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加涵攝影雜記

建這麽一個地方記錄一下自己在攝影上走過的路。 未必真是天天記。任何時間,隨意的貼片,攝影路上的記錄,對攝影的想法。一切隨意。
正文

小砟藝友薌劇團 四之二

(2009-05-03 00:52:02) 下一個


謝謝各位欣賞!明天沒時間貼了,今晚就熬夜把四之二貼了。
部分片子在別的網站貼過,看過的朋友多擔待。但這組比較完整。

----

薌劇是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前身是歌仔戲。而歌仔戲又是由漳州一帶的錦歌、車鼓、采茶和以後傳入台灣的四平戲、白字戲、京劇等各種民間藝術形式,經過揉合吸收後形成的一個新興劇種。因此,閩南薌劇與台灣歌仔戲,可說是同根同源、同一劇種的兩個不同名稱,兩者之間有很密切的血緣關係。

薌劇的傳統劇目大約有五百多個。最初多用歌仔戲的唱本,進入城市後,增加了曆史題材的劇目,多是從其他劇種或小說改編來的連台本戲。當時多是幕表戲,沒有固定台詞和唱詞。 1939 年後,藝人邵江海首先廢除幕表製,編定本劇種的第一個文學劇本《六月飛霜》(又名《六月雪》),以後又編演了《白蛇傳》、《白扇記》、《山伯英台》、《陳三五娘》、《安安尋母》等三十多出戲,初步奠定了薌劇傳統劇目的基礎。

薌劇的行當,早期隻有生、旦、醜幾個角色,後來吸收京劇的分行,角色增加。薌劇音樂的特點是唱多白少,曲調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鄉土情調。薌劇的傳統曲調有一百多處。歌仔戲時期以錦歌、台灣調和民歌為主,改良戲時期則以內地雜碎調和若幹改良調為主,適當吸收京劇、潮劇、漢調等部分 曲牌,夾雜些電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現複雜狀態。

薌劇的主要樂器有殼仔弦(用椰殼製成)、大廣弦(用龍舌莖作共鳴箱,以梧桐木為箱板,紫竹為琴柱)、台灣笛(又名梆子簫)、月琴、六角弦(又名二胡,共鳴箱為六角形,定弦殼仔相同)、三弦、蘇笛(即橫笛)、鴨母笛(又名豎管,簧嘴似鴨嘴巴)、京胡、蘆管等。

注:部分片子的偏色是因為舞台幕布 / 燈光的緣故。為反映了當時的環境,後期沒有調整色彩。


11. 
師祖娘早早就在台上督陣



12.
正在化妝的主要演員
 


13.等上台的困頓
(3)




14. 
手機短信不斷的青衣




15.  
靠牆的藍色鐵皮箱是我的攝影專座




16. 
琴師是劇團中我最早認識的人




17. 
借著前台的光,上台前再看一遍劇本



18. 
盡情演出




19. 
沒有專供休息的化妝間 演員在雜物堆上靠一靠




20. 
畫布背景前整理發飾


小砟藝友薌劇團 四之一

論壇貼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