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

文學城醫生寫手集體博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你說,我家女兒是不是該學醫?

(2010-07-08 22:17:45) 下一個
梅蘭鬆竹
2010-07-06

長周末,朋友家聚會。大家一邊吃美味燒烤,一邊聊天。

旁邊碰巧坐了一位母親,和她讀大二的女兒,聽說了我的職業,話匣頓時打開。

“哦,你是婦產科醫生?”母親聲音有點驚喜。

母親年齡大約40多歲,皮膚保養得不錯,打扮也年輕。

“嗯,對。”我笑著答。

“那太好了,我正要打聽這件事。我女兒在準備考MCAT(美國醫學院入學考試),你說,該不該讓她去學醫?”

她指著身邊的女孩,背心短褲的清爽打扮,臉上除了淡淡的藍色眼影,不施脂粉,舉止文靜中夾著沉穩。

我開始思考如何回答。。。。

其實,這個問題,我已不是第一次聽說。凡家裏有女兒在讀大學的同胞,都曾經問過我。

擱五、六年前,我的答案一定是,別費這個勁了,幹啥不行,非要走這條路。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令人納悶,但它代表了我當時的真實想法。那時我反對美國女孩子學醫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從投資回報角度來講不合算。

要上4年醫學院,加3年住院醫,若想做專科還得要2-3年。

醫學院基本不設獎學金,全是自費,住院醫、專科Fellow工資又很低。

這樣10年下來,投資至少30萬美金。我認識不少美國畢業生,剛行醫時都背著這個數目的銀行債務。

過去80、90年代美國醫生收入相當高,但自從醫療保險HMO施行以來,醫生收入逐年下降,而要付的事故保險金一路上漲。

於是,如今一般primary care的醫生,按工作時間計算,平均收入和IT行業的consultant也差不了多少。可是,IT專業隻要有本科文憑就能找到工作,別人10年寒窗時,他們已經開始算工齡拿工資了。

收入一負一正,懂數學的同胞們都會明白哪個選擇經濟上更合算。

2. 過程漫長艱苦。

如同“從煉獄裏摸爬滾打過一遍”,這句來形容它並不為過。

記得曾經徒步登過五嶽之尊的泰山,借此作為走醫學之路的比喻。

從醫學院開始,一本本大部頭教科書,一套套厚厚的複習題,鋪就攀援山峰的層層階梯。

一串串枯燥難懂的拉丁醫學名詞,一個個令人膽戰心驚的考試,便是隨時遇見的橫在路中的頑石,需要小心越過才不致跌倒。

終於熬到做住院醫了,像登山到了十八盤,依稀看見山頂,頓時想鬆口氣,以為勝利就在眼前。且慢,最驚險曲折的道路其實才剛剛開始。

接下來是沒白沒黑地值班,嚴重睡眠缺乏,精神體力不支,到處受氣。稍有表現不好,還可能被解甲歸田。

像我的一個女同學,哈佛本科學計算機,耶魯醫學院畢業,當年以第一名的成績,招進係裏,住院醫僅做了一個月,就因不能適應,堅持不下去,回老家重操舊業,做計算機谘詢師去了。她這樣做,我認為實在是浪費人力物力。

3. 沒時間談戀愛,即使結婚了也不容易照顧家庭。

前兩項理由男女身上都適用,這條主要針對女性。

在婚姻家庭大事上,我們不能不承認男女有別。男的大齡未娶,往往被譽為“事業有成,成熟穩重”,職業女性30多歲未嫁,就被無情地劃為“黃金剩女”一檔了。

鑒於種種原因,男醫生很多不願找同行,所以女醫生選擇餘地越來越窄,好容易找到一個誌同道合的,成家後,年齡偏大,生孩子又出現問題。女醫生不孕症需要治療的比例相當高。

另外,生孩子,養大成人,這些事情畢竟需要女性親力親為。 男醫生可以一周工作6、7天,女的這樣做就無法照顧家庭生活了。

我持反對意見的時期,也是我剛畢業在大學做主治醫的階段。 每天忙著教學、看病人,還要發表文章,家裏LG孩子根本顧不上。加上大學工資配得低,所以那段時間我心理很不平衡。兩萬五千裏長征好不容易結束,卻發現現實和理想距離差得太遠,我真懷疑當初吃這些苦是否值得。

話又說回來,山不轉水轉,如今問我女孩子該不該學醫,我的觀點已有所改變,因為我的個人情況,也因為大形勢與以前不同了。我今天讚成女孩學醫的原因是:

1. 經濟上,做醫生旱澇保收。

自從近年次貸危機,美國進入recession,各行各業紛紛裁人,醫療係統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所謂“鐵飯碗”。 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所以做了醫生,可以一直到老,不用擔心失業。

收入多少可以自己掌控,有一定的靈活性:多看病人,多花時間就可以相應提高;想要享受生活,就得減少工作量,收入也會跟著下降。

2. 辛苦程度來說,年輕時承受能力強,咬咬牙就挺過去了。

俗語說,世上沒有吃不了的苦,隻有享不了的福。想想30歲左右,便學業有成,一勞永逸,這實在是人一輩子對自己最好的投資,苦點也值。

3. 針對想學醫的女孩,我認為隻要別光做書呆子,該結交異性朋友時就不要錯過時機,早早解決人生大事,結婚生子統統在35歲之前搞定,然後找份不太忙、適合自己的工作,便能事業家庭兼顧。當然,單身主義者除外。

4. 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通過治病救人,每天給我們帶來無比的“職業滿足感”,這是做醫生很獨特的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它使我們能熱愛自己複雜瑣碎的工作,有信心每天迎接挑戰,包括醫學上的,甚至法律上的(例如被人告到法庭)等等。

就拿我個人來講,我是運氣好,在國內讀完醫學院,直接出來念基礎醫學博士,後來考Board,聯係到住院醫,一路還算順利。

我的LG是大學最後一年談的,一畢業我們就結婚,一起在國外打拚多年。在我住院醫之前把孩子生好,然後請了全職保姆幫忙,一直到現在。

起初工作在大學醫院,不太滿意。隨即我換到郊區一家很好的教會醫院,加入了6個醫生組成的group practice,變成多數情況可以自己說了算(像工作量,時間安排等),事業生活才逐漸走上軌道。

作為一個職業女醫生,在走了不少彎路之後,我變聰明了些,慢慢學會要“多碗水端平”。

工作上,我用心努力,對病人認真負責; 時間上,我講效率,每天早出早歸,和家人共進晚餐;晚上,除了管孩子功課和練琴,我爭取運動一小時,包括與LG經常一同散步聊家常等等。

每年還與家人定期休假4-5周,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鮮空氣,放鬆身心。

由於比較注重勞逸結合,所以這幾年自己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家庭和睦,感覺人生到了一個真正安定美好的時期,很令人滿足。

通常女醫生的優勢是受病人歡迎,看病耐心,肯花時間,這點尤其是在婦產科,家庭科和兒科這樣接觸病人比較多的primary care專業中較明顯。

過兩年奧巴馬的醫改要實施,primary care會變得更popular,可見將來對女醫生的需求會越來越高。

據有關數字統計,美國女醫生數目逐年增加,現在大約占醫生總數比例的1/3。 更可喜的是,目前醫學院的女生已經達到等於甚至高於男生的比例。看,“紅色娘子軍”隊伍在不斷壯大啊!

林林總總地聽我講了一堆經曆和見解,女孩和母親眼睛直眨,似乎有些明白,我總結說:

“醫生這個職業很辛苦,如果你真喜歡它,又不單單考慮錢,那就去上醫學院,努力出來結果會蠻不錯; 否則,勸你趁早選別的專業,早早學完,成家立業,及時享受人生。條條大路通羅馬嘛。”

最後,我對著麵帶微笑的女孩,強調了一點,“不管怎樣,自己要有主見,去醫院和醫生門診實地考察一番(英文名詞叫 shadowing),想好這到底是不是你想幹一輩子的職業,再做最後決定。 因為自己認定了的,再難也會堅持,不容易後悔。 ---祝你成功!”

上文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