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五律】 詠烏鎮 及 訪烏鎮(圖文)

(2009-12-06 03:41:59) 下一個



【五律】 詠烏鎮

烏鎮千秋史,江南第一鄉。
風推橋畔柳,水繞岸邊房。
巷弄藏名士,雕梁隱韻章。
莫言吳地舊,四海享風光




訪烏鎮(圖文)

這次在國內訪問和考察,馬不停蹄十幾天,我又得了重感冒,所以說到了杭州後該休息兩天。到了那,原來是隻想遊西湖一天。誰想到當我在吃晚飯時提到想到西塘 * 看看時, 我的同行說“烏鎮更好 ”, 於是第二天我們就訪問了烏鎮。

* 因為-沒下雨- 找來的那張很美的“水鄉暮色”(西塘)照片,大家作了不少詩。(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9&postID=12788

從杭州到烏鎮還需開一個多小時的車,那天天氣還較冷,風特大,但是我們還是興致勃勃,而且那裏的遊客之多讓你感覺到人山人海的,照個人相都困難。

我因為買了新相機,所以使勁照。僅選出以下典型的。

  烏鎮雖曆經 2000 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著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 院,重脊高簷,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 “ 小橋、流水、人家 ” 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仿佛都在提示著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群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裏。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誌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辟為茅盾紀念館。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90.htm#7_1

我們訪問的是烏鎮東柵部分,在圖一裏,導遊小姑娘指出的就是東柵的全圖,我就按旅遊的路線貼照片,加些簡單說明。如我以上五律所概括,烏鎮是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在吳越交界處,出過不少名人大家 1 ;主要由以下組成:象威尼斯一樣的穿鎮而過的河水,白牆木質的水閣 2 房(叢原來的房加出去到水上),河邊是綠樹成蔭,柳絲飄逸,河裏有繁忙地載著遊客的木舟,河上有眾多的靈巧的小橋 3 (多為半月形),據說是百步一橋,青石板的小街 4 (叫東大街),許多古色古香的寶物和建築物包括矛盾(沈雁冰)的故居,我盡量都用照片的形式曬出來。


圖一. 東柵旅遊路線,我們從右上角處開始,向左(西),沿著房子中間的青石板街參觀好幾個館,然後在左頭(西)的街(導遊小姑娘的手指出處)過橋(向下即南麵),
之後沿著河南邊的石板街走,在一半處經過賣特產5的街,然後繼續沿河灣向下走,再向右(東)走後就回到了出口處。



圖二.   東柵的開始點,水邊長廊,還有一個假船,其中心有一極粗及高的竹竿,據說是在豐收季節,有人要爬上竹竿表演慶祝豐收。



圖三. 放大看假船,還可以看到水灣對麵的水閣及遠處的綠柳成蔭的河畔。



圖四 走上青石板的“大街”,兩邊是兩層樓的木頭老房,木材是防水的那種,定期檢查防白蟻。


圖五 站在這邊的橋上看河對麵的半月形的小橋和它的美麗倒影,和水閣房。



圖六 古色古香的老中藥鋪



圖七 民俗館的入口處,裏麵展示了當時(清朝時代的)各種民俗儀式和習慣



圖八 百床館5的門坊之一



圖九   百床館裏的拔步千工床 (清朝時,三年才造成,見下麵說明)







圖十 展示當時的老織錦軟緞店的櫃台



圖十一 老式的大廳和供堂




圖十二 元宵走橋儀式6


圖十三   展示當時的結婚的儀式



圖十四  烏鎮自產的美酒:三白酒
5,的作坊,正在熱氣騰騰地蒸飯,還有香醇的酒香。我們吃中飯時喝了它,挺好的。 可是55度啊!




圖十五 酒坊的院子裏的酒壇子和招牌旗。



圖十六  老式的紡白布的織布機,還在織布呢。


圖十七  藍花印布坊裏的藍色的染池,先把花樣漿印在白布上,然後放入池中染上藍色。



圖十八 晾在外麵的染好的藍印花布



圖十九  木雕館裏的一個作品,烏鎮的木雕,根雕,竹刻都很有特色。


圖二十  古書陳列架,古籍修補工作室(電視劇《似水年華》就是在這裏拍的)






圖二十一   屋子門上的匾裏的四個字說明當時人的好學風格,如何更深地理解這四個字?(有人解釋過,你可以上網查。)






圖二十二 走進矛盾的故居迎麵看到的是這副塑像和上麵的匾。



圖二十三    在他的故居裏還有一個他年輕時的塑像,背景是烏鎮全貌的照片,可以感到綠茵肥沃的魚米絲綢水鄉的風貌。



圖二十四  院子裏的百年古竹




圖二十五 矛盾的故居裏的簡易書房。



圖二十六 站在街上(東柵的西邊盡頭)的“大橋”看遠處的小橋和街坊臨舍(我猜是不是西柵的方向?)。




圖二十七 站在“大橋”上向東柵方向看,小木舟和水中的倒影。



圖二十八  高懸的石板橋和岸南邊的青石板鋪墊的沿河街



圖二十九  從南麵的長廊望北岸的月亮似的小橋



圖三十 遊舟緩緩地向西走,遊客可以欣賞兩岸的水閣和各種風格的小橋。



圖三十一  站在橋上看兩邊的水閣房和它們在河麵的倒影,黑白棕三種顏色配合得古色古香的。





圖三十二   武館船和遠處的,在柳絲叢中的可愛的小木橋,似乎害羞地藏在白水閣之後。






圖三十三  近看彎彎的石板橋


圖三十四     近看可愛的,在綠並帶些黃的樹和柳絲之中的小木拱橋


總之,烏鎮雖然古老,但她的古色古香的魅力,特有的水閣,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的水鄉風光,收藏的珍貴的古董,她的保持使用天然的資源的優良品質,熱愛中國古老文化和傳統民俗的精神,她的不斷開創新的藝術和絲綢錦緞的技術,她的許多特產,都深深地吸引著五湖四海的人們象潮水般地湧來參觀遊玩。






詳細說明:


1 名人大家

  烏鎮的名人大家數不勝數,自古名人薈萃學子輩出,從一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詩文總集編選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國最早的鎮誌編撰者沈平、著名的理學家張楊園、著名藏書家鮑廷博、晚清翰林嚴辰、夏同善。烏鎮自宋至清千年時間裏出貢生 160 人,舉人 161 人,進士及第 64 人,另有蔭功襲封者 136 人。烏鎮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 ( 公元 420 - 589 年 ) 時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他曾在烏鎮築館讀書多年,並編撰了《昭明文選》,此書對中國文壇影響極大,可與《詩經》、《楚辭》並列。

  近、現代更有政治活動家沈澤民、銀行家盧學溥、新聞學前輩嚴獨鶴、曠代清才湯國梨、農學家沈驪英、漫畫家豐子愷、著名作家孔另境、海外華人文化界傳奇大師孫木心等等。而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當屬文學巨匠茅盾(原名沈雁冰),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其小說如《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是“五四”以來優秀文學的典範。

  他們從烏鎮走出去,胸懷水鄉的博大、聰慧,在中國和世界曆史上書寫了永不磨滅的濃彩重墨;也曾有無數文人墨客傾慕於烏鎮之風華絕代,遊學或寓居於此。如中國山水詩派開創者謝靈運、齊梁文壇領袖沈約、書畫大家唐宰相裴休、江西詩派三宗之一陳與義、南宋中興四大詩人範成大、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宋孝宗、唐宋八大家之父茅坤等,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們的名字,猶如浩瀚夜空的繁星,令人目醉神迷。正是他們,給“一樣的古鎮,不一樣的烏鎮”做了最具文化底蘊的詮釋。

故事傳說

  昭明求學

  南朝梁武帝的兒子名蕭統,就是昭明太子。

  蕭統剛生下時,右手緊捏拳頭,不能伸直,東宮娘娘以及宮女都沒法掰開,梁武帝為此十分擔憂。有位大臣說:“皇上何不張榜招名醫診治呢?”梁武帝覺得有理,就張榜招賢:誰能掰開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為師。

  沈約見了榜文,就揭榜前去一試。他捧起太子的手,輕輕一掰就分開了。梁武帝十分高興,就賜封沈約為太子的老師,專門教太子讀書。沈約是烏鎮人。他的先人墓就在烏鎮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約每年清明總要返鄉掃墓,並要求守墓幾月,梁武帝怕兒子荒廢學業,就命昭明太子跟隨沈約到烏鎮來讀書。為此,就在烏鎮造起一座書館。

  蕭統來到烏鎮,見桃紅柳綠,鳥語花香,景色誘人,便終日遊玩嬉戲。沈約治學嚴謹,見太子不認真讀書,便對他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年冬天,我回烏鎮過年, 轎子經過青鎮一座廟,被廟前一群百姓擋住了去路,我吩咐停轎查詢,原來廟裏凍死一個十多歲的小叫花子。圍觀的百姓說,這小叫花子父母早亡,無依無靠,白天沿街乞討,夜晚宿在廟堂。但他人窮誌不窮,討來的錢,除了買吃的,餘下的都用來買書,在佛殿琉璃燈下夜讀。可是一夜西北風,竟奪去了他年幼的生命。我當時進廟一看,隻是這小乞丐雖然麵孔瘦削, 卻眉清目秀,他仰麵躺在稻草堆裏,身體已經凍僵,左手還拿著一本書 。他是有誌於學,至死還不忘讀書呀……”

  沈約說完此話,昭明太子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從此,昭明太子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了有名的文學家。後來,沈約把主墳遷至京城, 把他在烏鎮的府第捐為白蓮寺,蕭統拾館為寺,這就是後來的密印寺。 明朝萬曆年間,駐烏鎮同知全廷訓,在白蓮寺門前建了一個石坊, 題為“六朝遺勝”。裏人沈士茂題書“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這石坊位於烏鎮西柵景區內, 至今保存完好,當地和臨近百姓常攜子女前來拜謁,教育孩子立誌讀書,成就棟梁之材。

2 水閣和許多江南水鄉小鎮一樣,街道、民居皆沿溪、河而造,正所謂“人家盡枕河”

  烏鎮與眾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麵,下麵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這是烏鎮所特有的風貌。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麵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這樣描述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唉乃,飄然而過……”

  傳說水閣是由一位機智的豆腐倌的違章建築而來,可是隨著時間的遷移,許多曆史都已煙消雲散,唯有這集生活的實用與享受於一體的建築形式因著人們的喜愛而得以保存和延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水閣是烏鎮的靈氣所在,雖然它沒有奢華,難比高樓。有了水閣,烏鎮的人與水更為親密;有了水閣,烏鎮的風貌更有韻味;有了水閣,烏鎮的氣質更為悠雅;有了水閣,烏鎮的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閣是烏鎮的獨創,是烏鎮的魅力所在。

3 小橋流水

  橋是江南水鄉古鎮不可或缺的因素。據說烏鎮曆史上橋梁最多時有 120 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橋”,現存 30 多座。 其中西柵有通濟橋、仁濟橋,中市及東柵有應家橋、太平橋、仁壽橋、永安橋、逢源雙橋;南柵有福興橋和浮瀾橋;北柵有梯雲橋和利濟橋。

  這些橋最早建於南宋,大多始建或重建於明清,有些橋還題有橋聯,如通濟橋:“寒樹煙中,盡烏戌六朝舊地;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朝南) “通雲門開數萬家西環浙水;題橋人至三千裏北望燕京。”(朝北)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氣息。

4 石板小巷

走進烏鎮,走在那用青石板鋪成的狹窄的小街上,看到兩邊各式各樣的民居和仍住在民房中的鄉民,就會讓人有一種親切自然的感覺。作為曆史古鎮,烏鎮無論是整個鎮還是觀前街,都體現著一種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整體美。走進這個充滿了農業文化氛圍的古鎮,漫步於古鎮綿延一裏多長的石板小街上,可以傾聽腳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沿水小街有“石幫岸”,有些可能有修飾,比如我見過雕上一個瓶,瓶裏插著三支戟,取“平升三級”的意思。用以係船。

5 百床館,5烏鎮特產,6元宵走橋

(來自:http://baike.baidu.com/view/10390.htm#7_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黑眼睛的蘇珊 回複 悄悄話 哇,你這裏的東東比我的詳細多了,對烏鎮的曆史、名人、民俗、文化、景物做了如此完整的介紹,太好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