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到2013估計沒有辦法列表了:

(2015-07-27 13:55:30) 下一個

 

盤點172個世界第一 把握中國製造發展

企業報道  2013-08-15 13:34:11 閱讀:892
核心提示:我國確立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戰略,如何在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框架下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業的整體競爭力,成為近來學術界和產業界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最近,由著名經濟學者王德祿主持和領導的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了今年第一期研究報告

  編者按:我國確立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戰略,如何在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框架下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業的整體競爭力, 成為近來學術界和產業界一個十分關注的問題。最近,由著名經濟學者王德祿主持和領導的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發布了今年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製造”世界 第一產品研究》,通過深入研究“中國製造”產量中位居世界前列的產品,發現在製造業31個門類中,有28個製造業門類的172個“中國製造”的產品產量居 世界第一。他們通過對這172個世界第一產品進行了全麵盤點,分析這些產品的成長曆史和商業模式,研究其產業格局和競爭特點,從宏觀及微觀兩個層麵為人們 揭示了“中國製造”的本質和核心。長城所的這份研究報告,為探討中國如何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提供了一把寶貴的鑰匙 。

  “中國製造”改變著世界

  “中國製造”的崛起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國經濟為全球所矚目的主要原因。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整體經濟的 質量和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效益也較過去出現了較大程度的改善,外資企業蜂擁般進入中國,民營企業在夾縫中生存下來並迎來了其發展的春天。 “中國製造”以年均15%以上的速度快速發展,不管是在遙遠的大漠還是繁華的都市,不管是在寒冷的西伯利亞還是非洲大陸,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都 能深深體會“中國製造”的巨大能量。源源不斷的中國產品在印上“Made in China”後遠銷世界各地,“中國製造”帶來了巨大的震撼和衝擊。從數量上看,“中國製造”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快速的,而且是深遠的,超過曆史 上的任何一個國家。

  “中國製造”崛起的一個最重要表現是:中國製造業生產能力迅速擴張,產品產量快速增長,在世界市場上所占比重不斷增加,很多產品的產量已位居世 界前列。據不完全調查統計,截至2002年底,我國共有172個製造產品的產量居世界第一,這172個產品涵蓋28個製造大類,包括大如集裝箱、小如指甲 鉗、貴如手機、賤如鉛筆等產品。記者看到,在長城所的報告中,對172個世界第一產品的行業分布、產品企業的性質、產品價值鏈的各個階段、產品的市場分析 以及產品市場的區域劃分等,都做了十分詳細的分析。

  世界第一產品的行業分布

  據長城所對我國占世界第一產品行業結構的分析,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製造產品涵蓋領域廣。172個世界第一產品涵蓋了製造業的28個門 類,涉及麵相當廣泛。這與我國在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建立起來的工業體係不無關係,尤其是一些基礎類的製造門類。在市場經濟體製下建立起來的新興產業的競爭 力和產量最大的如電子、通訊等等。

  第二,產品的行業集中度相當高。占據前六位行業的製造業產品共79個,占總數量的50%以上。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 業,即人們習慣稱之為家電和通訊類的產品首屈一指,總共41個,占世界第一產品總數的1/4以上。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作為整個工業的基礎性產業之 一,是反映一個國家工業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共有18個世界第一產品。

  第三,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很大的比重。如非金屬礦物類、有色金屬、稀土及服裝等資源型、勞動密集型產業都有較多的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這也與我 國的基本國情相關。13億人口決定了我國製造業的發展必須走出一條區別於美、日、歐等發達國家,而把解決人口就業等問題與經濟發展結合起來的道路,這也是 新型工業化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在長城所的報告中,有一個表格十分清楚地將這些產品的行業分布展示出來。(如下表所示)

  在172個世界第一產品中,國有經濟主要在鋼鐵、冶金、化工等投入大、回收期長及關係國計民生的行業中占主導地位,而民營企業則在小商品、服裝、小家電及家電等消費品領域中占有絕對優勢,外資企業在電子、通訊設備製造等技術及資金密集的行業優勢明顯。

  世界第一產品的市場分析

  “中國製造”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快速發展和崛起,與廣闊的國內市場推動密不可分。在我國製造業的世界第一產品中,約有三分之二供應國內市場,隻有 不到三分之一的第一產品主要銷往國際市場,這表明國內市場是中國製造業崛起的主要推動力。因此,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擴大內需,是促進我國製造業發展 的重要途徑。

  一、國內需求是“中國製造”的主要動力

  在86個世界第一產品中,內需推動的世界第一產品有58個,外需推動的有28個,這表明我國的製造業主要是由國內市場的需求來推動的。這符合我 國人口眾多、市場規模大的國情,而且市場需求增長速度快,培養了很多世界第一產品。同時,由於產業集聚與不同地域的行業分布、製造業的發達程度相關,通過 對世界第一產品在國內區域集聚地的分析可以看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的區域集聚最明顯,這些地方的製造業最發達,產業配套相對比較完善, 是我國最主要的製造業基地。

  總體上看,我國世界第一產品的區域集聚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首先,通信類及部分電子元器件等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天然集聚,如數字程控交換機、固定電話機、移動電話等,具有天然集聚的特點,幾乎全部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

  其次,很多集聚區域是以民營為主體自發形成的製造中心,如自發形成的三大提琴製造基地——泰興溪橋、廣東紅棉、北京平穀,溫州的拉鏈、打火機等,都是民營企業自發形成的,產業配套非常完善。

  第三,資源加工型產業就近生產,如白酒、卷煙、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稀土和皮革鞣製加工等產業,均集聚在原材料產地附近。

  二、國際市場的產品分析

  在國際市場推動的第一產品有28個,外需推動的世界第一產品中勞動密集型的終端類產品居主導地位,如紡織、服裝、手表、玩具、打火機、拉鏈等。 其次是低附加值的材料類產品,這部分產品主要屬於資源型出口,如有色金屬、皮革、絲織品、非木紙漿。從國際分工的角度看,有些產品有非常顯著的“三來一 補”和產業轉移的特征,如服裝、微波爐、微特電機、複印機、顯示器等。有些產品是先依靠國內市場逐漸做大做強,具備一定的規模和實力之後,依靠成本優勢逐 漸進入國際市場,如電飯煲、DVD、自行車等。

  廣闊而迅速擴大的國內市場既能夠推動製造業規模經濟的形成,又能夠促進行業內部的成本降低和技術進步,從而為中國的工業化提供足夠的市場運作空間,這個市場與國際市場日益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世界工廠”的依托。

  世界第一產品的價值鏈分析

  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國際垂直分工使得產業鏈各環節的基本價值創造活動分布於不同的區域。通過對我國製造業價值鏈的分析,王德祿認為,勞動力成 本低廉和資源豐富是我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這使得我國大部分製造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上處於價值增值較低的生產加工環節,我國的世界第一產品幾乎全是勞動密集 型和資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品。從價值創造活動看,製造業的利潤主要來源於品牌、核心技術、銷售與服務、物流等,我國製造企業普遍缺乏這些價值增值能力較 高的資源,利潤較低且市場風險較高。因此,逐漸通過樹立品牌、加大技術和產品開發投入、自建銷售渠道等方式,努力向價值鏈的高端發展,是我國製造企業的當 務之急。

  目前,“中國製造”主要集中於初級材料加工、零部件生產、終端產品的生產和組裝3個環節,其中終端類產品中的裝備類產品由於技術和資金相對密 集,能比較好地反映出一個國家製造業的發展狀況。在中國製造項目統計的172個世界第一產品中,有棉布、有色金屬等材料類產品56個,高速鋼、銅鋼管等零 部件產品20個,終端製成品87個,塑料加工機械、電動工具等裝備類產品9個。各自所占的比重如圖①所示。

  從材料加工、零部件生產和終端產品3個環節的價值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國製造業產品普遍存在著:

  一、價值鏈低端產品占主流

  在材料加工類產品方麵,172個世界第一產品中有56個材料類產品所占比重較大,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製造業、皮革等領域。存在著兩個特點:

  一是材料類產品以粗加工產品為主,價值增值空間較小。金屬冶煉及加工、化學原料及製品、紡織業、木材加工等都屬於資源型產業,而且大多是粗加工 產品,精加工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如耐火產品中,一般的耐火原料平均為155美元/噸,深加工的耐火製品平均為394美元/噸,而我國出口的70%都是 價格較低的耐火原料。由於工藝落後等原因,我國生產的材料類產品的價格遠遠低於國外同類精加工產品,如酸性染料,中國粗加工的價格約3.4美元/千克,而 經過精加工的韓國產品為7.5美元/千克,日本產品達25美元/千克,我們的價格僅為其價格的1/7與1/2。

  二是材料類產品依賴的是我國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其它自然資源。以有色金屬為例,有9種世界第一產品均為我國礦產資源異常豐富的材料類產品。例 如鎂資源,我國擁有全球四分之三的生產能力,生產世界二分之一的鎂產品,但是我們70%—80%的鎂產品出口均為粗加工材料,鎂製品的出口僅占3%左右。 大量的資源出口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較大壓力。盡快改變“中國製造”的這種現狀,實施資源進口替代的戰略,使大量進口資源為我所用, 將“中國製造”提升為“中國研發”的要求和呼聲目前在我國眾多經濟、企業界中已越來越強烈。

  二、高附加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

  零部件產品按照技術含量的不同以及附加值的高低,可以分為核心零部件和一般零部件。核心零部件的技術含量很高,附加值也很高;一般零部件的技術 含量低,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加工業,因此附加值很低。在我國172個世界第一產品中,零部件產品共有20種,最多的還是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共 有8個產品。零部件產品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多數還是一般零部件,如微特電機、揚聲器、拉鏈、銅盤管、合成革、自行車胎和棉布等。以微特電機為例,我國是 微特電機出口大國,2000年世界微特電機市場總量約65億台,我國出口27.26億台,占國際市場約42%的份額。但同時,技術含量高的微特電機以及新 原理、新結構超聲波電動機國內尚未形成商品化或批量化生產能力,所以國內對高精密微特電機還依賴進口。據海關統計,我國微特電機2000年進口額為 11.39億美元,2001年增加4.81%,達到11.97億美元。這說明我國微特電機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檔精密微電機仍依賴於進口。

  三、裝備製造業成為約束“中國製造”發展瓶頸

  裝備類產品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裝備工業的強弱直接象征著一個國家或地區製造業的強弱程度。我國在裝備工業的一些領域取得了突破,如數字程控交換 機可稱為我國企業實行自主開發的典型案例。國產程控交換機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群體,在產品的商品化和產業化方麵有了明顯的進展,尤以被稱為“巨 大中華”的巨龍、大唐、中興、華為4家骨幹通訊企業為首,實現了我國通訊企業在數字程控交換機領域的群體性突破。目前,國內通信設備製造商已經在數字程控 交換機領域占據了國內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但是從世界第一產品的分布來看,我國的裝備類產品數量少,在172個世界第一產品中僅有9個,大都是比較傳統、附加值低的產品。汽車裝備、芯片 生產線、醫療高端設備等高附加值的產品還牢牢把握在歐美發達國家手中。由於裝備的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質量與性能上,相對而言價格敏感性較低,所以出口的地 區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中東等發展中國家。如我國的拖拉機出口多為中小馬力拖拉機,其中又以手扶拖拉機為主,其出口占各類拖拉機出口總量的54%。我國主要 的出口市場是亞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分別為40.3%和35.31%;我國拖拉機及零件出口的第一大市場是美國,2002年出口6114萬美元,占拖拉機 及零件出口的33%;第二大市場是孟加拉,出口3195萬美元,占17.3%。同時,我國對印尼、匈牙利、巴基斯坦、尼日利亞等國家出口也有大幅增長。這 都說明我國裝備對製造業發展的支撐遠遠不夠,裝備業成為約束“中國製造”發展的關鍵性瓶頸。促進裝備製造業的壯大與發展,對於中國製造的可持續發展和競爭 力的全麵提升至關重要。

  四、終端產品成為“中國製造”優勢

  終端產品指的是直接麵對消費者的製造產品。在172個產量居世界第一的製造產品中終端產品最多,共87個。“中國製造”的優勢主要還是體現在終端產品的製造和加工上。

  在終端類產品中,消費性的家電類產品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家電類產品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目前我國在世界範圍內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領域是彩電、 冰箱、洗衣機、空調等,昔日跨國公司一統天下的格局如今已被國產品牌所替代。更有甚者,如海爾、聯想等企業已走出國門,實施“走出去”戰略,產品遠銷歐 美、東南亞、南美洲及非洲大陸。海爾冰箱因其產品綠色環保性能突出而獲得歐盟給予的產品補貼。海爾冰箱以5.98%的較大優勢品牌份額躍居全球冰箱品牌市 場占有率榜首,成為全球冰箱第一品牌。

  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小商品產品在我國數量較多,如文化用品類10個,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類7個。這同江浙等地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有關,眾多的小商品集散地都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如溫州、寧波、台州、義烏等等。

  此外,熱水器、燃氣灶、洗碗機、消毒櫃、電熨鬥、吸塵器、榨汁機、攪拌機、電動剃須刀、電咖啡壺等小家電也有很強的競爭實力,有望成為世界第一 產品。這些產品在國內市場推動最為明顯,除小家電已經在國際市場有一定的份額外,其他產品主要是以內需為主,如食用植物油、方便麵、白酒、家具均在80% 以上。

  全麵提升“中國製造”競爭力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中國製造”世界第一產品量大、麵廣,但是價值增值的空間有待於提高。一般而言,製造業中品牌、核心技術和高技術零部 件、產品設計、物流帶來的附加值較高,而我國製造企業缺乏自己的技術、品牌和渠道,主要是附加值低的製造加工環節參與國際分工,獲取加工費用。占45%的 材料類和中場類產品全部是價值鏈低端產品,如棉布、胚綢、非木紙漿、纖維板等。

  終端產品中,也是低附加值的家電和小商品占主流,如電視機、服裝、拉鏈、低檔手表等。裝備類產品數量較少,而且其中大多是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 的傳統型產品,如塑料加工機械、製藥機械、工業縫紉機、拖拉機、電動工具產品等。而與此同時,我國每年仍需進口1000億美元以上的技術含量高的機電產 品。因此,全麵提升“中國製造”競爭力,使“中國製造”產品逐漸向價值鏈高端發展,是我國企業未來20年亟待解決“中國製造”產品價值增值的核心問題。國 內製造企業在參與國際分工的過程中,可以利用自己在生產製造上積累的優勢,積極進行自主研發、自創品牌、自建渠道甚至收購國外品牌,使國內產品逐漸向價值 鏈高端擴展。在這方麵,國內不少企業也己經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如格蘭仕微波爐,先是引進東芝生產線,憑借低成本優勢為國際知名品牌做OEM(貼牌生 產),在生產達到一定規模之後開始以自有品牌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目前,格蘭仕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微波爐生產廠家。童車製造行業中的老大“好孩子”,開始也 是為國外大企業貼牌生產,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後,開始建立自己的品牌並積極自主開發產品,現在以自有品牌在美國超市銷售自己開發的產品。

  擴大內需是立足之本

  關注國內市場已成為我國政府近年政策選擇的重心之一。我國是人口大國,未來的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中國製造業的發展必然要建立在國內需求增長的基 礎之上。如果需求質量不能提升,對未來“中國製造”發展的危害很大,既影響外資流入,也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業內專家認為,發展“中國 製造”首先應是滿足中國居民的需要。而擴大國內市場需求規模方麵有3個方麵的問題需要解決:

  一是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消費市場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問題。如果將八九億農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一倍,對中國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崛起的“中國製造”將成為傳統工人再就業的催化劑,因為由傳統國有企業下崗的大量工人,可以轉向正在發展的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中去。

  二是政府製定積極的政策,引導這類群體再就業。政府政策應當在啟動消費市場方麵發揮重要作用。

  三是我國政府在過去幾年中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拉動內需和經濟增長起到積極的作用。今後,政府政策仍需進一步向這方麵傾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