:"廬山雲霧茶,濃性潑辣;若得長年飲,延年益壽法。"1960年在西湖龍井茶地,他也興致勃勃地揮毫作詩曰:"獅峰龍井產名荼,生產小隊一百家。開辟斜坡四百畝,年年收入有增加。"
20世紀20年代'魯迅在北京時,是茶樓限菩的常客,同去的有周作人、劉半農、許壽裳、徐悲鴻、沈尹默等人。後來他客居廣州,也在陶陶居、陸園、北國等茶室留下他的足跡。他說:"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他在《準風月談·喝茶》一文中還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必須有工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郭沫若是品茶的行家。他對中國名茶的品類特性以及曆史典故都很熟悉。1964年,他到湖南長沙,品飲高橋茶葉試驗站新創製名茶--高橋銀峰,大為讚賞'賦詩曰:"笑蓉國裏產新茶,九斃香風阜萬家。肯讓湖州誇紫筍,願同雙井鬥紅紗。腦如冰雪心如火,舌不訂短眼不花。協力免教天下醉,三間無用獨醒磋。"1964年,他出席國際會議,途經廣州.到北國酒家飲茶,也口占一絕雲:"北國飲早茶,仿佛如在家。瞬息出國門,歸來再飲茶。"在他的詩集中,有關茶的詩篇有很多首。
老舍茶興不淺,是位茶迷,不論綠茶、紅茶、花茶都愛品嚐。外出體驗生活,隨身必帶茶葉。他多次說過一段精辟的話:"喝茶本身是一門藝術。本來中國人是喝茶的祖先,可現在喝茶藝術方麵,日本人卻走在我們前麵了。"他創作的著名劇本《茶館》,通過對舊北京大裕茶館的興衰際遇,反映了從戊戌交法到抗戰勝利後50多年來的社會變遷,成為飲茶文學的名作。俞平伯早年居住在蘇杭時,每逢元宵節,一麵觀賞花好,一麵品嚐香茗。給他留下級深的印象。暮年,他寫了一首詩雲:"認春軒內一杯茶,春在堂前一笑嘩。燈夕娛額翁鶴發(謂我曾祖曲園公),梅蘭竹菊太平花(花炮中之不帶放炮者,叫太平花)。"
林語堂是閩南漳州人,受閩南功夫茶熏陶而善品茶。他有一段喝茶"三泡"說非常風趣:"嚴格地論起來,茶在第二泡時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個十二三歲的幼女,第二泡為年齡恰當的十六歲女郎,而第三泡則是少婦了。"其實,明代許次紓早就有"三泡"之說。他在《荼趣》中說:"一壺之茶,隻堪再巡,初巡鮮美,再則甘醇,三巡意欲盡矣。"林語堂的 "三泡"說,大概是受許次紓啟發的。
秦牧的故鄉廣東澄海縣屬潮汕地區,當地"功夫茶"習俗中外聞名。秦牧從小接觸"功夫茶",練就過硬的辨茶功夫。在他任《羊城晚報》副總編時,廣州的茶葉公司舉辦藝飲雅會,常請他去品茗評論。他還寫有《故鄉茶事甲天下》等談茶散文,描述潮汕地區近乎傳奇的茶俗.廣為傳誦。
散文家袁鷹視飲茶為生活中的一樁雅事。他認為,品茶有多種功效,既能引起許多綿思遐想、哀樂悲歡、文情詩韻、妮娓情懷、款款心曲,又能解悶消愁。他說:"茫茫人事,憂思、憂愁、憂患千樁萬種,區區杜康何能消解許多?若是二三知己,品茗傾談,圍爐夜話,如潺潺春水,汩汩清溪,倒可於相互慰藉中分憂解愁。"
來源: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