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在磐石之上》1 『知』道為要『行』道

(2009-03-25 07:53:38) 下一個




辛克萊·傅格森



剛開始教神學的時候,我以為基督徒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接受「更高深」的真理教導。但過不多時,無論是從我個人的經曆中還是從對別人的觀察,我都發現自己那種想法實在是大錯特錯。其實,所謂「更高深的真理」(若是真的有這回事的話)並非是什麽信徒生活中的奢侈品;反之,此乃他們每日生命的必需品。這一發現令我不禁感到不安。我意識到,原來今天許多宣稱自己是基督徒的人,對聖經基本教義架構的認識原是如此膚淺。我們往往自以為對《新約》信息早就熟悉了,其實有時我們對這些信息的了解,莫過於初階程度。

當我反複思想這個問題時,我似乎意識到一件事:我想,也許今日信徒的光景跟使徒保羅那個時代的相差無幾。記得保羅在《羅馬書》中、在《哥林多前書》裏,一次又一次地問到:「你們豈不知,你們豈不曉得」(羅6:3,17;7:1;林前3:16;5:6;6:2,3,9,15,19;9:13,24)他連連追問,彷佛要藉此喚醒那些早期教會的信徒,讓他們緊緊抓住那些他們本該熟知、卻沒有學好或早已忽略了的真理。基督教教義基督徒信仰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信徒唯有對這一原則有深刻的認識才能真正地成長。

許多教牧同工常常發現教會裏有這樣一個現象:大多數信徒,生性多半不是思考型而是實踐型的。人們總是愛做不愛想。然而,《聖經》與教會曆史均告訴我們,往往是思想家產生了行動家。不信,你大可回顧一下,在教會發展中,甚至在你個人生命曆程中,有哪些曆史人物的生命曾經產生過最實際的影響力?你不難發現,縱使這些人對真道的研習可能並不一定隸屬一套正規模式,他們當中鮮有不是聖經真理的學生的。從最偉大的神學家、殉道士、或思想精密、博學多才的布道家和傳導人,一直到那些沒有什麽特別恩賜卻大有能力的平信徒,他們都毫無例外地做過真理的學生,而這也正是他們大有成就的秘訣之一。知識和靈性是不可分割的。這一點,無論對我們常人的理性來說是何等矛盾的一件事,仍是一個必然的定律。基督徒的靈命應當建立在悟性和知識上麵;正如《箴言》所說:「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怎樣。」(箴23:7)這句話實在是基督徒靈性光景最恰當的描述。我們的思想和觀念如何,我們的生活行為就如何。從整本《新約聖經》中,我們不難歸納出這個貫徹始終的基本定律。

基督耶穌的教訓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所講的無不是實用的基督教教義。也許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教訓並不太實用。但是,主所訓悔的,從頭到尾都是有關日常實際生活的事。從祂的這些教訓中,我們獲得有關行事為人、意念動機、禱告、憂慮以及其他種種生活方麵的實際教導。但是這些具體課題背後的根據是什麽呢?主耶穌在教導中指出,信仰生活的根基在乎對神的認識,即對神的本質和神的道路的了解。主告訴我們,我們禱告最基本的出發點是:承認神是我們的天父,我們是衪的兒女,並且確信衪在我們祈求以先已經知道我們的需要。整篇「主禱文」可以說是一份教義手冊,(如果真的有「教義手冊」這回事的話)。「主禱文」提到神為父,衪高居在天、衪的聖潔、衪的名、衪的國度和衪國度的降臨、衪神聖旨意的本質、衪的保守和供應、衪的赦罪、以及魔鬼的存在和試探誘惑的問題。在登山寶訓中,那被譽為「天國生活藍圖」的教導,乃是對神的知識,以及神的屬性和作為的展述,而這些即成為我們在世一切實際信仰生活的依歸。

對於主的其他教導亦然。《馬太》二十四章至二十五章、《馬可》十三章、《路加》二十一536這幾段被喻為「袖珍啟示錄」的經文,乃是主在世上對「末後的事」的教導。看它至今產生了何等實際的回響!主耶穌並沒有隻為傳講知識而傳講。衪教導、裝備門徒,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都要活出基督徒真正的生命素質。

在《約翰福音》十三章至十七章中,主耶穌在被賣之前於馬可樓上給十一個門徒的最後贈言,更清楚地表現了這一點。在那個時刻,我們的主心裏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聖經》說衪「心裏憂愁」(約13:21);而他的門徒呢,顯然也感受到沉重的壓力和極大的苦惱,《聖經》說他們也是「心裏憂愁」(約14:1,27)。這時,主怎樣行、怎樣反應呢?我們的主隻把思想集中在今日教會視之為至高至聖的基督教教義上麵。主的思想提升到「三一神論」的教義上,衪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叫祂永遠與你們同在,就是真理的聖靈。」(約14:1617),「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我在父裏麵,父在我裏麵。」(14:7,9,10),「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說,祂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16:15)。同時,我們的主也思想到有關「神的榮耀」的真理,祂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神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快快的榮耀祂。」(13:3132),「父啊!時候到了,願你榮耀你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你。」(17:1),「父啊!我在哪裏,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裏,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立世界以前,你已經愛我了。」(17:24

如今,我們應當如何著手發掘這些寶貴、豐富字句中的含義呢?我們首先必須清楚認識一點,這些偉大的真理、就是那些常常被我們妄自視為隻屬於「教義」範疇的東西,正是主在最有實際需要的時刻用以激勵門徒、甚至用以自持的基礎。衪好像在說:「唯有抓住這些真理的核心,人才能在屬靈經曆的幽穀中站立得住。」

種種例證足以告訴我們:基督教教義是有其實際功用的。我們必須再度反省我們向來對教義性教導所持的態度和反應,好叫我們今後能更正確地將我們的屬靈經驗與教義一同結合起來。長久以來,有太多的信徒一直視教義為不切實際、枯燥乏味、甚至是沒有多大用處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厭棄神在《聖經》裏所賜給我們的教義,我們怎能說自己是在順服、聆聽主的教導呢?我們的主在世的生活,是再現實不過了。然而衪卻是用教義性的教導來喂養我們,好叫我們的生命成長得健全紮實、滿有恩典。

使徒保羅的教導

請問,講以下這些話的人,可否被視為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

我比你們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猶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減去一下;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裏。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城裏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饑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除了這外麵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十一2328

保羅在這一連串的困苦中何以把持自己呢?隻有一個可能,就是他對上帝的性情、基督的工作、上帝行事的原則、以及聖靈內住在他身上的能力等知識,有清晰而確實的掌握。保羅的一生正是將信仰知識化成信仰經驗的具體表現。這也正是為什麽他會三番四次地追問早期教會信徒:「你們豈不曉得?」的原因。他彷佛在說:「要是你們早知道、早明白這些真理,你們的日子就不會熬得這麽艱難了。」

在這裏,沒有哪本聖經譯本比腓力譯本(J.B.Phillip)對《羅馬書》(12:1-2)演繹得更貼切了。經文譯道:

弟兄們,我睜眼定睛在神的慈愛上以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聖潔且蒙悅納的活祭,此乃你們最明智的敬拜。不要容讓周遭的世界把你們擠壓成它那樣的模樣。倒要讓神重新陶塑你們裏麵的思想意識,以致你們能夠在實踐中印證出神為你們所定的計劃是美好的,是合乎衪一切要求的,並且是叫你們逐步邁向真正成熟的境界的。

這裏所寫的,本是一個忠心事主的生命所當具備的基本要素。但叫人意外的是,保羅反倒在此呼籲:信徒啊,好好運用你們的頭腦吧!將身體獻上給主「作為你們最明智的敬拜」,又「讓神重新陶塑你們裏麵的思想意識」。是的,隻有當我們睜眼定睛於神的慈愛之時,我們才能自然而然地以一種完全徹底的自潔回應衪;而這樣的聖潔生活正是基督徒生命所結的果子。也隻有當我們真正明白、真正領會到神的慈愛,我們才能為主活得更豐盛。

那麽,究竟神的慈愛是什麽意思呢?我們如何才能得知呢?答案是,神的慈愛已經在《羅馬書》前麵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中詳加闡明了。《羅馬書》第一到第十一章已被公認為保羅書信中有關教義性教導的最深刻、最詳細的一段。當我們掌握了這段經文的教導,我們的雙目自然會被擦亮,繼而被神為救贖我們所預備的浩瀚宏恩所吸引;也唯有當我們開始親嚐到主為我們所成就的無比恩典,並且不斷將自己牢牢地連接到那早已向我們啟明的恩典之源頭那裏,我們的自潔和實際的信仰生活才能來得更有意義。

在《羅馬書》的前半部份,保羅鄭重地告訴我們,這種知行合一的生活對信徒來說並非一項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我們信仰生活最基本、最必需要的。在《羅馬書》六章17節,保羅說我們基督徒乃是領受了「教義的規範」(新譯本)。所謂規範也可譯作模式或模子。我小時候經常愛用塑料模子製做石膏模型,隻是不常成功。我最喜歡的石膏模型是小醜,我把石膏漿趁稀灌進模子裏,然後等它慢慢凝固。可是每次打開模子的時候,發現小醜總是少掉一個鼻子。但是,如果有一次,在打開模子,有一個完整的模樣倒出來,那種喜悅的心情簡直是無法形容的。這正是保羅講那番話時腦海中所呈現的圖畫。他的意思是說:「現在,當你們成為基督徒以後,你們舊有的生命會被神漸漸溶化,以至於能夠被衪的恩典重新塑造,並且,藉著這教義的規範可以模成新的樣式。」可見有關基督福音的教義,原是旨在把我們鑄成滿有基督身量的模式。

在某程度來講,《羅馬書》給我們指出了這個「模子」的一些概略性的總綱。它指示我們,神在基督裏的救贖計劃是怎樣一回事兒,並且,當我們開始明白這恩典所帶來的教導,我們的靈命和行為表現也會隨之有顯著的更新。這教導奠定了我們行事為人的基礎。可能你會問,不少信徒對信仰真理並沒有多少掌握,然而他們不是每天也照常過他們的信仰生活嗎?他們好像也不見得有什麽不妥嘛?問題就在這裏!我們所謂的「沒有不妥」,乃是對現今世俗社會來說沒有不妥。我們對社會沒有多大震撼力,就正如福音真理對我們沒有多大震撼力一樣。在曆史上,許多依靠神的能力而有所成就的信徒,無不是藉著真道行事的。此乃強調了又強調的事。也許,這些屬靈偉人沒有用「教義」兩個字來形容他們的成功之道,而隻是視自己為上帝真道的學生而已。然而正因為他們對聖經教義的尊重,他們才能在神的手中成為合用的器皿。

事實上,這也正是保羅對他年輕的同工提摩太的教導。當他提到有關《聖經》的本質和《聖經》的價值時,他說:

但你所學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裏;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417)。

請注意,保羅在這裏將《聖經》跟教訓教導連在一起,並且認為,《聖經》是為那些作基督精兵的信徒做好「裝備」以便「行各樣的善事」的。教義本身乃是具有最基本的實用性質的,它能塑造我們的思想,甚至到了一個地步,成為我們行為表現的決定因素。

教義不可脫離現實生活

我們接下來要談的是不折不扣的教義性的事宜。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會輕視信仰經驗的重要性。恰恰相反,當我們的思想頭腦被神的恩典不斷充實、開導後,我們的心也應當相應地被神的愛所激勵,從而使我們對主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有所回應。我們的心得到激勵後,就自然會更豐富地再進一步經曆到主的恩典。我們絕不能掉進一個錯誤的陷阱裏,就是以為把教義搞清楚了就會疏忽屬靈經驗,又或者以為屬靈經驗就會因此受到藐視。剛好相反,我們將在經驗中歡喜快樂。但是,我們之所以至終能從經驗中得益處,乃是由於我們看見了這些屬靈經驗是如何確切實在地反映了那些偉大的真理。

在以下的十幾章書裏,我將集中講論有關新生命的教義。在此,我並沒有意思要像係統神學手冊那樣,概括每一個可能涉及的聖經教義範圍。我隻是期望能提供一些對新生命教義的經文講解,從而使到大家能正確解釋那些大家已相當熟悉的信仰經驗。這些真理將帶我們進入神豐盛的救贖奇恩中,這也可以預防我們墮入那種常見的基督徒自卑光景裏。(這種自卑感往往在告訴人:基督徒的信仰經驗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平平無奇的事。)然而,最要緊的一點,還是期望大家能因此認識到教義性的教導乃是為了信徒生命的改變和品格的塑造。我在這裏所談到的乃是靈程中的一些重要教義。在現今這個資訊普及的時代,基督徒對聖經教義的知識居然還比不上前幾個世紀那些主日學兒童,這實在有點叫人大惑不解。但這的確是個事實,縱使有人可能會反駁說從前的主日學兒童不可能明白那些《信仰要理問答》中的教義(其實這種觀點本身仍值得相榷)。這也許正是為什麽今日信徒的品格素質,遠遠不及前幾世紀的信徒,尤顯遜色不如的原因了。

美國著名神學家華爾斐(BenjaminB.Warfield)曾以一則精短佚事,生動貼切地道出基督教教義如何塑造信徒品格的那種微妙關係。故事是這樣的,他說:

我們美國部隊裏,有一位軍官曾經有過這樣一個經曆。有一次,他來到西部一個大城市,那城當時正發生暴動,全城氣氛緊張,街上到處都是瘋狂的暴亂群眾。有一天,他看到一個神色自若的人朝他這邊走來,那人的舉止穩定自信。這位軍官不禁給這人的那股氣質風範吸引住了,尤其是當時四周是那麽狂、那麽亂。於是,他不其然地注視著這人,在他們擦肩而過後,他又不禁回過頭來再看看這人。不料,那人也同樣地回過頭來看他。兩人雙目交接之下,對方立即走到他跟前,毫不客氣地用手指頭指向他胸膛,開門見山就問:「人在世活著,最主要的目的為何?」(這是《西敏斯特小要理問答》的第一條問題)。軍官見他那手勢,連忙答道:「人生在世最終的目的是要榮耀神,並且永遠享受衪的同在,以祂為樂。」(這是《小要理問答》第一題的答案)。那人聽了便說:「就是嘛!我早就看出來你是上過《小要理問答》主日學的。從你那神態我就能猜出來!」軍官聽了,納悶地說:「是嗎?奇怪了,我還正想告訴你,這正是我對你的感覺呢!」

這就是教義如何能具體塑造生命的例子。教義足以潛移默化地、在我們靈性深處影響我們整個人的氣質,以及決定我們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反應。基督教教義是具有生命塑造力的。它告訴我們,我們所敬畏的這位上帝是怎樣的一位上帝,並光照我們的思想,使我們明瞭衪兒子的愛和聖靈的工作。教義是基督徒靈命的一切依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