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日記

人說山外有山樓外樓,在這裏記錄那一段艱難的爬山經曆
正文

《漢武大帝》裏的故事--張騫出塞

(2005-05-04 00:21:59) 下一個

 

我們知道在很多年前的中國古代,有一條連接中國和西方的重要通道,稱之為絲綢之路。大約在二千多年前中國開通的這條貿易古道“絲綢之路”在當時世界聞名,它作為中國和歐亞非國家之間的橋梁,為東西方的物質往來和文明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經由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交往的通道,由於大量的中國蠶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所以被稱為“絲綢之路”。 考古發現,“絲綢之路”基本形成於公元前一世紀的中國漢朝,當時的“絲綢之路”南道可西行到現在的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伊朗,最遠可到達埃及的亞曆山大城;另一條路經過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爾,到達波斯灣頭;如果從喀布爾南行,可以到達現在的巴基斯坦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 

       在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沿著“絲綢之路”,自西向東,有四大帝國並列其間,也就是歐洲的羅馬、西亞的安息(Parthia,伊朗古代奴隸製國家)、中亞的貴霜(Kushan,統治中亞及印度北部的帝國)、東亞的中國漢朝。“絲綢之路”的形成使得這些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響,此後,任何文明的發展不再是相對孤立地進行了。 

       通過“絲綢之路”複雜的網狀道路係統,東西方頻繁地往來。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批帶有“胡”字的植物,如胡桃、胡瓜、胡椒、胡羅卜等,大多來自西方。到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唐朝,“絲綢之路”最為繁榮,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交流呈現出令人眼花繚亂的景象。西方的珍禽異獸、珠寶香料、玻璃器皿、金銀貨幣,西亞和中亞的音樂、舞蹈、飲食、服飾等源源傳入中國。與此同時,中國的物產和技術也經過“絲綢之路”傳到各地,像絲綢、農桑、造紙術、印刷術、漆器、瓷器、火藥、指南針等,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一直到了公元9世紀之後,隨著歐亞大陸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特別是航海技術的發展,海運在貿易中的作用日益彰顯,這條傳統的陸路古道才逐漸走向衰落。

而開啟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漢武帝時代的張騫。從年代上來說,張騫出塞的大約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要早一千六百多年。曆時十三年,其中兩次被匈奴扣留。

  從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自元光二年,漢武帝遣韓安國、李廣、衛青等首領首次出擊匈奴的近十年大戰中,戰場基本上是在遼東上穀及河套地區展開的,雙方大小戰鬥近百起,各有勝負。大漢王朝集七十餘載的國力,雖將秦將蒙括得而複失的河套地區搶回,卻又丟失了上穀造陽等地,一直到公元前120年,十三載出使西域的張騫歸漢,才使戰爭出現了決定性的轉機。

  公元前120年冬,度安驛的快馬給漢武帝及文武百官們帶來了一個令人驚喜的消息───十三年前出使西域邀月氏共擊匈奴的使臣張騫歸來了!

  未央宮外,僅供皇帝進出的大門洞開了。 當張騫顫栗地登上殿堂時,漢武帝早攜文武百官出迎,望著這久違了的大漢宮門,望著已入中年更具威儀的武帝劉徹,張騫轟然伏地,膝行數丈,泣而奏道:

  “陛下,臣有辱使命,出使西域十載有三,跋千山涉萬水,兩度被匈奴拘囚,幾經喪生。 陛下賜千金百人隨我出使,今匹馬單人而還。臣於匈奴處不能死節,於月氏有辱使命,十三載勞而無功,請陛下治罪。”

  武帝親手將張騫扶起,接過那杆已磨得隻剩勁節的、代表著大漢皇帝威儀的漢節,望著這個十三年前如同雄師一般而現今虯須蒼發的張騫,武帝感動了:“十三載匪囚,九死一生,汝今能持節以歸,當何罪之有?”

  武帝挽著張騫的手,登堂入殿。

  大殿內,張騫陳述了月氏國不敢出兵的緣由後,將一捆詳細記載河西走廊地形的羊皮呈了上去,並奏曰:“臣雖不能說服月氏出兵,但十載被囚,困居河西,卻將整個河西地圖繪好,將這個天堂之地獻給陛下!”接著,張騫詳細地為武帝講述了他在河西走廊的所見所聞:從雄偉壯觀的蘢城休屠王城到匈奴族人圖騰的神靈──祭天金人。從那遼闊的綠州盛產的源源不斷供給蒙古戰場的糧食,到西域諸國通往這裏的繁榮的貿易……“陛下,欲聯西域,必通河西;欲固長安,必占河西;欲破匈奴,必得河西呀!”

  無疑,是張騫的歸漢,是張騫的一番哲理,才使得武帝如夢初醒。此時那一張詳盡的河西走廊地圖,在武帝看來猶如一片片飛來的捷報。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