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的創造主

主啊!讓我看到我周遭的人,賜我以你的眼光把他們看待, 讓我把智慧和力量付諸於行,使人看到你海洋般寬深的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文章分類
正文

《屬靈操練禮讚 》壹 · 屬靈的操練:釋放之門

(2007-11-30 14:20:13) 下一個



傅士德博士 著



    "我把一生當作過客,朝永恒前進。我本是按上帝的形像造的,但那形像被貶低了,因此需要受教,才懂得如何去默想、崇拜和思維。"

  --坎特伯利大主教:坷垠(Donald Coggan)

  我們這個時代的禍因是淺薄。事事尋求立時的滿足乃是一個基本的屬靈問題,今天最迫切的需要不是要有大量聰明能幹的人,或是大有恩賜的人,乃是有深度的人。

  古典的(注1)靈性生命的操練號召我們越過表麵的生活進入深處,邀請我們去探索屬靈境界的內在洞府,催促我們要作這個空虛世界的答案。武爾曼勸告我們:"居留深處對你有益,因為這樣你才可以感覺和了解人的心靈。"(注2)

  不要以為這些操練是屬靈偉人的專利品,超乎我們能力範圍之外;也不要以為它們屬於致力冥想的人,就是把他們的全部時間用以禱告和默想的人。事實遠非如此。上帝的意思是,靈性生命的操練屬於平凡的人:就是那些有職業的人,要照料孩子的人,要在廚房裏洗碗、在後園割草的人。事實上,這些操練最好在人際關係中實施。就是在我們夫婦、兄弟姐妹、朋友鄰裏的關係中實施出來。

  我們也不要以為屬靈的操練是枯燥乏味的苦役,目的是要在世上消滅歡笑。不,喜樂才是一切操練的主調。操練之目的是要把人從那令人窒息的自私自利和恐懼的奴役中釋放出來。當一個人的內在心靈從那令他消沉的事物中獲得釋放時,實在很難說是枯燥乏味的苦役。歌唱、跳舞,甚至歡呼,都是靈性生命操練的特色。

  就某種重要的意義而言,屬靈的操練並不太難(注3)。我們毋須在神學上有極高的造詣才能實行這操練。新近悔改的人--就此事而論,一些還未將他們的生命交托耶穌基督的人--也當實行這樣的操練。基本的條件是對上帝有渴慕的心。詩人寫著說:"上帝啊,我的心切慕你,如鹿切慕溪水。我的心渴想上帝,就是永生的上帝。"(詩42:1-2)

  歡迎初學的人。我自己也是一個初學者,雖然我對本書所討論的每一種操練都曾實習過好幾年,甚至我可以說,由於我對這些操練曾經實習過好幾年,我更覺得自己是一個初學者。正如梅頓(Thomas Merton)所說的:"我們都不想做初學者。可是讓我們深信一項事實。就是我們一生都不能超越初學者的範圍之外!"(注4)

  《詩篇》第42篇7節:"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也許在你生命的隱密之處,你曾聽見一種聲音號召你進入更深、更完滿的生命裏頭。也許你對那輕浮的經驗和淺薄的教訓已經厭煩了。你不時瞥見一些你前所未知的東西。你的內心渴想進入深處。

  那些聽見了從心靈深處所發的呼喚,並且渴望去探索那屬靈操練的世界的人,立即麵臨兩種困難。第一是哲學上的:我們這個時代的物質基礎已經那麽普遍地滲入每樣事物,以致人們對達到物質以外境界的能力大有懷疑。其實許多第一流的科學家已經超越了這樣的懷疑,曉得我們不能被困於一個時空的箱匣中。可是普通的人則受流行的科學所影響,但這些流行的科學早已落伍一個世代,並且對非物質的世界懷有成見。

  我們的心理狀態實在給這種流行的科學滲透了。比方說,"默想"這件事,假如容許實行的話,我們都不會把它當作一個人與上帝之間的相遇,隻認它是心理上的巧妙操縱。通常人們對短時間涉足於那"內心的旅程"會予以容忍,但隨即便要返回"實際"的世界,繼續他"實際"的事務。我們需要有勇氣超越我們這個時代的成見,與我們中間一班最優秀的科學家共同肯定,除了物質世界以外,還有別的境界存在。我們要站在理智的立場,誠誠實實地,甘心樂意去研究並探索另一境界,竭盡全力,決心探討,正如我們在別的學科上研究時所作的。

  第二個難題是實踐方麵的:我們簡直不曉得如何去探索內在的生命。這情形並非向來都如此。在第一世紀和更早的時期,並不需要教導人如何去"作"靈性生命的操練。聖經呼召人們去作這樣的操練,例如禁食、默想、崇拜和慶祝,但幾乎完全沒有指示人怎樣去做。理由很明顯,人們經常作那樣的操練,這些操練已成為普通文化的一部分,以致"怎樣去作"已成為普通的知識。比方,禁食是那麽平常的一件事,以致無人需要詢問,在禁食之前要吃什麽,或者怎樣停止禁食,或者在禁食期間怎樣避免暈眩--每一個人早已曉得這一切。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則不然。今天人們對於一切古典的屬靈操練最簡單最實際的問題都幾乎毫無所知。因此任何有關這類題目的書籍都必須提供實際的指導,嚴格說明我們要如何去實行這些操練。不過,我們首先要提醒大家的是,懂得操練的技巧,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實行這操練。屬靈的操練乃是一種內在的和靈性的實體,要達到靈性生命的真實境界,內心的態度比技巧重要得多。

  當我們熱烈地實行各項屬靈操練時,我們可能忘記"操練"這件事。蒙上帝悅納的生命不是去完成一連串的宗教責任。我們隻有一件事要做,就是去經曆一種與上帝親密聯絡交通的生命。這位上帝是"眾光之父……在他並沒有改變,也沒有轉動的影兒。"(雅 1:17)


〖 積習之奴役 〗

  習慣上我們認為罪乃是個人對上帝不順服的行為。這雖然不錯,但聖經還有進一步的說法(注5),保羅在《羅馬書》中時常把罪當作折磨人類的一種情況(參羅3:9-18)。罪,作為一種情況,藉著"身上的肢體"顯明出來;那就是身體的積習(羅7:5以下)。沒有一種奴役能與積習的奴役相比。

  我們平常對付根深蒂固之罪的辦法是加以正麵的攻擊。我們依靠我們的意誌力和決心。無論我們所麵臨的問題是什麽――憤怒、懷恨、貪食、驕傲、性欲、醉酒、恐懼――我們都決心不再去作;我們用禱告去抵抗它,向它宣戰,立誌奮鬥。然後一切都歸於徒然。我們再次發覺自己在道德上破產。或者更糟,竟以外表上的公義而自傲,以致我們的情況簡直比"粉飾的墳墓"更不好。奧諾(Heini Arnold)在他所著《罪思之解脫》那本傑出的小書中寫著說:"我們要清清楚楚地說明,我們不能藉著運用我們的'意誌'去釋放和淨化我們的心。"(注 6)

  在《歌羅西書》裏麵,保羅列出一些人們用以控製罪的外表形式:"不可拿,不可嚐,不可摸。"然後加上一句說:"這些規條使人徒有崇拜意誌的智慧"(西 2:20-30,引自英皇欽定本的譯法)。"崇拜意誌"--這短語多麽有力,對我們生活的許多方麵又描繪得多麽深刻!當我們自覺能夠單靠我們的意誌力勝過我們的罪的一刻,便是我們崇拜意誌的時候。保羅看著我們在靈程上最艱辛的努力,稱它為偶像崇拜:"崇拜意誌",這難道不是有點諷刺嗎?

  運用意誌力在對付根深蒂固的罪的積習上永不能成功。"當你在精神上抗拒任何不良的或不受歡迎的情況時,你便賦予它更多的力量――它便會使用那力量去對抗你,你便會按那抵抗力的程度,耗盡你自己的資源。"(注7)奧諾的結論是:"隻要我們以為我們能夠藉著自己的意誌力去拯救自己,我們便隻會使我們裏麵的邪惡越發堅強。"(注8)所有靈修生活的偉大作家都曾體驗過同樣的真理,從聖奧古斯丁到聖弗朗西斯,從約翰·加爾文到約翰·衛斯理,從德勒撒 (Teresa of Avila)到朱莉安娜(Julian of Norwich)。

  "崇拜意誌"在短期間可能有成功的跡象,可是我們生命中的缺隙和裂口、我們心靈深處的情況時常都會顯露出來。當耶穌說到法利賽人外表上所顯示的義時,他是在描述上述的情況。"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我又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閑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太12:34-36)憑藉意誌,人們能夠暫時有好的表現,可是遲早在不經意中,"閑話"會漏了出來,把內心真實的情況顯露無遺。如果我們滿有憐憫,它會顯露出來;如果我們滿有毒恨,那也會赤露無遺。

  並不是說我們存心如此。我們無意大發雷霆,也無意展覽那令人討厭的倨傲。可是當我們與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的為人便自然顯露出來。雖然我們可能竭力設法掩藏這些事,可是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舌頭、我們的下顎、我們的雙手、我們全身的"身體語言"都把我們暴露出來。意誌力不能抵抗閑話和漫不經心的片刻。意誌與律法一樣,有同樣的不足之處--它隻能對付外表的東西。它不足以帶來所需要的內心的改變。


〖 屬靈操練開啟門戶 〗

   當我們發覺無法藉賴人的意誌力和決心去獲得內在的改變時,我們便開始有一種奇妙的新體認:原來內在的義乃是從上帝而來的禮物,要以親切的態度去接納。我們裏麵所需要的改變是上帝的工作,不是我們的工作。所要求的是內在的事工,隻有上帝才能從裏麵施行他的作為。我們不能達到或者賺得這種上帝國的義,那是所賜下的一種恩典。

   在《羅馬書》裏麵保羅花了極長的篇幅去顯明那義(注9)是上帝的恩典。他在那卷書信中采用這術語共三十五次,每次都強調,那種義不是也不可能藉著人的努力去得到的。其中最清楚的說法之一是《羅馬書》第5章17節:"……那些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豈不更要因耶穌基督一人在生命中作王嗎?"那種教訓,當然不單在《羅馬書》中找到,在全部聖經中都如此表明,顯然是基督教信仰的房角石。

   當我們把握這種令人驚異興奮的見識時,我們立即又有陷於另一相反方向的錯誤之危險。我們會受引誘,以為我們完全不能做什麽。假如一切人為的努力都會陷於道德上的破產(我們嚐試過以後,曉得事情果真如此),假如義乃是從上帝而來的一種仁慈的恩賜(正如聖經清楚說明的),那麽,理所當然的結論豈不是說,我們必須等待上帝來到改變我們嗎?奇怪的是,答案是否定的。那分析是正確的:人的努力是不夠的,義是從上帝而來的一種恩賜,不過結論卻錯了。令人高興的是,有些事是我們能夠做到的。我們毋須陷於進退兩難的境地:或者盡力工作,或者袖手旁觀。上帝已經賜給我們靈性生命的"操練",作為接納他的恩賜之媒介。這些"操練"容許我們把自己擺在上帝麵前,叫他能夠改變我們。

   使徒保羅說:"順著情欲撒種,必從情欲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 6:8) 保羅的類推法是很有意義的。一位農夫不能叫五穀生長,他所能作的隻是供給適當的條件,叫五穀得以生長。他耕耘土地,他撒下種子,他澆灌植物,然後土地由自然力量接管,五穀便長了出來。靈性操縱的方法也如此――它們乃是在靈裏撒種的工夫。這些操練乃是上帝把我們放進土中的方法,它們把我們放到一處,叫上帝能夠在我們裏麵運行、改變我們。靈性操練本身不能作什麽,它們隻能把我們安放到一處地方,在那裏上帝可以在我們身上施展他的大能。這些操練隻是上帝恩典的媒介。我們所尋求的內在的義,不是倒在我們頭上的東西。上帝已經規定這些靈性生命的操練,作為一種媒介,把我們安置在一處地方,好讓他賜福給我們。

   從這方麵看來,我們可以正當地說,這是"操練的恩典之道"。它是"恩典",因為它是免費的;它是"操練",因為其中有一些我們要做的事。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在《追隨基督》(The Cost of Discipleship)一書中清楚地說明,恩典是免費的,但並不廉價。一旦我們清楚了解上帝的恩典不是賺來的,也不可能賺得的時候,如果我們希望長進,我們便必須采取一種立誌選擇的行動路線,這路線涉及個人和群體的生活。那就是屬靈操練的目的。

   把我們在前麵所討論過的要點用一幅假想的圖畫表達出來,對我們可能會有幫助。試行想象一塊陡起的狹小的岩石,兩邊都是峭壁懸崖。右邊的深穀是因著人為的努力去追求義所帶來的道德的破產。在曆史上,這個深穀被稱為道德主義的異端。左邊的深穀是由於缺少人為的努力所帶來的道德的破產。這個深穀則稱為廢法主義的異端。在那陡起的岩石上有一條小徑,就是靈性生命的操練。這條小徑引到我們所尋求的內在的改變和醫治上去。我們永不可飄向左邊或右邊,而要保持在這條小徑上。這條小徑滿有嚴重的難處,但也有難以言喻的喜樂。當我們在這條小徑上前行的時候,上帝的福氣會臨到我們,在我們身上重建他兒子耶穌基督的形象。我們必須時常謹記,並非這條小徑產生這種改變;它隻是把我們安置在一處地方,在那兒能夠產生這種改變。這就是操練的恩典之道。

   在道德神學上有一種說法:"美德不難"。隻有上帝恩惠的作為接管了我們的內心,把我們生命中的積習改變了,這話才是真的。在未曾達到這地步之前,美德很難,實在極難。我們盡力要顯示一個可愛和滿有憐憫的心,然而這好像要從外麵帶進一些東西來。可是從內在心靈深處浮起了我們不想要的東西,就要一種刺痛和懷恨的心意。不過,當我們在操練的恩典之道上生活了一個時期以後,我們會發覺內在的改變。

  我們所作的不過是接納一件禮物,然而我們曉得這些改變是真的。我們曉得它們是真的,因為我們發覺,從前覺得極難得到的憐憫之心,如今變得容易了。事實上,如今覺得困難的事是滿有怨恨在心。屬神的愛已經進入我們的內心,接管我們的習慣模式。在不經意的時刻,從我們生命的內在聖所中自然地流露"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製"(加5:22-23)。我們毋須盡力設法向人隱藏內在的我。我們不必力求做好和滿有仁慈;我們是良善和仁慈的。要抑製那良善和仁慈倒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為良善和仁慈已是我們本性的一部分。正如我們生命的自然動作曾經一度產生汙穢和淤泥,如今它們結出"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羅 14:17)莎士比亞注意到"憐憫的特質不是勉強的"--任何屬靈的美德,在掌握了人格以後也不是勉強的。


〖 死亡之道:把操練變為律法 〗

  屬靈的操練原是為了我們的好處而設的。它們的用意是把上帝的豐盛帶進我們的生命中。然而,也可能把它們轉變為另一組殺害靈性的律法。給律法所捆綁的操練發出死亡的氣息。

  耶穌教導說,我們必須超越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太 5:20)。然而我們必須看出,他們的義並非等閑之事。他們決心要順從上帝的旨意而行,那種專心致誌的態度是我們中許多人有所不及的。不過,他們的義時常都有一個中心事實,就是"外表主義"。他們的義在乎控製外麵的事物,時常包含對別人的操練。我們的義超越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到哪一種程度,可從我們的生命彰顯上帝在我們心中所作的工夫到哪一種地步看出來。它會有外表的果效,但那工夫是內在的。當我們熱心於屬靈的操練時,很容易把這些操練變為文士和法利賽人外表上的義。

  當操練貶抑為律法時,它們會用以操練控製人。我們會采取一些明顯的命令,用以約束別人。屬靈的操練如此退化之結果是驕傲與恐懼,驕傲是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屬於好人之列,恐懼是因為控製他人的力量帶來一種擔憂,誠恐失去控製,並且擔心被別人控製。

  如果我們在這屬靈的途程中要有進步,以致這些操練不是詛咒乃是祝福,那麽,我們的生命必須到達一個地步,在那兒我們要把那需要控製別人的永恒重擔放下。控製別人的欲望比任何一件事都會更加引導我們把屬靈的操練變為律法。當我們一旦製定了一條律法時,我們便製造了一種"外表主義",我們便會用以衡量別人,看看誰符合那條律法的標準,誰不合標準。沒有律法,這些操練基本上是一種內在的工夫,是不能加以控製的。當我們真誠相信內在的改變是上帝的作為,不是我們的作為時,我們便能放下我們迫切要改正他人的熱心。

  我們必須謹防,我們多麽容易急忙抓住這個字句或那個字句,把它變為一條律法。我們一旦這樣做的時候,我們便有資格承受耶穌對法利賽人的嚴厲責備:"他們把難擔的重擔捆起來,擱在人的肩上,但自己一個指頭也不肯動。"(太 23:4)在這些事上,我們需要把使徒保羅的話牢記在我們心中:"我們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靈去處理。律法的字句導致靈魂的死亡;惟獨上帝的靈才能賜生命給靈魂。"(林後3:6――按Philip's譯本邏輯)

  當我們進入屬靈操練的內在世界時,時常都有把它們變為律法的危險。不過上帝沒有把我們留在我們自己人為的計謀中。耶穌基督已經應許要作我們時刻的教師和向導。他的聲音不難聽到,他的指示不難了解。如果我們開始把那時常都應該保持活躍和長進的東西硬化時,他會告訴我們。我們可以信任他的教訓。如果我們飄向一些錯誤的觀念,或者無益的行動,他會引導我們回頭。如果我們願意聆聽這位屬天的監督,我們便會得到所需要的指示。

  我們的世界極需真正改變了的人。托爾斯泰有一種深入的觀察,他說:"每個人都想改變人類,但沒有人想到改變自己。"(注10)讓我們屬於這一類的人,就是相信我們生命的內在改變,是值得我們盡力去追求的目標。


〖 進一步研究 〗

  當你開始研究本書所提基督教的各項操練時,有幾個陷阱是事先的警告可能幫助你避免的。我隻簡單列舉七個――當然還有許多!

  第一個陷阱是,企圖把各項操練變為律法。沒有什麽比律法主義更能窒息心靈,使之不能與上帝同行的。一個僵化的人不是一個有訓練有規律的人。僵化是一個最可靠的征兆,表明操練已經衰頹。一個有訓練有規律的人,當一件事必須做成時,他能夠去完成。一個有訓練有規律的人能夠適時地生活。一個有訓練有規律的人好像一個漂浮的汽球一樣,能夠隨著屬靈恩惠的運轉而移動。我們時常都要謹記,各項操練都是對生命的深入感悟,而不是為了控製生命而定的規律。

  第二個陷阱是,不了解各項操練的社會含義。這些操練不是為一班虔誠人所定的一套敬虔的訓練法則,而是一個號角,號召人在一個被罪惡敗壞的世界中過順服的生活。它們號召我們在一個被戰爭所困擾的世界中從事和平,在一個被不平等所折磨的世界中呼召公義,在一個忘記了它的鄰舍的世界中,與貧苦和被剝削了應有的權利之人站在一起。

  第三個陷阱是,把各項操練本身看作具有善良價值的東西。其實各項操練本身並無道德價值,不持有公義,不包含正直。法利賽人就是看不出這點重要的真理。這些操練把我們放在上帝麵前;它們不會使我們在上帝眼中有何精致的優點。

  第四個類似的陷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各項操練上,而不是集中在基督身上。各項操練的目的是要體現更大的善良;那更大的善良就是基督本身。我們必須時常保持他作為我們注意的焦點以及我們追求的目標。

  第五個陷阱就是傾向與把某操練孤立起來,高舉它過於其他操練,甚至忽視其他的操練。各項操練有如聖靈的果子――它們構成一個單一的實體。比方,我們有時給禁食吸引,以致我們竟以為這種操練包含著整幅圖畫。我們把一棵樹當作整個森林。我們必須不惜任何代價去防止這樣的危險。屬靈生命的操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條單一的途徑。

  第六個陷阱是,認為《屬靈操練禮讚》一書中所提及的十二種操練,已把上帝施恩的媒介或方法說盡了。我沒有一張包羅無遺的基督教操練名單,而據我所知,也沒有這樣的一張名單存在,因為有誰能局限上帝的靈呢?《屬靈操練禮讚》隻不過是嚐試把聖經作者以及教會曆史中曆代聖徒說過的靈修行動編在一起,這些靈修方法都是實驗得來的重要法則。然而基督要比任何描述他與他的孩子們溝通的方法大得多。他不能被任何係統所局限,不管那係統是多麽美善。

  第七個陷阱是最危險的。那就是隻研究這些操練而不加以體驗。隻抽象地討論這些操練,為它們的性質和合法性爭辯不休――這些,我們能夠相當安全地做到。然而,踏出這範圍,進入經驗中,會對我們為人的核心本質有所威脅。不過,並沒有其他辦法。我們必須以禱告的心態,慢慢地,也許滿懷恐懼和疑問,進入這種聖靈裏麵的冒險生活。


〖 讀經日程表 〗

  星期日――渴望進深。詩42篇
  星期一--受製於根深蒂固的積習。詩51篇
  星期二――受製於根深蒂固的積習。羅7:13-25
  星期三――外表公義的破產。腓3:1-16
  星期四――身體各部所犯的罪。箴6:16-19
  星期五――身體各部所犯的罪。羅6:5-14
  星期六――屬靈操練的勝利。弗6:10-20


〖 研討題目 〗

  1.我說:我們這個時代的禍因是淺薄。如果你傾向於同意,請在我們的文化中列舉幾個現象,去闡明這事實。如果你傾向於不同意,也請你在我們的社會中列舉幾個現象去闡明你的信念。在我們的時代,是否有些影響力,會使如今的基督徒比其他世紀的基督徒更流於淺薄呢?

  2.我把本書所討論的各項操練,稱為"古典的"靈性生命的操練。我這樣說,有什麽理由呢? 請批評我的論證――意思是,你同意呢?還是不同意?

  3.屬靈操練的目的是什麽?

  4.踏上這段旅程的一個基本要求是什麽?是否有什麽東西會攔阻你去達致這要求?

  5.仔細思想奧諾(Heini Arnold)的這句話:"我們要清清楚楚地說明,我們不能藉著運用我們的'意誌'去釋放和淨化我們的心。"按你自己的經驗,這說法對嗎?

  6.我指出,那些想探索屬靈操練的世界之人麵對雙重苦難。什麽是"實際的困難"?在你自己的生活中能否看出這困難?什麽是"哲理上的困難"?在你的生活中怎能看出這困難?

  7.我所說"操練的恩典"是什麽意思?"廉價的恩典"這個概念的含義為何?你對這兩類的恩典?那一類最熟悉?

  8.假如你走在我所說的,兩邊都是峭壁懸崖的那塊陡起的狹小岩石上,你最常會掉在哪一邊的深穀中?試解釋你在自己的生活中,怎能看出這一點。

  9.當你讀這本書時,試想,關於這本書,你覺得最危險的東西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東西會引人離開上帝而不是歸向上帝?)

  10.這一章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有什麽地方是你不同意的嗎?有什麽地方是你不能認同的嗎?有什麽你發覺難以了解的嗎?


〖 進一步閱讀資料 〗

  關於屬靈的操練有極豐富的文獻,下麵所列舉的隻代表有關靈性生活一般性的最好著作中的一部分。它們提供一種極其美好的背景架構,使我們可以從其中去研究基督教的操練。""

  高賽德(Jean-Pierre de Caussade)著:The Sacrament of the Present Moment,trans by K.Muggerridge,London:Fount,1981。本書為第十八世紀一位法國耶穌會神父所著;是一本賞心悅目的著作。

  祈裏(Thomas R.Kelly)著:A Testament of Devotion ,London:Quaker Home Service,1979。第二十世紀上好的典型靈修著作不多――這是其中一本。

  金碧士(Thomas A .Kempis)著:《效法基督》晨星出版社(The Imitation of Christ, London:Hodder&Stoughton,1979)。本書的英文新譯本給這本基督教靈修著作中首屈一指的最優秀作品,加添新的活力。

  羅維廉(William Law)著: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 ,ed .Halcyon Backhouse London: Hodder & Stoughon,1987。這是一本對基督徒生活極有影響力的作品。作者常被稱為改教運動後最偉大的英國神秘主義者。羅維廉是一個小的屬靈社團的領袖。約翰·衛斯理和查理士·衛斯理都是他的門徒。

  勞倫斯(Brother Lawrence)著:《與神同在》基督書樓 (The Practice of the Presence of God, trans.by E.A.Blaiklock,London:Hodder & Stoughon,1982)。勞倫斯是法國人,他原名Nicholas Hoddman。這些簡樸的書信和談話感動了三個世紀的基督教,過著與基督較密切的團契生活。

  羅約拉(St Ignatius of Loyola)著:(The Spiritual Exercise,ed.Robert Backhouse ,London :Hodddr & Stoughton,May 1989。本書所提供的靈性操練計劃包括良心省察、默想以及其他禱告方法。附有指引如何去把計劃加以改編,以適應個別的需要和困難。

  貝德生(Eugene Peterson)著:A Long Obedience in the Same Direction, Basingstoke: Marshall Pickering, March, 1989。透過"上行之詩"(詩120-134)的研究,作者幫助基督徒艱苦地處理許多典型的屬靈操練。

  李查士(Lawrence O.,Richards)著:A Practical Theology of Spiriuality , Basingstoke; Marshall Pickering. 1988。這是一本根據聖經研究而寫的靈修神學,說明其內在的實質以及外在的表達方式。行文清晰,研究深入。

  莎爾的聖芳濟(Francid de Sales)著:An Introduction to the Devout Life ,London: Hodder Stoughton,1988。本書內容大部分都是聖芳濟給第十七世紀初期一個人――Mame Louise Charmoisy 輔導的結果。它涵蓋著廣泛的形形色色的屬靈事項。對那些尋求加深他們靈修生活的人會有幫助。

  孫鳳(Agnes Sanford)著:The Healing Light , Evesham; James(Arthur),1981。這是耶穌呼召教會去作的醫治職事之典型說明。這本書對我自己的侍奉前程影響很深。

  陶怒(A.W.Tozer) 著:《渴慕神》宣道出版社 ( The Pursuit of God, Bromley, Kent: STL Books,1980, and Eastbourne: Kingsway,1984)。這是一本溫柔、具有敏銳觸角的書。裏麵滿有洞察力以及寬容的眼界,令人耳目一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