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仁心

文學城醫生寫手集體博客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在北美行醫的故事(3)-又一個小生命誕生了

(2010-05-09 05:56:30) 下一個
梅蘭鬆竹
2010-04-29

注:平時上網不多, 最近剛在文學城上注冊, 打算偶爾練練筆,免的把自己那點中文,統統還給辛勤培育的中學語文老師, 於是就寫了前麵的短文。沒想到自己即興塗鴉之作, 能引起這麽多網友的關注, 我覺得這應歸功於我的工作-一個人人都知道,但又不太了解的職業。我非常幸運能在北美進入這個行業,所以很珍惜也很享受每一天的經曆。如果大家不嫌棄, 我會用拙筆記錄下自己的點滴體會, 與網友們在工作生活之餘共享。作為一個除了對文化有些興趣,對政治、宗教等上層建築的東西所知甚少的人,我隻會寫點局限於生活層麵的博文,不敢奢想更深。言多必失,請各位多包容,給我加油,我會繼續努力。喜歡看大家的點評,隻是因為時間關係,不能一一回應,請你們原諒。

有位網友評論說“在猶豫是否以後繼續看你的博客,實在是忍不住自己的眼淚啊。”我本以為自己的文章寫得挺陽光呢,沒想到竟成了催淚彈。哎,大家本來活得挺辛苦的,我實在不該再故作深沉地“煽情”。其實, 我的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個開心的行當, 按中國老話, 結婚生子乃人生大喜之事, 我總是那第一個迎接孩子誕生, 跟父母報喜的人。 這不昨晚半夜又接生了一個八磅重的男嬰,名叫Jason Alexander Romero。

Jessica 是一位漂亮精幹的西裔女孩,公司會計, 丈夫Alfredo是大學認識的,做工程師。小兩口準備結婚兩年後生小孩, 巧合的是,在一周年紀念日那天, Jessica發現自己懷孕了。 早期她隻是有些正常妊娠反應,後來20周的B超發現胎盤有點問題,臍帶是邊緣植入(Vilamentous Insertion)。 胎盤是個很獨特的器官, 圓圓扁扁的像個飛碟盤,夾在子宮壁和胎兒之間,靠中間的臍帶連著,孩子生完後就從母體自動脫落了。 胎盤功能很多,其中重要的一個是將母親的血液過濾加工後輸送給胎兒, 外號”營養加工廠”。臍帶邊緣植入可能會影響到胎盤這個功能, 導致胎兒生長發育不良。不過Jessica的幾次跟蹤超聲都很正常, 剩下要擔心的就是生產過程中, 臍帶不會提早剝離, 這樣情況下就要緊急剖腹產,否則一但出血孩子生命會有危險。

Jessica 昨天滿40周了,一大早就給診所打電話說宮縮很規律很痛,我把她收入產房, 過了幾個小時她就疼得要求打硬膜外麻醉了。 麻醉後的Jessica身上戴著胎兒心跳和宮縮顯示器,很放鬆地躺在產床上, 一邊看電視一邊跟丈夫Alfredo有說有笑地聊天。晚上9點鍾,我接到產房護士的Page,報告胎兒心跳有間斷性變緩的問題,這往往是個不祥的指征,最壞的就是臍帶胎盤供氧不足。我火速趕到產房, 經過一番折騰:加快輸液給氧, 調整孕婦姿勢,停催產素等等,Thank God,最後心跳總算恢複正常。 夜裏11點半時,Jessica終於宮口開全, 可以推了。 離4月29號隻有半小時了,他們想爭取孩子有個4月28的生日。 我和護士,Alfredo,一起幫Jessica加油,大聲數著“one, two, three, four, push, push, push!!!”Jessica便隨著宮縮的頻率, 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氣推。23點57分,午夜的鍾聲就要敲響之前,一個肉呼呼的, 長著一頭黑發的嬰兒終於降生了。隨著我的宣告:"Congratulations, It's a boy!”, 小孩“哇”地大聲哭出來,小手小腳亂舞。 此時聽到這種哭聲, 真比帕瓦羅蒂的歌劇聲還美妙動人, 產房裏響起一片歡呼。

護士把小孩擦幹後,抱給了母親(bonding time見後注)。象大多數第一次做父母的人一樣, Jessica 和 Alfredo 臉上帶著又驚喜,又有點不知所措的表情。到處扒扒看看,數數手指腳趾,一個不缺,鬆了口氣。Jessica 碰碰還有點沒緩過神的Alfredo, 嚷著“快給兩家父母打電話報喜啊!”過不久, 產房走廊裏便出現了一群西裔男女老少,興高采烈地拿著鮮花氣球,不用猜, 我就知道是Jessica夫婦的親屬來祝賀啦。

淩晨1點半, 我一個人在空空的大街上開車回家,周圍夜深人靜,我這個天生最膽小怕黑的人,現在心裏十分平靜。 回想起剛才產房裏溫馨的一幕,我感到很充實, 也很感恩,今天我又順利地迎接了一個小生命的誕生!

後注:Bonding—the term for the close emotional tie that develops between parents and baby at birth—was the buzzword of the 1980's. Dr's. Marshall H. Klaus and John H. Kennell explored the concept of bonding in their classic book Maternal- Infant Bonding. These researchers speculated that for humans, just as for other types of animals, there is a "sensitive period" at birth when mothers and newborns are uniquely programmed to be in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and do good things to each other. By comparing mother-infant pairs who bonded immediately after birth with those who didn't, they concluded that the early-contact mother- infant pairs later developed a closer attachment.

以上內容人物純屬虛構,請勿對號入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