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箭魚行動(8)遠華之殤(奪命剪刀差4)

(2010-03-14 14:19:44) 下一個



賴氏一家都是出身低微的草莽。

他們在組織結構和精神氣質上和橫行海外的福建幫會是一樣的。

唯一不同的是,他們已經企業化國際化,並且在大陸的體製內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象當年青洪幫在上海一樣。

盡管莊哥總是強調賴氏的無知與缺乏教育,以及自己和他們有多麽不同,實際上革命工作不論出身,又不是找大學教授,箭魚越是低層鍛煉上來的反而越可靠,組織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

更何況,領袖們都知道軍師最容易反水,讀書越多越反動。

因為他們擁有可以普遍適用的一般性人力資本,做事有得選擇,這家幹不下去了可以換一家。

大知識分子就是喝得爛醉,光著膀子和人家稱兄道弟都沒人信,也沒幾個知識分子能做到這一點。

打手和衝鋒隊長就不同了,他們就隻能認一個領導,要不然會被江湖人認為不忠不義,隻能是一條胡同走到黑,正所謂紅棍不彎,紙扇易折。

那些帶眼鏡的兄弟們在裏麵三兩個回合下來就開始胡說八道地咬人,這邊廂還在咬緊牙關從不承認對任何人行過賄。

從江湖的角度來說,光著腳的農民比朝廷官員更可信。

發了一通感慨,書歸正題。

要說大陸沒有人才,那是扯淡,一樣的改革開放為什麽別的國家就沒有成功呢。

東歐劇變後,很多人非常羨慕俄羅斯的休克療法,可是我們不是沒試過價格闖關,那次差點沒把自己給整死,最後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才終於占了上風,也就是小平同誌的“摸論”。

中國的高層智囊團裏有能人,但絕對不是老在台麵上混的恬不知恥的那幾個經濟學家。

中國大陸的人才都在作官,不是官不可能真正地對經濟有影響,為了保住權力和地位,真正有權力的官員都非常的低調,他們不需要作廣告。

有時候,大頭都換了幾茬,他老哥還是風雨不動安如山。

在80年代價格闖關失敗後,高層很快認識到“盡信書不如無書”。

當時,中國的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是緊跟美國的裏根經濟學和英國的撒徹爾主義的。

在經濟政策上是新古典貿易理論再加上製度經濟學。

在這裏,小虎隻聊聊前者,因為這和價格雙軌製和剪刀差以及遠華的發跡有直接關係,後麵那個更囉嗦以後有時間再聊。

這新古典貿易理論本是一個建立在嚴格假設條件下的理論模型。

對中國來說,這個模型最要命的地方就是,它的適用範圍隻是一個開放的小經濟體、國,而這個小國一旦開放自己的經濟,則對本國產品的定價權會完全的喪失。

也就是說,在這個小國中,進口和出口的產品的價格都是由國外市場定下來的,小國由於規模太小隻需要跟隨國際定價,其實也就是美國歐洲說了算。

上世紀7,80年代,亞洲的小蚯蚓小貓(犯了老子的忌諱!)沉醉於自己的一點小成就,把這套法寶都捧到天上去了。

其實,這一套對現在所謂的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都是不適用的,因為他們都太大,在很多領域中都是價格的決定者或參與者,而不是價格的接受者,比如說巴西的農產品,俄羅斯的石油,印度的軟件和中國的紡織品。

當時首當其衝的是俄羅斯,價格全部放開後,經濟遭到重創隨後十幾年都一蹶不振。

近年來隨著對能源定價權的爭奪,現在正在創造經濟奇跡。

中國80年代初也在搞價格闖關,結果是1984年和1987年的搶購風潮,社會急劇動蕩。

這主要是企圖人為地改變國內的價格,並希望用價格來引導國企改革所致。

在原來的模型中,是假設這種價格變化在短時間內就完成了,對居民和生產的影響隻是一個SHOCK。

實際上,中國吸收這種價格變化用了將近二十年。

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箭魚雄起隻爭朝夕。

為了穩定國內生產和國有產權,價格雙軌製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樣,國際的價格隻存在於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外貿係統,國內的生產和價格還保持穩定,一切慢慢地改。

就是這種妥協的方法,保證了我國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長。

1999年,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所發現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約為三分之一。

可是這還是新古典貿易模型的第一步,僅僅是模型中消費收益的階段(CONSUMPTION GAINS)。

還有一個更長的生產收益的階段(PRODUCTION GAINS), 我們現在還隻是處於後階段的開始時期。

可以說,第一階段的雙軌製為穩定大局是有貢獻的。

同時,這種體製又是雙刃劍。

它立刻就帶來了巨大的尋租機會,腐敗問題對整個體製同樣是致命的。

那一段往事,我想凡是經曆過的人都不會忘記,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