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往事並非如煙(十七)

(2022-08-04 06:28:33) 下一個

往事並非如煙(十七)
          呂孟申
左1,蘭州鐵路局報社總編    左2 ,呂孟申   右1,烏魯木齊局文協秘書長王銀鋼   右2,鄭州局文協   任丹

左1,鐵道部文協副秘書長  畢亞夫   左2,呂孟申   右1,馮崇鈞   右2,樊俊秀

絲路筆會部分作者在洛陽龍門石窟大佛寺合影

呂孟申與畢亞夫合影於洛陽民俗博物館

呂孟申與畢亞夫於嵩陽書院合影
 

1988年,5月18日,絲路筆會在鄭州拉開序幕。

絲綢之路筆會,最後一站鄭州局文協承辦,來自天山腳下、來自長城邊關的鐵路作者相聚中原,會師黃河,偎依在《哺育》黃河母親身邊......

鐵道部文協副主席、中國鐵路文工團團長畢亞夫從北京趕來,帶來鐵道部文協的賀詞。對此次鄭州局、蘭州局、烏魯木齊局三局聯合共同舉辦絲路筆會的舉措,給予極高的評價,期待這樣的文學筆會全路開花,結出豐碩之果。

畢亞夫,中等個兒,身板硬朗,底氣很足,精力旺盛。早期便投身革命,任鐵道文工團長期間,培養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優秀演員和藝術人才。

絲路筆會,邀請了河南省作協知名作家鄭克西、段荃法、張斌、田中和、盧樞元、孫遜、莊重,蒞臨筆會講課。

田中禾1941年出生於南陽唐河一個小商人家庭,他所出生的豫西南小縣有著悠久的文明曆史和豐富的文化積澱,產生了馮友蘭徐旭生宗璞、李季等諸多文化名人。活躍在小縣城鄉的漢劇、曲劇、大調曲、三弦書、鼓兒詞給了他豐富的文化營養和藝術熏陶。田中禾的父親是一個忠厚勤勞的燈籠匠,在他三歲時去世。戰亂頻仍,父親早逝,在一次次逃亡中長大,這一切給童年的田中禾留下了過早成熟的精神烙印,使他的作品充溢著敏感、憂傷的情調。
中學時期,田中禾愛好廣泛,除了文學,還喜歡美術、音樂,甚至一度想做一個天文學家。在老師的引導和鼓勵下,他選擇了文學創作。高中畢業後,他被
蘭州大學中文係錄取。但他對大學文科的教學很失望,諸如文學史、文藝理論這些課程他在中學課餘都已讀過,並且早有自己的見解。1961年春天,正讀大三的田中禾,為了實現作家夢想,不顧家人勸阻,毅然退學,擅自把戶口遷到農村,到鄭州郊區當了農民。

此後,他輾轉回到家鄉,當過民辦教師、辦過街道小廠,在艱苦的生活環境裏,自修完了大學學業,閱讀了大量中外名著,堅持自己的文學追求,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1980年,田中禾被調入
唐河縣文化館搞專職文學創作,把創作重點轉移到小說上來。1985年,回到家鄉20個年頭的他,在《山西文學》第五期發表了短篇小說《五月》。它以敏銳的感覺、清醒的思考,生活流與心理流的敘述方式,詩意的文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開啟了農村題材寫作的新風格,受到文學界廣泛好評,榮獲了1985-1986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田中禾,白白虛弱的樣子,看著有點拘謹。他一開始就風趣幽默地說——

現代人對文學越來越恍惑了,感到三大皆空。不知文學的用處,文學是什麽東西,不知怎樣寫才好;讀書越多越找不到答案。也有人說,作家永遠是個大騙子,誰按你寫的去做,準會倒黴。

17歲時感到文學殿堂很神聖,蘭州大學上了三年學,當時被打成“反革命”,打過短工,當過流浪漢,中了文學鴉片的毒,拔也拔不出來了。
為名為利罷,也是小名小利,得了五百元獎金,就高興得睡不著覺。對於饑餓的人來說,文學有什麽用呢?還不如你給他一個熱燒餅能頂饑。文學揭露了陰暗,說實話一般的揭露了也沒什麽用?一個開明的領導,一個願意聽你意見的領導,你說了有用,根本不願聽你說的領導,你說再多也沒用!

薩特說過,科學對於饑餓的人來說有什麽用呢?文學對於社會的功能是間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感染。任何抱有功利主義的作家寫出來的作品是感染不了人的。

文學的功能,表現人的生命力,一個人的追求永遠到達不了理想的彼岸,誰不是在人生的汪洋中苦苦掙紮,苦苦奮鬥呢!
文學創作需要真摯的態度,苦心孤詣;人類的本性就是麵對挑戰而搏鬥!
文學難的地方,語言的駕馭能力,文學具有鄉土性,才能帶來世界性。
生活激勵了你,你寫起來就水到渠成。

作家的人格見識,決定了你寫文章的深度和廣度。真正能成一代大家的人、能寫出經得起曆史檢驗而仍有生命力的作品太少了;人品、文品堪為楷模的人少之又少。對此,要想在文學上有所建樹的青年必須有接受失敗的心理準備。你的付出和收獲往往不成比例,你能承受住這樣的現實和打擊嗎?


一個好的作家,他們打動讀者,靠的就是個人親曆的親切感和發自內心的懷舊情調。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個人的痛切感受,比穿越、靈異、自我發泄更有感染力,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一部優秀的作品不在於寫生活還是寫精神,而在於能不能從平凡、冗雜、瑣碎中發現美,發現詩意,發現人性和世界的誘人。

我認定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小說是故事的藝術。一部好作品,要麽講一個新鮮的、有趣的、有意思的故事;要麽能把一個故事講得新鮮、有趣、有意思。這隻是我的標準。

寫實藝術的強大生命力源於人們對形象美感的渴望,富於人性的美感享受,這決定了文學的人道主義精神不會過時,它是文學產生和存在的理由。倫理、法律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文學、、藝術是為了維護人的心靈。


魯樞元到會,時年四十多歲,明睛大眼,一雙劍眉,頭發烏黑張揚,風度翩翩,大有目空一切,舍我其誰的銳氣。

自幼上學,1967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係,畢業後曾到沉湖軍墾農場、長葛縣農村接受所謂的“再教育”;1972年春天,被分配到鄭州鐵路局師範學校任教;
1981年夏,調入鄭州大學中文係任教,1983年評為講師,1986年6月1日破格晉升為正教授;


魯樞元長期從事文藝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先後開設“文學基礎理論”、 “文藝心理學”、“西方心理學史”、“文學言語學”、“生態文藝學”、“文學跨界研究”等課程,他的課堂教學頗受人推崇,學生評價他的教學“深入淺出、循循善誘、觸類旁通、啟人心智”,一些同行對他的評價是“亦莊亦諧、駕重若輕”,他曾多次獲教學優秀獎。

魯樞元說——
我在高校感受不好,心情很壞,教育混亂,危機四伏,學生不太願意學,課也不怎麽聽。每星期開三次舞會,放三次電影,真正願意學習的不多。大學生畢業分配已成為問題,古代文學研究生沒人要;教師工資低、物價上漲,老教授基本工資160元。

評論家與作家的關係,都是體現在對人的研究上;人活著兩方麵的需求,精神和物質,缺一不可。人們一般要求幾大件,物價上漲,文化滑坡。一個人生活水平高低也體現在物資和精神的統一。

工業化、現代化也帶來自身的問題,環境汙染、車禍增多、離婚率升高,它不是以社會製度為界限的,18層樓住戶與四合院人生活的心態也是不一樣的,獨生子女一代人是在電子遊戲和電視中長大的。

我去國外考察,意大利報社一人一台電腦,編輯人員生活枯燥,一位女郎光膀坐海上,趴在男性屁股上寫東西;西方人渴望感性,物質上去了,精神層麵的汙染不可忽視。農村富起來的姑娘找對象,原來找厚道的,現在找能說會道的,不願找有錢的,願意找有才的,這些都是作家應觀察到的細節。

精神文明絕不是一句空話就解決了的,需要社會各個方麵共同努力下大功夫。寫作過程,夜深人靜時,考慮單個人精神愉悅。


河南專業作家張斌,1934年出生,河北樂亭人。1950年參軍,曆任第七步兵學校學員、教師,訥河縣糧食局辦事員,河南省汲縣豫北醫學專科學校辦公室秘書,平頂山市文聯副主席,河南省文聯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一歲等於一生》、《跳出癡城》,短篇小說集《初戀》,中篇小說集《柳葉桃》、《薔薇花瓣兒》,長篇報告文學《淘金者》,電視連續劇劇本《男人就是太陽》、《亞武山人》等。

張斌如是說——
中國文學快走投無路了,出版社講經濟效益,作家寫了書沒人接受,刊物取消補貼,衝擊太厲害了,搞寫作的困惑,不知出路在哪裏?
當前通俗文學熱,報告文學熱,傳記文學熱。
小說受冷落,再好的小說也引不起轟動了,作家冷淡人民,人民冷淡作家,促使報告文學走紅。
報告文學,宏觀上大膽揭露生活;用文學手段作報告;後期報告文學缺乏文學性。人民從報告文學中了解社會問題,一部分應是新聞的功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由文學家肩負了起來。

報告文學迎合了人們對社會的心理喧泄,對文學來說是不幸的,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低層次。
俄國文化受全民重視,作家社會地位就高。既然現實生活人民群眾需要它,我們的作家也就不妨下工夫寫好它。
報告文學主要是取材,回歸到更文學的地方。文學就是文學,不直接反映社會生活,更多的是反映過去的生活,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是作家對過去的留戀懷念;唱挽歌就是懷念,文學不可能直接反映現實。

小說不能靠采訪寫作,是對以往的回顧。不能抱功利目的。小說是作家自己對以往生活的沉澱、回光返照。
有誌文學創作的人,可以靜下心來從事寫作,把文學當作生命看待。


河南作家孫廣舉,筆名孫遜。在絲路筆會談了自己的創作體會。1943年生於河南永城。1965年畢業於開封師範學院中文係。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理論研究室主任、所長、研究員,河南省文學院院長。河南省文聯主席團第四、五屆委員,河南省作家協會第三、四屆副主席,河南省社聯第二、三、四、五屆委員,河南省文學學會第二、三、四屆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學會、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

低調沉穩,說話語速較慢。他說——

1985年之後,文學出現了多元化的軌跡,空前豐富活躍混亂,整個中國處於陣痛時期,不少作家感到迷茫彷徨,但,國家還是要迂回曲折前進。每個人麵臨如何選擇,目前呈現兩極對立態勢;文明與愚昧、從主題學角度觀察,文化觀念,現代與傳統的對立,西方帶來的意識形態,優根性與劣根性的對撞;英國史密斯著《中國的特性》,柏楊《醜陋的中國人》,引發大討論,兩極發展寫我們的民族魂。

文學界,有的主張文學貼近現實,直麵人生;有的主張文學遠離現實,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有人主張文學把握現實,有人主張文學的哲學意識,一方麵向宇宙,一方麵從個體意識;一部分整體意識、注重生態平衡,提出共存共榮,相反相成;對立麵的統一是最好的和諧,互補互惠,放鬆、停止爭鬥,積蓄選擇......

商品經濟的發展,有些人會離開文壇,不必大驚小怪;好者好,惡者惡,為名為利、為官,都是各人的選擇,順其自然好了。

個人選擇,也是人生的一種追求,實現宣泄、愉悅;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那更是一種情懷。
人格的境界問題,個性的發展,文化人的獨立人格也會隨著年齡、閱曆不斷會變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但無論如何變遷,作家的人格境界要上去,藝術境界要有新高度,永遠不為過。

任何一種文學方式的作品,都有三六九等高低之分。

有人說,現在是工人哭,農民笑,知識分子坐花轎,機關幹部吵鬧鬧。
女人照、封麵照,都是大美女,這也是對禁錮很久封建意識的大衝擊。
佛家把——肉、天、慧、法、佛,五種眼,不同層次、觀察、把握世界、人生。消遣文學隻能流行一陣子,不會有生命力。

但丁《神曲》在禁錮最厲害宗法懲罰時,作家的思想也不會被禁錮。
有人提出文學直接幹預生活,年輕人願意怎麽寫就怎麽寫好了;文學不同層次的作用,都有各自的市場。文學者也要學會哭自己,這也是一種感情宣泄的需要,

我們還要把性和色情要區分開來,不能動輒打上色情的標簽。
權威要有,不要迷信,要有懷疑精神。

當前文學創作的障礙;簡單說是創作自由、外部內部的自由;功利主義、實用主義都是現實的存在,創作欲望是作家心靈迸發。

中國三百萬軍隊,鐵路工人也是三百萬,鐵路產業大軍文學藝術創作不可忽視,四個現代化,鐵路是先行。
一個人在文學道路上,像一個苦行僧,有人給一碗熱湯喝喝,就繼續上路了......

河南作協老秘書長段荃法,像一位憨厚的農村老大哥,總是與人為善,此次絲路筆會他最後總結發言——

盡管彼此相熟,個人觀點各有不同,搞創作的人找到自己的進擊方向;不要在萬花筒中迷失個人的方向,每個作者都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正確理解創作又自由,又不自由的辯證關係,認清自己扮演的角色。

自己不了解,沒有親身感受和體會的不要寫,作者要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腳下的生活忽略了,就必然出現雷同的現象,忘記了自己還有一個腦袋。

創作技巧,就是隱瞞自己的弱點,與別人相處三天,就能發現別人的弱點,能夠自知之明就難,聽一句知心話很難,交一些真正能說真話的朋友難上加難。

多讀書,廣交友,走出去,慎思考是文學創作的不二法門。絲綢之路創造古代文化交流的大融合,今天鐵路重走絲綢之路,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我代表河南文化藝術界,向來自大西北的遠方朋友致以深深的謝意,遼闊古老的中州大地時刻歡迎朋友們的到來!

鄭州鐵路局文協對於絲路筆會最後一站,做了精彩完美的安排。

先後組織與會作者到鄭州黃河遊覽區,漢霸二王城、碑林、炎黃二帝塑像、大禹塑像、乘坐氣墊船在黃河裏馳騁,站在巍巍邙山之巔,俯瞰滔滔黃河東流,河風浩蕩,長風振衣,豈不快哉!

天下名刹數少林,筆會作者懷著虔誠朝聖的心踏上少林禪宗聖地,巍峨莊嚴的大殿,千年古柏森森,塔林各式佛塔造型各異,草木葳蕤,少林功夫果不虛傳,遠方的客人嘖嘖稱讚。

走出少林,我們又踏上宋朝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站在將軍柏前,思緒萬千,大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之感。

開封,東京汴梁,給人留下太多太多的記憶,龍庭、相國寺、鐵塔、潘楊湖一清一濁,令人回味。參加筆會的文友興致勃勃踏向古都開封這片深情的地方,親身感受充滿煙火氣古城文化底蘊,追溯包龍圖打坐開封府懲惡除霸的遺跡......

十朝古都洛陽是必去之地,龍門石窟聞名世界,是文友夢寐以求向往的聖地。奉天寺大佛冠絕古今,令人扼腕。
我們相聚大佛身邊,合影留下這難忘的瞬間,定格在生命之中。

洛陽博物館、民俗博物館不能不去,我們相繼參觀瀏覽,了解古都的風土人情變遷史。

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州沃土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給來自大西北的朋友留下深刻的記憶,新朋舊友相聚在這裏交流創作,開闊了視野,增進了友誼,真有難舍難分的感覺。分手那一刻,真個是淚灑相思地,真情可對天。

1986至1988,絲綢之路筆會永遠定格在記憶裏,溫暖我這一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