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箭魚行動(8)天下風雲出我輩遠華之殤(奪命剪刀差1)

(2010-03-14 13:49:37) 下一個



機器人學三定律

第一定律——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見人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定律——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違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機器人應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違反第一、第二定律

引自《機器人學指南》第56版


本來想等那條漏網之魚回來再續這個係列。

結果,事情一如所料的耽誤了。

其實在一個月前就聽到他要唱蘇三起解的消息,小虎的第一感覺就是國內有些環節出問題了。

十七大還有一年時間,現在弄回來,再複雜的案子一年也會審清楚。

醜聞隻有在朦朧的時候才有吸引力和殺傷力。

待到連男女煮腳內褲顏色都被披露的時候,就是無趣加無聊了。

現場目擊者也會從公眾媒體的一塊香粿粿變成燙手的山芋。

還好,通情達理的人總比小虎想象的要多,情況很快就變回去了,我們還要等最少三個月,才能看箭魚一號“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小虎乘這個機會,趕緊把這個係列給完成了,要不然就,咳咳,應了那句老話“虎頭什麽什麽尾”,嗬嗬。


正文


閑言少敘,今天談一談為什麽上世紀的中國是箭魚的天堂。

應該說,箭魚成群結隊地在東海出現是因為中國的體製太適合他們了,時勢造梟雄。

而這時勢中的一個關鍵就是一個曆史形成的扭曲的價格體製,尤其是把中國人糾纏上百年的所謂的剪刀差的宿案。

關於剪刀差,大多數時候是指工農業產品間的不合理的比價關係,就象剪刀的兩個刃一樣,合起來是一個,張開卻越離越遠。

這個問題在建國初期就被我們的偉大領袖論述過,毛澤東在1957年就說:

我們統購糧食,是按照正常的價格,國家在工業品和農業交換中間從農民那裏取得到的利潤也很少。

我們沒有蘇聯那種義務交售製度。

我們對於工農業產品的交換是縮小剪刀差,而不是象蘇聯那樣擴大剪刀差。

我們的政策跟蘇聯大不相同。

單從上文看,毛的說法好象很靠譜,新中國要改弦更張,要工農當家作主,新中國不能把財政負擔放在農民的肩膀上。

新中國甚至要在經濟製度上超越一向奉為楷模的老大哥。

每次小虎讀到這一段,都由衷地為那個年代感到自豪,那是一個英雄的年代,不僅軍事上勝利,經濟上也是突飛猛進的。

溯本探源,剪刀差的概念產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蘇聯。

工農業剪刀差本身就是一種人為歪曲的價格體製,是一種無形的貢稅, 是一種超額稅。

蘇聯在1921年初走上和平建設軌道後,國家為加快積累工業化資金,人為地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使得部分農民收入在工農業產品交換過程中轉入政府支持發展的工業部門,當時人們把農業和農民喪失的這部分收入稱為“貢稅”或“超額稅”。

1923年上半年,政府的工業和商業部門又再次提高工業品價格,使本來已被政府強製壓低的農產品的相對價格水平又大大降低。

到1923年10月,同1913年相比,農民需要相當於原來2.8倍的農產品才能換到等量的工業品。

蘇聯政府的這一行為先是引起農民的不滿,農民以不買或盡可能少買工業品來抵製,於是導致工業品市場蕭條,許多工廠發不出工資,結果又引起工人的不滿。

在這樣的背景下,蘇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和九月中央全會。

會議在斯大林的主持下第一次把農業流入工業的超額稅正式稱作‘剪刀差’,並且在中央委員會下設立了剪刀差委員會,專門從事研究和調整剪刀差的工作。

可以說剪刀差問題是集權經濟體製的固有問題。

就象列寧說的,整個蘇維埃就是一個大工廠。

那麽在這個大工廠下艱難度日的就是農民。

每一次社會的發展都是建立在盤剝農民的基礎上的。

小虎也從來不懷疑毛的良好願望,從各種曆史資料來看毛對苛捐雜稅是深惡痛絕的,他想廢除農業稅的想法是有一定根源的。

但是,革命家的悲哀就是他、她必須要向金錢/經濟利益為王的現實妥協。

1976年,尼克鬆女兒夫婦拜訪毛,他們無限崇拜地說,主席(他們也叫主席!),你寫了幾本小冊子就改變了世界。

毛倦怠地回答,我隻能讓北京這方圓幾十公裏動一動。

確實事與願違。

實際上剪刀差的問題在中國從未得到妥善解決。

在1950-1978年的29年中,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了5100億元收入。

1979-1994年的16年間,政府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大約取得了15000億元收入。

這第一步的扭曲是後麵更荒唐的體製的第一塊踏腳石。

以後的種種變數,都這裏找到了一個起點。

工農業剪刀差的問題是到了近幾年才基本解決的,可是解決的方法卻讓我們陷入另一個巨大的迷局。

我們找到了一個世界,我們又失去了一個世界。

(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