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奧運金牌與不朽冠冕

(2008-08-22 11:06:31) 下一個





石衡潭



——讀奧運冠軍埃裏克傳記《直奔金牌》



北京奧運會比賽在即,奧組委全力以赴,運動員摩拳擦掌,誌願者整裝待命,老百姓翹首以待,可是奧運是什麽呢?奧運精神又是什麽呢?還有比奧運奪冠更崇高的目標嗎?還有比奧運精神更偉大的精神嗎?這樣一些問題恐怕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想或者還沒有想明白。而這部描寫奧運冠軍埃裏克的傳記《直奔金牌》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些問題。

埃裏克·利迪爾是英國傳教士的兒子,在專門為傳教士子弟設立的愛爾生學院學習時,他和胞兄羅伯特就表現出了卓越的短跑天賦,他們常常在校園的各種跑步比賽中比翼齊飛,爭相奪冠。愛爾生學院培養了他“遵守比賽規則”的運動精神,不隻是表麵上正大光明地參加比賽,而且是在比賽中具體地表現出正直、公義、公平和容忍。埃裏克一生所津津樂道的是這樣一個發生在賽場上的故事:在一場國際的跨欄賽上,一位領先的參賽者撞倒了一個欄架,另一名跑在他後麵內圈跑道的運動員本來可以撈個便宜,趁機衝過留下的缺口,但是他卻突然轉向一邊,越過一個欄架,然後再轉回內圈跑道。這個運動員雖然沒有贏得冠軍,卻給埃裏克和許多觀眾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埃裏克也是這樣來要求和期許自己,在比賽中,他盡量做到和藹可親,關心他人。在橄欖球賽場上,不論勝負如何,他都在賽後與對手親切握手;在田徑比賽中,他給衣著不多的對手遞上衣服,給無人搭理的選手帶去安慰。這些細小的行為使他贏得許多運動員的尊敬。

在激烈競技的賽場上,他更表現出了頑強與堅忍。在“三國國際競賽”的400米比賽中,英格蘭選手季理斯撞倒了埃裏克,這使得他落後其他選手足足18米,得到裁判員繼續比賽的示意後,他奮力追奔,不斷縮短與領先選手之間的距離,在最後40米的時候,他像脫韁的野馬一般仰頭狂奔,終於比季理斯領先兩米衝刺終點線。這樣不可思議的一幕令在場的所有觀眾驚歎不已,終身難忘。在1924年的巴黎奧運會的400米比賽中,埃裏克以百米衝刺的速度一路狂奔,領先世界紀錄創造者費奇5米衝過終點線,創造了47秒6的新世界紀錄,獲得了冠軍。在這屆奧運會上,他還獲得了200米的銅牌。

埃裏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冠軍,他也有著無與倫比的運動天賦,但是他卻沒有把賽跑當作人生的一切,更沒有把它當作奮鬥的最高目標。當比賽與他的信仰原則相衝突的時候,他寧可放棄比賽,也不願損害信仰。他本來的長項是在100米,他完全具有奪冠的實力,甚至是當時奪冠呼聲最高的選手,可是因為比賽安排在星期天——這個應當敬拜上帝和安息在上帝麵前的日子,他就毅然放棄了比賽,他還因同樣的原因放棄了4×100米和4×400米的接力賽,使英國隊未能奪冠。在做出這一重大選擇的時候,他不是傲慢地說“我拒絕!”,也不是頑固地說“我不願意!”,而是誠心誠意地說:“我不能!”因為在他的心目中,個人榮譽也好,國家榮譽也罷,都不能置於神聖的信仰之上。為了信仰的緣故,他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放棄那唾手可得的金牌。

埃裏克這樣做,並非一種貿然的決定,而是他長期持守的信仰使然。他每天都堅持讀經、禱告,與上帝親近;就是在繁忙比賽的間隙之中,他也到處講道、傳福音,他要讓用自己在田徑賽場上的出色表現來見證上帝的榮耀,也用上帝所賜予的能力來承擔上帝所托付的更大責任。在他的運動生涯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加入湯普遜團契,成為一名年輕的布道家。“他們兩個人對這世代的青年人所發出的挑戰,足以呼召人們立誓忠誠於耶穌基督,並投注自己的一切來服侍上帝的國度。”在奪得舉世矚目的奧運冠軍之後,處於巔峰狀態的他還毅然做出一個偉大的決定——獻身於去中國的宣教事業。

1925年,他離開了鮮花與掌聲、舒適與安寧,來到了當時貧窮落後、動亂不已的中國。他在天津新學書院擔任科學課的一名普通教師,帶領學生晨禱會,作主日學老師,還做巡回布道以及許許多多的瑣事,包括接待來往人員、幫中國人找工作等。事無巨細,他都任勞任怨,不予推辭。在事奉中,他也認識了加拿大宣教士麥肯齊的女兒芙蘿,後來,芙蘿成為了他的妻子和誌同道合的同工。1930年,埃裏克正式加入倫敦會,成為一名宣教士;1932年,他在蘇格蘭被按立為牧師,並很快回中國繼續開展事工。埃裏克夫婦對學生、朋友充滿愛心,他們的家門總是向他們敞開,他們也常常來到這裏居住。1937年11月,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的危急關頭,埃裏克、羅伯特兄弟毅然前往處於戰火之中的蕭張縣,支援在那裏孤軍奮戰的宣教士羅蘭茲。他們與鄉下的老百姓休戚與共,也把福音傳給這些在苦難中的人們。“正是當地教會的複興,才使得這個地方變得生氣蓬勃。”“那天晚上,僅一公裏之遙,密集的槍彈聲朝挖掘公路之人的方向發射,但在壑丘(譯音)這個地方,我們還是聚在一起禱告、讚美、感恩,思考如何貢獻一己之力來營造更美的世界。這對新人的新婚之夜是在槍炮聲中度過的,但他們的心中有愛和喜樂。”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日本向英美宣戰,宣教士們的日子更加艱難了,埃裏克所在的天津新學書院被關閉,宣教士的工作被迫停止,埃裏克便利用時間寫作,他於1942年初出版了《每日禱告手冊》(prayers for Daily Use),後來,他又撰寫了《門徒訓練手冊》(Descipleship)。1943年,埃裏克與許多英美僑民被關進了濰坊集中營。即使在集中營中,他也堅持讀經、禱告、讚美、講道;他的禱告不隻是為自己和自己的同胞,也為那些看守他們的士兵;他用自己樂觀的精神給集中營中的人特別是年輕人帶來勇氣與歡樂。在1944年10月25日給家人的信中他寫到:“冬天的比賽,孩子們的晚間俱樂部,宗教活動。一直在忙,記念你們每個人,在這特別的晚上獻上我特別的愛。”1945年2月21日,埃裏克在集中營中因腦瘤而猝然去世。

這本書不僅敘述了埃裏克個人的故事,還真實地描述了宣教士生活的艱難,特別寫到了他們常常不得不忍受的與親人的離別之苦。埃裏克與羅伯特的青少年時期在蘇格蘭度過,而他們的父母卻在中國的宣教工場勞碌奔波;他們兄弟倆來到中國服事後,本來他們一家可以團聚了,可不久,他們的父親又因病不得不回國治療直至最終去世。羅伯特、麗雅夫婦來中國宣教時,他們的女兒才7歲,而當他們再次見到女兒時,她已經13歲了。後來,羅伯特因兒子重病,最終不得不選擇離開他心所係的中國土地。埃裏克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的妻子芙蘿也帶著三個女兒回了加拿大,在埃裏克去世兩個月之後,她才知道自己朝思夜想的丈夫已經不在人間…… 

埃裏克是一位蘇格蘭的奧運冠軍,更是中國人民的朋友,他生於中國,他為中國奔走,最後,他也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為什麽?為什麽他舍棄奧運冠軍的錦繡前程,而選擇苦難深重的中國並與這裏的人們一同受難。也許,他講道時經常引用的這些話語可以幫助我們揭開這一謎底:

運動是很美好的事情,而最美妙的一部分,不是取得超人般的成就,而在於它所表現的精神——拿掉那種精神,它就是死的!

聖靈之於基督徒的生命,就像運動精神之於運動,而且更加豐富。

 願主向我吹氣,

使我充滿愛心,

使我能愛我主所愛,行主所要我行。
 

朋友,2008年奧運會就要落下帷幕了,我們是直奔奧運金牌還是更看重那永恒不朽的冠冕呢?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請思索埃裏克那奇特而又平凡的一生。

  

《直奔金牌》(美)大衛·麥卡斯藍著,蘇心美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