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居士的博客

隨便寫寫玩玩,歡迎批評指正
正文

浴血馬耳他 - (結語)青史垂名

(2013-04-18 05:39:45) 下一個

(結語)青史垂名

 

公元1565年的馬耳他戰役,粉碎了奧斯曼帝國用伊斯蘭教征服世界的夢想,保證了當時以歐洲為核心的西方世界和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奠定了全球未來的大格局。後世的曆史學家評論說:如果馬耳他戰役換一個結果,那麽今天世界各地的課堂上,將會是用突厥語教授可蘭經。

 

敗績的奧斯曼帝國遠征軍戰船,在一個深夜灰溜溜地駛進伊斯坦布爾的金角。每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信徒,心中充滿了失望和沮喪。不過,蘇萊曼大帝的確是一位仁慈的英主:兩位帕夏都保住了項上人頭,雖然穆斯塔法帕夏被革職,皮亞裏帕夏也被降職,在伊斯坦布爾過了一個冬天之後帶著一支小艦隊去意大利海岸打劫。活著回來的禦林軍,人人加官進爵,並領到不少賞金 ── 皇上的親隨衛隊,無論如何也要保住他們的忠心。就像帝國曆史上的任何一次戰役,勝,則大張旗鼓地宣講,敗,則低調地迅速遺忘。

 

然而,馬耳他的慘敗,對奧斯曼帝國的影響實在太大。為了挽回顏麵,消除帝國臣民心中的陰影,蘇萊曼大帝在第二年以七十二歲的高齡再度親征,劍指匈牙利。這是皇帝一生中親自領導的第十三次戰役,距他上次出戰已相隔十二年之久。在他的麾下,雲集了三十萬大軍;這也是他畢生中領兵最多的一次出征。他要向全世界宣布:他,蘇萊曼大帝,仍然是聖戰的領袖、蘇丹中的蘇丹、世界各地王位的分配者。

 

為了確保戰役的勝利,皇帝的眼光落到匈牙利邊境附近一片偏僻荒蕪的沼澤濕地:那裏有一個名叫茲格特瓦的小城。公元1566年八月初,三十萬大軍兵臨城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圍攻,付出了三萬多人死亡的代價,帝國大軍終於攻破小城、全殲了兩千多名守軍而班師回朝了。凱旋路上,奧斯曼帝國的高級將領眾星拱月一般地圍護著皇帝的車駕;隨行的八名侍衛一邊走、一邊背誦著可蘭經。老皇帝在禦駕裏危襟正坐,蒼白的臉、雪一樣的胡須和鷹鉤鼻子在厚重的帷幕後麵時隱時現。

 

可是,禦駕裏坐著的,其實不是蘇萊曼大帝,而是他的替身。蘇萊曼大帝本人,在幾天前尚未破城之時,已經油盡燈枯、氣絕身亡。為了穩定軍心,他的心腹大將隱瞞了皇帝的死訊,直到大軍返回伊斯坦布爾才發喪誌哀。

 

自從十二世紀中葉撒拉丁雄起於埃及大漠,四百年來穆斯林四處擴張,所向披靡。如今,隨著一代英豪的逝去,強大的奧斯曼帝國開始走向衰弱;先知穆罕默德以伊斯蘭教統治全世界的宏偉夢想,最終化為一道青煙。十六世紀中葉的奧斯曼帝國經曆了馬耳他戰敗,借用溫斯頓丘吉爾的一句名言:“這雖然不是他們的末日,卻是他們末日的開始。”

 

在歐洲,西班牙王國在馬耳他之戰後名聲大振,成為西方基督世界的領袖。國王菲力普二世用教皇所賜的金錢大興武備,組建了強大的海軍。六年之後,以增援馬耳他的主將胡安為帥的西班牙艦隊,聯合意大利各個公國和醫護騎士團的海軍,組成了神聖同盟,在地中海愛奧尼亞海域的勒班陀附近,和卷土重來的奧斯曼帝國海軍大戰一場,最終徹底摧毀了帝國的水上武力。這一役奠定了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赫赫威名,使西班牙成為海上霸主,稱雄世界三百年。

 

而位於馬耳他風暴中央的醫護騎士團,戰後在基督教世界更是如日中天;大首領瓦萊特之盛名家喻戶曉。為了表彰他在戰役中的傑出領導,羅馬教廷特地冊封他為紅衣主教。但是,他拒絕了教廷的高位,而專心致力於騎士團和馬耳他的事務。如今有了教廷和歐洲各國提供的錢財,他終於實現了騎士團多年來的一個宏願:在史貝拉斯山上興建一座城池。兩年後,就在城池即將完工之際,這位傳奇般的英雄,在睡夢中安然辭世。這座新的城池,被命名為瓦萊特。

 

戰後,醫護騎士團的那支小而精悍的水軍,依然在地中海遊弋。在六年後的勒班陀大海戰中,他們在關鍵時刻頑強地抗擊奧斯曼帝國艦隊的進攻,守住了自己的防線,從而保證了神聖同盟的最後勝利。馬耳他戰役結束之後,醫護騎士團一度再次成為西方青年的崇拜對象。然而,經曆了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歐洲,中世紀的宗教狂熱漸漸消失,啟蒙運動的曙光初現在地平線上。人們對宗教世界的熱情,逐步轉向對個人內心世界的追求。在這樣的世界潮流麵前,以宗教為支柱的醫護騎士團,便逐漸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昔日的輝煌。盡管如此,騎士團紅底白十字的軍旗,依然高高飄揚在馬耳他島上,象征著他們在這裏的主權;直到公元1798年,小島被拿破侖遠征埃及的軍隊所占領。

 

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而屬於中世紀的醫護騎士團卻沒有完全湮沒於曆史。他們與時俱進,利用前輩們留下的巨大財產和廣邁人脈,開始重操最初創立時的舊業:在世界各地開設醫院,救死扶傷,並從事各種慈善活動。時至今日,在全球許多城市的街頭,依然能夠看到帶著醫護騎士團徽章的救護車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