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屬靈操練禮讚》第一部 內在的操練 貳 · 默想操練

(2007-12-06 14:49:46) 下一個




貳 · 默想操練

"真正的默想不是心理學的幻覺,乃是神學的恩典。"

   ――梅頓(Thomas Merton)


  在現社會中,我們的對頭撒但著重三件事:喧囂、匆忙和擁擠。假如他能使我們時常都忙於尋求"大量"與"眾多",他便心滿意足了。心理分析家容格(C.G. Jung)曾說:"匆忙不是屬乎魔鬼的東西,它本身就是魔鬼。"(注1)

  假如我們希望超越我們的文化之淺薄――包括我們的宗教文化之淺薄――我們必須願意下到我們重新得力的靜默,進入默想的內在世界裏麵去。所有默想大師,在他們的著作中都號召我們,在那尚未開發的聖靈的領域中作拓荒的先鋒。雖然在現代人耳中聽來,這聲音可能有點奇異陌生,然而我們應該毫不愧赧地在默想禱告之學校中注冊做學生。


〖 聖經的見證 〗

  聖經的作者對默想的操練肯定熟悉。聖經采用兩個不同的希伯來字去表達默想的概念,這兩個字一共采用過五十八次。這兩個字有多種意義:聆聽上帝的話語,反省上帝的事工,演習上帝的作為,沉思上帝的律法等等。在每種意義上都強調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是我們與永活的上帝相遇的結果。悔改和順服都是聖經對默想之任何理解的基本特色。詩人喊著說:"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地思想。……我禁止我腳走一切的邪路,為要謹守你的話。我沒有偏離你的典章,因為你教訓了我。"(詩119:97、 101、102)這種繼續不斷集中於順服和忠誠的情形,便把基督教的默想與東方以及世俗的默想最清楚地劃分。

  凡熟悉聖經的人都明白默想之道。"天將晚,以撒出來在田間默想"(創 24:63)。"我在床上紀念你,在夜更的時候思想你"(詩 63:6)。《詩篇》實際上把上帝的子民對上帝的律法之默想唱出來:"我趁夜更未換將眼睜開,為要思想你的話語。"(詩 119:148)那篇作為全部《詩篇》的引子之詩,號召眾民效法那"有福的人",就是"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的人(詩 1:2)。

  老祭司以利懂得如何聆聽上帝,並且幫助少年撒母耳領悟上帝的話(撒上3:1-18)。以利亞在曠野消磨了許多晝夜,學習去辨識"耶和華微小的聲音"(王上19:9-18)。以賽亞看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並且聽見他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賽6:1-8)耶利米發現,上帝的話語好像"燒著的火閉塞在我骨中"(耶 20:9)。此外還有許許多多的見證。這些都是與上帝的心親近的人。上帝對他們說話,不是由於他們有特別的技能,而是由於他們樂意聆聽。

  在一種極其忙碌的侍奉中,耶穌習慣"獨自退到野地去"(太14:13;並參太4:1-11;路6:12;太14:23;可1:35,6:31;路5: 16;太17:1-9,26:36-46)。他這樣做,不是隻想遠離群眾,而是由於這樣做,他便能夠與上帝同在。耶穌不時到這些山野去做什麽呢?他找到他的天父;他聆聽天父的聲音;他與天父交通。他也招呼我們這樣做。


〖 聆聽與順從 〗

  基督教的默想,極簡單地說,就是能夠聆聽上帝的聲音以及順從他的話。我巴不得能把它弄得比較複雜一點,去滿足那些喜歡難事的人。它並不包含隱藏的奧秘,也沒有秘密的咒文,又沒有精神的操練,更沒有神秘的飛升進入宇宙的意識。事情的真象是,這位宇宙偉大之神,這位萬有的創造主渴望與我們團契。在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與上帝交談,上帝也與他們交談――他們之間有團契。然後發生"墮落"的悲劇,其中一個重要的意思是,那種繼續不斷的團契斷裂了,因為亞當和夏娃要躲避上帝。然而上帝繼續向背叛他的兒女伸手。在該隱、亞伯、挪亞和亞伯拉罕等人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上帝說話和行事,教導和引領。

  雖然期間有許多搖曳不定以及拐彎改道之事,然而摩西學會了如何去聆聽上帝的聲音以及順從他的話。事實上,聖經作見證說"耶和華與摩西麵對麵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 33:11)這裏有一種親密的關係和團契的意思。不過,以色列人作為一個民族,卻未能與上帝有這樣親密的關係。他們一旦對上帝有少許的認識時便發覺,在上帝麵前是一件冒險的事,於是對摩西說:"求你和我們說話,我們必聽;不要上帝和我們說話,恐怕我們死亡。"(出 20:19)這麽一來,他們便能保持宗教的尊敬狀態而沒有附帶的冒險。這便是眾先知和士師那個偉大體係的開始,摩西是其中的第一位。然而這情形與親密的意識有一步之隔,就像日間有雲柱,夜間有火柱的情形一樣。

  直到時候滿足,耶穌來到世上,教導上帝國的真實性,並且顯明在那國度中生活有何可能。他建立了一種活的團契,叫人認識他是救贖主及君主,在凡事上聆聽他,時常順從他。在他與父之間的親密關係中,耶穌成為我們聆聽和順從的生活之實況的典範。"子憑著自己不能做什麽,惟有看見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樣做。"(約 5:19)"我憑自己不能做什麽,我怎麽聽見就怎麽審判。"(約 5:30)"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乃是住在我裏麵的父做他自己的事。"(約 14:10)當耶穌告訴他的門徒要常在他裏麵時,他們能夠了解他的意思是什麽,因為他常在父裏麵。他宣告說,他是好牧人,而他的羊認識他的聲音(約 10:4)。他告訴我們,訓慰師會來,就是真理的靈,他會引導我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 16:13)。

  在路加所著第二卷書中,他清楚暗示,盡管人們用肉眼看不見耶穌,但耶穌在複活和升天以後繼續行事和施教(徒 1:1)。彼得和司提反都指出,耶穌就是應驗《申命記》第18章15節的預言的那位像摩西的先知,他要向他們說話,百姓要聽從他(徒3:22,7:37,並參申 18:15-18;太17:5;約1:21,4:19-25,6:14,7:37-40;來1:1-13,3:7-8,12:25)。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複活和掌權的基督藉著聖靈教訓和引導他的子民;引導腓利到新的未能觸及的文化中(徒8章),向保羅啟示他彌賽亞的身分(徒9章),教導彼得關於他的猶太民族主義(徒10章),引導教會脫離它那文化的捆綁(徒15章)。我們一再看到的是,上帝的子民學習在聆聽上帝的聲音以及順從他的話的基礎上生活。

  簡言之,這便形成了默想的聖經基礎,而那奇妙的信息是,耶穌沒有停止行事及說話。他已複活並且在我們的世界中作工。他並不怠惰,他也沒有患喉炎。他活著並且在我們中間作我們的祭司來饒恕我們,作我們的先知來教導我們,作我們的君王來統治我們,作我們的牧者來引導我們。

  曆代聖徒都為這事實作見證。現代基督徒曆代忠實信徒所寫如汗牛充棟的論基督教默想的著述竟那麽無知,這是多麽可哀的事!曆代聖徒對這種恒常團契的大喜生活所作的見證,奇妙地彼此一致。從羅馬天主教到基督教新教,從希臘東正教到西方自由教會,都勉勵我們要"在上帝麵前過一種永不間斷的團契生活。"(注2) 俄國一位神秘派人士泰阿藩(Theophan the Rechluse)說:"禱告是與思想一同下降,進入內心。在那兒站在上帝麵前,讓他在你裏麵時常同在,凡事鑒察。"(注3)聖公會的神哲泰勒 (Jeremy Taylor)宣告說:"默想是所有人的責任。"(注4)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信義宗殉道士潘霍華,當人問他為何默想時回答說"因為我是基督徒。"(注5) 聖經的見證以及靈修大師的見證是那麽豐富,對上帝的同在那麽活躍,假如我們忽略了那麽親切的邀請,不親自去體驗"耶穌基督的深度"(蓋恩夫人 ――Madame Guyon)那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注6)。


〖 默想之目的 〗

  金碧士說,在默想中,我們"與耶穌之間熟悉的友誼"日漸增長(注7)。我們沉浸於基督的光和生命中,在那種姿態中我們感到舒服。主常與我們同在(正如我們所說,無所不在)這個神學概念進而成為光輝燦爛的實體。"他與我交談,與我同行"不再是敬虔的口頭禪,反而成為日常生活直截了當的描繪。
  請諒解我:我不是討論一些柔軟、輕佻、老友式的關係。這樣感性的描述隻顯示我們對聖經所啟示給我們,坐在高高的寶座上的主,認識得多麽膚淺,與他的距離多麽遙遠。在《啟示錄》一書中約翰告訴我們,當他看見那坐寶座的基督時,他仆到在他腳前,好像死了一般。我們也當如此(啟 1:17)。不,我是論及一種實況,那實況與門徒在樓房上所感受的更相似。他們同時體驗到高度的親密以及肅然的尊敬。

  在默想中所發生的事是,我們製造了情感和靈性上的空間,容許基督在我們心中建造一間內在的聖所。《啟示錄》第3章20節所說,"我站在門外叩門……"的情景,本來是為信徒寫的,不是為非信徒寫的。我們這班已經把我們的生命交付給基督的人需要知道,他多麽渴望與我們一同坐席,與我們相交。他渴望在那內在的聖所中與我們同享持續不斷的聖餐宴席。默想便把門打開。雖然在特別的時候我們從事特別的默想,然而默想的目的乃是把這活的實質帶進生命的整體中。那是一種可供手提的聖所,把我們整體和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帶進裏麵。

  這種內在的團契能改變內在的人格。我們不能點燃這內在聖所的永恒火焰而仍舊保持原狀,因為這屬神的火焰會把一切不潔之物都燃燒淨盡。那常與我們同在的教師,時常都會引導我們進入"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 14:17)一切對他陌生與他不配合的東西,我們都必須舍棄。不,並非"必須"而是"願意",因為我們的欲望和渴望會越來越與他的方式配合。在我們裏麵的一切會越來越像一枚指針那樣,指向聖靈的指標。


〖 能夠諒解的誤解 〗

   每當人們認真看待基督教的默想觀念時,都有人假定,它與東方宗教的默想觀念含義相同。可是事實上它們之間有天壤之別。東方的默想企圖使心中空無一物;基督教的默想則企圖在倒空心胸以後再加以充滿。這兩種觀念有基本的分別。

  所有東方形式的默想都著重與世界分隔的需要。它們強調要喪失個人的特征而與"宇宙的心"相融和。它們渴望解脫此生的重擔和痛苦,達到涅槃的不費氣力、寧靜不動的福樂境界。個人的身分在宇宙感悟的池子中消失了。東方宗教的最後目標是與世脫離。

  基督教的默想遠超乎分隔的意念。其中當然需要分隔--"沉思的安息日",正如十二世紀時一位本篤修道會的修士彼得(Peter of Celles)所說的(注8)。不過單想到分隔便有一種危險,正如耶穌在他所說的一個故事中所指出的,那故事說到一個人倒空了內在的邪惡,但沒有用善良去充滿它。"汙鬼離了人身……便去另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鬼來,都進去住在那裏。那人末後的景況比先前更不好了。"(路11:24-26)(注9)

  分隔是不足夠的,我們還要進一步地去"依附"。與我們周圍的混亂分隔,目的是要與上帝以及其他人類有更豐富的"依附"。基督教的默想引導我們到達內在的完整。我們必須有這內在的完整才能自由地把我們自己獻給上帝。

  有些人規避默想,因為擔心它太難、太複雜。也許最好把它留下給專業人士,他們有較多的時間去探索那內在的領域。這完全不對。在這方麵知名的專家從來沒有說過這條道路隻是為了少數特權階級、屬靈的巨人而設的。他們會覺得這種觀念十分可笑。他們覺得他們所作的乃是一種自然的人類活動――正如呼吸那麽自然,那麽重要。他們會告訴我們,我們毋須任何特別的恩賜或心理力量。我們所需要的隻是約束和訓練在我們裏麵蟄伏著的潛能。任何一位能夠運用幻想能力的人都能學習怎樣去默想。如果我們能夠聆聽我們的夢,我們便已走了第一步。對這一點極有心得的梅頓寫著說:"默想實在是十分簡單的;我們毋須詳細討論技術性的問題,也懂得怎麽去做。"(注10)

  又有人認為,默想之道是不切實際的,而且完全與二十世紀脫節。他們擔心,默想之道會把人變為一種怪人,就像杜斯妥耶夫斯基(Dostoevski)在他那本名叫《卡拉馬助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的小說中所刻畫出來的苦行神父費萊奔(Father Ferapont):他是一位固執、自以為義的家夥,全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從世界中拯救出來,然後祈求上天咒詛這世界。這樣的默想,就算往好的方麵想,最多也不過會引人到達一種不健全的專心致誌於另一世界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我們對人類的痛苦漠不關心。

  這種評估與事情的真相未免相差得太遠了。事實上,隻有默想才有足夠的力量去重導我們的生命,叫我們能夠成功地對付人生。梅頓寫著說:"默想除非堅定地植根於生活中,否則便沒有意思,也不真實。" (注11)在曆史上,沒有任何一群人比貴格會的人更著重進入聆聽的默想之必要,結果他們對社會引起了極大的衝擊,遠超過他們人數所能發出的力量。那些從事默想的人乃是有行動的男女。彭威廉(William Penn)說:"真正的敬虔不會使人遠離世界,乃是幫助人在其中活著更好,並激動他們努力去把世界'修補'"(注12)。

  默想時常會給人提供一種極其實際的見識,幾乎是塵世的見識。在默想中你會獲得指導,如何與你的妻子或者丈夫相處,如何去處理敏感的問題,或者如何去應付生意上的情勢。如果一個特別的默想導致魂遊象外的狂喜意境,那是十分美妙的,不過更常見的是,在默想中獲得指示,去處理普通的生活難題。默想賦予我們一個更廣闊、更平衡的角度去正視人生。

  也許最普通的誤解是把默想看作一種心理操縱的宗教形式。它在減低血壓和消除緊張方麵有價值。它甚至可能給我們提供有意義的見識,幫助我們與我們的潛意識有所接觸。但認為透過它可以與那一位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有真實的接觸與聯絡,這樣的觀念似乎不合科學,而且微覺不合理。如果你覺得我們住在一個純粹物質世界中,你會看默想是一個好的方法,去獲得一種前後一致的最初腦波模型。可是,如果你相信我們住在一個由那位無限而具有位格的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中,並且相信那位上帝喜歡我們與他聯絡交通,那麽你便會看默想是愛人與被愛者之間的聯係。

  這兩種默想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的。一種是把我們局限於完全屬人的經驗中,另一種則是使我們上升,進入神--人之間的相遇。一種是說到潛意識的探索,另一種則是說到"安歇於那位我們所找到的、愛我們、與我們相近、來到我們中間、吸引我們歸他的主那裏。"(注13)兩者都似乎含有宗教的意味,甚至采用宗教的術語,不過前者至終不能容納屬靈的實體。

  我們怎麽會相信有一個屬靈的世界呢?是否藉著盲目的信心?全然不是。屬靈世界的內在實體,是所有願意尋求它的人都能得著的。我時常發覺,那些隨便否定屬靈世界的人,從來沒有花上十分鍾的時間去查究,是否真有這樣的一個世界存在。像任何其他科學的事工一樣,我們形成一個假設,然後加以實驗,看看是否真確。如果我們第一次的實驗失敗了,我們不會失望或者說它完全是騙人的東西。我們會重新審查我們所采用的程序,也許會修訂我們的假設,再次嚐試。我們至少必須有像研究任何科學那樣同等程度的誠實,耐心地從事這項研究與嚐試。可惜那麽多人不願意那樣做。這一事實並不表示他們聰明,隻反映他們有成見在心。


〖 渴望上帝活潑的聲音 〗

  有些時候,我們內在的一切都與裴弼(Frederick W .Faber )所寫的這首短詩起共鳴:

  靜坐思想上帝,
   何等歡欣!
  想及這意念,述說這名字,
   世上再無更高的福祉(注14)。

  但是那些從事默想的人士曉得,更常的反應是靈性的懶慵、冷淡,以及缺乏一顆渴望的心。人類似乎有一種不斷的趨勢,就是讓別人為他們向上帝講話。我們得到二手的信息便覺滿足。以色列人所犯的一項致命的錯誤是,他們堅持要一個人作他們的王,而不肯安於神權政治,讓上帝直接統治他們。在上帝所說的話中我們可以體驗到傷心的氣息:"他們厭棄我,不要我作他們的王。"(撒上 8:7) 宗教史乃是一個故事,說明人們迫切爭取要一位王、一位中保、一位祭司、一位牧師、一位媒人。這麽一來,我們便毋須親自到上帝麵前去。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省了去改變,因為到上帝麵前必須改變。這種辦法十分方便,因為它使我們享有宗教的體麵,但不必要求在道德上改變。我們毋須仔細觀察美國的情景,便可認出人們都迷戀於這種間接的宗教。

  這就是為什麽默想對我們有那麽大的威脅。它大膽地號召我們親自到永活上帝的麵前。它告訴我們,上帝繼續不斷地說話,並且想對我們說話。耶穌和新約各卷的作者清楚顯明,這不是單為宗教的專業分子――祭司――而是為每一個人而設的。所有承認耶穌基督為主的人都是上帝的普世性祭司,因此也便可以進入至聖所,與永活的上帝交談。

  要使人相信他們能夠聽見上帝的聲音似乎很難。華盛頓救主堂的教友在這件事上曾經試驗多時。他們的結論是:"我們自以為是第二十世紀或者第二十一世紀的人;然而,我們有跡象表明一個人能夠獲得像亞拿尼亞所領受的那麽清晰的指引,……'起來,往直街去'"(注15),為什麽不可能呢?如果上帝是活的,並且在人類的事情上活躍,那麽,今天怎不可能聽見他的聲音,順從他的指引呢?所有認識到他是與我們同在的教師和先知的人,都能聽見,而且實在聽見了他的聲音。

  我們如何能得到渴慕聽他聲音的心誌呢?"這種想要轉向上帝的渴慕是一種恩賜,任何人幻想他能直截了當地開始默想,而不必事先祈求有這樣去做的欲望和恩賜遲早會放棄的。然而渴慕默想的心誌,以及能開始默想的恩賜,其實就在默許我們將獲得更多的恩賜。"(注16)尋求和得著那"恩賜",乃是惟一的東西,能推動我們在內在的旅程中繼續前行。而正如阿爾拔(Albert the Great)所說的:"聖徒在冥想中對冥想對象之愛,乃由上帝的愛所燃點。"(注17)


〖 聖化想象力 〗

  藉著想象力,我們最容易隨著思想下降,進入心中。關於這事,那位偉大的蘇格蘭宣道家衛德(Alexander Whyte)說:"這是屬神的職分,也是基督徒想象力輝煌的服役。"(注18)也許有極少數的人士隻藉著抽象的冥想便能體驗上帝,不過,我們多數的人都需要較深入地植根於感官中。我們不可藐視那比較單純,比較簡陋的進到上帝麵前的道路。耶穌自己曾經這樣教導,時常訴諸想象力,而許多靈修名家也這樣鼓勵我們。聖德勒撒說:"……當我不能用悟性去反思時,我便設法去描繪在我裏麵的基督。"(注19)我們中有許多人都能與她的話認同,因為我們也曾經嚐試采用一種屬理智的取向,但發覺那未免過於抽象,過於超然。抑有進者,想象力有助於穩定我們的思想,集中我們的注意。沙爾的聖芳濟(Francis de Sales)注意到:"藉著想象力,我們把我們的心思局限於我們所默想的奧秘內,叫它不致於來往踱步,正如我們把一隻鳥關在籠子內,或者把一隻鷹用皮帶綁住,好叫他可以停在手上。"(注20)

  有人反對采用想象力是因為覺得它不可靠,甚至擔心它會被那惡者所利用。這種擔心有很充分的理由,因為想象力正如我們其他的才能一樣,也有份於人類的"墮落"。不過,正如我們相信上帝能使用我們的理性(雖然它是墮落的理性),把它聖化,用以達成他善良的目的,照樣,我們相信,他能聖化我們的想象力,用以達成他善良的目的。當然,想象力能夠給撒但歪曲,可是,我們其他方麵的才能也一樣。上帝創造我們,賦予我們想象力。作為受造物之主,他能夠而且實在救贖了想象力,並且為上帝國的事工而使用它。

  另一種采用想象力的擔心是,誠恐人們加以操縱,甚至自己騙自己。正如我們所說的,有些人畢竟有一種"過分活躍的想象力"。他們能夠編造他們想要看見的各種各類的形象。再者,聖經並不是警告我們要防備惡人"虛妄的想象力"嗎?(譯注:"想象力"中文和合本聖經作"思念",羅1:12)這種擔心是合情合理的。這一切都有可能隻是虛妄的屬人的努力。這就是為什麽在這些事上,我們必須全然靠賴上帝,這是極端重要的。我們在尋求按照上帝的思想去思想,以在他麵前為樂,喜歡他的真理和法則。我們越多這樣生活,上帝便越發會使用我們的想象力去達成他善良的目的。事實上,那些與上帝同行的人常有這樣的經驗,就是蒙上帝"賜予"將要發生之事的意象。許多時候,當我為別人禱告時,我見到一幅有關他們情況的圖畫,而當我與他們分享那圖畫時,他們會深深歎息,或是哭泣。後來他們會問:"你怎麽曉得?"唔,我不曉得,我隻是看見那情景。

  相信上帝能聖化並利用想象力,隻不過是認真看待基督教道成肉身的觀念。上帝如此讓自己去遷就我們的世界,讓他自己成為肉身,采用我們知道以及了解的意象去教導我們那看不見的世界;我們對那世界懂得很少,也發覺它極難了解。


〖 默想的準備 〗

  我們不能從一本書中去學習如何默想。我們從默想中學曉如何去默想。不過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一些簡單的提示,會有極大的幫助。下麵幾頁所討論的一些實際提示和默想練習,希望對實際的默想練習會有幫助。它們不是律法,也不是想要限製你,反而它們隻是進入內在世界的許多窗口中的幾個。

  有適當的默想時間嗎?當內在生命達到某種程度的熟練時,幾乎在任何地方以及任何情況之下都可從事默想。十七世紀的勞倫斯弟兄以及二十世紀的祈裏,對這事實都可作雄辯滔滔的見證。不過,盡管如此,我們必須看出,一件重要的事是,無論初學的人或者熟練之士,都同樣需要在每天抽出部分時間作正式的默想。

  一旦我們深信必須抽出一定的時間從事默想時,我們又必須謹防一種意念,就是以為在一定的時間做某種宗教動作,便意味著我們終於在默想了。這種事工涉及整個生命。他們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工作。默想的禱告是一種生活方式。保羅勸勉我們"不住地禱告"(帖前 5:17)。塞勒斯的彼得(Peter of Celles)語帶幽默地說:"在罪惡之夜打鼾的人不能知道默想之光。"(注21)

  所以,我們必須看出,為默想的特別時間先作準備,在我們的整天中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我們不斷地給忙碌的活動弄得團團轉,那麽到了內在安靜的片刻,我們便不能集中注意。一顆給外麵的事務所困擾和扯碎了的心,極難安靜默想。古教父常常說到"聖潔的閑暇"(Otium Sanctum)。它是指生命中一種平衡的感受,雖然經過整天的活動,仍舊能夠保持平靜,又能夠悠閑地抽時間欣賞美,也能夠調整我們自己的步伐。我們都傾向於按照人們所製造出來的東西,去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在這情形下,我們若致力於培植"聖潔的閑暇",對我們會大有裨益。如果我們希望在默想的藝術上成功,我們必須決心追尋"聖潔的閑暇",毫不留情地對付我們的日程簿。

  默想的"地點"該怎樣呢?這一層在我們討論獨處的操練時會詳細討論;如今隻簡單說明便夠了。找一個安靜不受騷擾的地方。附近不要有電話。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向外能夠看到樹木和花草的地方。與其每天尋找不同的地點,倒不如有一個固定的場所。

  默想的"姿勢"當如何呢?在某一方麵來說,姿勢如何並不要緊;你能夠隨時隨地以任何的姿勢禱告。不過,從另一方麵來說,姿勢又非常重要。身、心、靈是不能分開的。靈裏麵的緊張在身體的姿勢上顯明出來。我曾親眼看見有人在崇拜聚會的全部過程中,不斷地嚼口香糖,絲毫沒有感悟到他們心靈深處的緊張。不僅外表的姿勢反映內在的情況,它也能有助於培植禱告的內在態度。如果我們裏麵充滿了不安和焦慮,那麽,故意揀選一種平靜和放鬆的姿勢,會有助於平抑我們內裏的混亂。

  沒有"律法"去規定一種正確的姿勢。聖經包含了各種樣式,從平躺在地板上到站著舉手抬頭望天。最好的辦法是找到一種自己覺得最舒服,又最不會分心的姿勢。第十四世紀一位愉快的神秘主義者羅利(Richard Rolle)喜歡坐著。他說:"……因為我知道這種姿勢使我比行走、站住和跪下更能持久。因為坐著的時候我最安靜,而我的心則最向上。"(注22)我很同意他的見解,而我發覺最好坐在靠背筆直的椅子上,背部端正地靠著椅子,兩腳平坦在地板上。垂頭彎腰表示疏忽不留意,兩腳交叉則妨礙血液的循環。將兩手放在膝蓋上,手心向上,表示接受。有時為了除去分心,不妨閉著眼睛,好集中注意活的基督。在另外的時候,如果對著一幅主的畫像沉思,可能會有幫助。或者看看窗外可愛的樹木花草,也可能達到同樣的目的。不管怎樣做,目的乃是把身體、情感、心意和靈性的注意集中於"顯在耶穌基督的麵上" (林後 4:6)的上帝榮耀上麵。

  默想的方式

  曆代基督徒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法,教導我們如何去聆聽上帝,如何與創造天地的主溝通,又如何去體驗對這個世界永遠愛護的主。他們的經驗所累積的智慧,對我們這班像他們一樣,尋求與上帝密切相交,對上帝保持忠誠的人會有極大的幫助。

  所有靈修名家都認為,默想聖經(Meditatio Scripturarum)乃是各項默想的核心,其他各種默想方式都藉此而保持正確的看法。雖然聖經的研究集中於釋經,但聖經的默想則集中於把經文主觀化和人格化。寫成文字的道成為對你說的活的道。這時所注意的不是技術性的研究或分析,甚至不是收集資料與人分享。把一切趨於傲慢的傾向棄置一邊,以一顆謙卑的心接納對你說的話。我常發覺,在這特別的時刻,跪下乃是最適當的。潘霍華說:"……正如你不去分析你所愛之人的話,隻是按所說的全部接納,照樣,你要接納聖經的話,像馬利亞一樣,存在心裏,反複思想。就是這樣,這就是默想。"(注23)當潘霍華在芬根華(finkenwalde)設立神學院時,每一個人每一天都有一個半小時靜默思想聖經。

  一件重要的事是,要抗拒把許多經文膚淺地輕輕掠過的試探。我們的匆促反映我們內在的情況,而需要更新的正是我們內在的情況。潘霍華勸告我們,花整個星期研究一節或一小段經文!因此,我的建議是,你采取一件事跡,或者一個比喻,或者幾節經文,甚至單一個字,讓它在你心中植根。尋求在生活中體驗這經文。記住羅約拉(Ignatius of Loyola)所鼓勵的,把我們一切的感官都應用到我們的課業上--聞一聞海洋的氣味。在海岸上聽一聽海水輕拍海岸的聲音。看一看擁擠的人群。試行感受你頭上的陽光以及你肚中的饑餓。嚐一嚐空氣中的鹽分。摸一摸你外衣的邊緣。在這一點上衛德勸告我們:"……真正的基督教想象力,永不會讓耶穌基督在我們眼前消失……你打開新約聖經……藉著你的想象力,在那一刻你便立即成為基督的一位門徒,俯伏在他的腳前。"(注24)

  假定我們要默想耶穌那令人驚愕的宣言:"我留下平安給你們"(約 14:27)。我們的任務主要不是要研究這經文本身所介入的實際情況。我們沉思這個真理,就是他如今把他的平安充滿我們。我們的心,我們的思想,以及我們的靈性都醒覺,注意他湧進我們裏麵的平安。我們感受到一切恐懼的情緒都安定下來,都給"剛強、仁愛、謹守"(提後 1:7) 所勝過。我們不是詳細分析那平安,而是進入那平安。我們給耶穌的平安所包圍,所吸納,所收聚。這類經驗令人興奮之處是,完全忘記了自我。我們不再擔心我們怎能使我們自己更平安,因為我們專心注意在我們心內傳授平安那件事。我們不再辛辛苦苦地想出辦法表現得平靜,因為平安的行動從我們內在自自然然地湧流出來。

  時常要謹記,我們不是以消極的旁觀者的身分進入這故事中,而是積極的參與者。我們也要謹記,基督確實與我們同在,教導我們、醫治我們、饒恕我們。衛德宣言說:"用聖潔的油膏抹你的想象力,你再次打開你的新約。有時你是稅吏,有時你是浪子……有時你是抹大拉的馬利亞,有時你又是廊上的彼得……直到你的全部新約,都成為你自我的描述。"(注25)

  另一種默想的方式乃是中古時代的冥想派稱為"集中思想",以及貴格派時常稱為"集中下來"(Centring down)的方式。那是一個安靜的時刻,進入再造的肅靜中,使我們零零碎碎的思想集中起來。

  下麵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幫助你"集中思想",簡稱為"掌心向下,掌心向上"。開始時手掌向下,象征你願意把你所關懷的一切交付上帝。在心中你禱告說:" 主啊,我將我對約翰的怒氣交給你。我放下今天早上要去見牙醫的恐懼。我也放下這個月不夠錢付賬的擔心。我還把找來找去都找不到人今晚替我看孩子的煩惱交在你手中。"無論你心中有什麽負擔和關懷,隻說:"掌心向下",把它放下。你甚至可能在你手中感受到某種釋放的感覺。經過幾次交付的動作以後,把你的手心向上,象征你渴望從主那裏領受。也許你會默默地禱告:"主啊,我想從你那裏領受你屬神的愛去愛約翰,你的平安去見牙醫,你的忍耐,你的喜樂。"無論你需要什麽,你說:"掌心向上"。已經這樣集中下來,便把餘下的片刻消磨在完全的靜默中。不要祈求什麽。讓主與你的靈相交,讓主愛你。如果有一些印象或者指示來到,那很好;即或不然,仍舊很好。

  第三種冥想的禱告是默想宇宙萬物。請注意,這不是幼稚的泛神論,而是一種莊嚴的獨一神論,意即宇宙萬物的創造主,藉著他所創造的世界,向我們顯示他的榮耀。諸天確實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確實傳揚他的手段(詩 19:1)。恩德曉勸告說:"……用第一種默想形式開始,古代神秘主義者有時稱它為'在他的受造物中發現上帝。'"(注26)

  所以,請注意受造秩序。注視樹木,真正的注視它們。拿一朵花,讓它的美麗和均整沉浸在你的思想和心中。聆聽雀鳥的啁噍--它們是上帝的使者。審視在地上爬行的小動物。這些當然都是微不足道的行動,不過,如果我們安靜聆聽,上帝有時會藉這些簡單的方法,深切地臨近。

  還有第四種默想方式,這種方式在某幾方麵與剛才所說的默想完全相反。它是默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事件,尋求領悟它們的意義。我們有一種屬靈的義務,就是要洞察事件和政治壓力的內在意義。其目的不是要獲得權力,乃是要獲得先知的明見。梅頓說:"一個人如果已經默想過基督的受苦,可是沒有默想過希特勒那慘無人道的猶太人集中營,那麽他還未完全進入我們這個時代的基督教經驗中。"(注27)

  要完成這種默想方式,最好的辦法是,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然而你一定不要給那些荒謬的政治八股和宣傳所控製。實際上,報紙通常都過於膚淺也過於歪曲,因此不能給我們太多的幫助。我們最好還是把我們這個時代的事件帶到上帝的麵前,求他賜下先知的明見,去體會出這些事件會引導我們到什麽地步。抑有進者,我們應該祈求他的引領,叫我們知道在這個腐敗和黑暗的世界中,我們自己當做些什麽去達成為光為鹽的責任。

  如果在開始的時候,你的默想對你似乎沒有什麽意義,不要灰心。你是在學習一種藝術,而你對這種藝術並未受過訓練。我們的文化也不鼓勵我們去發展這些技術。你是逆流而上。不過,請放心,你的任務是極有價值的。

  此外,還有其他方麵的默想的操練是值得考慮的(注28)。然而,默想不是一個單獨的動作,也不能像造成一張椅子那樣達到完全。它是一種生活方式。當你探測它內在的深度的時候,你會繼續不斷地學習和長進。


〖 進一步研究 〗

  默想的目的是要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聽見上帝。默想是聆聽、感受、留心基督的生命和光輝。這正是我們信仰的核心。討上帝喜悅的生命不是一套宗教責任,它是聆聽他的聲音以及順從他的話。默想把通過這種生活方式的門打開。高賽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寫著說:"還剩下一項責任。那就是專心一意注視所揀選的主人,而且繼續不斷地聆聽,好叫我們能夠了解、聽見,並且立即順從他的旨意。"

  默想是一種較消極的操練。其特色是反思多過研究,聆聽多過思想,釋放多過緊握。在默想的操練中,主要不是我們有所行動,而是敞開我們自己,讓對方在我們身上有所動作。我們邀請聖靈來到,在我們心中運行--教導、潔淨、安慰、責備我們。我們也讓基督強烈的光芒圍繞我們,保證我們脫離任何非出於上帝的影響。

  由於有人要求,我不妨清楚說明,我對於星際旅行或者任何其他十分奇特的默想方式完全沒有興趣,也沒有經曆過。那也許反映我自己的成見,不過,依我看來,這種方式與聖經的見證難有共鳴。在這類的默想中,我找到極少的倫理內容,也極少關心道德的更新。我對亞伯拉罕、摩西和以利亞所知悉的聆聽有興趣多了。這種聆聽帶出了一種對獨一真神的徹底順服。

  在《屬靈操練禮讚》一書中,我對默想聖經隻簡略描述,因為我假定,人們對這種默想方式十分的熟悉。但這樣假定顯然錯了,因此我想在此提供《約翰福音》第6章的簡短默想,作為默想聖經的方法之一個範例。我希望這樣做會鼓勵大家在這方麵廣泛而深入地加以吸納,因為這實在是基督教的默想中最中心而且最重要的方式。

  這是一個熟悉的故事--耶穌給五千人吃飽。開始時,你可以想象你自己是那位把他的午餐,或者他父母的午餐獻給耶穌的男童:不管如何,把你自己置身於實際的境地。依循羅約拉的忠告,當你慢慢地讀這段經文時,試行運用你所有的感官。試行觀看這故事--青草、小山、群眾的麵孔。試行聆聽這故事--潺潺的水聲、孩子的喧聲、主耶穌的聲音。試行觸摸這故事--你衣裳的纖維,地土的堅硬,你手上的粗繭。最後,試行用你的情感去感受--對奉獻你的午餐猶豫不決,對食物倍增的神跡感到震驚,對上帝豐盛的預備滿心歡喜。起初這種默想方式可能要把經文閱讀幾次。

  然後,在你的想象中,細心觀察群眾離開,而耶穌往山上去。隻有你單獨留下。你坐在一塊岩石上俯瞰湖水,重新經曆那天的事跡。你變得寧靜,不久以後,耶穌回來,坐在你附近的一塊岩石上。有一段時間,你們兩人都默不作聲,也許遠眺湖水,靜靜欣賞同在一起的樂趣。不久以後,主轉身向著你,發出這個問題:"我可以為你做什麽?"然後,你告訴他你心中所想--你的需要,你的恐懼,你的希望。假如哭泣或其他情感湧現,不要阻攔它們。

  當你完結以後,你安靜片刻。然後你轉身麵對主,問他說:"我能為你做什麽?"然後你靜靜地以禱告的心態聆聽。不需要什麽指示,因為你覺得與基督同在便已滿足。假如真有什麽話臨到你,便要以最認真的態度去接受。通常都會是一些極其實際的指示,而這些指示又是關乎一些似乎十分瑣碎的事,因為上帝想我們在我們日常生活的平凡事件中活出我們的靈性來。而我時常發覺,它們乃是十分美妙的生活上的說話。當然,我在這裏分享的隻是一個例子--我肯定上帝會給你許多其他方法去進入聖經的生活中。

  除此以外,讓我呼籲背誦經節(注29)。藉著記誦經文,聖經的見證在我們內心深深紮根,令我們幾乎在不自覺中,塑造及調整我們的世界觀。此外,當我們實行這小小的操練時,上帝也能夠在任何時刻,甚至在睡眠中,藉著聖經的話教導我們。記誦經節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去加強我們對聖經的默想。


〖 讀經日程表 〗

  星期日--默想的光輝。出24:15-18
  星期一--默想的友誼。出33:11
  星期二--默想的恐懼。出20:18-19
  星期三--默想的目標。詩1:1-3
  星期四--默想的安慰。王上19:9-18
  星期五--想的識見。徒10:9-20
  星期六--默想的狂喜。林後12:1-4


〖 研討題目 〗

  1.你對默想這概念最初的反應為何?你在這方麵有何背景經驗?

  2.東方的默想與基督教的默想之間有何基本分別?

  3.有些什麽事令你的生活十分擠迫?你認為在這雜亂的生活中,你有一種想聽見主的聲音的欲望嗎?

  4.試花十五分鍾去體驗下麵所引裴弼(Frederick W.Faber)的話。記下你從這經驗中所學得的東西。

  沒有別的,
  隻是坐下思想神,
  啊!多麽快樂!
  默默地思想,
  呼吸這名字;
  地上沒有更高的福祉。

  5.默想對你最大的威脅是什麽?

  6.夢是聆聽上帝的一種方法,你認為如何?你在這方麵有什麽經驗嗎?

  7.列出我所提出的五種默想方式。思想第五種方式。就目前的政治情況而論,它在今天有何意義?

  8.你認為,在特定的時間、地點,以及用一定的姿態去思想,對默想的經驗有何價值?

  9.集中注意時間、地點和姿態有何危險?

  10.今天便做"掌心向下,掌心向上"的動作。注意你所學到的任何關於你自己的事。


〖 進一步閱讀資料 〗

  祈爾賽(Morton T.Kelsey)著:The Other Side of Silence,London :SPCK,1977。這是有關基督教默想經驗背後之神學及心理學的最重要的一本書。

  馬紹爾(Michael Marshall)著:A Change of Heart,London:Collins,1989。一本默想的書,集中於一班人,他們與基督的相遇,證明是他們生命的轉捩點。

  麥嘉平(Campbell McAlpine)著:The Practice of Biblical Meditation ,Basingstoke :Marshall Pickering,1981。本書對默想聖經作逐步的指示。

  梅頓(Thomas Merton)著:Contemplative Prayer,London:Darton ,Longman &Todd,1973。本書對冥想的禱告之中心性質,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分析。是一本必讀的書。

  梅頓著:Spiritual Direction and Meditation ,Wheathampstead,USA:Clarke(Anthony)Books,1979。本書主要是為修道院生活而寫的,但滿有洞察力和智慧,是所有人能欣賞的。

  史丁尼生(Wilfred Stinissen)著:Deep Calls to Deep,trans.by David C.Pugh, Basingstoke : Marshall Pickering,1988。本書探索我們的內在生命以及默想中生活是什麽意思。它對采用耶穌禱文有實際的幫助,並有十二篇供默想的作品。

   童彼得(Peter Toon)著:Meditating upon God's Word:Prelude to Prayer and Action,London:Darton,Longman &Todd,1988。本書是每日默想聖經的簡介,強調其真正性質乃是與上帝交談,而不是獨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