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安十一年:殊異世間多士

(2010-04-01 13:11:28) 下一個


總論:

建安十年之後,曹操大局已定。

之前曾有若幹強者,但在與他的鬥爭中無不棄子認負。

所以曹操說,設使國家無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這本是實情。

他因此而為漢朝名臣。

倘若曹操一手建立的魏勢力沒有在日後代漢而自立,傳統道德將不吝最高級別的褒揚和讚譽。

然而部分的也正是因為曹操這些年中的優異表現,天下資源重新整合,弱者沙汰,強者浮出水麵。

劉備字玄德,漢室宗親。

這個漢室宗親的含金量實際上難以與劉虞、劉焉、劉表甚至劉繇、劉岱這些正牌漢室宗親相比。

其宗祖中山靖王劉勝昔年以寵好女色聞名,生子逾百,經過三百年左右的傳承後代早已數不勝數。

至今連這一支的家譜都混淆難明。

因此劉備的起身幾乎沒有宗親背景的助力,而是憑借個人才能奮鬥出頭。

然而劉備和他股肱之臣諸葛亮都敏銳的意識到這個漢室宗親身份在亂世中的意義,並且以之為政治優勢,別開生麵,運籌帷幄,終於從一無所有而成為與曹操、孫權並稱的大勢力。

這個奮鬥過程幾乎耗費了劉備的一生。

命運的轉折產生於建安十三年。

那一年曹操旌麾南下,誌在克日平定荊州。

荊州的統治者劉表已病死多年,後繼者的才能遠不足以相抗,對荊州的收複在軍事上並無過多阻力。

而後曹操占有長江,兵鋒直指江東。

江東的統治者孫權字仲謀雖然年輕卻已是江東第三代的首腦,他與從荊州倉皇逃出的劉備殘餘勢力聯合,毅然與兵勢強大的曹操交戰,並且在赤壁烏林一帶取得決定性勝利,史稱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中最富傳奇性和最為人所耳熟能詳的戰役。

直到整整一千八百年後,著名導演吳宇森的同名電影《赤壁》仍然吸引萬眾矚目。

戰爭的結果由許多原因決定,但人們仍然最習慣將之歸功於英雄人物們。

總之,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粉碎了曹操一舉蕩定天下的夢想。

孫權得以自立,而劉備則趁機占據中虛的荊州,形成了自己的根據地,此後一發衝天。

荊襄九郡在漢末向以富饒而多賢著名,而其扼鎮長江,也自然成為三家所必爭的要地。

劉備雖然占據了荊州,但另兩家的欲望始終沒有消滅。

這一節之中,建安十一年提到了一批統屬於曹魏的漢魏的中層人才。

這些中層人才部分的是由諸葛亮引起的。

當亮躬耕隴畝臥龍在崗時,他的昔日好友們如孟建(字廣元),石韜(字公威)和徐庶(字元直)皆已先後附魏。

二十餘年後當諸葛亮揮師出隴時,曾為石韜跟徐庶在魏國的仕途歎息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反過來講,這佐證了曹魏勢力擁有一個多麽強大的中層人才資源。

曹操的魏勢力所以強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中層人才資源十分雄厚,為吳、蜀所皆不及。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盤決定勝負。

蜀漢在失去荊州之後人才一直有缺口,而江東則往有世家大族所把持,不能形成百花齊放的絢爛景象。

隻有魏的人才資源儲備和運用最廣泛、活躍和有效率。因此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建安十一年:殊異世間多士

————默默書寫著曆史的,不僅是英雄。

2004年10月30日,日本光榮公司的係列遊戲《三國誌》第十部正式發行。

這個係列的遊戲已經進入中國二十年之久,並以對三國時代的內政和戰略精確的模擬被譽為三國類遊戲的王者,擁有大批忠實的玩家。

當第一批玩家以最快的時間拿到遊戲光盤並開始體驗時,他們驚奇的發現遊戲中的出場武將數目有所增加。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叫梁習的人。

此人內政能力高達90。

在前後登場的四百多員武將中,能力能到90已是非常人物,然而對之前各版《三國誌》遊戲乃至《三國演義》內容熟極而流的玩家們一時卻不知這個梁習從何而來,哪片雲彩落下的雨?

直到他們翻開陳壽的《三國誌魏書梁習傳》這才算看到了這個神秘人物的真麵目。

“梁習字子虞,陳郡柘人也,為郡綱紀。太祖為司空,辟召為漳長,累轉乘氏、海西、下邳令,所在有治名。還為西曹令史,遷為屬。並土新附,習以別部司馬領並州刺史。時承高幹荒亂之餘,胡狄在界,張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擁眾,作為寇害,更相扇動,往往棋跱。習到官,誘諭招納,皆禮召其豪右,稍稍薦舉,使詣幕府;豪右已盡,乃次發諸丁強以為義從;又因大軍出征,分請以為勇力。吏兵已去之後,稍移其家,前後送鄴,凡數萬口;其不從命者,興兵致討,斬首千數,降附者萬計。單於恭順,名王稽顙,部曲服事供職,同於編戶。邊境肅清,百姓布野,勤勸農桑,令行禁止。貢達名士,鹹顯於世,語在常林傳。太祖嘉之,賜爵關內侯,更拜為真。長老稱詠,以為自所聞識,刺史未有及習者。建安十八年,州並屬冀州,更拜議郎、西部都督從事,統屬冀州,總故部曲。又使於上黨取大材供鄴宮室。習表置屯田都尉二人,領客六百夫,於道次耕種菽粟,以給人牛之費。後單於入侍,西北無虞,習之績也。文帝踐阼,複置並州,複為刺史,進封申門亭侯,邑百戶;政治常為天下最。”

玩家們通常不會對傳記的文字做深入剖析。

一句“政治常為天下最”已經足以說明此人的政治90是合理的。

然而另一個慨歎往往隨口而出:這麽牛的人,之前怎麽就沒見過呢?

事實上,光榮公司做這種事情已經不止一回。

早在2000年《三國誌》第七部剛發行的時候,玩家們就已驚奇的看到一個內政高達88的無名之輩出場,此人叫做張既。

《三國誌魏書張既傳》的“治為三輔第一”說明此人也非同小可。

但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任一款遊戲或任一部小說重點提到過他們。

而象這樣的人還可以舉出很多,比如劉馥、溫恢、司馬朗、任峻、蘇則、杜襲、鄭渾、倉慈、王昶、趙儼……,至於吳瓘、任燠、顏斐、令狐邵、孔乂等人則連每讀史書者也未必熟嫻。

其共同特點是在正史中均評價甚高,但在正史之外幾乎不擁有任何知名度。

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隨手扯住一個人問他三國人物,他可能不加思索的答出劉備、曹操、孫權、諸葛亮或者“一呂二趙三典韋”,但倘若問他梁習或張既,則大多數人隻能抱歉的搖頭。

我們已經習慣讓英雄們主宰曆史,而忽略了任何英雄也不能三頭六臂。

大漢王朝綿延四百餘年,東極於海西被於流沙,疆土數千裏,每天無數的錯綜複雜的政事及矛盾源源不斷的從四處匯總過來。

最高統治者們再有才力也不可能獨力當之。

而且,即使製定再周詳妥善的計劃,執行上也總是問題。

這一節直到今天還不能完全避免,因此將合適的人才安置在合適的位置才是統治者們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曹操一直致力於此,直到建安十五年,他還以丞相的身份正式發布詔告,不拘一格選人才。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種持續不斷的靈活而堅決的人才政策最終導致了曹魏集團在與吳蜀的較量中占壓倒性優勢。

若幹年後,即使蜀漢軍事最高統治者大將軍,被譽為“無出其右”的大將軍薑維也經常在曹魏布置在雍涼一帶的太守們堅強阻擊下铩羽而歸。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作為這些日後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出世的能臣的先驅,梁習接受朝廷委任,以別部司馬領並州刺史,從此拉開能臣時代的帷幕。

而此時東吳尚在發展期,西蜀則根本還沒發展。

並州之前是袁紹之甥高幹的統治範圍,毗鄰北狄,胡漢雜處,人心不附。

而且與日後魏國五都中的洛陽、鄴城距離頗近,本州雖偏僻,卻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梁習到任之後恩威並施,既講交情,又動刀子。

坦誠之外雜以陰謀詭計。

是個兩手都能硬的人物。

本地雖有強宗豪族,但因地理環境的關係,多半均是北狄烏桓、匈奴諸部酋長之流,在梁習的攻勢下很快就被擺平。

是時梁習、杜襲、田豫、牽招諸人先後在北,皆為名臣。

梁習在遊戲中還有一個很好玩的技能,叫做繁殖。

顧名思義,就是養馬養牛之類數量提升特別快,大概是因為梁習接近北狄的緣故。

實際上,梁習養馬如何雖不得而知,但其另有一項技能足為人重視,就是薦才。

《資治通鑒》:“長老稱詠,以為自所聞識,刺史未有如習者。習乃貢達名士,避地州界者河內常林、楊俊、王象、荀緯及太原王淩之徒,操悉以為縣長,後皆顯名於世。”

三國的人才薦舉方式各不相同。

如曹魏集團中曹操統轄天下大半,中原豪族又皆表傾向,如袁、楊、荀、陳、司馬諸族皆是王朝末葉名族。

這些世家大族當時均以經學起家,世代皆有名士碩儒,因此家族內部教育足以產生人才。

但曹操既要成大功於當世,雖必然要求這些世家大族盡力配合,卻不能完全寄希望於他們。

因此曹操多次頒布求賢公告,而自己對人才的使用也十分靈活。

《三國誌魏書高柔傳》:“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太祖曰:‘卿知達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舉而辨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昔叔孫通用群盜,良有以也。’達等後奸利發,太祖殺之以謝於柔。”

又:“太祖笑,顧謂左右曰:‘東曹毛掾數白此家,欲令我重治,我非不知此人不清,良有以也。我之有斐,譬如人家有盜狗而善捕鼠,盜雖有小損,而完我囊貯。’遂複斐官,聽用如初。”

則曹操之量才施用道德並非主要考核標準。

雖然在盧洪、趙達的使用中出了問題,然而隻是使用問題。

事實上對校事官的使用仍將繼續,曹操的統轄外寬內急,屬下一旦忤逆其意,往往後患深重。

魏朝就曾有多位名臣因遭彈劾而被去職。

指證他們的罪責未必是實,否則就不隻去職而已。

然而必然是順應君主意願的順水推舟。

東吳則頗不相同。

先時孫策以少年英雄崛起於江淮,世人矚目,頗吸引了一批當世賢才聚集在自己身邊。

並且因為孫家在江東根基尚淺,不敢放手任用本地豪族。

因江東世家豪族傳承雖未必在中原世家之上,但根係之龐雜影響之深遠猶有過之。

所謂東吳四姓,張文朱武陸忠顧厚,日後晉朝東渡金陵,開數百年世家流傳之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

直到唐朝時編氏族譜,還以崔氏為第一,唐太宗李世民的李姓隻能排第三,以至於太宗雷霆震怒。

這種形勢,倘若孫策一開始就放手任命江東世族,隻怕不數年內就會被世族們在實際上架空,因此不得不深為防範,動刀子殺了不少。

直到孫權時代才稍為緩解。

然而終於有陸家兩相十三將。

雖然陸遜的忠誠本朝屈指可數,仍然在孫權的猜疑和忌憚中默默死去。

因此先時孫堅孫策攢起來的舊班底如程普、黃蓋、韓當、周泰、蔣欽、陳武以及在孫權手中栽培起來的甘寧、呂蒙、淩統諸將日後均為孫權所重視。

東吳將位父子相承。

即使接班的兒子年齡尚幼,也不能輕易奪之,其用意就是在保護這些舊班底不輕易被本地世族所吞。

但既然如此,日後就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東吳人才的層疊更新。

舊班底中人物每失去一個都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孫權經常因之垂淚。

建安二十四年荊州歸附的潘浚僅因忠誠和無世族背景幾乎成為丞相。

建安十一年,一個重要人物奄然離世,此即太史慈。

當年太史慈和孫策不打不相識,英雄相惜,以至投誠成為孫策手下屈指可數的重將,然而天不假人壽,太史慈僅活了四十一歲。

從此之後兩年,江東就要麵臨自創建以來從所未有的巨大考驗,是時將領雖多,卻無人能彌補太史慈方麵將帥的空缺。

西蜀又是一種情況。

劉備向有知人之明,但自他以下本國的人才評鑒卻采用一種模棱兩可的道德標準。

若幹年以前,中原曾經流行過一種叫做“月旦評”的對當代人物的品評,其中最著名者為許劭,字子將。

月旦評最為風行時,世人皆以得其一評而為榮,因此橋玄才建議曹操去請許劭品評以便迅速成名。

許劭回答的“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著名評語至今還眾口傳誦不絕。

然而曹操本人也不過將其作為迅速成名的權宜之計,而非真正認定其為有效且有益的標準,雖然此舉的確簡拔出若幹人才。

“劭始發明樊子昭於鬻幘之肆,出虞永賢於牧豎,召李淑才鄉閭之間,擢郭子瑜鞍馬之吏,援楊孝祖,舉和陽士,茲六賢者,皆當世之令懿也。其餘中流之士,或舉之於淹滯,或顯之乎童齒,莫不賴劭顧歎之榮。凡所拔育,顯成令德者,不可殫記。”

然而既然品評的標準著重於個人道德或資質,期望以此形式簡拔出許多國家社稷之才並不現實。

管寧是本朝在世人物中的道德巔峰,但倘若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則未必趕得上梁習。

許劭之弟許靖當年亦以月旦評著名,後來則為劉璋部下蜀郡太守。

建安十九年劉備攻城將破,許靖逾牆出降,因此被劉備所不齒。

劉備半生經見豐富,早看透此人形式遠大於本質。

然而當日後蜀漢建國之時,在諸葛亮和法正的聯合勸說之下仍然不得不任命許靖為三公之一的司徒。

是時法正言道:“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

斯言至為精辟!

蜀漢有個很好玩的地方,即三公雖為名義上朝廷最高官員,姓名竟於史書不顯。

除許靖外,另二人已不可考,估計也是這種形式大於本質的家夥。

然而即使如此,許靖給蜀漢人才選拔機製帶來的影響仍然深遠。

是時除劉備之外隻有諸葛亮敢於破格用人,但也不能擺脫本州流行之道德觀感影響。

比如:

“羕起徒步,一朝處州人之上,形色囂然,自矜得遇滋甚。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誌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

這是彭羕。

“時許靖喪子,(董)允與(費)禕欲共會其葬所。允白父和請車,和遣開後鹿車給之。允有難載之色,禕便從前先上。及至喪所,諸葛亮及諸貴人悉集,車乘甚鮮,允猶神色未泰,而禕晏然自若。持車人還,和問之,知其如此,乃謂允曰:‘吾常疑汝於文偉優劣未別也,而今而後,吾意了矣。’”

這是就董允。

“光祿大夫來敏至禕許別,求共圍釭。於時羽檄交馳。人馬擐甲,嚴駕已訖,禕與敏留意對戲,色無厭倦。敏曰:‘向聊觀試君耳!君信可人,必能辦賊者也。’”

這是就費禕。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這是就馬謖。”

實則如此品評人物仍然不能擺脫劉備所雲“言過其實”抑即形式大於本質的陰雲,終於在馬謖身上交了慘重學費。

即使是諸葛亮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也頗不如其主劉備。

蜀國雖小,並非沒有能人,如黃權、孟達當日在蜀不過二流人物,然而一旦入魏,人皆服其有公卿之量,雖魏主曹丕亦優容之。

隻是由諸葛亮以下的大員們簡拔人才時始終囿於道德範圍,髒水和孩子一起倒掉而已。

諸葛亮當日連連簡拔楊洪、何祗,人皆服其知人善任,然而這也是在諸葛亮認可的範圍之內。

曹操孫權皆有不能忍臣下而為大局強忍之,諸葛亮則沒有。

亮雖大賢,此節恐尚有瑕,如郤正在蜀為官二十年,既不為善,也不為惡,徒然費錢糧耳。

因此我們才時常奇怪演義中為什麽劉備擁有五虎上將臥龍鳳雛這樣豪華的陣容卻仍然沒有取得天下。

建安十一年,當梁習受曹操之命奔赴並州並從此開始一個並州父老慨歎有生以來未逢此治的繁榮局麵時,劉備和孫權都還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中層幹部梯隊。

其中固有條件限製,也有個人責任。

若幹年後,當鼎足局勢已成時,兩邊的君主不得不一次次為這個梯隊的缺失買單。

郝普、廖立皆是劉備入川時留下鎮守四郡的太守,但當呂蒙揮兵而至時,與龐統並稱為“楚之良材”的廖立幹脆放棄抵抗棄城而走,郝普雖有抵抗之心,然而也被呂蒙三言兩語騙翻。

此等人在安閑時世固可以坐守名譽,於此兵連禍結風雲變幻之時卻不能終成正果。

這個時代,不怕沒道德,就怕沒能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