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詞的章法常識

(2019-11-22 22:39:15) 下一個

詞的章法常識

 

資源/網絡 

 

 

        從數字角度來分,傳統認為詞調有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詞的一段叫“闋”,一般也叫“片”。不分片的詞叫“單調”、分上下兩片叫“雙調”、分三片以上的叫“三疊”、“四疊”。

 

        一、上下片 (上下厥)

        詞大多是雙調,分兩段,即上下片,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篇章。上下片各自又有相對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在內容上各有所側重。常見如下情況: 

        1、上景下情、即上片寫景或以寫景為主,下片抒情或主要是抒情。這合乎人們角景生情、因景抒情的思維規律和藝術手法,因而在詞中最為常見。

小令如宋祁《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觳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受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上片寫春光美好,下片寫自己因平時歡娛少而想到及時遊樂。長調如柳永《八聲甘州》,上片寫登樓所見的蕭瑟秋景:暮雨,霜風,殘照,紅衰翠減,江水自流;下片寫自己羈旅的愁苦,對家鄉和“佳人”的懷念。此外,李煜《相見歡》、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水龍吟》(楚天千裏清秋)等,都屬於上景下情。上景下人可以歸入這一類。也有上情下景的但很少,如張先《天仙子》。 

        2、上昔下今,上今下昔。

 

如辛棄疾《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歎今昔,春風不染白鬢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壯歲旌旗擁萬夫),上片追憶青年時代抗金南歸的戰鬥情景,下片抒發被閑軒至今而報國無門的甘悶。歐陽修《生查子》,上片寫去年元夜與情人相會的歡愉,下片寫今年此日的孤獨和悲愁:這是上昔下今。晏幾道《臨江仙》(夢後樓台高鎖),上片寫現在獨居樓台的孤寂,引起對舊日情人的回憶,下片著重寫從前與她初見的情景:這是上今下昔。 

        3、上起下續。上下片都是寫事或景或情,或事、景、情彼此交融,上片是開端、是基礎、是前一階段的事物,下片則是承接、是發展、是後一階段的事物。

 

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以時間先後為線索,上片寫夜行首先的見聞,明月、清風、驚雀、鳴蟬、蛙聲、豐收景象;下片寫繼續前行的所見,疏星、微雨、社林,就要到達可以歇腳的熟悉的茅店。全詞是一幅恬靜優美的農村風景畫。 

        4、上問下答。

 

如黃庭堅《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上片問春歸何處,下片回答人不知道,全詞表現惜春和戀春的情緒。李清照《漁家傲》,上片寫天帝問我歸何外,下片回答要乘長風到遙遠的仙境,表現了不安於平庸生活、追求理想的激情。 

        5、上幻下真。

 

如劉克莊《沁園春.夢孚若》

 

何處相逢?登寶釵樓,訪銅雀台。

 

喚廚人斫就,東溟鯨膾;

 

    圉人呈罷,西極龍媒。

 

天下英雄,使君與操,餘子誰堪共舉杯?

 

車千乘,載燕南代北,劍客奇才。

 

 

 

飲酣畫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

 

歎處光過盡,功名未立;

 

    書生老去,機會方來。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披衣起,但淒涼感舊,慷慨生哀。”

 

上片寫夢中遊宴北方,聚集豪傑,好像已收複中原,安定天下;下片寫夢醒後的淒涼,感慨生不遇時,到老未能建功立業。 

        上下兩片,除上起下續以外,一般界線比較明顯。 

        有特殊情況。如辛棄疾《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醉裏挑燈看劍),上片寫到戰鬥前檢閱部隊,飽餐,準備出發。幻夢未完,下片繼續寫戰鬥中部隊的威武勇猛,取得勝利,功成名就。結句陡然轉折,從幻夢中走入現實。此詞篇章結構打破了上下片一般格局,上片意思超越界線,直接貫通進入下片,末尾轉結。它類似李白七絕《越中覽古》,突破起承轉結的一般格局,前三句寫攻破吳國後,義士們回到越國的得意驕傲,沉醉於繁華享樂之中,結句轉入眼前惟有鷓鴣飛的荒涼景象,嘎然而止。 

        作詞,要意在筆先,統籌全局,有層次,有脈絡,一氣流貫。上下片相依相成,相激相蕩。上片不要將意思說盡,給下片留有發展、申述的餘地;下片要對上片加以擴展、延伸,開拓意境,深化主題。上下片忌重複糾纏。上下片的情緒、氣氛、節奏可以有起伏張馳的變化,但是應屬一個基調,上下片要和諧、統一、比如說,上片“玉爐香,紅蠟淚”,下片“梧桐樹,三更雨”,是統一和諧的,下片如換成“靖康恥,猶未雪”,則不可以。 

 

        二、起結 

        詩詞形狀和結尾都重要,方法、原理相同。如說“鳳頭、豹尾”;起如爆竹,結如撣鍾;突然而來,悠然而去。這就是說,開頭原則上要開門見山,引人注目,振起全篇,結尾要神完氣足,有力度、深度、餘音嫋嫋,餘味不盡。 

       小令篇幅短小,容量有限,往往離首即尾,開頭來不得一點閑筆。常直寫其人,如歐陽修《南歌子》“鳳髻金泥帶,龍紋玉掌梳”,直寫她的頭飾,以見其美麗活潑。或直敘其事,如辛棄疾《鷓鴣天》就是“壯歲旌旗擁萬夫”,而不說故鄉的淪陷,如何參加和組織起義部隊等。或直抒其情,如李煜《望江南》以“多少恨”開頭,馬上進入本題。或直寫其景,如秦觀《行香子》,開頭就寫春遊所見,“樹繞村莊,水滿陂塘”。 

        長調開頭,或如橫空出世,大氣包舉。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境界闊大,雄視千古。壯闊的景象,帶出重大的曆史事件,襯托得意的英雄豪傑,再引發自己的感慨。又如嶽飛《滿江紅》,“怒發衝冠”,發端突兀,氣勢雄渾。因中原未收複而“壯懷激烈”,因國恥未雪而仇恨不滅,決心驅逐敵人,收拾好舊山河。開關不僅振起全篇,也籠罩全篇。 

        長調開頭,也可以從容閑雅,淡淡而起。如張炎《高陽台.西湖春感》,“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交待時間地點,是暮春的西湖,景色趨於暗淡,初步透露作者的悵惘情緒。以後逐步通過景物加濃感情色彩,惜春、傷春,暗傷宋亡,人非物也非,不勝今昔之感。 

        開頭的語句形式,根據詞調的不同情況和表達需要,可以單起或對起。單起以突兀籠罩為貴,如《滿江紅》“怒發衝冠”。對起以從容整煉為高,如《高陽台》“接葉巢鶯,平波卷絮”。 

        開頭為了給人以突出鮮明的印象,或顯示主題,詞人有時采用倒裝、倒卷的方法。小令如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是在他昨夜夢醒以後,而不是昨夜那遊上苑的歡樂的夢中。按照實際情況,“多少恨”應放在後邊作結束,作者卻將它軒於開頭,動人心弦;讓“花月正春風”作結尾,又餘意不盡,兩全其美。長調如薑夔《楊州慢》,按散文一般筆法,開頭應是“初程解鞍少駐”,然後寫出駐的地方,可是作者開頭就交待駐地,對起,“淮左名都,竹西佳處”,令讀者心馳神往;又與下文的“廢池”、“冷月”等形成對比和反差,使全詞深切地抒發了今昔盛衰的諸多感慨。 

       詞的開頭的具體方式很多,寫景,寫人,敘事,抒情,議論,設問,反詰,追憶,交待,比興,不一而足。總之,要有利於內容的表達和主題的開展,與全詩很好地結合,對讀者有較強的吸引力。

 

 

        結尾講究的是意留言外,句絕而意不絕,餘味無窮。曆來詞人,既注意起句,更重視結句,甚至認為“一篇全在尾句”。常見結尾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以寫景作結。不僅寫景的詞,可以用寫景收尾(如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就是敘事抒情的詞,也可以用寫景作結。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往往更富餘味。如李白《憶秦娥》,由寫秦娥的孤寂淒甘,離情別緒,到“鹹陽古道音塵絕”,結束用“古風殘照,漢家陵闕”八個字,隻寫景象和境界,悲涼而又雄闊,千古興衰之感都寓其中。 

        2、以敘事或描狀作結。如歐陽修《南歌子》,前邊寫了女主人公的裝飾,“笑相扶”,弄筆,描花等,表現了她的美麗、嬌柔、天真、活潑,結句“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更表現了她的聰慧狡黠,借學寫“鴛鴦”兩字來吐露自己的情愛,這是人物的傳神寫照。 

        3以抒情作結。這種寫法比較普遍,結句往往是全詞思想感情的集中和升華。一般是直接抒情,如李煜《相見歡》:“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劉克莊《沁園春.夢孚若》:“但淒涼感舊,慷慨生哀”。有用表達願望、決心或理想來抒情作結的,如蘇軾《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4、以比喻作結。詞中也較常見。如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結尾的具體形式,還有議論,發問,反詰,感歎,對比等。 

        結尾要注意扣題點題,照應前文,照應開頭。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結句“西北望,射天狼”,既照應了下片的“酒酣胸膽尚開張……”,也與全篇開頭“老夫聊發少年狂”遙相呼應。 

        雙調詞有兩結,上片的結句要如奔馬收韁,有欲止而不止的勢頭,以便下片繼續開拓。如蘇軾《健康發展奴嬌.赤壁懷古》:“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三、過片 

        雙調詞下片開關叫做過片。因為下片開關首句字數平仄多與上征首句不同,所以過片又稱換頭和過變。過片是詞前後兩段即上下片的銜接處,虛實轉換處,一般在過片處換意,但又不斷了上片的詞意。過乍大致相當絕句的第三句,起著承轉(主要是轉)的重要作用。過片要求過渡自然,銜接緊密,能轉出新意。過片常見如下情況: 

        1、承上啟下,或總上括下,好像連接兩岩的橋梁。如辛棄疾《鷓鴣天》,上片懷想青年時代率部抗金、南歸渡江的戰鬥場景,下片慨歎閑居至老、壯誌不酬,過片是“追往事,歎今吾”,一屬上,一屬下。 

        2、立即轉換新意。敘事則直寫新事,如周邦彥《蝶戀花.早行》,上片寫人早起,過片“執手霜風吹鬢影”,是寫分別。 

        3、過片與篇首對照,使上下片兩相對比。如歐陽修《生查子》,上片開端是“去年元夜時”,過片則是“今年元夜時”,前歡愉,後愁苦。 

        過片必須使意脈貫通,使上下片兩相連屬,如藕斷絲連。絕句成功,貴在善轉;詞的優勝,與過片吞吐之妙有很大關係。

 

        四、轉折 

        一般說來,詩以雄直取勝,詞以婉轉見長。小令寥寥數語,也宜曲折含蓄,有言外不盡之致。長調更宜曲折回旋,造成波瀾起伏之勢,盡態極妍。這就需要在寫作時注意轉折,注意頓挫。 

        長調轉折如蘇軾《水調歌頭》,中秋,因月而生上天的廳想,但惟恐“高處不勝寒”,不如留在人間起舞弄影;可是在人間又不舒暢,長夜無眠,心念兄弟天各一方,不得團聚,明月為何偏又常團圓,豈不是對人的嘲弄?繼而轉念月的陰晴圓缺是千古不變的自然現象,人間的離合悲歡也是從古以來的常事,又自我寬慰,替月分解;最後是“但願”,更進一層,既然月與人從古難全,那就惟有各自珍重,長期同沐月的光輝,永不相忘。層層轉折,越轉越深。 

        小令轉折如馮延巳《謁金門》。詞寫一個貴族女子春天獨居的寂寞無聊。風乍起吹縐滿池春水,使她的心也不平靜;為了排遣苦悶,就揉搓杏花蕊,引逗鴛鴦在香徑裏慢行,這多少給她帶來了愉悅,暫時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到鴛鴦的成雙成對,不用說又勾起了自己獨處的煩惱,引起對心上人的懷念;刀也改拋開鴛鴦,憑欄看池塘鴨嬉,仍然提不丐多少興致,心事重衙,垂頭過久以致碧玉搔頭斜墜;她整日盼望心上人來而終不來,快絕望了,忽地聽到喜鵲叫,她抬起了充滿希望和喜悅的眼睛。詞如池塘的漣漪,波折不停,最後掀起了一個較高的波浪,定住作結。意餘言外,女主人公將會有更大的失望。婉轉含蓄,耐人尋味。 

        詞的轉折,有時借助於表示轉折、讓步、進層等關係的詞語,如:但,更,尚,又,況,待,縱然,漫說,不道。莫怪,誰料,更那堪,最難禁,似這般等。 

        詞按風格可分婉約、豪放兩派。婉約派自可委婉曲折,豪放派也不宜一瀉無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