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屬靈操練禮讚》第二部 外表的操練 柒 · 獨處的操練

(2008-01-24 18:30:07) 下一個





"在獨處中安頓你自己,你便會以你自己的真我來到他麵前。"

   --德勒撒(Teresa of Avila)

  耶穌呼召我們由孤獨進到獨處。擔心給人撇下,孤立無助,這種恐怖使人發呆。鄰近一位一年級新來的孩子在他母親麵前哭訴說:"從來沒有人跟我玩。"大學一位一年級新生懷念她在中學讀書時的日子,那時,她是人們注意力的中心。她說:"如今我不算得什麽。"一位商場主管在他的辦公室中垂頭喪氣地坐著,他大權在握,但孤寂落寞。一位老婦躺在安老院中,默默等待"回老家去"。

  我們怕孤獨,這種恐怖驅使我們往喧囂和人群裏麵跑。我們的嘴巴不停地說話,即使所說的話毫無意義,我們還是哇哇啦啦地說個不停。我們買可以綁在手腕上或者塞進耳朵中的小型收音機,好叫沒有人在我們周圍時,至少也不會寂靜無聲。艾略特(T.S.Eliot)在分析我們的文化時說得好:"在何處可以找到世界,在何處可以聽到回聲?不是此地,因為沒有足夠的寧靜。"(注1)

  不過,孤寂或嘈雜不是我們僅有的選擇。我們能夠培養一種內在的獨處和靜默,會使我們脫離孤寂和懼怕。孤寂是內在的空虛。獨處是內在的豐滿。獨處首先不是一個地方,而是精神和內在的一種狀態。

  有一種內心的獨處是時常能夠保持的。有無人群,對這種內在的集中注意都極少影響。很可能做個曠野的隱士而從來未體驗到獨處的真諦。然而,如果我們具有內在的獨處,我們便不會懼怕單獨一人,因為我們曉得我們並非孤獨。我們也不會懼怕與別人同在一起,因為他們不能控製我們。在噪音和混亂之中,我們安頓在一種深度的內在靜默裏麵。無論單獨或者在人群中,我們時常都攜帶著一個手提的心靈聖所。

  內在的獨處會有外在的表現。單獨一人的自由,不是為了要與人遠離,乃是為更清楚聽見上帝的微聲。耶穌生活在"內在心靈的獨處"中。他也時常經曆到外麵的獨處。他在開創他的事工時,便花了四十天獨自在曠野中(太 4:1-11)。在揀選十二使徒之前,他也整夜獨自在曠野的山上禱告(路 6:12)。當他聽到施洗約翰的死訊時,他"就上船從那裏獨自退到野地裏去"(太 14:13)。當他行神跡給五千人吃飽以後,"獨自上山去禱告……"(太 14:23)。經過長夜工作以後,"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可 1:35)。當十二使徒完成了一次傳道醫病的任務,回到耶穌跟前時,他吩咐他們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可 6:31)。在醫治這一個長大麻風的病人以後,耶穌"卻退到曠野去禱告"(路 5:16)。他又帶了三個門徒到一座寂靜的山頭,作為變化形像的場所(太17:1-9)。當他準備自己去完成他那最崇高最神聖的事工時,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尋求獨處 (太26:36-46)。諸如此類的事例,不勝枚舉。但上述各則,大概足以顯明,尋求一個人跡罕見的的地方,乃是耶穌經常的行動。我們也當如此行。

  潘霍華在他所著《團契生活》(Life Together)一書中有一章的標題是:"共同生活的一天"。耐人尋味的是,下一章的標題則是"獨處的一天"。這兩者都是靈性成功的主要因素。他寫著說:

  "一個不能獨處的人要提防團體。……一個不在團體中的人,要提防獨處。……其中一種情況本身來說都有極深的陷阱與危機。一個隻要團契而無獨處的人,會陷入言辭和感覺的空虛中,一個尋求獨處而無團契的人,會在虛榮、自戀和和失望的深淵中滅亡。"(注2)

  因此,如果我們要與人相處得富有意義,我們必須尋求休閑獨處的安靜。如果我們想要安全地獨處,我們必須尋求團契,並且注意對別人的責任。如果我們在順服中生活,我們必須二者並重,在兩方麵培植追求。


〖 獨處與靜默 〗

  沒有靜默便沒有獨處。雖然靜默有時包含無言,但它也時常包含聆聽的舉動。僅僅禁戒不言,而無聆聽上帝的心,則不是靜默。

  "充滿喧囂和音響的一天可能是靜默的一天,如果那些聲音對我們而言,成為上帝同在的回聲,成為上帝對我們的信息和請求的話。當我們談論自己,充滿自我的時候,我們便把靜默留在後麵。當我們重述上帝留在我們裏麵的親密言語時,我們的靜默仍舊完整無損。"(注3)

  我們必須了解內在的獨處與內在的靜默之間的關聯。二者是不能分開的。所有精通內在生活的名師都一口氣地談論這兩件事。例如,《效法基督》這部書是五百年來一致推崇的靈修名著,裏麵有一段的標題是:"論愛好獨處與靜默"。潘霍華在他所著《團契生活》一書中把這二者聯在一起,成為不能分割的整體,正如梅頓 (Thomas Merton)在他所著《獨處與默想》一書中所作的一樣。事實上,由於這二者在所有著名的靈修書籍中都那麽緊密地聯在一起,以致我曾一再考慮,究竟應該把這一章的標題定為"獨處的操練"呢,還是"靜默的操練"?所以,如果我們要了解獨處的意義,便必須先行了解並體驗靜默的改造力量。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大意是:"張口者、閉雙目!"靜默和獨處目的是使我們能看能聽。靜默之鑰是控製言辭過於毫無聲息。雅各清楚地看出,一個人若能控製他的舌頭,他便是完全人(雅3:1-12)。在靜默與獨處的操練中,我們學習何時說話,何時閉嘴。一個把操練看作律法的人一定會把靜默變為荒謬:"以後四十天我不說話! "這對任何想要過靜默與獨處生活的真實門徒時常都是一個嚴重的試探。金碧士寫著說:"完全靜默比有節製地說話容易。"(注4)聰明的傳道者說:"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 3:7)。關鍵在於懂得控製。

  雅各所采取的船舵和嚼環的比方提醒我們,舌頭引導我們也控製我們。舌頭在多方麵引導我們的行程。如果我們說一次謊,我們便不得不說出更多的謊言去遮掩第一個謊言。很快地我們便被迫要有某種的行動,以便使我們的謊言變得可信。無怪乎雅各宣告說,"舌頭是火"(雅 3:6)。

  有操練的人是一個在必要的時候做必要之事的人。什麽是冠軍的籃球隊?就是在需要得分時便能得分的球隊。我們中多數的人至終都能把球投入籃中,可是我們不能在必須得分的時候做到這一點。照樣,一位在靜默的操練上有成就的人,乃是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說出必須說的話的人。"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箴 25:11)如果我們在應該說話的時候保持緘默,我們不是生活在靜默的操練中。如果我們在應當緘默的時候說話,我們也照樣不合格。


〖 愚昧人的祭 〗

  在《傳道書》中我們讀到這樣的話:"近前聽,勝過愚昧人獻祭"(傳 5:1)。愚昧人的祭是從人方麵發起的宗教言論。傳道者繼續說:"你在上帝麵前不肯冒失開口,也不可心急發言。因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語要寡少。"(傳 5:2)

  當耶穌領彼得、雅各和約翰上山,在他們麵前變了形像時,摩西和以利亞出現,與耶穌談話。希臘文聖經說:"彼得(回答)對耶穌說……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裏搭三座棚 ……"(太 17:4)。這句話中的"回答"二字意味深長。沒有人對彼得說話。他在獻上愚昧人的祭。

  武爾曼的日記有一段動人而細膩的關於學習控製舌頭的描述。他的措辭是那麽生動,最好把全部都引述出來:

  "我以一種敬畏的心態參加會議,力求在內心裏麵熟悉那位真正牧者之言辭。有一天,靈裏麵有極強烈的感動,我站起來,在會中說了一些話;然而未曾緊密地與上主的指示相聯,結果我說了太多的話。我很快便體會到自己的錯誤。內心有好幾個禮拜都痛苦異常,絲毫沒有安慰的亮光,甚至對什麽事都感不滿。我記起上帝,心中深感不安。但當我痛苦至極時,他憐憫了我,差遣他的安慰者來到我心中。那時我感受到罪得赦免;我的心靈平靜下來,而我對我那位滿有恩慈的救贖主之憐憫真誠感激。這事以後大約六個禮拜,感覺到上主之愛的泉源開放,並且有說話的感動,於是在一次聚會中我說了一些話,心中滿有平安。由於在十字架下受了這樣的挫折和管教,我的領悟力增強了,使我更能分辨在心中運行的純粹之靈。他教導我靜默等待,有時一連好幾個禮拜,直到我感受到那種準備的力量在我裏麵興起,叫我站立起來,像號筒一樣,讓主藉以和他的群羊說話。"(注5)

  這是多麽美妙的一段關於靜默的操練學習過程的描繪!特別有意義的乃是他從這次的經驗獲得極大的幫助,叫他更能"分辨在心中運行的純粹之靈。"

  我們很難保持緘默的一項理由是,緘默使我們覺得那麽無能為力。我們習慣於藉賴言辭去操縱和控製別人。如果我們靜默不言,誰會掌管呢?上帝會掌管;但是除非我們信任他,我們不會讓他掌管一切。緘默與信賴密切相聯。

  舌頭是我們最有力量的操縱武器。一連串滔滔不絕的說話從我們口中出來,因為我們繼續不斷地修正我們在眾人心目中的形象。我們對我們認為別人在我們身上所看到的深懷恐懼,因此我們要說話,好叫別人對我們有正確的了解。如果我們做錯了(或者甚至做對了一些事,但我認為你可能誤會),我會極力設法幫助你了解我的行動!緘默是聖靈的最深操練之一,就因為它製止我們這樣做。

  緘默的果效之一是叫我們有自由把我們的行動完全交給上帝去判斷。我們毋須設法叫人對我們有正確地了解。有一個故事說到中古時代一位修道士給人冤枉,說他做了某些不該做的事。有一天他從窗口外望,看見一隻狗把一幅掛在外麵晾幹的地毯亂咬亂扯。當他觀看的時候,主對他說:"這就是在你的聲譽上正發生的事。不過,如果你信任我,我會照顧你--聲譽和一切。"也許最要緊的是,緘默使我們相信,上帝能夠照顧我們--聲譽和一切。

  喬治·弗克斯常說及"受捆綁的心態"(羅8:15,中文和合本譯為"奴仆的心"),又說世人如何處於那種心態的壓力下。他常把受捆綁的心態與對別人卑躬屈節的心態相提並論。在他的日記中他說到"帶人脫離人的壓製",脫離那因著別人而受律法轄製的心態。緘默就是帶領我們到那自由的主要方法。

  舌頭是溫度計,它告訴我們本身屬靈的溫度。它又是恒溫器,控製我們屬靈的溫度。控製舌頭也便能夠掌握一切的事。我們是否已得釋放以致我們能夠緘口不言呢?潘霍華寫著說:"真正的緘默,真正的靜止,真能夠緘口不言,隻可能是屬靈的靜止之嚴肅結果。"(注6)據說聖杜明臬(St Dominic)曾經拜訪聖弗朗西斯,在他們相會的全部時間中,彼此一句話都沒有說。隻有當我們學會了真正緘默時,我們才能在需要說話的時候,說出必須要說的話。

  杜海蒂(Catherine de Hueek Doherty)曾寫著說:"在我裏麵全是緘默。……而我沉浸於上帝的靜默中。"(注7)在獨處中我們體會到"上帝的靜默",這樣便領受我們心中所渴望的內在靜默。


〖 靈魂的黑夜 〗

  如果我們認真看待獨處的操練,那麽在生命途程的某一點或某幾點上,我們會進入十架約翰(St John of the Cross)生動地描述的"靈魂的黑夜"中。他呼召我們進入的"黑夜",不是不好的東西或者破壞性的東西。相反的,乃是一種受歡迎的經驗,正如一位病人會歡迎一次帶有複原和健康的應許之手術一樣。黑暗之目的不是要刑罰我們或使我們受苦,它是要釋放我們。十架約翰接受靈魂的黑夜,認為它是上主的約見,是一次特別的機會,可以親近那屬神的中心。他稱那黑夜為"純粹的恩典",並且加上下麵這一首詩:

  導引之夜啊,
  你比晨曦更可愛!
  那是
  聯結愛人與所愛者之夜,
  讓被愛者
  在她的愛人身上獲得更新(注8)。

  進入靈魂的黑夜涉及什麽呢?它可能是枯燥、消沉,甚至失落的感受。它剝奪我們對情感生活的過分倚賴。今天時常聽人說,這樣的經驗能夠避免,又說,我們應該生活在和平、安舒、喜樂以及慶典中。這種說法隻顯明一項事實,就是現代人的經驗委實太膚淺太稀鬆了。黑夜是上帝所采用的一種方法,要把我們帶到一種肅靜,一種靜止狀態中,好叫他能在靈魂上麵施行內在的改變。

  這種黑夜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達呢?當我們認真追求獨處時,通常有一刹那開頭的成功,然後便是無可避免的失望--與此同來的是一種欲望,想要完全放棄這種追求。感觀的體驗離去,換來的是一種意識,覺得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通。十架約翰這樣去描述這種心態:

  "……在此所提及的靈魂黑暗……把感官和靈性欲望催眠……它捆綁想象力,阻擋它去做任何好的零星事務。它使記憶停止,智力變為黯淡,不能了解任何東西,因此也便使意誌變得呆板和受拘束。一切的機能都變為空虛無用。而最可怕的是,在我們心頭籠罩著一層厚厚的陰雲,叫我們的靈魂受苦,使它從上帝麵前退縮。" (注9)

  在他所寫的一首詩(Canciones del Alma)中,十架約翰兩次采用這個短語:"我的屋子如今全然平靜。"(注10)在那句生動的句子中他指出,使所有身體的、情感的、心理的,甚至靈性的感覺安靜下來的重要性。身體、心思和靈性的一切紛擾,都必須置於一種暈厥的狀態之下,然後上帝的深入作為才能在靈魂裏發生。麻醉劑必須生效,然後才能施行手術。內在的寂靜、和平、靜止也便來到。在這段黑暗的時期,讀經、講道、理智上的爭論--這一切都不能生效。

  當上帝慈愛地把我們拉近靈魂的黑夜時,常有一種試探,就是把我們內在的暗晦遲鈍歸咎於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並且設法尋求脫離那境況。傳道人變得那麽討厭。唱讚美詩也變得那麽乏味。崇拜變得死氣沉沉。我們可能會開始在周圍找尋另一教會或者一個新的經驗,以便給我們一些"靈性的刺激"。那是一個嚴重的錯誤。對黑夜的本質應有正確的認識。應該感謝上帝慈愛地拉你離開各種紛擾,好叫你能看見他。不要煩擾掙紮。要安靜等候。

  我在此不是說到因罪或不順服而產生的對屬靈之事的遲鈍。我是說一個竭力尋求上帝的人,並且在他心中沒有藏匿明知的罪。

  你們中間誰是敬畏耶和華,
  聽從他仆人之話的?
  這人行在暗中
  沒有亮光,
  當倚靠耶和華的名,
  仗賴自己的上帝(賽 50:10)。

  這節經文的要點是,很可能雖然敬畏、順服、信靠、仗賴耶和華,仍舊"行在暗中,沒有亮光"。你在順服中生活,但你進入一個靈魂的黑夜。

  十架約翰指出,在這種經驗中,有一種恩慈的護衛,保守你脫離邪惡,又在上帝國度的事上有奇妙的長進。

  "如果一個人在這些黑暗的時刻仔細觀察,他會清楚看出,欲望和本能給無用有害之物迷惑的程度變得多麽微小,他又多麽安全,不受虛榮、驕傲、冒昧、空虛和假偽的喜樂,並許多別的邪惡所侵擾。藉著在黑暗中行走,心靈不僅免於走迷,並且迅速前進,因為它這樣反而增長美德。"(注11)

  在這種內在受苦的時刻我們該做什麽呢?首先,別管好心朋友要我們立刻中止這種情況的勸告。他們不了解所發生的事。我們這個時代對這樣的事是那麽無知,因此我主張你甚至不要談論這些事。最重要的是,不要試行解釋或者為自己辯護,你為何會"心情不好"。上帝是判斷你的主,把你的事件交付給他。如果你能實際退到"曠野之地" 一段時期,那麽就這樣做吧。否則你便繼續做你日常的事務。不過,無論是在"曠野"或者在家,在你心中維持一種深刻的、內在的、聆聽的靜默--在那兒平靜安穩,直到獨處的工作完成。

  也許十架約翰引導我們進入水深之處過於我們願意進入的地步。當然他所談論的境界,就我們中多數的人而論,都隻是"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的境界。然而我們毋須為我們的膽怯,不敢去攀登這些靈魂的雪峰而自責。這些事最好是謹慎地處理。不過,也許他已在我們裏麵發動了一種拖曳,朝較高和較深的經驗拉,不管這拖曳是多麽輕微。這好像是將我們生命的門輕輕地朝這境界開啟一點。上帝所要求的就是這一點,他所需要的也隻是這一點。

  在結束我們進入這靈魂黑夜之旅程時,讓我們思想我們這位屬靈顧問下麵一番滿有力量的話:

  "那麽,屬靈人啊,當你看見你的食欲不振,你的愛好枯幹而且愛得勉強,你的天賦才幹不適合任何內在的練習時,不要心中傷慟;把這情形當作一種恩典,因為上帝正在釋放你脫離自己,並且從你身上取去你自己的作為。"(注12)


〖 獨處的步驟 〗

  屬靈的操練是我們所做的事。我們永不忽視這事實。敬虔地談論"心的獨處"是一件事,不過如果這種談論沒有付諸行動,使之進入我們的經驗中,那麽我們便失掉這些操練的要點。我們所對付的是行動,不單是心態。若說:"好吧,我確信自己具有內在的獨處與靜默,再沒有什麽我必須做的事",這是不夠的。所有進到活的靜默地步的人都曾做過某些事,也曾使他們的生活依循一定的規則,便能接受"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如果我們要成功,我們必須超越理論之外,進入生活環境裏頭。

  進入獨處的一些步驟是什麽呢?我所能做的第一件事是利用每天"小小的獨處"時機。考慮清晨當家人還未起來,你自己仍舊在床上的片刻獨處。思想你還未開始一天的工作,而靜靜喝咖啡的片刻獨處。在上班路上,交通擁擠時,你也可以有片刻的獨處。當我們轉一個彎角,看見一盆花或一棵樹時,也可以有片刻的休息與提神。在餐桌前,不妨邀請各人同作片刻的靜默去代替開聲的禱告。有一次當我滿載一車子嘰嘰喳喳、喋喋不休的小孩和成年人前往機場時,我大聲說:"讓我們玩一項遊戲,看看我們大家是否能夠在抵達機場前(約五分鍾車程)絕對靜默。"我們果然做到了,而且大家都覺得那是蒙福的片刻。當你從地下鐵路車站出來,在步行前往你家去的一小段路程中,你可以找到新的喜樂和意義。晚上睡覺之前,靜靜地溜到屋外去,品嚐靜夜的滋味。

  我們時常讓這些片斷的時間白白溜掉。多麽可惜!它們能夠也應該贖回來。它們是給我們從事內在安靜的時間;像指南針一樣,讓我們藉以調整我們生活的方向。這些片段的時間能夠幫助我們,在我們所在之地,人到心到。

  我們還能做什麽呢?我們能夠找出或者發展一個"安靜場地",作靜默和獨處之用。住宅的興建繼續不輟,為什麽不堅持在圖則中有一個小小的內在聖所,一個小小的地方,家中任何一位都可進去,獨自一人安靜默想呢?什麽東西攔阻我們這樣行呢?是金錢嗎?我們花錢建造十分講究的娛樂室和客廳,覺得物有所值。如果你已有自己的房子,不妨考慮在車房或內院裏麵間隔一小部分。如果你住在一間公寓的單位中,要運用你創造的天才,找出別的方法設計一個獨處場所。我知道一個家庭,他們家中有一張特別的椅子,任何時候,某一個人坐到那張椅子上,便等於他或她在說:"請勿騷擾,我要獨思。"

  在你家園之外找一些地方:公園的一角,禮拜堂(不鎖門的禮拜堂),甚至某個儲物室。我家附近的一個退修中心建造了一個單人小室,專供個人私下默想和獨處之用。他們稱之為"靜室"。教會投入數以百萬計的資金在建築物上,為什麽不建造一處地方,讓個人能夠前來單獨住上幾天呢?杜海蒂在北美首創一個地方名"Poustinias"(這是俄文名字,意思是"沙漠")。這些都是特別為獨處和靜默設計的場所(注13)。

  在討論研究的操練那一章中,我們認為觀察自己是很重要的,看看多少時候我們的說話不過是一種瘋狂的嚐試,去為我們的行動解釋和辯護。假如在你自己身上看到這一點,那麽試試一味做事而毫不加以解釋。注意你怎樣擔心人們對你所做的事會產生誤解。試行讓上帝作你的判斷者。

  操練你自己,好叫你的言辭稀少而充實。讓別人認識你是一位在發言時"言之有物"的人。保持平易的言辭。做你說過你會做的事。"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傳 5:5)當我們的舌頭受到我們控製時,潘霍華的話對我們便變得真實:"許多不需要說的話便保留不說。但是基本和有益的事,三言兩語便可說明。"(注14)

  再進一步,試行度過整天一言不發。不是把它當作一條律法,乃是把它當作一種嚐試去實行。注意你那無助以及極度倚賴言辭去交通的感覺。試行找出新的途徑與人交通,不要倚靠言辭。欣賞那一天,享受那一天。從那一天的經驗去學習一些功課。

  一連四次退修三至四個鍾頭,目的是重新校對你人生的目標。這事很容易在一天晚上辦妥。在你的辦公室逗留至深夜,或者在家中做,或者在公共圖書館中找到一個安靜的角落。重新衡量你生活中的目標和鵠的。一年以後你想要完成些什麽?十年以後呢?我們的傾向是,對一年內能達到的目標估計過高,對十年內所能達到的目標又估計過低。定下實際的目標,但要願意夢想,願意伸展(本書是我好幾年來的夢想,然後才寫成)。在那幾個靜默的鍾頭中,聆聽上帝靜默的雷鳴。把臨到你內心的感受記錄下來。

  方向的重導和目標的厘定,毋須像有些人所認為的,要冷冰冰地以及仔細地計算。目標是發現的,而不是製造的。上帝喜歡向我們顯示,將來可以有令人興奮的新的選擇。也許當你進入一種聆聽的靜默時,有一種愉快的印象出現,要在這一年學習怎樣紡織或者怎樣做陶器。這難道不是一個" 太世俗化","太不屬靈"的目標嗎?然而上帝對這樣的事深感興趣。你是否也感興趣呢?也許你會想多學(多體會)一點有關屬靈的恩賜,如行神跡,醫病和說方言等。或者你會像我所認識的一位朋友那樣,他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體驗幫助人的恩賜上,學習怎樣做一個仆人。也許第二年你會想閱讀魯益師(C.S. Lewis)或者杜必律(D.Elton Trueblood)的全部作品。也許五年以後,你想獲得在殘廢和低能的兒童中工作的資格。揀選這些目標是否好像一位推銷員的支配手法呢?當然不是。那隻是為你的人生安排一個方向。你畢竟要往某處去,那麽有一個方向豈不好得多嗎?何況這方向是藉著與屬神的中心交通以後所厘定的呢!

  在"研究的操練"一章中我們曾經探討一種觀念,就是作二至三天的退修研究。這樣的經驗若與一種內在的沉浸於上帝的靜默之經驗聯在一起,必然會更高超。像耶穌一樣,我們必須離開群眾,好叫我們與群眾同在一起時,能夠真正在他們中間。一年一次退修,別無其他目的,隻是為了獨處。

  獨處的果子是對別人增加了敏感性和同情心。與人同在時有一種新的自由。對他們的需要有新的關懷,對他們的創傷有新的回應。梅頓有這樣的觀察:

  "在深沉獨處時我找到一種溫柔,使我能夠真正愛我的弟兄。我越發孤獨,對他們的愛也便越發加增。……獨處與靜默教導我愛我的弟兄:為了他們是什麽而愛他們,不是為了他們說什麽而愛他們。"(注15)

  你豈不是感受到一種拖曳,一種渴望,要沉浸於上帝的靜默和獨處中嗎?你豈不是渴望更多的東西嗎?每一口氣豈不渴望在他麵前更深、更完全地敞開嗎?獨處的操練會開啟這門戶。歡迎你進來,"在上帝那奇妙、可怕、溫柔、可愛、包涵一切的靜默中,聆聽上帝的話語。"(注16)


〖 進一步研究 〗

  盧雲(Henri Nouwen)注意到,"沒有獨處,實際上便不可能過屬靈的生活"。為什麽這樣呢?因為在獨處時,我們從人的奴役中獲得釋放,也從我們內在的不能抗拒的衝動中獲得解脫。我們便能自由去愛上帝,也懂得對別人表同情。

  要進入獨處,我們必須不管別人對我們的想法如何。誰會了解這種叫人進入孤獨一人的呼召?即連我們最親密的朋友也會認為,那樣做大大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並且認為那未免過於自私,過於自我中心了。然而,當我們把別人的見解置之不顧時,我們的心多麽自由啊!我們越少給人的聲音迷住,我們也便越能聽見上帝的聲音。我們越少給人的期望所拘絆時,我們便越發開放給上帝的期望。

  不過,在獨處中,我們不僅對他人死,也對我們自己死。當然,起初的時候,我們會思想獨處是重新充電的一種方法,叫我們能夠以新的氣勢和力量進入生命的許多競爭中。然而,漸漸地,我們發覺,獨處並沒有賜力量給我們去贏得那卑賤的賽跑;相反地,它教導我們完全置之不顧。慢慢地,我們發覺,我們自己放棄內心那種不能抗拒的要贏的衝動,以及要達到某種地步的瘋狂努力。在寧靜中,我們那個錯謬的忙碌的自我揭露出來,識破了他們騙子的真麵目。

  當我們從他人及自我獲得釋放以後,我們的耳朵便打開,能夠聆聽,我們的眼睛也揭開了遮蔽的帷幕,能看見上帝的善良。我們能夠愛上帝,因為我們無須愛世界。藉著我們的獨處,創造了一個內在的寬敞的空間,上帝藉此找到我們。在獨處中我們經曆到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的改變。在一個比較深刻,比較奧妙的方式中,我們從市場的偶像轉向耶穌基督麵前上帝的榮耀。上帝采取這種無用的操練,這種時間的浪費,使我們成為他的朋友。

  成為上帝朋友的一個愉快副產品是對別人增添同情。我們一旦對我們自己虛榮的深淵得以窺視,便不再能以紆尊降貴、高人一等的心態去看別人的掙紮。我們一旦在我們的獨處中麵對失望的鬼魔,便不再能對那些我們所遇見的人的靜默沮喪以及憂愁孤單,輕輕放過。我們與所有受傷和恐懼的人成為一體。我們可以自由地把我們所具有的最大恩賜送給他們--這恩賜就是我們自己。

  私人的退修是培養獨處的一種方法。較早前我們曾分享關於在私人退修中做些什麽的幾個觀念;然而,極端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忘記退修的主要事務。這事務,一言以蔽之:"禱告"。我們進入那令人肅穆的緘默中去聆聽上帝,去體驗彼此相交。我們必須把這目的擺在我們麵前,因為開頭的時候,把時間這樣消磨會似乎毫無意義,十分浪費。很快,我們會強烈地受試探,要"善用時間",讀許多書,寫許多頁著作。我們必須清楚了解以及強調的是,在退修中我們的真正任務是要在我們的生活中開創一個空間,叫上帝可以臨到我們。一旦開創了那個空間,我們便安靜等候,以期待的心等候,因為從那一刻開始,工作屬乎上帝。我發覺他極其迫切引導我們進入至聖所,與我們分享上帝國的榮耀。

  彭威廉(William Penn)在他所著《獨處之果》(Fruits of Solitude)一書中觀察到,獨處是"一個很少人想在其中學習的學校,雖然沒有哪一間學校把我們教得更好。"願我們也在這少數人中,就是那班想藉上帝恩惠的這種仁慈方法去學習的人。


〖 讀經日程表 〗

  星期日--控製舌頭之自由。雅3:1-12;路23:6-9
  星期一--禱告與獨處。太6:5-6;路5:16
  星期二--獨處的洞見。詩8篇
  星期三--靈魂的黑夜。耶20:7-18
  星期四--園中的獨處。太26:36-46
  星期五--十字架的獨處。太27:32-50
  星期六--從獨處而來的同情心。太9:35-38,23:37


〖 研討題目 〗

  1.孤單和獨處之間有何分別?你較多體驗的是哪一種?
  2.為什麽我們需要獨處也需要群體才能達致靈性的成功?
  3.你為什麽認為獨處和緘默那麽密切相聯?
  4."愚昧人的祭"是什麽?你曾否犯過這類的錯誤?
  5.你曾否有過與杜海蒂類似的經驗:"在我裏麵全是緘默。……而我沉浸與上帝的靜默中"?如果你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可能想要與人分享;如果沒有,你可能想思考,為什麽沒有那樣的經驗?
  6.你曾否經曆過"靈魂的黑夜"?
  7.我提及進入獨處的五個可能步驟。目前在你生命中,你發覺哪一個步驟最有幫助?
  8.你不想進入獨處的理由是什麽?
  9.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麽可以實際重整的,俾能給上帝開創更多的空間?
  10.從現在起,兩年內,你想在獨處中獲得什麽經驗,是你目前所沒有的?你是否願意在這個星期便計劃,在以後二十四個月的日程表中撥出一些獨處的時間?


〖 進一步閱讀資料 〗

  杜海蒂(Catherine de Hueck Doherty)著:Poustinia:Christian Spirituality of the East for Western Man,London:Fount,1977。本書對西方文化如何能找到空間從事獨處的生活,有很敏銳以及相當合用的討論。
  丹尼(John S.Dunne)著:The Reasons of the Heart,London:SCM Press,1978。本書敘述進入獨處又再回來的旅程。它審查基督教信仰可能改變痛苦和孤寂的方法。
  馬朗尼(Georhe A.Maloney)著:Alone With the Alone,Notre Dame,USA:Ave Maria Press,1982。本書透過八天退修的形式,幫助個人進入與上帝的團契中。
  華海倫(Helen Waddell)譯:The Desert Fathers,London:Constable & Co,1987。本書包含曠野修士許多智慧之言,以及他們所經曆的故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