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美日記(三)-諸多的第一次

(2014-01-25 12:24:05) 下一個
      今天是星期一,經過一個長周末(因為複活節,我姐的實驗室從周五就開始休息了。)後再坐到電腦前,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見聞全部碼出來,和親友們一起分享。因為他們給了我太多的鼓勵和支持。從我簽證到出行,因為有他們的支持,我才能順利踏上美國的土地。可當我打開電腦,才發現一件讓我非常沮喪的事。存有寫有一半遊記的U盤,忘在了家裏,沒有帶出來。不過好在,所有的經曆都儲存在大腦裏,重新象放電影一樣再碼一遍了。誰讓自己一直象個馬大哈一樣呢。

      第一次坐公汽、第一次購物、第一次去圖書館、第一次點餐、……。來到美國後,有太多的第一次,這些在中國國內極為普通的事,在不同的國度裏去做,感受卻完全不一樣。因為這些意味著,自己在慢慢適應,不用做什麽事都需要去麻煩姐姐和姐夫,第一次不再感覺自己是個累贅。

第一次坐公汽
 
       在美國,人言沒有車就象沒有腿。的確,私家車在這裏不象國內,是身份和經濟地位的象征。在UNC大學裏,無車族還有很多,因為很多學生住得離學校並不遠,步行上學也有益於鍛煉身體,一舉兩得。對於雖有國內駕照,卻有車不能開的我,學會坐公汽,方便出行,成了當務之急。

       比較中美乘公汽的區別有四:一是免費。姐姐所在的城市Chapel Hill是個小城,周邊也有幾個小城,如果是Chapel Hill城內的公汽是免費的。不論你坐多遠,乘哪趟車。二是沒有站牌。這裏的公汽站內,隻有每個車次到達本站的時間,不象國內的站牌,標明本站以及各站的站名。據觀察,到達的時間談不到分秒不差,也相差不多。三是為自行車族提供便利。在國內騎自行車的人,想改變主意換乘公汽,多半隻有一種選擇,把自行車留在上車的地方。要想自行車和人一起上,得請求司機同意,而且人上乘客不多。在美國,公汽前專門提供放置自行車的地方,十分便利。四是下車不用乘客喊話。在車上有一道黃色的線,下車提前拉動它,發出叮當聲,提醒司機有人下車。第一次因為擔心自己力度過大,裝了一回淑女,輕輕拉了拉黃線。因為力度不夠,沒有聽到叮當聲的司機,當然不能如我所願,停下車。好在反正是免費乘車,而且咱有的是時間,到站後再到馬路對麵換乘吧,隻要方向正確,心也就坦然了。 既然沒有站名(有站名目前的英語水平也未必能聽懂),那記下特殊或者醒目的參照物吧。坐公汽到同伴大姐女兒hui的家,看到“湖南餐館”中文字樣就下,而到實驗室那一站的站名非常熟悉—UNC Hospital。所以記下這兩個常去的站就不怕把自己弄丟了。 

                                                                            第一次購物
 
       記得那是剛到美國的第二周,姐擔心我成天在實驗室無聊,把我送到附近的一個超市。因為出國時沒帶相機,所以我找到一個賣照相器材的商店。因為我的洋涇濱英語,一個年青的小夥子店員,不明白我的要求,他從衣著上斷定I am from China。所以他找來一個女店員。這個女店員一看就是亞裔,她會說粵語,不會說普通話。可我不會說粵語,雖說它是中國話,除了幾個能勉強聽懂的字眼,感覺和英語沒什麽分別。我想既然能說粵語,應該能看懂我寫的漢字,我趕緊拿出筆和紙,正在為自己腦筋轉得快沾沾自喜時,她告訴我她不是中國人,是越南人。隻會說粵語,不會認漢字。這下徹底沒戲了。她知道我和我兒子想買的是Sony相機,但遺憾的是這個店Sony相機種類並不多,她給我推薦的一款尼康的相機,價格和功能都不錯。權衡以後,覺得還是托實驗室的小夥子們幫我去網上購買吧。他們對相機是行家,而且網站的價格可以更便宜一點,畢竟出國前所帶的美國銀子有限從照相器材裏出來,進了一家買日用品的店。買了四樣小東西:一個唇彩、一個整頭發用的噴壺、一張生日卡,一小瓶指甲油。共花了12刀。(過去不知道為什麽有人稱美元為“刀”,現在才明白,因為美元dollar發音中,第一個音類似中文的“刀”)。對於不滿意的商品,在美國不需要任何理由,在沒有損壞的情況都可以退或換。想想時間還早,就去體驗一把吧。從四樣東西裏挑出卡片,因為卡片(card)這個單詞容易說,而且卡片的選擇也有很多。“Can I change this card?”“ok”(事隔太久,年輕的黑女孩好象是這樣回答我的。)她用傳呼機叫來經理,沒有問我任何理由,讓我自己去重新挑選了一張卡片。將重新挑好的卡片放進購物的塑料袋裏,滿意地離開了。體驗了一次和國內換商品截然不同的感覺。這感覺真好!(過去有的同誌看見這句,說不定會送我一頂帽子,崇洋媚外。)國內對於購物的塑料袋也是一波三折,從收費到免費,再到現在的收費,名義是保護環境,可最注重保護環境的美國人,似乎並沒有意識到塑料袋對環境的破壞,依然故我,免費提供。 

                                                                         第一次去圖書館

        據說UNC有許多圖書館,而我們要去的Davis library裏有很多中文圖書。看著實驗室忙碌的人們,我和同伴大姐兩個閑人自覺地,拿著一張圖書館的地圖,走出了實驗室的大門。過去在國內很少用地圖,而我這個人方向感又極差,這也是我不願意開車的一個重要原因。看著地圖,找準大致方位,我們向Davis library圖書館出發了。邊看邊問,幸虧圖書館這個單詞發音還記得,但是問路時發現音不太準。有個清秀的女學生,似乎不是純種白人,混血兒(可能是白人與非黃非黑人種的結晶),看著手裏拿著地圖不知朝哪個方向繼續前進的我們,主動上前告訴我們正確方位。事後才發現,我們按圖索驥,方向卻南轅北轍了。進了圖書館,記著不能大聲喧嘩,也特意放輕了腳步。一路摸索著上到了有中文藏書的五樓和六樓,可能是我們沒有找到地方,隻看到一小部分關於中國法律的書籍。找了一本關於香港基本法起草始末的書,和一本關於中國民法的書。五樓圖書館裏看書的學生不多,隨身帶著筆記本,可能是在為作業搜集資料,看到他們,讓我想起經常在圖書館溫書的兒子。那句“學海無涯苦作舟”不經意冒了出來。真可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學習是很苦的事,但是如果能從學習中找到樂趣,也可以苦中作樂了。記得時常有本係大一、大二的學生問我:老師,我們這個專業以後到底是做什麽的?坐在UNC圖書館,麵對著美國這些學生,再次想到這個問題,感覺到我們在教學中的不足。對自己專業根本不了解,或者說根本不清楚自己專業的出路在哪裏,學習中能有動力嗎?高職高專學校中有多少課程,是經過社會需求調查後設置的? 

       圖書館裏的設置非常齊全,十分方便。有複印機,掃描儀,無人看守,也不用交費。需要時自己去操作即可。返回時,因為方向正確,很快就回到了實驗室。完成了第一次在校園裏的自由行動,對我們兩個人,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這意味著我們在校園裏單飛了。Davis library一樓有很多的中文期刊,第一次去沒有找到,下次一定要去好好看看,利用UNC提供的便利免費資源,利用學校給我的假期,好好給自己充充電。
                                                                    
                                                                             第一次點餐

       有了第一次乘車和到圖書館的經驗之後,我和同伴的活動範圍在逐步擴大。抵美後的第一周的某一天(相隔時間太長,已經不記得具體時間了),姐把我和同伴送到老年活動中心(為了同伴大姐不背思想包袱,我們把它稱之為社區活動中心)。送到後姐就回實驗室工作了。進到活動中心後,發現來活動的人中屬我最年輕。這裏多半是退休後的人。活動者類型大致分兩種:一種是美國本土的老人,二是來美國探親的中國人。中國人有來自上海、安徽、北京……,大家在國內無緣相遇,能在異國他鄉相識,也算是一種緣份。來探親的中國人中,隻有我一個是姐妹關係的,大家非常好奇,感覺到簽證相比過去容易了許多,這可能與美國的經濟危機有關。老美也需要刺激消費。活動中心,可以打桌球,玩撲克,學畫畫等,經過觀察,發現我和同伴能夠參與的活動隻有一項-- -乒乓球。因為隻有兩張桌子,所以不分中美、不分男女、不分年齡,齊上陣。語言不通絲毫不妨礙球在桌上兩邊來回的奔跑。

?
       臨近中午,在午餐前,提供了一些免費的小點心。我第一次看到很小的胡蘿卜,猶如手指般粗細。應該是和水果西紅柿一樣,當做水果吃的。因為初來乍到,不太好意思去品嚐那些免費的點心,等著活動中心有償提供的中飯。這裏的中飯分兩種,一種是65歲以上老人的,每份一美元。如果65歲以上老人願意付4.75美元,也歡迎。因為這裏是福利機構,沒有經濟來源。其他人每份約4.75美元。社區提供兩種飲料,每種飲料桶前都有小牌,一種是含咖啡因的,另一種是不含咖啡因的。中國同胞告知我們,飲料是免費的,所以我們放心大膽地去品嚐。可當我看見一個美國老太太往一個小箱裏扔了幾個硬幣後,不解地問身邊中國一位大叔時。大叔告訴我說,從那天開始,對含咖啡因的飲料收費,不過沒有專門收費的工作人員,大家憑自覺。趁喝飲料的時候,觀察了一下喝含咖啡因的人投幣情況,人人自覺投幣。我想象著如果在中國,情況又會如何呢?中飯開始提供後,我們非常不幸得知,中飯需要提前預訂。我和同伴隻有出去自行解決中飯。我們走出社區活動中心,沿著小路前行,沒有找到同胞所說的超市,卻看到一家批薩店。既然沒有其他的選擇,那就嚐嚐洋燒餅吧。批薩店裏顧客不多,我從女招待所給的菜單裏,挑了一個批薩。女招待給我的菜單裏,隻有兩種規格,16寸和18寸,沒有我和兒子常在國內吃的9寸或12寸的。誰讓俺英語不好呢,將就著點16寸最小的那一個吧。批薩送上來後,一看賬單,14美金。掏出中行美元卡,乖乖地付吧。我和同伴大姐AA製一人一半。因為女招待看著我們不象要坐在店裏進餐的樣子,所以把大大的批薩盒遞到了我們的手上。也罷,店食還得另外付上一筆小費。出門後我和同伴看著批薩盒麵麵相覷,隻好拎著它又回到社區活動中心。在眾多老外不解的目光中,我們找了一張桌子坐下,同伴吃了一片,我吃了兩片,請安徽的大姐吃了一片,剩的兩片,讓同伴帶給她女兒hui吃了。當hui和我姐知道我們的第一次點餐後,大笑不已。事後她們才告訴我們,批薩可以按片售賣。而且批薩分薄和厚兩種。顯然女店員給我們的是薄的那種,知道後大有吃虧上當的感覺。不過,第一次能自己點餐,把肚子填飽也蠻不錯的。後來的一個周末,和姐姐、姐夫去超市,就象國內沃爾碼、家樂福那種倉儲式的超市,用11美金買了一盒批薩,裏麵有三個我們用14美金買的那種批薩。一樣的批薩,吃到嘴裏,心裏的感覺卻大相徑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