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歲未淺說詩》

(2012-05-13 17:03:45) 下一個

《歲未淺說詩》


【整編】純色雅致邊框 - 冰心無塵 - 冰心無塵(郝紅)原創空間

《歲未淺說詩》


                                            文 / 夕落山嵐



詩以境為上,文以品為先。自然樸素幽,淡雅風度翩。


一首詩,就像一個人!王國維《人間詞話》開篇即謂:“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中國古典詩歌曆來講究意境。“意”是指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景物形象。意境則是把人的思想、感情凝聚到景象事物中去,把景象事物濃縮到人的思想、感情中來,使讀者從中得到藝術感染和性情陶冶。正是詩歌藝術感染力的所在,曆代詩家都把它作為評論詩的尺度。

一首詩,就似一個生命!有自己獨特的秉性,音韻和情感,浩然挺立於世。因此,個性是詩的生命。古典詩歌強調“詩言誌”、“詩緣情”,誌與情是創造意境的根本要素。“詩品出於人品”,沒有真摯的、高尚的思想情操,是難以創造出“情景兩渾”的意境。古人把高尚的思想與情操稱謂“胸襟”,有胸襟然後能含擁性情、智慧。清代才子袁枚說:詩人應有“赤子之心”,視為詩歌創作的基礎。“詩者,源於德性,發於才情”。文字是一個人的境界、精神內涵的直接體現,隻有具備了德,才能寫出意境深遠的詩文,展現出千姿百態,存流於萬古長青。


一首詩,就如一個靈魂!沒有靈魂,就沒有詩的內涵,靈魂有多純淨,文字的境界就有多純淨。文似看山不喜平,更何況是詩呢。詩句讀起來含有內在韻味的動律感,有起伏、抑揚、頓挫、暗含樂感,構成獨特的風韻。唐代詩人“權德輿”說:“凡所賦詩,皆意與境會,疏導情性,含寫飛動,得之於靜,故所趣皆遠”。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紀》中說: “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於象外,故精而寡和”。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意境”,需有“象外”、“言外”的特征和效能,“附離不以鑿枘,咀嚼不以文字”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忌直白,其隱含的意義應是內在的,經得起咀嚼。禪意於詩中,凡是好詩都有禪意,具有跨越時空形象,思維想象的藝術空間。

一首詩,就是一種風範!風範基於典雅、大氣而顯蕭灑。具有風範的詩,都忌諱低俗。詩的感染力貴在意象,凡是有意象的詩,必然會使人“思入微茫”,激發出情感的火花,喚起想像無限。但是意象有深淺,其感人的程度也就有所不同。意象的深淺主要決定於作品思想境界的高低。南唐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白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而陸遊<釵頭鳳〉三個“錯!錯!錯!”便把一生悔怨全部囊括其中。感情深沉、真摯,形象、鮮明、思緒纏綿、情景渾然,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備受世人推崇,可謂詩詞中極品。

一首詩,就是一種魅力!是閱曆和超脫的境界與情懷的組合。詩的靈性與智慧,凸顯了文人的智美,屬較高層次的要求。悠然回旋疑是:月夜橫笛的清韻;意味深長仿如:水影弄月的幽逸;清澈澄明好比:月輝一瀉千裏的朗闊。無論長詩還是短詩,都離不開詩的氣質與內涵。古人把描寫景物的語句稱之為“景語”;抒發情誌的稱為“情語”,“景語”、“情語”,交織融合,都是創造意境的根本。造意境的方法,尤以暗喻為佳品。許多優秀的佳作,詩中無一情語,讀者從詩的意境中能感悟到詩人情瀾的波濤,誦之思之,其聲愈稀。所以寫詩切忌繁瑣,喋喋不休,若要議論,大可不必寫詩,直接寫作議論文,豈不更方便?

生命的詩句在思緒中跳動!區區幾十個字,數盡天下人情風流。詩韻美,就是指詩要富有神韻,“離形得似”、“象外之象”正是神韻的表現特征。王國維把意境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可謂經典之論,詩作當“無我”為上品,任情抒揮發而感歎噴湧,無所羈絆。燃盡生命的詩,動則“萬馬奔騰”、靜則“心止如水。或鋪天蓋地、或嫋嫋婷婷、或紗霧輕罩,或滿天雪湧。“情思濃於景”也正是這個道理!在所有藝術形式中,有情感者,以情感人;有意湧者,意氣噴發激人,均不可勝舉。所以寫詩既不應繞來繞去,也不能故作深玄,而是內涵的自然流露,才能感動世界,感動人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富有靈性的詩也就格外生動。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詩噴湧著人的感情與山水共鳴,積澱著數千年中華文明的中國古典詩詞,超越了時空,讓千年後人從中找到情感的,精神的寄於,獲得藝術的精髓和感歎與時空。

【原創】淺談如何欣賞與鑒別詩作 - 冰心無塵 - 冰心無塵(郝紅)原創空間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