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喜馬拉雅山的活石》十四、尾聲:他們去了

(2009-01-26 07:50:05) 下一個


 



  即使西方的傳教士們離開尼泊爾,尼泊爾的教會將會繼續興旺和發展。但這並不意味著:對西方傳教人員的需要已經結束。教會的任務是將基督的光和愛傳播到尼泊爾最遙遠的角落,這項任務是如此艱巨,此刻隻靠本地的基督徒的力量去完成,仍感不足,因而在今後若幹年內仍需對本地教會給予援助。外國傳教士和本地基督徒是這項任務中的密切夥伴。西方的傳教人員不能隻在尼泊爾教會的外麵使勁援助,好像認為尼泊爾教會隻能由本地人所有並運作。尼泊爾教會應該擴大它的範圍。歸根結蒂,我們談到教會就應該是基督耶穌的教會。尼泊爾教會應該是基督耶穌教會的一個分支。在尼泊爾的基督徒,不管是本地人和外國人,應該是這個教會中的平等的成員。

  外國傳教人員應設法鼓勵本地教會領導人自力更生。本地領導必須更加持久。因為外國傳教人員可能必須離去。本地教徒更能了解自己的同胞,更容易經常地接觸他們,更能有效地為他們作見證。然而,國外來的基督徒需要記住,本地教會也是他們的教會,對本地教會的利益和發展負有同等的責任。

  進一步講,尼泊爾教會應親密地與西方教會團結一致,而西方基督徒應感到有共同責任去關心尼泊爾教會,猶如尼泊爾教會應感到有共同責任去關心西方教會。有朝一日西方教會將會得到尼泊爾教會的支援,猶如他們正在得到第三世界教會的支援。第三世界的教會和第三世界中的國外傳教組織都顯著地發展著;在幾年之後他們的數量將超過西方。但在目前,第三世界國家的教會及國外傳教組織仍主要需要西方的幫助。年輕的受迫害的尼泊爾教會更需要發達的富裕的西方教會的援助。

  從全世界的規模來看,西方教會與發展中國家的教會在發展方麵的不平衡是巨大的。例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專職工作人員在西方教會工作,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需要(物質方麵和屬靈方麵)卻在西方教會之外的第三世界。而上述數字還未將西方教會中那些非專職工作人員計算在內。

  基督耶穌的教會是屬於全世界的,它不知有國界的限製。今天,基督的子民中尚有人處於饑饉和迫害中。還有一些人,例如在印度和尼泊爾的基督徒,仍被千千萬萬從來未聞福音的人們所包圍,如果沒有我們西方教會的幫助,這處於少數的基督徒很難去為那些群眾傳播福音。在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群眾生活在赤貧狀況下,每日麵臨饑饉。然而我們西方人經常更加關心的卻是:教會的“政治”(politics)、教會的房屋以及如何享受上帝迄今賜給我們的幸福生活。

  全世界最需要的東西還是屬靈的東西。屬靈的需要遠超過物質的需要,就如永生遠超過屬世的生命。這種精神上的需要越來越增長。這個世界的非基督徒人數相對來說,比使徒保羅在世的時候,或傳教士威廉.加略(William Carey)在兩百年前航海來印度的時候,多得多。教會在迅速地增長,但世界的人口增長得更快。今日,世界上約有二十億人從未聽到福音;更有甚者,今日的傳教人員的絕大多數還未在他們中工作。如何使那些“還未聽到福音”的人們聽到福音,這是全世界教會的最迫切的使命。這些“還未聽到福音”的人們分為文化背景非常不同的成千上萬的“民族群”,隻有幾百個“民族群”曾經有效地接觸到福音的熏陶。在其餘的多數“民族群”中迄今尚無教會或見證人;到哪裏去獲得傳播福音的工作者呢?類似的情況也存在於尼泊爾。在二百個“民族群”中,我們估計不到三十個曾聽到了福音,姑且這樣說。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教會的主要目的是傳播福音,或者,廣義來說是布道。其他的工作如崇拜、講道、教育、音樂、團契都應該使我們為主作更好的見證。如果一個教會的活動不是這樣就沒有為這主要目的服務。教會主要不是培育基督徒的“溫室”,它乃是培訓和派遣傳教工作人員的訓練基地,無論這些傳教人員是專職的還是兼職的,是在國內還是派到國外。讓教會重新具備這種傳道的雄心壯誌,特別是要將這樣的雄心壯誌傳遞給年輕的信徒們。如同弗蘭西斯.查維爾 (Francis Xavier)在十六世紀從印度寫信回西班牙說:“告訴學生放棄他們的小誌氣,而應該到東方來傳布基督的福音。”

  這偉大的使命是對所有的基督徒說的,不僅隻對少數人說。耶穌曾對他的門徒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 ”(譯者注:引自馬太福音28:19)我們是新的門徒。在耶穌吩咐我們必須遵守的命令中,有一條就是“去傳耶穌的道”。這是給每一基督徒的命令。當我們考慮去“何處”的時候,去耶路撒冷、去猶太、去撒瑪利亞或者去地極?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去最需要我們去的地方。假如你瞧見有十個人在使勁扛一根圓木,一頭是九個人,一頭隻有一人,你會馬上明白哪一頭是你即須支援的,如果你願意去支援的話。到國外去傳教應該是隻有一人扛著的那一頭。

  歸根結蒂,要完成這偉大使命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基督徒的順服(the obedience of Christians)。耶穌說:“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譯者注:約翰福音14:15)假如我們要遵守耶穌的命令,我們就能將福音在這一代中傳遍全世界;假如我們不遵守耶穌的命令,我們就不能。道理就是這樣簡單明白。不錯,一切要依靠聖靈做工,如果沒有他,我們在傳道中將一事無成。但是如果我們不心甘情願遵從耶穌的命令,我們將徒然等待聖靈的到來。再者,祈禱是絕對重要的,他使靈命長久,它能獲得上主的大能。但是如果我們不遵從耶穌的命令,則祈禱也是徒然。祈禱者必須是實行者。耶穌教導如何祈禱的那批門徒(見馬太福音第九章),正是耶穌要派遣出去傳道的那批使徒(見馬太福音第十章)。上主隻能通過遵從他的命令的人去做工。人們等待著去布道的號召。這號召早就給了;早就白紙黑字地寫著。這號召不是聲音,而是一行經句:去,……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譯者注:見使徒行傳1:8)

  十九世紀去印度傳道的最偉大的的傳教士之一是亞曆山大.達夫博士(Dr.Alexander Duff),他是一位蘇格蘭人。在印度長期傳教後,晚年回到蘇格蘭,在他臨終之前,他被邀請去蘇格蘭的樸累斯比特裏恩教堂(Presbyterian

  Churh)召開的大會上發表演說。在講話的半中間,他忽然暈倒,被扶離講台,到隔壁的一間房間。一位醫生立刻來檢查他,並勸他休息,說如果本日還繼續講話將冒生命危險。

  不顧醫生和大會議長的勸阻,這位白發蒼蒼的傳教士竭力站起來,走向講台。醫生和議長在兩邊攙扶著他,這位亞曆山大.達夫博士登上了講台的台階。當他站在講台上時,全場起立致敬。於是他向大會說:“當維多利亞女王號召去印度的誌願人員,成百的年輕人踴躍隨著國旗前進。但當我王耶穌號召時,卻無一人響應。 ”他停止說話,全場靜默。於是,他繼續說:“這是事實。”他接著發問:“蘇格蘭的父母們,難道再沒有兒子送到印度去嗎?”他又停下。仍然一片靜默。於是他接著說:“好吧,雖然我老了,我要再回印度去。我將臥倒在恒河岸旁鞠躬盡瘁。這樣,我才能讓印度人民知道:在蘇格蘭至少有一個人,他太愛他們而情願為他們舍命。”

  於是全場激動,人們開始起立,一個接著一個,有幾十個人高聲喊道:“我去。我去。我去。”

  他們真的去了。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