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樂及大自然

讓詩詞書法, 音樂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實我們的生活 - 伊梅邀請您
個人資料
正文

ZT: 有一種愛國叫“遮醜”(林奇)

(2009-08-10 06:18:26) 下一個
有一種愛國叫“遮醜”

作者:林奇


  話說在“史無前例”時期的北京,一名工人下班後身著工作服逛副食商店,忽然發現一個手拿照相機的外國人尾隨其後在偷偷地觀察他。在那個年代,能成為“工人階級”的一員是相當令人自豪的,所以廠裏發的工作服就成了流行時尚,大多數人下班後也穿在身上。這位工人老兄頭腦可不簡單,“警惕性”很高。他想,自己身穿工作服,一看就知身份。那老外跟著我,是想看我買什麽,據此判斷中國工人的生活是一種什麽狀況。
 
  當時一個普通中國工人的工資也就幾十元,一家人能把飯吃飽就算不錯,雞魚肉蛋等副食無疑是奢侈品。逛副食商店大多時候是飽飽眼福,偶爾才能少買一點。可這位具有高度“思想覺悟”的老兄可不會讓國家在自己身上丟臉。於是,他走到了賣魚的櫃台前,把剛領到手的當月工資全部拿出來,毅然買了一條一米多長的大魚,神氣地扛在肩上。不用說,這一切都被那老外看在眼裏,並拍了照片。
 
  要是真把這魚拿回家,估計這位老兄一家最少半個月揭不開鍋。他扛著魚出門轉了一圈後,又從後門進了商店,直接找到商店的負責人說明了情況。對於這樣的“愛國行動”,商店負責人當然“通情達理”,二話沒說,馬上就把魚給退了。這個機智的愛國故事,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上麵這段往事,是從一位老同事那裏聽來的。這使我想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一種愛國方式——“遮醜”。我發現,古往今來愛國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國難當頭,毅然奔赴疆場的;有為國家利益,據理力爭的;有為國家強大,放棄優厚待遇回國效命的。還有一種,就是上麵故事這類,為國家“遮醜”的。
 
  “遮醜”式愛國,就是不能因暴露自己的“缺陷”而讓國家丟臉。“遮醜”,長期以來不僅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愛國行為”,而且還倍受推崇。我的一位朋友去天安門廣場,遇到幾位當地專門拍攝廣場的攝影發燒友。他問其中一位老者,廣場上也有很多乞丐,你們拍不拍?老者說:“不拍,因為沒什麽意義。暴露這個陰暗麵,既無處發表,也解決不了社會問題;外國的乞丐不比我們中國少,我們為什麽要揭自己的醜?同時,我們來這裏拍片,是廣場管理部門發證允許的,知道我們的操守還可以,才讓我們來。”朋友聞言,很是感動,盛讚他們是愛國者。
 
  如果認為我們僅僅是受“家醜不可外揚”這個傳統觀念的影響,進而習慣於“遮醜”,也不確切。“遮醜”式愛國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前幾年的一個早晨,我在俄羅斯一個小城看到當地一群中老年婦女在一輛冷凍車後邊排隊,好象是在購買一種冷凍的魚。解體後的俄羅斯物資匱乏,看樣子能買到一點這樣的魚已經是不易,這個情景應該算是當時俄羅斯人生活的一個寫照吧。我舉起相機。剛要按快門,發現一張盧布擋住了鏡頭。我從鏡頭前移開眼睛,看見一個老婦人手拿準備買魚的盧布在我眼前搖晃,意思是不要拍。我明白,她這也是對她們國家窘境的一種遮掩。
 
  “遮醜”式愛國,追根溯源是一種曆史的慣性。習慣於“遮醜”的國家,往往都有把某種意識形態看成是第一位的曆史,都曾經認為自己的意識形態是最合理、最優越的。“遮醜”與其說是在遮掩“缺陷”,還不如說是在維護這個意識形態的正確性。涉及到捍衛意識形態的時候,什麽誠實正直,什麽實事求是,全都可以拋在腦後。受過這個環境影響的許多人,頭腦裏“政治第一”的思維根深蒂固,並且經常演化成自覺的行動。
 
  從心態上說,誰也不願意讓人看到自己國家的“醜陋”之處。但不同國家民眾判斷美醜的標準存在很大的差異,你認為是醜的,別人認為是美;你認為美的,別人恰恰認為是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我看見經常有流浪漢在國會和白宮附近的草地上“安營紮寨”。這地方可是國家的“窗口”。閑談中我問當地人,政府對此是否允許。他們說:“流浪者也是這個國家的一員啊,屬於公共的地方,任何人都有權利去,他們願意在哪裏就在哪裏。這裏的流浪者不但不能趕,教會早晨還得把飯給送去。”其實美國比這更嚴重的“醜”多著呢,白宮門前一群人手拿擴音器在高聲叫罵總統,夠“醜”吧?也沒看有人把這個“醜”遮起來。“醜事”不但不遮,而且還動不動不遺餘力地翻給全世界人看。尼克鬆的“水門”,克林頓的“拉鏈門”,駐伊美軍的“虐俘門”,不都是他們自己周騰出來的麽。
 
  但無論如何,每個時代都存在一個普世大致認同的審美觀。和這個審美觀背道而馳,其結果往往不是以醜為美,就是遮了小“醜”,露了大醜。我們雖然曾經標榜過“越窮越光榮”,可那是說給自己聽的。真讓外國人看見了自己的貧困,還是感覺很沒麵子,所以本能地要去遮掩。其實,一個國家和民族,因為曆史的磨難或自然貧瘠而造成的暫時貧困,沒什麽可丟人的。放著正事不幹,自己折騰窮的,才是最丟人的。荒唐的“大躍進”,殘酷的“運動”,迷信般的“忠於”,這些我們當時卻不以為“醜”,不但不去遮,還恨不能讓世人皆知。就拿現在來說,一遇重要會議或外賓來訪,很多地方官員先把乞討的*** 的告狀的清理到看不見的地方去,他們認為這是“醜”,一定要遮掩起來。可各地官員頗為自得的豪華的政府辦公大樓,卻毫不羞愧地一幢幢佇立在那裏供人盡情“觀賞”。這種讓世人蔑視的大“醜”,怎麽沒人想到要遮一遮呢?十月革命前,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歐洲排第5位,到蘇聯解體前,已經下滑到後幾位了。把蘇聯人民推向貧困深淵的集權政治及其體製下的教條主義、形式主義,恐怖的“大清洗”,竭澤而漁的經濟模式,孤注一擲的軍備競賽,愈演愈烈貪汙腐敗,這些才是最大的“醜”,這樣的“醜”又有誰能遮得住呢?
 
  自己有“醜”並不可怕,美醜不分,甚至美醜顛倒才是最可怕的。某些出於本能的“遮醜”行為也能理解,但如果把“遮醜”,當成愛國去讚揚、去倡導,致使“遮醜”成為一種國民習慣,進而用遮掩代替進取,那可就貽害無窮了!
 
(來源:http://members.lycos.co.uk/chinaweekly/html/3179.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