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客

朝聞道,夕死可矣
正文

[國學論壇] 解讀老子[道德經]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轉貼)

(2009-02-28 15:23:49) 下一個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讀譯]天下人都知道因為美而認為是美,自己產生了醜。都知道善就是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有和無彼此相生,難與易的相互成就,長短也是相互比較而出,高下滿盈相當,音和聲相互協調而成,前後相隨而韻。所謂永恒,聖人以無為而為處事,實行不言的默化教育,尊循天地自然規律,不強行規範其生長,一切按照自然法則的生長,扶持萬物成長不據為已有,為萬物成長而不恃所能,因為不居功強求,反而是功績隨道永存。[讀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知美而為美,為美而美,斯惡已,極致論,對今天下之人,終日豐胸染發,追求奇異服飾,而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恨自己不能器,不夠美,倘若你夠美了,但以為傾盡天下,美不勝收,獨不知其心而惡已,便有自古紅顏多禍水之歎。有些東西,看著是好,但若能保持些距離,則可獨善其身,而為美麗留一份空間。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每個人都要學雷鋒,若不懂得照顧好自己,便也做不了多少好事,知善為善,不知道善待自己,換角度思索,人知善而求善,自己獨不知為善,惡了自己終不得其名。善惡相生,有無相生,有了有,但顯見無也,無欲則剛,是否可為有。“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這句話不難理解,說的是一個人生道理和自然法則,有相對於沒有,相互依存,共存而相生,難與易相較方見分曉,長短相互對比,高上自比盈虧,音樂要和諧有致,前後相隨,這自然是大自然的常理,謂之為恒,自然是精到。“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稟承上句,便是說聖人處理循恒理,行無為之事,一切萬法自然,用實際行動來教化人,天下萬物生而始,而生而有,有才不驕,有所恃而不為,有功不居,正因為沒有求,自然沒有失,相比無欲則剛即從此理。老子在第一章說名與道,可名,可道,非常名,常道,要人不拘於名,道而崇於自然,追求人生的自由縱橫境界,不要為一見一識所蔽,那這第二章,所要說明的中心便是,言傳身教,有自然法則,得失之間泰然處之。老子哲學的中心思想也便於此了,其實這世間的東西,如果不是有那麽多的得失之念便也不會有這麽多的煩惱苦楚,參透個道理,便會少了一些個煩惱苦楚吧!這一章裏,老子也教會我們一個方法,是對比衡量的方式去分辯事物,這是一個很純樸的唯物辯證法,其中的奧妙存於其中,言中老子的唯物辯證法,以實際參照物,對比理解世間之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