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悠悠

澧浦饒芳草,滄浪有釣舟。 誰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正文

以身殉國的上將---王甲本, 國軍抗日會戰22場,他參加11場。 (圖)

(2010-01-01 17:24:24) 下一個


國軍在抗戰中曾犧牲了9位軍長級以上高級將領,王甲本是其中的一位。

王甲本: 死在日軍刺刀下的國軍上將


王甲本貌相雄偉神態威猛,舉手投足間威風凜凜,一看便是位帶兵打仗的行家裏手。事實上 王甲本卻是地道的師範畢業生,若非家庭遭受重大變故,導致王甲本棄讀從戎,王甲本極有可能會成為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是職業軍人。

王甲本算是將門之後,其父親 王國棟畢業於雲南講武堂,在第3期丙班時與 朱德、範石生楊如軒等同學交情深厚,曾與 朱德搭檔在滇南剿過土匪,出任過滇南副鎮守使,於1917年因病去世。雙親亡故後,王甲本被迫棄文從武,在叔祖王懷仁的資助於1918年考入了 雲南陸軍講武堂14期炮兵科,開始了職業的軍人生涯。王甲本的四叔祖王懷仁是前清舉人,才學出眾樂善好施,在鄉間很有名望,幼年時的 王甲本在其啟蒙教導下,熟讀[四書][五經],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基礎。從軍後王甲本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閱讀習慣,戎馬倥傯中也手不釋卷。

36年春,王甲本的軍旅之途 發生了重大變故,王甲本所在第51師[原駐粵滇軍範石生第2軍]遭軍委會裁撤,時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的 餘漢謀親自到韶關將51師繳械解散,官兵們被遣資回籍。原範石生駐粵滇軍和“地頭蛇”粵軍矛盾由來已久,想當年,為爭奪地盤碼頭,糧餉捐稅,雙方劍拔弩張,勢同水火。無奈,當年駐粵滇軍人多勢眾強橫異常,範石生更得國父倚重,粵軍隻得忍氣吞聲退避三舍,滇粵兩軍結下了很深的梁子。俗話說,風水輪流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往日的惡虎如今成了病貓,餘漢謀奉著雞毛令箭,將昔日冤家51師大肆編遣。王甲本不忿 餘漢謀公報私仇肆意淩辱,便率了一團親信部下投奔了黨國新貴 陳誠的“中央軍”。

王甲本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先隨 顧品珍轉戰川滇,後隨義父 範石生轉戰粵桂,參加了討伐陳炯明、沈鴻英等戰役。論作戰經驗之豐富,在 陳誠麾下無人能出其右。20年代初,當黃埔驕子們還搞不懂什麽是“革命”時,王甲本便已隨義父範石生在廣東打拚下了很大的名頭。眾軍頭大佬們都知道 王甲本驍勇善戰是 範石生軍中的“虎癡”,相比黃埔生,無論是實戰經驗還是治軍謀略王甲本都要高出一籌。

在 蔣介石的嫡係部隊中,陳誠軍事集團的勢力是最大的,陳誠本人也最受老蔣的寵愛。相比 胡宗南“黃、浙、一、陸”的用人標準,陳誠到頗有點“五湖四海”的雅量[陳誠“土木係”的由來:土指的是11師,木代表的是18軍,淞滬會戰前,陳誠“土木係”集團已發展至18軍、54軍、79軍、87軍、94軍、99軍等6個軍,鼎盛時期“土木係”曾發展到 10個軍]。陳誠選拔使用幹部的條件是“不貪財,不怕死,會帶兵,能打仗,沒有不良嗜好”。王甲本清廉正直剛正不阿,治軍嚴謹而又能戰善戰,這些都很對 陳誠的胃口。
戎馬生涯十餘載,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為雲南講武堂出身的 王甲本,能在中央嫡係部隊中站穩腳跟,實屬不易。1935年,王甲本被 陳誠派往南京陸軍大學學習,並進入陸軍大學將官班深造。雜係將領改換門庭後,去陸大“深造”是必經之路。畢業後 王甲本被委派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98師副師長,成了 陳誠“土木係”中的一員幹將。

“嚴明紀律,賞罰必信”王甲本十分推崇名將 戚繼光以嚴治軍的作風,努力整頓部隊鬆弛渙散的軍風軍紀。為整肅軍紀,王甲本曾下達過“臨陣逃避者殺!無故擾民者殺!官兵同賭者殺!奸淫婦女者殺!”的“四殺”禁令。國軍中一直延續著吃空餉的陋習,一般情況下,連長吃3名。營長吃10名。上峰心知肚明,隻要下屬胃口不是太大,一般也都睜著眼閉隻眼,樂得做個順水人情。王甲本出任98師師長後,明令禁止下屬吃空餉及克扣軍餉,並槍決了數名頂風作案的營連長,兵風士氣一時為之大振。王甲本打破了“潛規則”,被斷了財路的貪婪之輩對 王甲本又恨又怕,暗地裏把 王甲本稱為“王屠夫”。

貴為一軍之長,王甲本卻樂於和部下同甘苦共進退,因而倍受將士們的愛戴。戰鬥時,王甲本總是進攻在前,退卻在後,始終不離戰鬥的前沿,王甲本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大將風度,使部下為之心折不已。在王甲本悉心調教下,98師很快便成為一支招之能戰,戰之能勝的虎賁之師。王甲本很清醒的認識到,日寇猖獗國勢危殆,聯共抗戰方是正道,抗日戰爭將是一場殘酷而漫長的拉鋸戰。故而 每次大戰作動員時, 王甲本都要對官兵們大聲疾呼:“抗日戰爭是民族戰爭,是關係到我們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我們不當亡國奴,抗戰到底,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38年春,王甲本在安徽寧固邂逅了中共名將 羅炳輝,他鄉遇故知,兩位高原漢子相逢在殺敵的前線,一般的驍勇善戰,一般的英武雄壯,雖然未曾謀過麵,但彼此都是聞名的。在 王甲本 羅炳輝率先垂範下。兩隻隸屬不同的部隊密切配合,狠狠地打擊了日本鬼子,次第收複了宣城,紅林橋,水東等地。戰後,王甲本下令軍械處補給了 羅炳輝部20萬發槍彈。20萬發槍彈在當時可不是個小數目,足足可以裝備一個旅。特別是對缺槍少彈的新四軍來說,這不咎是雪中送炭。王甲本贈彈資共一事,自有軍中耳目上報到高層,陳誠聞訊後大為不滿,限於抗戰大局,國共尚處在“蜜月期” 陳誠縱然不快,也隻能隱忍不發。

和義父範石生一樣,王甲本較早便接觸了中共人士。25年駐粵部隊在廣西平馬休整時期,餘少傑、王西平、韋濟光等20餘名中共黨員奉命在範石生部開展工作。中共黨員以身作則,其頑強的戰鬥作風和優良的個人素養,給年輕的王甲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王甲本對中共有了好感,也就在那時侯起,王甲本開始有了“親共情節”。

27年10月,南昌起義軍在潮汕挫敗後,餘部不足千人,窮困潦倒處境維艱,在 朱德 陳毅的率領下碾轉來到贛南資信一帶,其時 王甲本正隨 範石生駐防在郴州。王甲本隨範石生在汝城和 朱德見了麵。作為心腹親信,兩軍合作等許多絕密事項都是由 王甲本出麵來接洽的。1928年1月,老蔣獲悉 朱德化名王楷隱蔽在範部的情報,便電令 範石生立即予以逮捕。範石生接電後即派 王甲本給 朱德送去密信。朱陳聞訊後即率部向湘南轉移,很快脫離了險境。

王甲本以善打硬仗惡仗聞名軍中,王甲本曾率部參加了4次長沙會戰。在39年秋的第1次長沙會戰中,王甲本率部組織反攻,在收複通城後,王甲本率98師緊緊地扭住敵人,不讓敵人有喘息的機會,連續作戰11天,足跡遍及湖南 湖北 江西3省,取得了殲滅日軍2000餘人的戰果。在第3次長沙會戰中,擔任外圍總指揮的 王甲本沉著機智敢打敢拚,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為會戰勝利立下了頭功。此次會戰中,入侵日軍約7萬餘人,被殲滅了5.6萬餘人,最後僥幸逃脫的不足2萬人。戰後,在戰區表彰會上 王甲本被譽為“硬戰將軍 並載入軍事會議手冊。這樣的戰例在 王甲本的軍事生涯中還有很多。如 37年淞滬會戰中 98師圍攻廣福死守寶山,在羅店之戰中擊斃了日軍第3師團第6聯隊長倉永辰治大佐,令日寇為之膽寒。死守寶山縣城,全營壯烈殉國的 姚子青營便是 王甲本屬下98師583團第3營。

1944年5月,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豫、湘、桂戰役,企圖一舉打通粵漢、湘桂兩鐵路線。最高統帥部對日軍的戰略意圖和主攻方向判斷不明,處置失措,國軍隻能節節抵抗,處處設防,卻擋不住日軍淩厲攻勢。其時王甲本第79軍奉令南下,駐防在常德、湘潭一帶禦敵。王甲本率領所部與敵奮力周旋,頑強抗擊著日軍。在付出較大的犧牲後,在半個月內取得了殲敵萬餘人的戰果,在正麵戰場上引起了很大地震動,從而穩定了戰局,減緩了正麵戰場的大潰敗。

9月,日軍沿湘桂鐵路兩側發動鉗型攻勢,王甲本率79軍從衡陽外圍西渡地區迅速向南奔襲150公裏,抵達了湘南東安、冷水灘和紅爐寺一線,試圖阻擊日軍。9月7日晨,王甲本率手槍排到達山口鋪時,約定前來接應的向敏思98師第292團並沒有如期出現。出乎意料,大隊的日軍到和王甲本的小分隊狹路相逢,於是,悲劇發生了。將軍戰死後怒目圓睜神威凜凜,遺體靠著亭柱和亭欄杆的倚角上屹立不倒, 雙掌血肉模糊刀痕累累,那是徒手與持刀日軍搏鬥挫傷的,胸間、腹部都被刺刀捅開血流盈地,兩肩及頸部都被戰刀砍過,創口深達數寸,格鬥現場血跡斑斑十分慘烈。


將軍百戰死,馬革裹屍還,時任八路軍總司令的 朱德獲此 王甲本殉國的噩耗後悲痛不已。17年彈指一揮間,昔年雄姿英發的青年俊彥,壯誌未酬卻慘死在日寇的刺刀下,追今憶昔怎不讓人黯然傷情。朱總司令派專人前來吊唁並贈送挽聯:


“東安縣裏悲霞日 玉霽亭邊混共天” 橫批:抗日民族英雄 王甲本


王甲本為何要舍身成仁,給後人留下了不解之謎。從戰場遺留的情況看,這隻是一次出乎意料之外的遭遇戰,並非是誤入日軍的伏擊圈,王甲本在滇軍時,每當行軍時都綁上沙袋,練就了一雙鐵腳板,是有名的“神行太保”,在衛士及部屬的掩護之下,他是很有可能脫身的。或許是日寇的殘暴和同胞部下的死亡激起了他心中的仇恨,他不願放棄朝夕相處的部下而一個人獨生,軍人的榮譽使他奮起拚搏,直至死亡。

抗戰時期,國民黨當局共組織了22場會戰,從1937年的淞滬會戰到 1944年的長衡會戰,王甲本直接間接地參加了11場[徐州會戰和武漢大會戰時王甲本率部作了戰術協同。參與了牽製作戰]這在整個抗戰中是很罕見的!國軍中善打硬仗惡仗的將領不乏其人,如 關麟征陳明仁等都是敢打敢拚的狠角色,但如王甲本這般身居高位而又清廉自律的那就屬鳳毛麟角了。清點遺物,漫說是金銀細軟古玩書畫,就是略值點錢的行頭也沒有幾件。除了三塊大洋,就剩了300餘冊王甲本平日閱讀的書籍。清貧如此,王甲本堪稱是國軍中的廉潔模範。

曾看過一張 王甲本將軍的戎裝照,領章上有兩顆金豆,故王甲本將軍生前就已經是中將,(追贈)中將應該是追贈上將才對。況且,王甲本在29年在51師任職時就已經是少將旅長,41年升任79軍軍長按國軍標準就應該是中將銜。某權威刊物曾稱將軍遺孀王瑞玉因貧病交集,於解放前夕自縊身亡,我還直納悶:這老蔣時代咋會這樣子。軍烈屬連最起碼的生活保障都沒有,難怪弟兄們都寒了心!後經查證此說法有誤: [王瑞玉 1915年生玉湖北鍾祥縣,曾上過藝術師範。淞滬會戰開始,王瑞玉帶著三個年幼的孩子從南京遷至武漢,將軍犧牲後,家庭十分困難,雖然後來三個兒子陸續工作,但由於曆史政治原因,王瑞玉過得很不順心,身體狀況也不好,1965年3月9日病逝,終年50歲]。

風蕭蕭兮鼓角寒,壯士一去兮不複返。王甲本不屬黃埔嫡係,且又屬“赤化”分子,自然不會屬於被渲染的對象,以致世人隻知淞滬會戰中有 夏楚中而不知有 王甲本。限於意識形態,對這麽一位國軍高級將領,中共方麵也不便作大力宣傳。倒是香港的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曾以“硬戰軍長王甲本:刺刀殺日寇流盡最後一滴血”為題做過專輯。

英雄不死!和 王甲本同根同源的滇軍在抗日戰爭中,參與了台兒莊戰役、武漢保衛戰等重大戰役,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為國家民族均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英雄們的事跡一直在激勵著後人。出身於滇軍的 唐淮源、寸性奇、王甲本、嚴家訓,陳鍾書等將領都是犧牲在抗戰前線的烈士,論英勇壯烈 ,英烈榜上排頭名的則非 王甲本莫屬!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