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相思淚

(2012-05-13 16:34:20) 下一個

 

(原創)相思淚 - 夕落山嵐 - 夕落山嵐的博客

《相思淚

文/夕落山嵐

春意寒,

弱水鴛侶柔情憂,

望斷明月樓;



思幽幽,

丹葉紅豆白發頭,

詩句字字愁;



雨絲稠,

孤燈燭影魂飛走,

夢泣夏冬秋;




想牽手,

東西各別人消瘦,

鵲橋天上有;




心苦透,

醉意隻能壺中遊,

惟有淚橫流!



(請在此處點擊----相思淚:名家朗誦) http://sanlanxi.blog.163.com/blog/static/114650323201042642357214/


(原創)相思淚 - 夕落山嵐 - 夕落山嵐的博客 

【原創】言為心聲

——欣賞老師夕落山嵐詩作《相思淚》有感

素材/網絡 文字/冰心無塵(郝紅)

昨天,從老師夕落山嵐口中得知其作品《相思淚》參加了《新民謠》網絡大賽,作為老師的好朋友,定然前往支持。

其實,這首詩作,我在今年4月份就已經拜讀過,並與山嵐老師在韻律方麵進行過許多的探討。然後,經過配音處理後的詩作,我今天還是第一次聽到。

為此,當我聽完配樂後的詩作時,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並深深為之打動,欲罷不能。

孟子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其友也。”。孟子的話,明白的告訴我們,鑒賞詩作,首先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特別是創作詩歌時所處的具體環境,特定的思想經曆,才能摸清其詩曲折婉轉的奧妙。

通過與山嵐老師的勾通,再讀其詩,就不難理解詩中所蘊含的深意了!

春意寒,弱水鴛侶柔情憂,望斷明月樓;

思幽幽,丹葉紅豆白發頭,詩句字字愁;

雨絲稠,孤燈燭影魂飛走,夢泣夏冬秋;

想牽手,東西各別人消廋,鵲橋天上有;

心苦透,醉意隻能壺中遊,惟有淚橫流!

這是一首傷春懷遠的抒情現代詩!以淒婉的筆意和綿密的章法描摹而出,不顯俗套,句句傳出了一種由思念、傷感、淒愴、無奈的真摯情感和深微心理。

  “春意寒,弱水鴛侶柔情憂,望斷明月樓”。開篇幾句,初讀之下,宛如是在寫春意還寒,弱水情憂的分手情狀;況且“望斷明月樓”,也容易使人聯想到韓偓的《寒食夜》:“夜深斜搭秋千索,樓閣朦朧煙雨中”,或者夢窗的《風入鬆》:“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之意。但細細尋繹下去,便感覺並非此意。

由“思幽幽,丹葉紅豆白發頭,詩句字字愁”便會知道,這裏繪製的絕不是一時間的淒涼圖畫。“丹葉紅豆白發頭”的筆墨,其間隱去了若幹具體的情事。一幕情深意密的“思幽幽”,寫到如此隱約迷離,含渾蘊藉,可謂手法極妙。不去實寫相思的甜蜜,也不去細摹憧憬的場景,而是用“詩句字字愁”,輕靈地烘托出作者的憂鬱與傷感,寂寥與惆悵。

這一切都在無誤地牽引著讀者的神思,循著作者的細密思路,順理成章地湊泊過去“雨絲稠,孤燈燭影魂飛走,夢泣夏冬秋”。所有的意境完全被一種孤寂、泣訴而又聖潔的氛圍籠罩著。而“孤燈燭影魂飛走”這正是詩作最深妙的不寫之寫。實際上,“夢泣夏冬秋”這種對悲情的描寫,其實是在為下片的悲感作鋪墊。

“想牽手,東西各別人消瘦,鵲橋天上有”。用的是溫庭筠《池塘七夕》詩“銀燭有光妨宿燕”的旖旎字麵,而指的卻是人此時的孤棲處境。使人傷春不忍聽,加倍烘托出一種徬徨寂寞的心境。點明景情迥異,聚散匆匆的無奈。哀婉地傾注著作者的綿邈深情,以離合吞吐之法抒寫感懷舊遊之情,展示了人間競不如天庭的悲哀。

而末句“心苦透,醉意隻能壺中遊,惟有淚橫流!”,即把一種情感,由思念到似酒如密的濃情過濾到神態懨懨的如癡如醉。世事猶如春夢,密約幽期亦不可複得,剩下的隻有用淚水伴隨無窮的悵惘和不盡的憶念。

整首詩作,直抒悲情,感情至深,如泣如訴。把一種景依然、而情不在的傷感、淒迷、落懷的思緒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不由聯想到了歐陽修的詩句:“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的感覺。字裏行間蘊涵了深邃的寓意,盤旋著一股愁悶與傷感,悲苦與無奈。

而這種隱去情事,虛處傳神的獨特技法,造出了一個格調淒美、情意醇厚的空靈境界,這不能不令人擊節歎賞。

俗話說:“教學千法讀為本”,“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所以,也就不得不為這首詩作中朗誦者的高超水平感歎了!

大家都知道,聲音的世界是美麗的,也是迷人的;是神奇的,也是精彩的。而由激情的聲音演繹的文字是激昂的,由柔情的聲音演繹的文字是優美的,由憂傷的聲音演繹的文字是酸澀的,由喜悅的聲音演繹的文字是快樂的!

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在這首配樂詩作中,朗誦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朗誦者對作品可謂理解深透,能夠準確地把握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在遙相呼應的樂曲中,朗誦中抑揚頓挫有節,語調張弛有度,發音字正腔圓,節拍千回百轉。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誦,惟妙惟肖地體現出了一種韻律與情感交融之美,富有及至的感染力。

透過充滿磁性的聲音,讓人世間的這種悲情感在聲音裏再次升華。文字間的所有情感,都在瞬間用聲音進行了詮釋與創造,

朗誦者根據表示的語氣和心緒的不同,不管是升調、降調、平調、曲調,還是音調的高低、音量的大小、聲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都處理得恰到好處。特別是能夠巧用重音,利用聲音的強弱對比,突出重音。無論是重音重讀、重音高讀、重音慢讀、重音輕讀,都能夠準確把握,有對比、有起伏、有變化地抒發情懷,使整個朗誦猶如一曲婉約、淒美的樂章。讓讀者在不覺間都被深深地感染了,打動了!

這首詩作不長,而格調一直悲愴。要完全表達出作者的詩意,且又不失聲音調所帶來的感染力,難度盡知。然而,欣賞罷這首配樂詩作,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朗誦的超然魅力,也豁然明白了什麽叫藝術技巧,什麽叫完美的境界!

二0一0年七月二十二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