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退休生活難熬不甘做卡奴 美國華人掀回故鄉養老熱

(2009-08-21 02:58:48) 下一個
經過年輕時代的努力與耕耘,美國已屆退休之齡的民眾心中最終的理想,無非就是“頤養天年”4個字,然而近期加入退休一族的長者,可能會發現情況不是想象中這麽美。

  退休壓力比工作時還大

  多年罕見的經濟不景氣、縮水的社會福利、新上任政府意圖改革健保製度等等諸多變量,加諸在最無力承擔不確定性的長者身上,讓部分退休族意外發現,退休生活可能比工作時壓力還大。部分移民小區的長者則因此決定“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落葉歸根回鄉養老。

  領薪階級拿到薪水支票時,多多少少會望著占薪資6.2%的社會安全福利稅興歎,望梅止渴之餘,隻能安慰自己“沒關係,62歲之後就可開始回收”。但在年輕時有著同樣想法的長者,今年卻認清一個令人不快的事實,就是過往攢下的老本麵臨縮水。

  長者的重要收入社安金(SSI)發放會視通貨膨脹等經濟因素每年進行“生活成本自動調整” (COLA),換言之便是與時俱進,依生活水平調漲長者的社安金,讓長者得以依老本維生,自1975年以來,每年都步步高升,近一次調漲達5.8%。但由於去年與今年景氣的低迷,美國通貨膨脹率同樣也低空飛行,新上任的奧巴馬政府與國會預算辦公室評估,決定2010年與2011年社安金發放將不調漲,今年將是30年來首次不漲。

  生活開支漲 社安金凍結

  話說“學如逆水行舟”,其實社會福利也如逆水行舟,畢竟醫療成本、各項生活基本開支“漲”聲不斷,社安金不進則退。長者權益組織美國退休者協會(AARP)方麵就直指,社安金被凍結,就等於受益人被削減福利。

  社安金原地踏步,對聯邦“醫療照顧”計劃(Medicare)的參與者影響尤深,不少B部分和D部分計劃的參加者,將承受保費增加的重擔。在B部分方麵,聯邦雖規定費用增幅不得超過“生活成本自動調整”,也就是說生活成本沒有提高,B部分也不可以調漲,雖然對長者來說此規定給予了一定保障,但“醫療照顧”中,仍有1/4的參與者不在這條規定的適用範圍內,因此保費仍然見漲。

  調漲的醫療照顧保費付費方式便是直接由社安金中扣除,部分長者拿到手的支票明後兩年篤定縮水。除B部分外,數百萬D部分計劃受益人,也需要為獲取處方藥支付更高保費。為了推動醫療健保改革,聯邦政府也已經示意,未來10年將刪去聯邦醫療照顧經費達5億元,勢必再為受益者增添壓力。

  社會安全對國家穩定、人民福祉來說不可少,但是近年社安係統體質並不理想,稅收減少也加速情況的惡化,2008年社安開支為聯邦預算的1/3,約1兆元。目前全美約有5000萬人依賴社安金生活。

  麵臨史無前例高齡社會

  社安大餅縮水,但領取社安金的人口可沒有放慢增加的腳步,根據社會安全局的統計,本財政年度申請社安金的人數比起上年度足足增加25%,遠高過原本預期的15%,仔細探究,原因應是企業大量裁員,部分人士選擇提前退休,社安局估計,今年下半年與2010 年上半,這股退休潮將再持續擴張。部分專家認為,提早退休可能導致社安金收入減少達1/4,但對於許多麵臨可能裁員壓力的資深雇員來說,是權衡輕重後所必須采取的行動。

  領取社安金人數增加,領取的“時間”也見拉長,根據國家老人學研究院統計顯示,由於醫學進步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心髒病與中風的發病率風險降低,本世紀中美國的“百歲”人口將從現在的7.5萬人增加到60萬人,換句話說,如果這些民眾都選擇在65歲退休,等於屆時將有60萬人領取社安金超過35年之久。

  種種跡象皆顯示,美國可能正迎接一個史無前例的高齡社會,而屆時社會安全係統與聯邦醫療體係有無能力支撐下去,令人憂心。

  老人往往被迫成為卡奴

  事實上,高齡人口為社會帶來質變已經有跡可循,其中耐人尋味的部分便是“三代同堂”家庭的重新抬頭。講求獨立自主的西方家庭子女長大成人便離家自立是常態,而年老的長輩住進退休之家也普遍被社會觀念接受,但經濟的不景氣讓家庭結構進行重組。

  美國民調局的統計顯示,自2000年以來,年邁的父母與子女同住的比例上升55%,近年成長更有加速趨勢,其中有被裁員的子女被迫搬回父母住處或是延緩搬出,也有長者因為無力負擔醫療看護,因此搬到子女家接受照顧。根據美國退休者協會統計,患有慢性病的長者,平均有80%是由晚輩提供照顧,而這個數字預料在華裔小區更高。

  膝下有子女相伴,已當上爺爺、奶奶的長輩更可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然而也有部分長者沒有後嗣、或子女不願照顧、或老伴過世後即獨居,凡事都得靠自己,有部分老人退休計劃趕不上時勢變化,被迫成為“卡奴”,背負信用卡債務。

  落葉歸根回故鄉養老

  公共政策研究機構Demos日前公布調查顯示,65歲以上、中低收入的長者每人平均背負卡債 1.0235萬元,比2005年增加2.6%。而深入探究長者的消費模式,研究人員發現,65歲以上長者的信用卡可不是用來刷名牌包包、鞋子等奢侈品,而多是生活必需開支,其中又以醫療花費為大宗。

  退休後的壓力反而比就業時壓力還大,是許多長者始料未及的,市場研究機構皮尤研究中心訪問3000位 65歲以上的長者,結果多數人表示,65歲後身體健康狀況並沒有想象中差,但生活卻也沒有想象中這麽悠閑。而雇員福利研究所的春季調查也顯示,即將麵臨退休的人士,僅有18%有自信自己所攢下的老本足夠退休後使用,比2007年的27%下降9個百分點,為15年來新低。

  大環境不景氣,聯邦福利縮水,加州政府同時也麵臨財赤大刪加州醫療保險(Medi-Cal)、老人癡呆症計劃等長者相關服務,種種因素都讓長者感到吃不消,而有部份長者更萌生“不如歸去”之意,打算落葉歸根,回到自己的故鄉養老。

  醫療費過高令人萌去意

  70多歲的聖荷西市民楊魏祥移民來美將近50年,老伴多年前過世,一雙子女早已成家立業,在東岸紐約、波士頓發展,自己因為不喜歡東岸冬天的寒冷,選擇獨自居住在灣區,逢年過節才會與子女相聚。

  楊魏祥在灣區仍有許多朋友,自己平時也參與長者機構舉行的小區活動,社交生活仍算活躍,但為了控製高血壓,他必須持續服藥控製,藥費加上定期看醫生,每個月醫療成本約數百元,來自中國台灣的他估計,要是在家鄉,可能連這個數字的一半都不到。

  他表示,自己在美待了快半個世紀,見證矽穀的崛起,也目睹美國經濟一年多來的掙紮,雖然心理上已經把美國當成家,但是以目前的情況看起來,“故鄉”似乎又比“家”來得有吸引力,楊魏祥計劃,最快明年初,就要搬回台灣,找個靠海的鄉鎮終老,對於即將而來的遠行,他說,生命好像踏上“另一段旅程的起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