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京戲園

祖宗留下的精粹,不好好地品味一番,也真的說不過去哈 ……
正文

丁曉君: 一個80後京劇青衣的現代鏡像

(2010-03-23 14:35:21) 下一個
         從梅蘭芳到丁曉君,一代代京劇青衣有不同的熱鬧、寂寞和悲喜。 


        梅蘭芳那一代,他的敵人是戰亂,是政治,是家國仇恨。筱燕秋那一代,她的敵人是命運無情,時運不濟。而丁曉君這一代,看不見的敵人是時代,是歲月流轉中大眾視線的遠離。在喧鬧的21世紀,京劇的舞台顯得冷清而寂寞。一代代青衣,相同的,是對京劇舞台的瘋魔和迷戀。
 清越的京胡聲淩空而起,鑼鼓鏗鏘。她站在幕布後,凝視著琴師,流水樣唱出“祥雲冉冉波羅天,離卻了眾香國遍曆大千諸世界,好一似輕煙過眼……”世界仿佛一下安靜下來,鴉雀無聲,隻有她的唱腔清越嘹亮。她緩步出來,目光迷離,仿佛踩著雲端降入舞台。
 那一瞬間,她不再是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女孩,也不叫丁曉君,她的名字是天女,是落入凡間的一個仙女。周遭一切,絢麗的燈光,穿著時尚的觀眾,偶爾響起的手機鈴聲,那所有代表這個時代的一切都消失了,她心靜如水,飄渺而來,輕盈離去。直到掌聲響起,她才醒過來,知道自己不是天女,是一個參加京劇比賽的北京戰友京劇團演員。  

 
      天女身上所穿的戲服圖案,是她和服裝師細細揣摩,最後定下來的清雅的蓮花,天女的所有小配飾都是她和一個老師一起跑遍北京大街小巷淘回來的,為了讓天女飄逸起來,她和她的合作者們幾乎窮盡了所有辦法。 


 而這一次,她獲得了2005年CCTV第五屆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青衣組銀獎和“觀眾最喜愛的演員獎”。 

 2006年春節,她再次以《天女散花》節目,參加了2006央視春節戲曲晚會。被網上票友評價“造型俊美,氣質雋永,長袖翻飛,舞姿曼妙”。 

 不瘋魔不成活 

 她穿著嶄新的軍裝,斜挎著一個活潑的ESPRIT的包包,身上散發著蘭蔻奇跡香水的淡淡香味。她愛聽流行歌,愛看音樂劇,和其他女孩一樣,怕胖,愛上網。隻是,她聲音清脆,偶爾會不經意地現出柔媚的蘭花指,這才會提醒你,她選擇了一條和其他現代女孩不同的路。
 她11歲開始學京劇。開始不過是因為有好嗓子,想學唱歌。不料,京劇的舞台是個巨大的磁場,有無窮的魔力,進去了,就再也不想出來。更何況,她的成長階段中遇到的,都是對京劇迷戀到瘋魔的老師。在遼寧省藝術學校,一個叫李國粹的老師一直教她,她是梅蘭芳先生的弟子,一個鍾情京劇到癡迷程度的青衣。 

 丁曉君的偶像,是梅蘭芳的大弟子杜近芳。而72歲的杜近芳,更是個戲癡。現實生活中,她跟人說話都像足在舞台上唱戲,眼神、動作、語調,都足舞台式的。她甚至分不清舞台和生活。她的生活簡單到極點,除了吃飯、睡覺,就是京劇。參加京劇大賽之前,丁曉君塑造一個人物,隻注意眼神、姿態和聲音。但杜近芳不指點她這些,她跟她講對人物的理解。她說天女是心靜如水的,她眼神飄渺,遠離一切世俗。丁曉君懂了,因為在她眼裏,一代代最優秀的青衣就是這樣的:她們的眼神在庸常的現實生活中是迷離飄忽的,在舞台的燈光下,才是閃亮的。 

 “隻要你愛上京劇,你肯定就跑不了。”這是她的總結。電視連續劇《青衣》裏的幾代青衣也活在現實當中,除卻命運的大悲大喜,一朝與京劇結緣,生命就永遠與之糾纏在一起的情節,就是丁曉君所認識的前輩們的寫照。 

 比如張火丁,那也是一個執著的青衣,瘦瘦的身體,卻能唱出魔力非凡,堪比男旦的聲音。 

 比如李維康,她曾是第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卻是在出演了根據老舍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獲得1986年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主角”獎之後,才獲得了廣泛的知名度。但她毫不猶豫選擇放棄電視劇,回到京劇舞台。 

 不瘋魔,不成活,這是頂尖青衣的宿命。 但丁曉君也茫然。認識杜近芳,讓她仿佛看到京劇藝術的微光,覺得京劇的路還能走下去。但她也清楚地知道,杜老師的生活太單一了,和社會、和生活幾乎是脫節的。在杜老師家待兩個小時,走出來,站在北京灰蒙蒙的天底下,高樓大廈之間,丁曉君都有點恍惚,要適應一下才能從剛才那個京劇的世界中走入現實。
 
但一個80年代出生,二十幾歲的年輕青衣,京劇的她和現實的她如何能融合起來,又能截然分開?她知道自己做不到像杜近芳那麽純粹、完全和時代脫節。她要上網、看電視、看碟,也聽流行歌。如果生命中僅剩下京劇兩個字,對於一個京劇演員,那也許很幸福,但,對於一個年輕女孩,那也許又太殘酷。
 “矛盾,我挺矛盾的。”這並非她一個人的矛盾。她和其他年輕的演員們經常在一起聊,大家都很茫然,他們喜歡傳統戲,但也知道這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太慢也太悶。想保存國粹,又想吸引更多的現代人,這實在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我要唱 

 丁曉君喜歡梅派雍容、大方的風格。在她眼中,京劇有種挺奇怪的魔力,四大派別的演員都被深深烙上那一派的個性和特點。程派的淒涼委婉,尚派的剛烈,荀派的小家碧玉。雖然演員本身各有各的特點,但共性卻很明顯是存在的。比如丁曉君自己。“原來我是一個很爭強好勝的人,很自信,總認為我就是第一的,但學了梅派青衣之後,好像把什麽都看淡了,無所謂結果,努力到就夠了。” 


       從11歲到現在,漫長的十幾年時間裏,她被梅派藝術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戰友評價丁曉君說話都像在唱戲。丁曉君自己一點也不覺得。有天晚上和幾個女孩聊完天,她說“我要上樓去”。一個女孩說:“你別動,你看你的手。”她低頭一看,還真是一個標準的蘭花手。
 戰友中間流傳著一個關於丁曉君的經典笑話:中午吃飯時,丁曉君突然冒出三個字:我要唱。老師逗她:“那你就去唱吧。”沒想到丁曉君真的站起來,麵對著牆大聲唱起來。大家都愣住了,幾秒鍾後,都笑暈了。
 

        和丁曉君聊天,她似乎總在說服你去喜歡京劇,告訴你它一切的好。“它很含蓄,但表達的東西太豐厚了。扮相、個頭、嗓子、台風、悟性、感覺、台緣,太多的東西匯集在一起,才有可能站在舞台上光彩照人。” 


         也許正因如此,她癡迷於唱戲和舞台。但她碰上的,是她的前輩梅蘭芳、杜近芳們都不會遇到的難題:登台機會太少。能穿上全套戲服,扮上妝,唱一出戲,一年之中隻有寥寥幾次。她所在的戰友京劇團又趕上軍隊的合並大勢,與戰友歌舞團、戰友話劇團合並成一個戰友文工團,原先的京劇團隻能保留十幾個人,組成了一個京劇隊。今後,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唱一出大戲了。光彩照人地站在舞台中間,成了一個奢侈的夢。
 

        她去找任何能唱戲的機會。報名參加京劇大賽時,她想的根本不是去拿獎,而是盤算:如果參賽,團裏就能給她機會排練、唱戲,而且,初賽、複賽、決賽,起碼自己能全心投入演三場來過癮。
 當然,他們經常有機會去部隊演出,但那時她是在唱民歌,唱《兵哥哥》、《東西南北兵》,唱現代戲。但她心底最愛的,還是唯美浪漫、韻味十足的傳統戲。 
           
 即使是清唱她都很珍惜,周末她常去京劇票房唱,唱她最愛的梅派傳統戲《天女散花》、《貴妃醉酒》。那些票友熱愛而且很懂行,對著行家裏手唱的感覺,緊張但極富成就感。在那裏,她最愛唱《貴妃醉酒》,那是她認為最完美、最過癮的唱段,似乎梅派青衣的感覺全都積壓在心裏,隻有唱,才能放射出來。 
       
 但也有味道唱不對的時候。有一次在湖廣會館,還是她拿手的《貴妃醉酒》。因為之前已經好久好久沒有機會唱戲,她很感慨,唱之前,忍不住說了一段話:“我唱戲的機會其實很少,所以我特別珍惜站在這個舞台上的感覺……”說著說著,她突然覺得心裏特別悲涼,想流淚。結果那天的《貴妃醉酒》完全變了味兒,原本應該歡快的唱段,唱得滿是悲涼。細心的票友一下就聽出來了,說怎麽聽你唱完那麽壓抑啊?和經驗豐富的前輩相比,丁曉君還沒有學會控製自己的感情。一出《貴妃醉酒》,她唱得心底熱淚縱橫。 
        

 她也沒學會怎樣把戲和生活截然分開。2003年,丁曉君參加全軍小品大賽,排那部讓她獲得個人表演一等獎的《搶水》時,她說話的聲音都比平時高昂得多,愛狂笑,整個人變得張揚起來。拍完之後,她甚至不相信那是她自己。排《天女散花》時,有6個月時間,她讓自己與現實世界脫離:不上網,不看新聞,不看電視,不聽歌,生活裏隻有天女。
 京劇青衣的唯美、浪漫甚至影響到她的愛情觀。《呂布與貂蟬》中的呂布那麽狂妄,《貴妃醉酒》裏的李隆基會讓女人傷心。而現實中,今後會選擇一個什麽樣的愛人呢?“他必須喜歡京劇吧,要不他怎麽能理解我?京劇演員本來就很少有人理解。” 


     她知道京劇的好,但現實卻讓她悲觀。有次去參加一場綜藝晚會,節目單裏唱歌、跳舞、小品都有好幾個,但京劇隻有她一個。講好唱兩段的。她唱完第一段,底下開始有點冷場了,觀眾席裏有人說話,有人起身離開。在一種說不明白的強烈情緒之下,丁曉君突然站在舞台上說了這樣一番話:“在這台晚會上,隻有我一個人唱京劇。我希望你們喜歡我們的京劇,喜歡我們中國的京劇。京劇決不會讓你們失望,隻要你真正愛上它。” 
 

     這一次,觀眾是我們,地點,是在北京SOHO現代城一個完全現代化的辦公室裏。她還是選擇了唱那段梅派的傳統戲——《貴妃醉酒》,落地的大玻璃窗,冬日的斜陽正慢慢落下去,不開燈的屋子裏,漸漸昏黃起來。她唱得很投入,聲音清亮得似乎能穿透整層的辦公樓。
 “海島冰輪初轉騰
 見玉免,玉免又早東升
 那冰輪離海島 乾坤分外明,
 皓月當空 恰便似嫦娥離月宮
 奴似嫦娥離月宮……” 
    

我知道,她希望她的觀眾能懂得《貴妃醉酒》,懂得京劇,也懂得她,一個21世紀年輕的京劇青衣的執著、矛盾、快樂和委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我的京戲園 回複 悄悄話 藝術的偶像 偶像的藝術 (網友給蕭軍得一封信)


近日,我修書一封,和青年京劇演員丁曉君探討了關於京劇藝術和青年京劇演員生存發展的話題,洋洋灑灑數千言,直抒胸臆,頗為可觀,現轉載於此:



曉君你好:

在萬千的京劇演員中,我尤其仰慕你的恩師杜近芳先生,因此對你也格外關注和喜愛,把你的恩師和你,一並奉為了偶像,寫下此信,就是以一個和你同齡的京劇愛好者的身份,和你聊一聊關於京劇藝術和青年京劇演員生存發展的話題。

你兩年來先後公演的《謝瑤環》和《白蛇傳》兩出戲,我都到現場看了,一半兒出於對杜近芳先生的崇拜,另一半兒則為看你。你在舞台上,舉手投足都酷似乃師,實在令人驚喜。每次看完你演的戲,我都會激動好一陣子,因為在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重新年輕了的杜近芳先生,也看到了京劇藝術的希望和未來,這是一種很難以言表的振奮和欣喜,恐怕隻有一個真正愛京劇、迷京劇的人,才能體會的到。

在新近央視舉辦的青年京劇演員大賽中,你名列青衣組第一名,我因為工作比較忙,沒能看到直播,但也很為你高興。我還關注了網上對你的報道,甚至時不時會看看你的博客。可以說,在現在這樣一個流行文化充斥的時代,你居然能如此執著的堅守著京劇藝術並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績,實實在在是我們京劇觀眾的福分,因此我衷心祝福你能夠在藝術之路上走的更遠。

因為工作關係,我對傳統文化的現狀和發展有著非常直觀的認識,也親眼看到了越來越多的青年戲曲、曲藝演員為社會風尚所左右,重利輕藝、放棄堅守。我雖很痛心,但也無能為力。兩相對照,才切膚體會到你的可貴和可愛。我擔心在若幹年後,你也不能免俗,會如流星一般,離開舞台或歸於平淡。因此我想和你聊一聊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青年演員應該如何去發展,或者說同齡觀眾對你有什麽樣的期望。一些問題考慮的不很周全,大膽的向你提出來,希望能和你共同探討:

戲曲是舞台的藝術,演員離開了舞台,一切也就都無從談起。我以為,前輩大家們之所以一個個都技藝精湛,在很大程度得益於他們日複一日的舞台實踐。實際上演員在台上一舉一動能否恰到好處,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舞台表演的經驗。比如你的《白蛇傳》,我能看出下了不少的功夫,如果獨立的看每一幕,唱腔和表演都可圈可點,頗具杜近芳先生的神韻。但我總有這樣一個感覺,就是把整出戲串聯起來,感覺不很連貫,你沒有在表演上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體,說的直白一些,就是每一折戲的表演狀態都不統一。究其原因,我想是不是和聯排磨合次數少、舞台感不強有關係呢?在舞台實踐中,並不是把每一段、每一折戲分別演好,就是一出完整的戲了,因為節奏把握上的一氣嗬成,光靠言傳身教不夠,演員必須親身堅守在舞台上,通過不斷的實踐去摸索和改進。現在的青年演員,一年到頭也演不了幾回戲,偶一登台,很難有感覺,尺寸把握上讓人失望就不足為奇了,希望你能引以為戒,常演戲、常登台,展現並保持最好的藝術狀態。順便說一句,我感覺你在舞台上的眼神處理不夠完美,也可能是因為《白蛇傳》你首演於舞台,專注於唱腔而忽略了人物塑造,京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很多時候是要通過程式化的動作來表達人物情感和精神狀態的,眼神的靈動就顯得頗為重要了,有關於此,你比我內行,梅蘭芳先生等前輩大家以及你恩師的表演堪稱典範,望你多下功夫。

雖然你會有很多的苦衷和無奈,我還是盼望著你能時常活躍在舞台的第一線,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年到頭最多有兩三場鄭重其事的公開演出。如果困難較多或經費不足,是不是可以嚐試著開辟一種小劇場京劇的模式,找一個免費或租金低廉的場地(如文化館或排練廳),每天或每周都堅持正式演出,哪怕隻演片段和折子呢,隻要你不離開舞台,不離開觀眾,對藝術的理解和對表演的體悟就會與日俱增,演出狀態就會一直提高並保持下去。

另外,你排演的《謝瑤環》和《白蛇傳》兩出戲,都是杜近芳先生的代表劇目,你演得很好。但作為觀眾,也許希望看到你的下一出戲會是梅派的傳統劇目,以表現出你對梅派藝術的完整繼承和從容駕馭,隻有在掌握傳統的基礎上,充實自己的實力,拓寬自己的戲路,才能不斷創新、再攀高峰。當年你的恩師杜近芳先生就是如此並獲得巨大成功的,相信你也能。觀眾現在看了你的戲,往往會由衷的誇上一句:真像杜近芳。這當然是對杜近芳先生教學水準和你個人藝術功力的極大認同,但我希望,你不要滿足於學習和模仿老師的藝術,同時也能根據你自己的條件,演出你的風格和特色來,讓觀眾通過你在舞台上的一舉一動和一顰一笑,看到一個個富有時代氣息的戲曲人物,看到丁曉君版的楊貴妃、穆桂英、白素貞、謝瑤環……隻有這樣,你才能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和藝術自信,才能擁有一批真正屬於你自己的觀眾和曲目。我看好並相信你,你有足夠的時間和足夠的條件,成為新一代京劇人的領軍人物,我甚至憧憬著早日看到你的創新劇目。

你雖然是一個從事傳統藝術的演員,但應該具有時代感,無論在藝術上和生活中都要表現出鮮明的個性來。我以為,在現在這個時代的京劇演員,不但肩負著傳承藝術的責任,同時也應該竭盡所能,為傳統藝術培養觀眾。再好的藝術,如果沒有了觀眾,也很難扭轉頹勢。現在京劇貌似繁榮,實則不然,試問,諾大的劇場,究竟有多少票是真正賣出去的?又有多少年輕人還看京劇、懂京劇、愛京劇?我一向認為,中國之所以產生了門類繁多的戲曲藝術,說明戲曲藝術從根本上是符合中國人的審美需求的,因此很多情況下,一門古老的藝術瀕於沒落,不是因為不完美,而是因為不了解。這些年京劇進校園,很多大學生、中學生都折服於國粹藝術的無窮魅力,就是明證。因此要振興京劇,重要的不在於保存演員,而在於培養觀眾。隻有培養了觀眾,才能培育出市場,長此以往,何愁沒有好演員和好劇目呢。我尤其希望你能意識到這一點,因為你在諸多的京劇演員中,年輕漂亮有朝氣,屬於我們京劇界自己的偶像派人物,你應該發揮你的作用,為京劇的普及和推廣多做工作,你一直在做,也相信你會做得更好。

我提議創立你的戲迷會,戲曲藝術從來都是“角的藝術”,藝術家的號召力不可小覷,很多觀眾是因為喜歡某一個演員而喜歡一門藝術的,一個好的演員必然會培養和帶動起一大批好的觀眾來,我堅信你就是這樣一個演員。當然,我設想中的“丁曉君戲迷會”並不是一個推行個人崇拜的組織,而是一個專門團結青年京劇愛好者的陣地,依靠你的藝術魅力和執著精神,感召並引領一切對於國粹傳承具有熱忱的同齡人,關注京劇、支持京劇、宣揚京劇。可以定期舉辦講座、聯誼,也可以有自己的網站、論壇,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去爭取青年,為京劇藝術站腳助威、加油鼓勁。我願意為“丁曉君戲迷會”的創辦和發展出謀劃策。



以上是我對京劇藝術的一些思考,以及希望和你分享的一些意見,倉促成書,不成條理,望你見諒,希望你能體會出一個青年京劇愛好者對你的喜愛、期望和鼓勵,畢竟你是和我們同齡的京劇人,你的堅守,將伴隨著我們一生的愛好,因此我希望你能沿著你所執著的路,一直走下去,並會永遠關注和支持著你!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